色素性蕁麻疹又稱斑丘疹型肥大細胞增生癥,是皮膚型肥大細胞增生癥中最常見的類型,發病率1∶1000~1∶8000,臨床主要表現為彌漫于全身的卵圓形紅棕色斑丘疹,顏面及掌跖較少累及。為進一步了解色素性蕁麻疹的臨床表現和組織病理等特點,筆者對2013年1月-2015年12月本科收治的13例色素性蕁麻疹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結果報告如下。1資料與方法選擇2013年1月-2015年12月本科收治的13例色素性蕁麻疹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包括一般資料、臨床表現、實驗室檢查、組織病理、治療分析。即對該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組成,發病累及部位、皮損的形態表現、體征,血尿常規、生化檢查,組織病理特征及該病的治療情況進行分析。診斷標準參考臨床皮膚病學皮膚肥大細胞增生癥的診斷標準。2結果2.1一般資料13例色素性蕁麻疹患者中,男8例,女5例;年齡3個月~42歲,平均(9.93±12.61)歲。其中兒童9例(69.23%),成人4例(30.......閱讀全文
色素性蕁麻疹又稱斑丘疹型肥大細胞增生癥,是皮膚型肥大細胞增生癥中最常見的類型,發病率1∶1000~1∶8000,臨床主要表現為彌漫于全身的卵圓形紅棕色斑丘疹,顏面及掌跖較少累及。為進一步了解色素性蕁麻疹的臨床表現和組織病理等特點,筆者對2013年1月-2015年12月本科收治的13例色素性蕁麻疹患者
臨床資料患者,女,23歲。因全身起色素斑疹4年余,于2014年1月來我院就診。患者頭面部、軀干、四肢可見散在黃豆至錢幣大的圓形或橢圓形斑疹、斑丘疹,棕褐色,境界不清楚,伴瘙癢,皮疹無明顯季節性,口腔黏膜無異常。曾在當地多家診所、醫院診治均未能明確診斷,為求進一步診治,隨來我院。自發病以來,無惡心、嘔
? 一、蕁麻疹臨床路徑標準門診流程 ??? (一)適用對象。 ??? 第一診斷為蕁麻疹(ICD-10:L50/L56.3)。 ??? (二)診斷依據。 ??? 根據《臨床診療指南-皮膚病與性病分冊》(中華醫學會編著,人民衛生出版社)、《臨床技術操作規范-皮膚病與性病分冊》(中華醫學會編著,
1 臨床資料患者女, 18 歲,下頜、頸及軀干反復發作皮疹 5 年。患者于5 年前在日常生活中接觸水如洗臉、洗 澡后5 ~ 10 min 內,下頜、頸、軀干接觸水的部分出 現皮疹,周圍繞有紅暈,伴輕微瘙癢,無燒灼感及緊 繃感。無頭暈、胸悶、氣短,無腹痛、腹瀉,無飲水唇 部腫脹及呼吸困難。皮損約 1
1病歷摘要?患者女,22歲。因軀干反復出現紅斑、丘疹、水皰、色素沉著伴瘙癢4年于2018年7月29日至我院就診。患者4年前無明顯誘因雙乳間出現散在紅斑、丘疹伴瘙癢,皮損逐漸增多并蔓延至胸部、腹部、項部、肩部、背部、腰部,部分融合成片,可見丘皰疹、水皰,皮損消退后遺留網狀色素沉著。曾于外院就診診斷為濕
患者女,36 歲。 主訴:舌面多發棕色斑點 3 年。 現病史:患者 3 年前發現舌尖棕色斑點,數量緩慢增多,無自覺癥狀,于 2017 年 3 月來我院就診。 既往史、個人史及家族史:既往體鍵,無特殊用藥,家族中無類似疾病患者。 體格檢查:系統檢查無異常。 皮膚科檢查:舌面多發、境界清楚、小米粒大的棕
1 臨床資料患者女, 69 歲,左脛前區斑塊3 年余。患者于3 年前發現左脛前區一約黃豆大小黑褐色丘疹,無明 顯自覺癥狀,皮損緩慢增大,近期出現糜爛、結痂。 患者個人史及家族史無特殊。體檢:系統檢查陰性。 皮膚科情況:左脛前區一約2. 2 cm ×1. 5 cm 大小的 角化性黑褐色斑塊,邊
1 病歷摘要 ?患者男,37 歲。因左大腿紫紅色斑片 10 年,泛發 加重 1 年,于 2018 年 9 月 18 日來我院就診。患者 10 年前無明顯誘因左大腿外側出現一手掌大的紫紅色斑 片,偶有瘙癢,多次在當地醫院按濕疹、皮炎治療,皮損 無明顯消退,后逐漸擴大。2011 年曾至當地醫院行皮損
1 臨床資料患者男, 56 歲。軀干四肢紫紅斑片伴瘙癢 5 年 余。患者于 5 年前無明顯誘因發現胸背部出現米粒 大的紫紅色扁平丘疹,自覺瘙癢,未予重視,此后皮 疹逐漸增多至四肢, 4 年前口腔黏膜出現白斑。患 者為明確診斷就診。患者既往體健,無肝炎、糖尿病 病史,無長期用藥史,家族中無類似疾病患者
1臨床資料患者女,24歲。雙小腿色素沉著線6個月。6個月前,無明顯誘因患者的雙小腿出現褐色線,初起時不明顯,后顏色逐漸加深,右小腿呈多條分布,左小腿呈一條。約2個月后褐色線不再加深,至今未見變化,無自覺癥狀,未予治療。既往體健,否認服用避孕藥及性激素類藥物史,也無家族遺傳病史及類似疾病史。體檢: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