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微粒體酶的存在形式和作用
主要存在于肝細胞內質網中,是一個酶系統。肝微粒體酶又稱肝藥酶,該系統中的主要的酶為細胞色素P-450,此酶參與生物體內原性和外源性物質的生物轉化,在人類肝中與藥物代謝有關的p-450主要是CYP1A2、CYP2A6、CYP2B6、CYP2C8、CYP2C9、CYP2C19、CYP2D6、CYP2E1、CYP3A4和CYP3A5肝臟微粒體的細胞色素P-450酶系是促進藥物生物轉化的主要酶系統,故又簡稱肝藥酶。肝藥酶可催化數百種藥物的氧化過程,又名單加氧酶。微粒體內還存在水解酶及葡萄糖醛酸轉移酶。該酶系統活性有限,在藥物間容易發生競爭性抑制。它又不穩定,個體差異大,且易受藥物的誘導或抑制。肝藥酶誘導劑:苯妥英鈉、苯巴比妥、利福平等能促進光面肌漿網增生,使肝藥酶活性增加,加速藥物代謝,藥物效應減弱,這是其自身耐受性及與其他藥物交叉耐受性的原因。肝藥酶抑制劑:異煙肼、氯霉素、西米替丁等抑制肝藥酶活性,可使其他藥物效應增強。......閱讀全文
肝微粒體酶的存在形式和作用
主要存在于肝細胞內質網中,是一個酶系統。肝微粒體酶又稱肝藥酶,該系統中的主要的酶為細胞色素P-450,此酶參與生物體內原性和外源性物質的生物轉化,在人類肝中與藥物代謝有關的p-450主要是CYP1A2、CYP2A6、CYP2B6、CYP2C8、CYP2C9、CYP2C19、CYP2D6、CYP2E1
磷酸丙糖異構酶的作用和存在形式
磷酸丙糖異構酶(Triose-phosphate isomerase,通常簡稱為TPI或TIM)是一種酶,能夠催化二羥丙酮磷酸和D型甘油醛-3-磷酸,這兩種丙糖磷酸異構體之間的可逆轉換。磷酸丙糖異構酶在糖酵解中具有重要作用,對于有效的能量生成是必不可少的。磷酸丙糖異構酶被發現存在于幾乎所有的生物體,
脲酶的存在形式和作用
脲酶(Urease)一種催化尿素水解成氨和二氧化碳的酶。具有高度專一性。廣泛存在于微生物和動植物組織中,是最早得到結晶并被證明是蛋白質的一種酶。一般從刀豆中提取。是分析測定尿素時的工具酶 。
解旋酶的作用和存在形式
解旋酶是一類解開氫鍵的酶,是由水解ATP供給能量來解開DNA的酶。它們常常依賴于單鏈的存在,并能識別復制叉的單鏈結構。一般在DNA或RNA復制過程中起到催化雙鏈DNA或RNA解旋的作用。
端粒的存在形式和作用
端粒(英文名:Telomere)是存在于真核細胞線狀染色體末端的一小段DNA-蛋白質復合體,端粒短重復序列與端粒結合蛋白一起構成了特殊的“帽子”結構,作用是保持染色體的完整性和控制細胞分裂周期。端粒、著絲粒和復制原點是染色體保持完整和穩定的三大要素。
組織蛋白酶的存在形式和主要作用
組織蛋白酶(英文名:cathepsin)是在各種動物組織的細胞內(特別是溶酶體部分)發現的一類蛋白酶,是半胱氨酸蛋白酶家族的主要成員, 在生物界已發現20 余種,人體中主要存在11 種, 它們與人類腫瘤、骨質疏松、關節炎等多種重大疾病密切相關, 是近年來備受關注的一類靶標蛋白酶。
關于肝微粒體酶的簡介
肝微粒體酶主要存在于肝細胞內質網中,是一個酶系統。可催化數百種藥物的氧化過程,又名單加氧酶。微粒體內還存在水解酶及葡萄糖醛酸轉移酶。 主要存在于肝細胞內質網中,是一個酶系統。 肝微粒體酶又稱肝藥酶,該系統中的主要的酶為細胞色素P-450,此酶參與生物體內原性和外源性物質的生物轉化,在人類肝中
酶按存在形式劃分
按存在形式前體酶原有些酶如消化系統中的各種蛋白酶以無活性的前體形式合成和分泌,然后,輸送到特定的部位,當體內需要時,經特異性蛋白水解酶的作用轉變為有活性的酶而發揮作用。這些不具催化活性的酶的前體稱為酶原(zymogen)。如胃蛋白酶原(pepsinogen)、胰蛋白酶原(trypsinogen)和胰
肝微粒體酶的基本信息
肝微粒體酶主要存在于肝細胞內質網中,是一個酶系統。可催化數百種藥物的氧化過程,又名單加氧酶。微粒體內還存在水解酶及葡萄糖醛酸轉移酶。
肝微粒體酶的基本信息
主要存在于肝細胞內質網中,是一個酶系統。肝微粒體酶又稱肝藥酶,該系統中的主要的酶為細胞色素P-450,此酶參與生物體內原性和外源性物質的生物轉化,在人類肝中與藥物代謝有關的p-450主要是CYP1A2、CYP2A6、CYP2B6、CYP2C8、CYP2C9、CYP2C19、CYP2D6、CYP2E1
關于肝微粒體酶的物質簡介
主要存在于肝細胞內質網中,是一個酶系統。 肝微粒體酶又稱肝藥酶,該系統中的主要的酶為細胞色素P-450,此酶參與生物體內原性和外源性物質的生物轉化,在人類肝中與藥物代謝有關的p-450主要是CYP1A2、CYP2A6、CYP2B6、CYP2C8、CYP2C9、CYP2C19、CYP2D6、CY
關于肝微粒體酶的基本介紹
肝微粒體酶主要存在于肝細胞內質網中,是一個酶系統。可催化數百種藥物的氧化過程,又名單加氧酶。微粒體內還存在水解酶及葡萄糖醛酸轉移酶。
按照酶的存在形式如何分類?
前體酶原有些酶如消化系統中的各種蛋白酶以無活性的前體形式合成和分泌,然后,輸送到特定的部位,當體內需要時,經特異性蛋白水解酶的作用轉變為有活性的酶而發揮作用。這些不具催化活性的酶的前體稱為酶原(zymogen)。如胃蛋白酶原(pepsinogen)、胰蛋白酶原(trypsinogen)和胰凝乳蛋白酶
抗生物素蛋白的存在形式和作用
抗生物素蛋白存在于卵白中的一種堿性糖蛋白,在生蛋清里可以找到還有大量的抗生素蛋白,與生物素(維生素B7)結合可使其難以被人體吸收。
質粒的存在形式和種類
質粒(plasmid) 廣泛存在于生物界,從細菌、放線菌、絲狀真菌、大型真菌、酵母到植物,甚至人類機體中都含有。從分子組成看,有DNA 質粒,也有RNA 質粒; 從分子構型看,有線型質粒、也有環狀質粒: 其表型也多種多樣。細菌質粒是基因工程中最常用的載體。
復鹽的概念和存在形式
復鹽(double salt)是由兩種或兩種以上簡單鹽所組成的具有特定性質的化合物 ,是由兩種金屬離子(或銨根離子)和一種酸根離子構成的鹽。復鹽的溶解度一般比簡單鹽小,溶于水后以簡單水合離子形式存在。
核質的定義和存在形式
存在于原核生物,是沒有由核膜包被的細胞核,也沒有染色體,只有一個位于形狀不規則且邊界不明顯區域的環形DNA分子,內含遺傳物質(DNA)。里面的核酸為雙股螺旋形式的環狀DNA,且同時具有多個相同的復制品。
細胞分裂素的存在形式和主要生理作用
高等植物細胞分裂素存在于植物的根、葉、種子、果實等部位。根尖合成的細胞分裂素可向上運到莖葉,但在未成熟的果實、種子中也有細胞分裂素形成。細胞分裂素的主要生理作用是促進細胞分裂和防止葉子衰老。綠色植物葉子衰老變黃是由于其中的蛋白質和葉綠素分解;而細胞分裂素可維持蛋白質的合成,從而使葉片保持綠色,延長其
微RNA的功能和存在形式
微RNA(microRNAs;miRNA,又譯小分子RNA)是真核生物中廣泛存在的一種長約21到23個核苷酸的RNA分子,可調節其他基因的表達。miRNA來自一些從DNA轉錄而來,但無法進一步轉譯成蛋白質的RNA(屬于非編碼RNA)。miRNA通過與靶信使核糖核酸(mRNA)特異結合,從而抑制轉錄后
果膠的存在形式和原料來源
果膠存在于所有的高等植物中。 在植物細胞壁中,果膠主要與纖維素、半纖維素、木質素等共價結合,形成原果膠,它是植物的一種結構物質,對維持植物的結構和硬度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除此之外,果膠能夠調節細胞的滲透性及pH。?果膠在植物細胞壁中含量最高,在雙子葉植物中,主要存在于植物細胞壁的初生細胞壁和中間片層
膠原蛋白的存在形式和分布
膠原蛋白(Collagen)屬于不溶性纖維形蛋白質,是細胞外基質的主要成分,遍布于各器官和組織。膠原蛋白一般占哺乳動物體內蛋白總量的25%(質量分數)。結締組織中的膠原主要是Ⅰ、Ⅱ、Ⅲ型膠原,Ⅳ型膠原主要存在于基底膜。
支原體的概念和存在形式
支原體(mycoplasma)是一類沒有細胞壁、高度多形性、能通過濾菌器、可用人工培養基培養增殖的最小原核細胞型微生物,大小為0.1~0.3微米。由于能形成絲狀與分枝形狀,故稱為支原體。支原體廣泛存在于人和動物體內,大多不致病,對人致病的支原體主要有肺炎支原體、溶脲脲原體、人型支原體、生殖器支原體等
血型物質的概念和存在形式
血型物質是決定紅細胞血型特異性的物質。ABO血型物質有三種,即A、B、H,是由多糖體和多肽類組成。各種血型物質都含有相同的15種氨基酸及相同的4種多糖體。ABO血型物質即存在于紅細胞及組織細胞表面膜上,又廣泛存在于體液及分泌液中。37天的胎兒紅細胞即可檢出ABO血型物質,以后逐漸增加,至20歲達高峰
植物細胞中的酶以什么形式存在
植物細胞中的酶以什么形式存在酶作為催化作用,作用玩之后大部分被溶酶體消滅,不會存在,再需酶需要從新生產運輸;但是也有少部分酶作為細胞結構,比如葉綠體光合作用所需的部分酶就已經算作組成細胞的結構了。作用之后不會別溶酶體吞噬,故有些酶可以作為細胞的結構。A、氧氣進出細胞屬于自由擴散,與酶無關,不需要酶的
β淀粉酶的作用形式
β-淀粉酶是一種外切型淀粉酶,它作用于淀粉時從非還原性末端依次切開相隔的α-1,4鍵,水解產物全為麥芽糖。由于該淀粉酶在水解過程中將水解產物麥芽糖分子中C1的構型由α型轉變為β型,所以稱為β-淀粉酶。β-淀粉酶不能水解支鏈淀粉的α-1,6鍵,也不能跨過分支點繼續水解,故水解支鏈淀粉是不完全的,殘留下
β淀粉酶的作用形式
β-淀粉酶是一種外切型淀粉酶,它作用于淀粉時從非還原性末端依次切開相隔的α-1,4鍵,水解產物全為麥芽糖。由于該淀粉酶在水解過程中將水解產物麥芽糖分子中C1的構型由α型轉變為β型,所以稱為β-淀粉酶。β-淀粉酶不能水解支鏈淀粉的α-1,6鍵,也不能跨過分支點繼續水解,故水解支鏈淀粉是不完全的,殘留下
油酸的存在形式
油酸與其他脂肪酸一起,以甘油酯的形式存在于一切動植物油脂中。在動物脂肪中,油酸在脂肪酸中約占40%~50%。在植物油中的變化較大,茶油中可高達83%,花生油中達54%,橄欖油中達55~83%,而椰子油中則只有5%~6%。
萜的存在形式
萜類化合物的分子結構是以異戊二烯為基本單位的,因此其分類依據主要是以異戊二烯單位數目的不同為標準來進行。開鏈萜烯的分子組成符合通式(C5H8)n(n≥2),含有兩個異戊二烯單位的稱為單萜,含有三個異戊二烯單位的稱為倍半萜,含有四個異戊二烯單位的則稱為二萜(圖1),以此類推。倍半萜約有7 000 多種
肌動蛋白的特性和存在形式
肌動蛋白是一類形成微絲的球狀多功能蛋白質?。它基本上存在于所有真核細胞中 ,其中它可以以超過100μM的濃度存在;其質量約為42kDa,直徑為4至7nm。
生長素的存在形式和部位
生長素在低等和高等植物中普遍存在。生長素主要集中在幼嫩、正生長的部位,如禾谷類的胚芽鞘,它的產生具有“自促作用”,雙子葉植物的莖頂端、幼葉、花粉和子房以及正在生長的果實、種子等;衰老器官中含量極少。用胚芽鞘切段證明植物體內的生長素通常只能從植物的形態上端(根尖分生區或芽)向下端(莖)運輸,而不能相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