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半萜(sesquiterpenes)是指分子中含15個碳原子的天然萜類化合物,是含有三個異戊二烯單元。具有鏈狀、環狀等多種骨架結構。倍半萜多為液體,主要存在于植物的揮發油中。它們的醇、酮和內酯等含氧衍生物,也廣泛存在于揮發油中。......閱讀全文
倍半萜(sesquiterpenes)是指分子中含15個碳原子的天然萜類化合物,是含有三個異戊二烯單元。具有鏈狀、環狀等多種骨架結構。倍半萜多為液體,主要存在于植物的揮發油中。它們的醇、酮和內酯等含氧衍生物,也廣泛存在于揮發油中。
中文名稱倍半萜環化酶英文名稱sesquiterpene cyclase定 義編號:EC 4.2.3.9。催化2,6-反式-法尼基二磷酸環化形成倍半萜的酶。應用學科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一級學科),酶(二級學科)
萜類化合物是廣泛分布于植物、昆蟲、微生物等動植物體內的一類有機化合物。倍半萜化合物屬于萜類家族分子的一種,結構中含有15個碳原子有三個異戊二烯為單元。倍半萜類化合物較多,無論從數目上還是從結構骨架的類型上看,都是萜類化合物中最多的一支。倍半萜化合物多按其結構的碳環數分類,例如無環型、單環型、雙環型、
倍半萜類化合物分布較廣,在木蘭目(magnoliales)、蕓香目(rutales)、山茱萸目(cornales)及菊目(asterales)植物中最豐富。在植物體內常以醇、酮、內酯等等形式存在于揮發油中,是揮發油中高沸點部分的主要組成部分。多具有較強的香氣和生物活性,是醫藥、食品、化妝品工業的重要
愈創木烷型內酯具有諸多藥用活性,很多這類化合物具有較強抗癌功效,該類化合物在植物中通常只有萬分之幾的含量,如此低含量的合成限制了該類化合物的開發利用,但由于其顯著藥用價值,部分該類化合物仍被用于臨床抗癌實驗,比如人們從地中海地區的毒胡蘿卜中分離出毒胡蘿卜素(Thapsigargin),其衍生物
藥用植物蒼耳全身都是寶,蒼耳子在治療鼻炎等方面已有很大的應用。近些年來蒼耳中的倍半萜內酯成為國內外的研究的重點,倍半萜內酯化合物具有較強的抗腫瘤功效,且在抵抗微生物病菌、防治血吸蟲和抗過敏活性方面具有較好的醫用價值。我國有豐富的蒼耳資源,分布在不同的生境區域,由此形成的蒼耳倍半萜內酯化學多樣性的
精油 精油是從植物中提取出來的,用于健康、食品和化妝品工業,根據它們成分的不同,可以有不同的效果。它其中的一個很重要的成分就是倍半萜烯類碳水化合物,它們是一類有著相同化學式C10H16的化合物統稱。在一種精油中有可能存在著上百種倍半萜烯類,所以不可避免的
化合物II到化合物I的轉化過程 10月8日獲悉,由中國科學院蘭州化學物理研究所中科院西北特色植物資源化學重點實驗室(甘肅省天然藥物重點實驗室)藥物化學成分研究組發明的專利“從蹄葉橐吾中制備具有抗癌抑菌活性倍半萜的方法”(專利號:200810184480.6),獲得國家發明專利授
蒿屬植物全球分布較廣,我國種類眾多,其中黃花蒿(青蒿)、茵陳、艾等是治療瘧疾、肝炎、風濕等多種疾病的著名中藥。蒿屬植物主要化學成分有單萜、倍半萜、三萜、黃酮等。結構獨特、具有顯著抗瘧疾活性的青蒿素是由我國著名科學家屠呦呦1972年從蒿屬植物黃花蒿中發現,對青蒿素進行結構改造,研發出了蒿甲醚、青蒿
海洋來源的放線菌一直是新穎的具有藥用價值的次級代謝產物重要來源,目前已經有很多海洋放線菌來源獨特生物活性天然產物的報道。吲哚倍半萜是很有特色的生物堿類次級代謝產物,已報道的吲哚倍半萜生物堿類化合物主要來源于植物和真菌,直到最近兩年,才有一些來源于放線菌的吲哚倍半萜類化合物被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