吡哆醛的食物來源很廣泛,動物性、植物性食物中均含有。通常肉類、全谷類產品(特別是小麥)、蔬菜和堅果類中含量較高。動物性來源的食物中吡哆醛的生物利用率優于植物性來源的食物。在動物性及植物性食物中含量均微,酵母粉含量最多,米糠或白米含量亦不少,其次是來自于肉類、家禽、魚,馬鈴薯、甜薯、蔬菜中。 各種食物中每100g可食部份含維生素B6量如下:酵母粉3.67mg,脫脂米糠2.91mg,白米2.79mg,胡麻粕1.25mg,吉士0.8~0.04mg,胡蘿卜0.7mg,魚類0.45mg,全麥抽取物0.4~0.7mg,肉類0.3~0.08mg,牛奶0.3~0.03mg,蛋0.25mg,菠菜0.22mg,甘藷0.14~0.23mg,豌豆0.16mg,黃豆0.1mg,橘子0.05mg。......閱讀全文
吡哆醛的食物來源很廣泛,動物性、植物性食物中均含有。通常肉類、全谷類產品(特別是小麥)、蔬菜和堅果類中含量較高。動物性來源的食物中吡哆醛的生物利用率優于植物性來源的食物。在動物性及植物性食物中含量均微,酵母粉含量最多,米糠或白米含量亦不少,其次是來自于肉類、家禽、魚,馬鈴薯、甜薯、蔬菜中。 各
據測定,所有植物性食物中都含有植物固醇,但含量較高的是植物油類、豆類、堅果類等,雖說谷類、水果、蔬菜中植物固醇含量相對較低,但由于日常食用量較大,也為人類提供了不少植物固醇。 谷類 谷類 谷類在谷類食物中,面粉中植物固醇的含量遠高于大米,每100克小麥面粉中植物固醇含量平均為59毫克。加工越
賴氨酸是組成蛋白質的成分之一,一般富含蛋白質的食物中都含有賴氨酸,富含賴氨酸的食物為動物性食物(如畜禽類的瘦肉、魚、蝦、蟹、貝類、蛋類和乳制品)、豆類(包括大豆、雜豆及其制品)。此外,杏仁、榛子、花生仁、南瓜子仁等堅果中賴氨酸含量也比較多。谷類食物中賴氨酸含量很低,且易在加工過程中被破壞,因此是
1、蔬菜:大蒜、洋蔥、大蔥、花菜、韭菜、姜、蘿卜、西紅柿、冬瓜、海帶、紫菜。各種蘑菇如香菇、花菇。大豆及豆制品:黃豆、赤小豆、綠豆、蠶豆、豌豆、蕓豆; 2、魚類:甲魚及各種海魚; 3、水果:石榴、蘋果、山楂、橘子; 4、奶類:酸奶; 5、其他:碧根果、燕麥、花、葵花子、芝麻、核桃、茶葉。
動物性食品,如瘦肉、奶、蛋、魚中的蛋白質都含有8種必需氨基酸,數量也比較多,各種氨基酸的比例恰當,生物特性與人體接近,即與人體蛋白質構造很相似,容易被人體消化吸收。 植物性食品中,大豆、燕麥中的蛋白質為優質蛋白質,其余的如米、面、水果、豆類、蔬菜中的植物蛋白質是非優質蛋白質,其氨基酸組成不夠全
維生素B6以吡哆醛、吡哆醇和吡哆胺等三種同效維生素存在于食物中,它們都由哺乳動物的肝臟轉化為其活化形式磷酸吡哆醛。維生素B6存在于許多食物中,但是,維生素B6的缺乏比人們所想像的要廣泛得多。沒有任何疾病與維生素B6的缺乏有關,但是,在那些喂養含維生素B6量不足的食物的嬰兒中,曾經觀察到驚厥的癥狀
維生素B2是水溶性維生素,容易消化和吸收,被排出的量隨體內的需要以及可能隨蛋白質的流失程度而有所增減;它不會蓄積在體內,所以時常要以食物或營養補品來補充。廣泛存在于酵母、肝、腎、蛋、奶、大豆等中。 維生素B2在各類食品中廣泛存在,但通常動物性食品中的含量高于植物性食物,如各種動物的肝臟、腎臟、
磷酸吡哆醛是一種有機化合物,分子式C8H10NO6P,由維生素B6與磷酸結合形成,包括吡哆醛、吡哆胺、吡哆醇,在體內以磷酸酯的形式存在。其中磷酸吡哆醛和磷酸吡哆胺可以互相轉變,皆為活性型。 磷酸吡哆醛是氨基酸代謝中的轉氨酶及脫羧酶的輔酶,能促進谷氨酸脫羧,增進γ-氨基丁酸的生成,后者是神經抑制
在牛奶、牛肝、蛋黃、動物腎臟、草莓、柚子、葡萄等水果、瘦肉、糙米、啤酒、小麥中都含有生物素。在復合維生素B和多種維生素的制劑中,通常都含有維生素H。富含該維生素的美食:芥末雙脆、 蟹肉西蘭花、芥茉菠菜、魚香腰花、油燜鱔魚、素炒三絲、蛋黃南瓜、芒果柳橙蘋果汁、胡蘿卜燉羊肉、松花淡菜粥、清燉蘿卜牛肉、銀
眾所周知,吡哆醛(維生素B6)經由Schiff堿及其互變異構式(3.106)能進行催化反應(Metzler等,1954)。依賴吡哆醛的一些酶能催化多種氨基酸反應,如脫羧反應、消除反應、轉氨反應等。盡管研究了這些反應機理方面的問題,然而對有機化學的影響相當有限。例如Llor和Cortijo(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