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染色體可分為兩種類型:常染色體(體染色體)和性染色體(異體染色體)。某些遺傳特征與一個人的性別有關,并通過性染色體傳播。常染色體因此包含其余部分的遺傳信息。常染色體和性染色體的復制、有絲分裂和減數分裂過程一致。 人類細胞有 23 對染色體(22 對常染色體和一對性染色體),即每個細胞共有 46 個染色單體。除此之外,人類細胞還有數百個線粒體染色體拷貝。人類基因組的測序提供了關于每條染色體的大量信息。下表是根據 Sanger Institute 在脊椎動物基因組注釋(VEGA)數據庫中的人類基因組信息編制的染色體統計數據 [9] 。基因數量是估計值,因為它部分基于基因預測。總染色體長度也是估計值,是基于未測序異染色質區域的大小估計的。......閱讀全文
人類染色體可分為兩種類型:常染色體(體染色體)和性染色體(異體染色體)。某些遺傳特征與一個人的性別有關,并通過性染色體傳播。常染色體因此包含其余部分的遺傳信息。常染色體和性染色體的復制、有絲分裂和減數分裂過程一致。 人類細胞有 23 對染色體(22 對常染色體和一對性染色體),即每個細胞共有
因先天性染色體數目異常或結構畸變而引起的疾病,稱為 染色體病(chromosome disease)。人類的單倍體染色體組上約有結構基因40000個。平均計算,每條染色體約由上千個基因。各染色體上的基因有嚴格的排列順序,各基因間的毗鄰關系也是較恒定的。所以染色體如果發生數目異常,甚至是微小的結構
根據人類細胞遺傳學命名的國際體制(ISCN)的規定,每條染色體都以顯著的形態特征(著絲粒、染色體兩臂的末端和某些帶)作界標而區分為若干個區,每個區都含一定數量、一定排列順序、一定大小和染色深淺不同的帶,這就構成了每條染色體的帶型。 區和帶的命名是從著絲粒開始,向臂的遠端序貫編號。"1"是最靠近
異源多倍體 異源多倍體,生物學名詞,指不同物種雜交產生的雜種后代經過染色體加倍形成的多倍體。常見的多倍體植物大多數屬于異源多倍體,例如,小麥、燕麥、棉、煙草、蘋果、梨、櫻桃、菊、水仙、郁金香等。對應的有同源多倍體,同一物種經過染色體加倍形成的多倍體,稱為同源多倍體。 人類染色體組 在有絲分
細胞核中染色質的性別差異稱為核性別(nuclear sex)。染色質在臨床上的應用主要有 兩方面:其一,臨床上疑為性染色體異常的患者,可檢查患者的間期細胞的性染色質,作出初步診斷。例如:Turner綜合征患者(核型為45,X),X染色質和Y染色質均陰性,而47,XXY患者,X和Y染色質均 陽性
實驗概要 人外周血小淋巴細胞,通常都處在G1期(或G0期),一般情況下不進行分裂。如在培養液中加入植物血凝素(PHA),這種小淋巴細胞受到刺激可轉化為淋巴母細胞,進入有絲分裂。短期培養后,經秋水仙素處理,低滲和固定,即可得到大量的有絲分裂細胞。人體的1ml外周血內一般含有約1×106~3×106
人類Y染色體在全世界的分布比例圖 據美國《每日科學》網站7月17日報道,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的兩位科學家研究發現:Y染色體比X染色體的演化速度快得多,這將導致Y染色體上的基因急劇丟失,照此繼續,Y染色體將會完全消失,人類的傳宗接代將受威脅。 這個現象由生物學副教授卡特雷納·瑪克瓦(
實驗概要學習和掌握人類染色體核型分析的方法,進一步識別和鑒定人類染色體。實驗原理核型(karyotype)一詞在20世紀20年代首先由蘇聯學者T. A. Levzky等人提出。核型分析的發展有三項技術起了很重要的促進作用,一是1952年美籍華人細胞學家徐道覺發現的低滲處理技術,使中期細胞的染
實驗方法原理人的外周血淋巴細胞培養療法是1960年由Moorhead提出來的。正常情況下,人外周血小淋巴細胞都處在G1期(或G0期)。但在體外給予一-定的條件,進行培養,經72h就可獲得大量的有絲分裂細胞。這種取材簡易、用血量少的培養方法已被廣泛采用。在培養液中加入植物血凝素(PHA),淋巴細胞受到
一、原理人外周血小淋巴細胞,通常都處在G1期(或G0期),一般情況下不進行分裂。如在培養液中加入植物血凝素(PHA),這種小淋巴細胞受到刺激可轉化為淋巴母細胞,進入有絲分裂。短期培養后,經秋水仙素處理,低滲和固定,即可得到大量的有絲分裂細胞。人體的1ml外周血內一般含有約1×106~3×106個小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