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想將一個抗病毒基因轉入小麥,也可以用農桿菌,但要注意兩點: ①要選擇合適的農桿菌菌株,因為不是所有的農桿菌菌株都可以侵染單子葉植物; ②要加趨化和誘導的物質,一般為乙酰丁香酮等,目的是使農桿菌向植物組織的受傷部位靠攏(趨化性)和激活農桿菌的Vir區(誘導)的基因,使T-DNA轉移并插入到染色體DNA上。......閱讀全文
如果想將一個抗病毒基因轉入小麥,也可以用農桿菌,但要注意兩點: ①要選擇合適的農桿菌菌株,因為不是所有的農桿菌菌株都可以侵染單子葉植物; ②要加趨化和誘導的物質,一般為乙酰丁香酮等,目的是使農桿菌向植物組織的受傷部位靠攏(趨化性)和激活農桿菌的Vir區(誘導)的基因,使T-DNA轉移并插入到
農桿菌是指生活在植物根表面依靠由根組織滲透出來的營養物質生存的一類普遍存在于土壤中的革蘭氏陰性細菌。農桿菌主要有兩種:根癌農桿菌和發根農桿菌。根癌農桿菌能在自然條件下趨化性地感染140多種雙子葉植物或裸子植物的受傷部位,并誘導產生冠癭瘤。引發冠癭瘤的原因是,Ti質粒上的T-DNA上有8個左右的基
根誘導質粒( root inducing plasmid, Ri質粒)是發根農桿菌( Agrobacterium rhizogenes)染色體外的遺傳物質。在帶有完整T-DNA的Ri質粒的轉化植物細胞中都能檢測到一類特殊的非蛋白態的氨基酸,這一類氨基酸被總稱為冠癭堿。在Ri質粒轉化細胞中檢測到的
轉基因技術的飛速發展為生物定向改良和分子育種提供了一種較佳的方法,并使其成為基因工程和育種的最有效途徑,應用較廣泛的轉基因技術有農桿菌介導法、花粉通道法、顯微注射法、基因槍法、離子束介導法等等,其中農桿菌介導法以其費用低、拷貝數低、重復性好、基因沉默現象少、轉育周期短及能轉化較大片段等獨特優點而
基因工程菌,是指將目的基因導入細菌體內使其表達,產生所需要的蛋白的細菌。如大腸桿菌。基因工程的核心技術是DNA的重組技術。重組即利用供體生物的遺傳物質或人工合成的基因,經過體外或離體的限制酶切割后與適當的載體連接起來形成重組DNA分子,然后再將重組DNA分子導入到受體細胞或受體生物構建轉基因生物
麻風分枝桿菌(M. laprae),俗稱麻風桿菌,引起麻風,是一種慢性傳染病。流行廣泛。全世界約有病例1200萬,主要分布在亞、非和拉丁美洲。我國建國前流行較嚴重。 麻風分枝桿菌的形態、染色與結核分枝桿菌相似。細長、略帶彎曲,常呈束狀排列。革蘭和抗酸染色均為陽性。經治療后可呈短桿狀、顆粒狀或念
農桿菌主要有兩種:根癌農桿菌(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和發根農桿菌(Agrobacterium rhizogenes)。根癌農桿菌的Ti質粒和發根農桿菌的Ri質粒上有一段T-DNA,農桿菌通過侵染植物傷口進入細胞后,可將T-DNA插入到植物基因組中。因此,農桿菌是一種
根癌農桿菌的Ti質粒上有一段轉移DNA(T-DNA),具有向植物細胞傳遞外源基因的能力,而細菌本身并不進入受體細胞。農桿菌轉化植物細胞涉及一系列復雜的反應,主要包括:①受傷的植物細胞為修復創傷部位,釋放一些糖類、酚類等信號分子。 ②在信號分子的誘導下,農桿菌向受傷組織集中,并吸附在細胞表面。
根癌農桿菌生活在土壤,特別是耕種過的田地里,因為經過耕種的土壤疏松,適宜根癌農桿菌生長。根癌農桿菌的菌體為棒狀,有兩三個微米長,靠幾根鞭毛運動,鞭毛一般生在側邊。用顯微鏡放大到1000倍時,人們就能把它看得很清楚了。 在許多雙子葉植物靠近地面的根莖交界處,根癌農桿菌能誘發一種帽狀腫瘤,人們稱之
理論上的準備:1944年,美國微生物學家Avery等通過細菌轉化研究,證明DNA是基因載體。從此之后,對DNA構型開展了廣泛研究,至1953年Watson和Crick建立了DNA分子的雙螺旋模型。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研究DNA的遺傳信息,1958年至1971年先后確立了中心法則,破譯了64種密碼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