惡性外周神經鞘膜瘤(malignant peripheral nerve sheath tumors,MPNST)又稱為惡性神經鞘瘤、惡性施萬細胞瘤(malignant schwannoma)、神經纖維肉瘤(neurofibrosarcoma)或神經源性肉瘤(neurogenicsarcoma),是一種較少見的來源于神經、神經纖維瘤、神經鞘膜瘤、含神經的軟組織的惡性腫瘤,以四肢和頸部發生率較高,而口腔頜面部較少。本文報告我科近期收治的1例MPNST患者,并結合相關文獻,分析MPNST的臨床表現、影像學及組織病理學特點、治療及預后等。 1病例報告 女,64歲,因“右側下唇及舌部麻木2個月”收入院。患者于2個月前,右下唇及舌部無明顯誘因麻木,未做任何處理。2012年11月26日至當地醫院就診,頭頸部CT顯示,右側下頜支內側-上頜竇后壁后方軟組織腫塊,性質待定,建議......閱讀全文
惡性外周神經鞘膜瘤(malignant?peripheral?nerve?sheath?tumors,MPNST)又稱為惡性神經鞘瘤、惡性施萬細胞瘤(malignant?schwannoma)、神經纖維肉瘤(neurofibrosarcoma)或神經源性肉瘤(neurogenicsarcoma),是
1.3病例三?患者女性,13歲,2018年5月因“右面部腫脹伴疼痛1月余”入院。患者入院前曾于外院抗炎治療,效果不佳。入院專科檢查發現面型不對稱,右側面頰部可觸及大小5.0 cm×4.0 cm×3.0 cm腫塊,皮溫稍高,右側頰部麻木,按壓疼痛;患者無神經纖維瘤家族史;CT檢查發現:腫物累及
惡性周圍神經鞘膜瘤(malignant?peripheral?nerve?sheath?tumors,MPNST)是一類臨床上極其少見的惡性腫瘤,該腫瘤來源于神經或者繼發于神經纖維瘤、神經鞘膜瘤,主要由神經母細胞、EMA陽性的束膜細胞、雪旺細胞、原始神經上皮細胞等構成。?1993年WHO正式將此類具
患者女,53歲。1周前無明顯誘因出現右上腹痛,吸氣時明顯,伴發熱和寒戰,最高體溫達38.6℃。無惡心、嘔吐和鞏膜黃染、尿黃等,伴食欲下降,大小便基本正常,體重、體力無明顯變化。有乙肝、肝硬化病史多年,曾行脾動脈介入栓塞治療,否認高血壓、糖尿病和冠心病史,否認藥物過敏史。?體檢:T36.8℃,P72次
患者男,71歲。因無明顯誘因出現進行性吞咽困難1月就診。體檢和實驗室檢查未發現異常。上消化道鋇劑雙對比造影顯示食管下段偏心性不規則狹窄,壁僵硬破壞,病變長約9.0cm,其內多發不規則結節狀充盈缺損,黏膜不規則中斷,見多發小毛刺樣腔內龕影,病變累及賁門,賁門處見圓形充盈缺損,余各段食管未見明確異常,鋇
惡性神經鞘膜瘤(malignantperipheralnervesheathtu? mor,MPNST)是周圍神經系統少見腫瘤,起源于施旺細胞, 故又稱惡性施旺細胞瘤。它是一種神經源性惡性腫瘤,該 腫瘤的特點為多種細胞來源、分化不一、細胞形態變異大、 個體免疫表型異質性差異大等,臨床上較少見
惡性外周神經鞘膜瘤(Malignant?peripheral?nerve?sheath?tumor,MPNST)是一種起自周圍神經的神經鞘膜腫瘤,惡性程度較高。其組成成分復雜,診斷相對困難。在此筆者報道1例發生于患者上腭部的惡性神經鞘膜瘤,為臨床診斷提供參考。?1.病例資料?患者男,50歲,4年前發
外毛根鞘癌首先由Headington1976年提出,是一種罕見的皮膚附屬器外毛根鞘腫瘤。一般認為增生性外毛根鞘瘤為化學刺激、感染、外傷等導致外毛根鞘鞘內容物的增生,多數報告病例出現在老年人長毛發的解剖部位。盡管多數顯示良性腫瘤的臨床進展,但是有報道顯示腫瘤局部活性升高,甚至局部擴大切除后具有潛在轉移
1.病歷摘要?男,65歲;因“左頂部惡性外周神經鞘瘤復發伴糜爛1年余”于2015年10月入院。病人發現頂部包塊16年余,共行4次手術,術后病理均提示:惡性外周神經鞘瘤。4年前因頭皮腫塊再次局部復發,于外院行放射治療,放療后腫塊明顯較前縮小,大小約0.8 cm×0.8 cm×1.0 cm。此后包塊再次
患者,男,44歲,具有潛在系統性疾病,數日前出現肉眼可見血尿及尿潴留。該患者具有LUTS病史,近期情況惡化。直腸指檢發現前列腺明顯增大(變硬),但PSA水平在正常范圍內(總PSA:0.42ng/mL)。經直腸超聲(TRUS)顯示前列腺中有多處結節,最大的有6.3cm,前列腺測量約300克。前列腺磁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