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氣物理和大氣化學交叉研究探索凍雨形成過程
凍雨形成過程示意圖。(背景為衡山凍雨照片,課題組供圖) 近日,《大氣環境》刊發中科院大氣物理研究所正高級工程師李興宇和研究員潘月鵬合作成果。研究者探索了化學成分對凍雨形成過程的影響。 凍雨是冬春常見的災害性天氣,在我國主要分布在西南和華中等地山區。凍雨在大氣中以過冷水的形式存在,與低于0℃的物體碰撞后立即凍結,對航空運輸、輸電線路、通訊設備和農林產業等危害巨大。 雨滴在溫度低于0℃的大氣中保持過冷狀態(而不結冰)是凍雨的本質特征。以往研究認為凍雨不結冰的原因是缺乏冰核。 事實上,凍雨是雪......閱讀全文
大氣物理和大氣化學交叉研究探索凍雨形成過程
? ? 凍雨形成過程示意圖。(背景為衡山凍雨照片,課題組供圖) ? ? ? ? ? 近日,《大氣環境》刊發中科院大氣物理研究所正高級工程師李興宇和研究員潘月鵬合作成果。研究者探索了化學成分對凍雨形成過
大氣物理和大氣化學交叉研究探索凍雨形成過程
凍雨是冬春常見的災害性天氣,在我國主要分布在西南和華中等地山區。凍雨在大氣中以過冷水的形式存在,與低于0℃的物體碰撞后立即凍結,對航空運輸、輸電線路、通訊設備和農林產業等危害較大。 雨滴在溫度低于0℃的大氣中保持過冷狀態(而不結冰)是凍雨的本質特征。以往研究認為凍雨不結冰的原因是缺乏冰核。事實
《自然》:最新研究重塑地球大氣形成理論
地幔中氬原子的運動速度比之前想象的要慢得多 ?美國科學家近日研究發現,地幔中的氬原子的運動速度比之前想象的要慢得多,它們被牢固地“捆綁”在地幔礦石中,甚至是火山活動也難以將它們“驅逐”出來。這與現已廣泛接受的觀點——氣體從早期地幔中逃逸出來形成大氣大相徑庭,將促使科學家不得不重新思考地球大氣層及相似
大氣化學的研究內容
大氣化學主要研究對流層和平流層大氣中主要成分和微量成分的組成、含量、起源和演化等問題。大氣的化學組成:主要包括對流層和平流層大氣中主要成分和微量成分的組成、含量、起源和演化等問題(見地球大氣演化)。主要包括碳氧化物、硫氧化物、氮氧化物、碳氫化物和氣溶膠的源、匯和循環,污染物之間的化學反應和對流層空氣
張韞宏:光譜探秘大氣氣溶膠物理化學過程
分析測試百科網訊 光譜技術已邁過百年歷史長河,中國的光譜分析技術亦可追溯到上世紀50年代,今日中國的光譜技術已從國際上“跟跑”躍升到部分領域領跑的地位。在這背后,光譜研究領域的老中青三代科學家,克服了嚴峻的挑戰、付出了辛勤的汗水。伴隨著將在成都召開的第21屆全國分子光譜學學術會議暨2
張韞宏:光譜探秘大氣氣溶膠物理化學過程
分析測試百科網訊 光譜技術已邁過百年歷史長河,中國的光譜分析技術亦可追溯到上世紀50年代,今日中國的光譜技術已從國際上“跟跑”躍升到部分領域領跑的地位。在這背后,光譜研究領域的老中青三代科學家,克服了嚴峻的挑戰、付出了辛勤的汗水。伴隨著將在成都召開的第21屆全國分子光譜學學術會議暨2020年光譜
大氣物理[學]的定義
中文名稱大氣物理[學]英文名稱atmospheric physics定 義研究大氣的物理屬性、物理現象、物理過程及其演變規律的學科。應用學科大氣科學(一級學科),大氣物理學(二級學科)
研究揭示大氣顆粒物形成新機制
復旦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系王琳團隊首次發現并證實了我國典型城市——上海的大氣中硫酸—二甲胺—水三元成核現象,從而揭示了大氣新粒子形成的化學機制,為我國大氣顆粒物污染防治政策的制定提供了新的科學證據。該成果于7月20日發表于《科學》雜志。 2014年3月~2016年2月,王琳團隊在上海開展了長達兩
《大氣化學和物理學》:生物燃料或增溫室氣體排放
一項新的研究表明,生物燃料的生產可能會增加溫室氣體的排放。該研究的第一作者、諾貝爾獎獲得者Paul Crutzen和來自歐美的同事認為,生產生物燃料作物所需的氮肥可能導致比人們此前所認為的更大數量的一氧化二氮排放到大氣中。?根據這項研究,微生物把化肥中的3%到5%的氮轉化成了一氧化二氮,而不是政府間
巨型行星大氣風中檢測到氦 帶來探索形成與演化新方法
歐洲科學家團隊近日在英國《自然》雜志上發表的一篇天體物理學論文稱,他們首次在一顆巨型外星行星的逃逸大氣風中檢測到了氦。這顆星也是目前已知的密度最低的行星之一。 圖片來源于網絡 氦是宇宙中第二普遍的元素,也是太陽系內氣體巨行星的主要成分。不過,擁有巨行星不是太陽系的“專利”。據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