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化劑是能夠改善乳濁液中各種構成相之間的表面張力,使之形成均勻穩定的分散體系或乳濁液的物質。乳化劑是表面活性物質,分子中同時具有親水基和親油基,它聚集在油/水界面上,可以降低界面張力和減少形成乳狀液所需要的能量,從而提高乳狀液的能量。......閱讀全文
乳化劑是能夠改善乳濁液中各種構成相之間的表面張力,使之形成均勻穩定的分散體系或乳濁液的物質。乳化劑是表面活性物質,分子中同時具有親水基和親油基,它聚集在油/水界面上,可以降低界面張力和減少形成乳狀液所需要的能量,從而提高乳狀液的能量。
食用乳化劑除具有乳化作用外尚有以下功能:1.與淀粉結合 防止老化,改善產品質構。2.與蛋白質相互作用 增進面團的網絡結構,強化面筋網,增強韌性和抗力,使蛋白質具有彈性,增加體積。3.防粘及防熔化 在糖的晶體外形成一層保護膜,防止空氣及水分侵入,提高制品的防潮性,防止制品變形,同時降低體系的粘度,防止
食品乳化劑是通過物理方法使兩種或兩種以上互不相溶的相(如:油和水)均勻地形成分散的活性物質。其在食品工業中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能提高食品質量,防止食品變質,以延長食品儲藏有效期,改善食品的口感與外觀,刺激消費需求。其乳化特性取決于乳化劑的親水親油平衡值(HLB 值),HLB 值越大,則其親水性越
乳化劑是加入到食品中促進油水體系均勻化的一類物質,乳化劑在食品體系中的作用有: (1)乳化; (2)促進蛋白質的面團形成和防止淀粉的老化; (3)調節食品的粘稠度,作為餅干、口香糖的脫模劑,巧克力中提高物料的流動性; (4)潤濕、分散的作用:速溶咖啡、豆奶粉等; (5)抑制結晶,在巧克
乳化劑是指能改善乳化體中各種構成相之間的表面張力,形成均勻分散體或乳化體的物質,食品乳化劑是 GB 2760—2014《食品添加劑使用標準》規定的22類食品添加劑之一。食品乳化劑的用量約占食品添加劑總量的 1/2,是食品工業中用量最多的添加劑,在食品生產和食品加工過程中占有重要地位,幾乎所有食品
現在中國常用的食品乳化劑多達幾十種,根據不同的目的,可選擇不同的乳化劑。根據乳化劑中是否含有親水基可將其分為離子型表面活性劑(陰離子表面活性有劑羧酸、硫酸酯等,陽離子表面活性劑有聚丙烯酰胺、脂肪胺鹽等)和非離子型表面活性劑(吐溫、司班等)。此外,還有例如氨基酸型的兩性表面活性劑以及復合型表面活性
1.抗原:引起人體產生抗體的物質叫做抗原。 (1)抗原(antigen,縮寫Ag)為任何可誘發免疫反應的物質。 外來分子可經過B細胞上免疫球蛋白的辨識或經抗原呈現細胞的處理并與主要組織相容性復合體結合成復合物再活化T細胞,引發連續的免疫反應。 (2)抗原反應 所謂抗原的反應原性是指能與由
裂化分為高溫裂化和催化裂化,一般來說是將一大分子烴類一定條件下斷裂成兩個或者若干個較小的烴分子,做題的時候一般是均等斷裂,比如十六烷變成辛烷和辛烯,而裂解是深度的裂化,裂化的產物有很多種,汽油,煤油等等,但是裂解的產物一般來說只有三種,乙烯,丙烯,1,3-丁二烯,裂解進行的條件更苛刻,溫度更高,反應
近日,隨著“鞋底面包”、“增筋劑面粉”等事件,食品中的添加劑又被推上風口浪尖。《食品安全國家標準——食品添加劑使用標準》(GB2760)記錄了 2000多個可安全食用的食品添加劑品種。本文要向大家澄清的是一種生活中經常見到但同樣被人誤解的食品添加劑——乳化劑。 秘密一: 水乳如何
在食品領域,任何以前未知的危害被發現都會引起高度關注。一篇最近發表在《自然》雜志的研究論文稱,膳食乳化劑對小鼠腸道菌產生影響,進而可能促進結腸炎和代謝綜合征的發生。乳化劑是什么?它有哪些作用?它真的會對健康產生危害嗎?作者通過深入分析發現,這項研究的內容,并不足以對“膳食乳化劑”這一大類食品添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