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風分枝桿菌(M. laprae),俗稱麻風桿菌,引起麻風,是一種慢性傳染病。流行廣泛。全世界約有病例1200萬,主要分布在亞、非和拉丁美洲。我國建國前流行較嚴重。 麻風分枝桿菌的形態、染色與結核分枝桿菌相似。細長、略帶彎曲,常呈束狀排列。革蘭和抗酸染色均為陽性。經治療后可呈短桿狀、顆粒狀或念珠狀多形性,可能是L型變異。未經徹底治愈可導致復發。 麻風分枝桿菌是一種典型胞內菌,病人滲出物標本涂片中可見大量麻風分枝桿菌存在于細胞內。這種細胞的胞漿呈泡沫狀,稱麻風細胞。這與結核分枝桿菌區別有重要意義。 長期以來一直認為麻風分枝桿菌主要通過破損的皮膚、粘膜進入人體。近年來發現未經治療的瘤型麻風患者早期鼻粘膜分泌物含有大量麻風分枝桿菌,因此通過呼吸道是一個重要的途徑。其他如痰、汗、淚、乳汁、精液和陰道分泌物中均可有麻風分枝桿菌,故也可通過接觸傳播。人對麻風分枝桿菌的抵抗力較大,主要靠細胞免疫。 麻風病尚......閱讀全文
麻風分枝桿菌(M. laprae),俗稱麻風桿菌,引起麻風,是一種慢性傳染病。流行廣泛。全世界約有病例1200萬,主要分布在亞、非和拉丁美洲。我國建國前流行較嚴重。 麻風分枝桿菌的形態、染色與結核分枝桿菌相似。細長、略帶彎曲,常呈束狀排列。革蘭和抗酸染色均為陽性。經治療后可呈短桿狀、顆粒狀或念
麻風分枝桿菌是一種典型胞內菌,病人滲出物標本涂片中可見大量麻風分枝桿菌存在于細胞內。這種細胞的胞漿呈泡沫狀,稱麻風細胞。這與結核分枝桿菌區別有重要意義。 麻風病人是麻風桿菌的天然宿主。麻風桿菌在病人體內分布(以瘤型一端病人為例)比較廣泛,主要見于皮膚、粘膜、周圍神經、淋巴結、肝脾等網狀內皮系統
麻風病尚無特異性預防方法。由于麻風分枝桿菌和結核分枝桿菌有共同抗原 [1] ,曾試用卡介苗來預防麻風取得一定效果。該病防治特別要對密切接觸者作定期檢查。早發現,早治療。治療藥物主要有砜類、利福平、氯苯吩嗪及丙硫異煙胺。多采用二三種藥聯合治療,以防止耐藥性產生。
長期以來一直認為麻風分枝桿菌主要通過破損的皮膚、粘膜進入人體。近年來發現未經治療的瘤型麻風患者早期鼻粘膜分泌物含有大量麻風分枝桿菌,因此通過呼吸道是一個重要的途徑。 [1] 其他如痰、汗、淚、乳汁、精液和陰道分泌物中均可有麻風分枝桿菌,故也可通過接觸傳播。人對麻風分枝桿菌的抵抗力較大,主要靠細胞
麻風分枝桿菌(M.leprae),俗稱麻風桿菌,引起麻風,是一種慢性傳染病。流行廣泛。麻風分枝桿菌的形態、染色與結核分枝桿菌相似。麻風桿菌在病人體內分布(以瘤型一端病人為例)比較廣泛。 [1] 全世界約有病例1200萬,主要分布在亞、非和拉丁美洲。我國建國前流行較嚴重,估計約有50萬例病人。1
麻風分枝桿菌的形態、染色與結核分枝桿菌相似。細長、略帶彎曲,常呈束狀排列。革蘭和抗酸染色均為陽性。經治療后可呈短桿狀、顆粒狀或念珠狀多形性,可能是L型變異。未經徹底治愈可導致復發。 麻風桿菌抗酸染色為紅色,革蘭氏染色為陽性。在干燥環境中7天以內仍有繁殖能力。低溫環境中存活時間較長,-60℃到-
結核分枝桿菌(M.tuberculosis),俗稱結核桿菌(tubercle bacillus),是引起結核病的病原體。1882年由德國細菌學家郭霍(Robert Koch,1843-1910)發現并證明為人類結核病的病原菌,該菌可侵犯全身各器官,但以引起肺結核最多見。結核病是一種古老的疾病,全
非典型分枝桿菌,非典型分枝桿菌形態染色特性與人型、牛型結核桿菌酷似,但其毒力較弱,生化反應各不相同,可資鑒別。其中有些菌種能引起臨床結核樣病變,小兒淋巴腺炎和皮膚病等。它們對常用抗癆藥物常易產生耐藥性。根據它們產生色素情況、生長速度和生化反應等特點,可分為四組,有16種細菌。 (1)需光產色分
專性需氧。最適溫度為37℃,低于30℃不生長。結核分枝桿菌細胞壁的脂質含量較高,影響營養物質的吸收,故生長緩慢。結核菌在含氧40%~50%并有5%~10%CO2和溫度為36℃±5℃,合適PH值為6.8~7.2的條件下生長旺盛。在一般培養基中每分裂1代需時18~24小時,營養豐富時只需5小時。
非結核分枝桿菌是否有致病性可用抗煮沸試驗加以區別。非致病株煮沸1min即失去抗酸性,而致病株能耐10min,甚至高壓滅菌亦不失去抗酸性。結核分枝桿菌和非結核分枝桿菌的鑒別,除熱觸酶試檢外,可將菌苔置含鹽水小滴的玻片上研磨,前者不易乳化而后者容易乳化。 由于許多非結核分枝桿菌菌株對常用的異煙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