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共軛雙鍵的化合物易起加成、聚合、狄爾斯-阿德耳雙烯合成反應。不僅能發生通常烯烴的加成(1,2-加成),還能發生特殊的1,4-加成反應。例如1,3-丁二烯與溴反應,不僅能得到1,2-加成的產物,即3,4-二溴-1-丁烯,且還能得到溴原子加添在1,4位置上中間形成新的雙鍵的1,4-加成產物,即1,4-二溴-2-丁烯。在該分子中,所有的原子處于同一個平面上,四個碳原子都以sp2雜化成鍵。形成了三個碳碳σ-鍵和六個碳氫σ-鍵。每個碳原子上的未雜化的p電子,垂直于平面,側向交疊,形成一個π-π共軛體系。......閱讀全文
具有共軛雙鍵的化合物易起加成、聚合、狄爾斯-阿德耳雙烯合成反應。不僅能發生通常烯烴的加成(1,2-加成),還能發生特殊的1,4-加成反應。例如1,3-丁二烯與溴反應,不僅能得到1,2-加成的產物,即3,4-二溴-1-丁烯,且還能得到溴原子加添在1,4位置上中間形成新的雙鍵的1,4-加成產物,即1,4
共軛雙鍵體系即雙鍵和單鍵交替的分子結構產生共軛效應。共軛效應的特點是化學鍵的極化作用可以沿共軛體系傳遞得很遠。例如:共軛的結果是電子的離域,共軛體系內單鍵變短而雙鍵變長,單雙鍵長度差別縮小乃至消失。這樣的體系比較穩定。如苯分子中六個碳-碳都是1.39A,而普通的碳-碳雙鍵的鍵長為1.34A,碳-碳單
含活潑雙鍵的化合物(親雙烯體)與含共軛雙鍵的化合物(雙烯體)之間發生1,4-加成生成六元環狀化合物的反應,稱為Diels-Alder反應,也稱雙烯合成?。反應過程(以1,3-丁二烯與乙烯間的反應為例)此反應為經環狀過渡態進行的周環反應,反應過程中舊鍵斷裂與新鍵形成協同進行。其反應機理以1,3-丁二烯
在有機化合物分子結構中單鍵與雙鍵相間的情況稱為共軛雙鍵。有機化合物分子結構中由一個單鍵隔開的兩個雙鍵。以C=C-C=C表示。含有共軛雙鍵的分子比含孤立雙鍵的分子較為穩定,能量較小,共軛雙鍵中單鍵與雙鍵的鍵長趨于平均化。
共軛雙鍵是以C=C-C=C為基本單位,隨著共軛度的增加,其紫外特性:最大吸收波長紅移;如有熒光,其最大激發光波長紅移,最大發射光波長紅移;如有顏色的話,顏色逐步加深 。由于大π鍵各能級間的距離較近電子容易激發,所以吸收峰的波長就增加,生色作用大為加強。這種由于共軛雙鍵中π→π*躍遷所產生的吸收帶成為
苯參加的化學反應大致有3種:一種是其他基團和苯環上的氫原子之間發生的取代反應;一種是發生在苯環上的加成反應(注:苯環無碳碳雙鍵,而是一種介于單鍵與雙鍵的獨特的鍵);一種是普遍的燃燒(氧化反應)(不能使酸性高錳酸鉀褪色)。
氯原子的最外電子層有7個電子,在化學反應中容易結合一個電子,使最外電子層達到8個電子的穩定狀態,因此氯氣具有強氧化性,能與大多數金屬和非金屬發生化合反應。 氯氣遇水歧化為鹽酸和次氯酸,次氯酸不穩定易分解放出游離氧,其中次氯酸具有漂白性(比SO2強且加熱不恢復原色)。 氯氣也能和很多有機物發生
分子式:CO(NH2)2,分子量 60.06 ,CO(NH2)2 無色或白色針狀或棒狀結晶體,工業或農業品為白色略帶微紅色固體顆機無臭無味。密度1.335g/cm3。熔點132.7℃。溶于水、醇,不溶于乙醚、氯仿。呈微堿性。可與酸作用生成鹽。有水解作用。在高溫下可進行縮合反應,生成縮二脲、縮三脲和三
可進行水解反應,乙酰基化,羥基化,酰基化,磺化,飽和化(氧化使磷脂飽和),活化(引入不飽和基團)等反應。
酸效應:在強酸和高溫下核酸完全水解為堿基,核糖或脫氧核糖和磷酸。在濃度略稀的無機酸中,最易水解的化學鍵被選擇性的斷裂,一般為連接嘌呤和核糖的糖苷鍵,從而產生脫嘌呤核酸。堿效應:當pH值超出生理范圍(pH7~8)時,對DNA結構將產生更為微妙的影響。堿效應使堿基的互變異構態發生變化。這種變化影響到特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