蒼耳倍半萜內酯不同生態化學類型研究獲進展
藥用植物蒼耳全身都是寶,蒼耳子在治療鼻炎等方面已有很大的應用。近些年來蒼耳中的倍半萜內酯成為國內外的研究的重點,倍半萜內酯化合物具有較強的抗腫瘤功效,且在抵抗微生物病菌、防治血吸蟲和抗過敏活性方面具有較好的醫用價值。我國有豐富的蒼耳資源,分布在不同的生境區域,由此形成的蒼耳倍半萜內酯化學多樣性的研究至今未見報道。 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園天然藥物生物合成學科組科研人員陳方方和李長福在章焰生研究員的指導下,采集湖北、安徽、湖南、江西、浙江、四川、甘肅、河南、貴州、山東和北京等11個省市的19個地區的蒼耳樣品,通過電鏡掃描和色譜質譜等手段研究發現蒼耳倍半萜內酯在幼葉表面的球狀腺毛中大量合成和儲藏的,并對這19個地區的蒼耳素的提取物進行收集純化和核磁共振研究,發現在不同生境中的蒼耳倍半萜內酯具有化學結構多樣性,大致可分為三種:湖北(武漢、浠水、房縣)、河南南陽、安徽(合肥、郎溪)、湖南懷化、江西贛州、浙江瀝水、四川(遂寧、廣源、......閱讀全文
蒼耳倍半萜內酯不同生態化學類型研究獲進展
藥用植物蒼耳全身都是寶,蒼耳子在治療鼻炎等方面已有很大的應用。近些年來蒼耳中的倍半萜內酯成為國內外的研究的重點,倍半萜內酯化合物具有較強的抗腫瘤功效,且在抵抗微生物病菌、防治血吸蟲和抗過敏活性方面具有較好的醫用價值。我國有豐富的蒼耳資源,分布在不同的生境區域,由此形成的蒼耳倍半萜內酯化學多樣性的
武漢植物園倍半萜內酯生物合成研究取得進展
愈創木烷型內酯具有諸多藥用活性,很多這類化合物具有較強抗癌功效,該類化合物在植物中通常只有萬分之幾的含量,如此低含量的合成限制了該類化合物的開發利用,但由于其顯著藥用價值,部分該類化合物仍被用于臨床抗癌實驗,比如人們從地中海地區的毒胡蘿卜中分離出毒胡蘿卜素(Thapsigargin),其衍生物已
蒼耳根的形態特征
1.蒼耳 一年生草本,高20-90cm。根紡錘狀,分枝或不分枝。莖直立不分枝或少有分枝,下部圓柱形, 上部有縱溝,被灰白以糙伏毛。葉互生;有長柄,長3-11cm;葉片三角狀卵形或心表,長4-9cm,寬5-10cm,的全緣,或有3-5不明顯淺裂,先尖或鈍,基出三脈,上面綠色,下面蒼白色,被粗糙或
蒼耳子的概述
蒼耳子(拉丁學名:Xanthium sibiricum Patrin ex Widder)別名:蒼浪子,菊科蒼耳屬一年生草本植物。[1] 蒼耳子莖粗糙,被短毛,單葉互生,先端銳尖以及基部心臟形。蒼耳子生于荒坡草地或路旁。[1]蒼耳子主要是散風寒、通鼻竅、利肝肺的作用。[2] 蒼耳子藥用部位帶
蒼耳子的簡介
蒼耳子(拉丁學名:Xanthium sibiricum Patrin ex Widder)別名:蒼浪子,菊科蒼耳屬一年生草本植物。[1] 蒼耳子莖粗糙,被短毛,單葉互生,先端銳尖以及基部心臟形。蒼耳子生于荒坡草地或路旁。[1]蒼耳子主要是散風寒、通鼻竅、利肝肺的作用。[2] 蒼耳子藥用部位帶
蒼耳子的介紹
蒼耳子(拉丁學名:Xanthium sibiricum Patrin ex Widder)別名:蒼浪子,菊科蒼耳屬一年生草本植物。[1] 蒼耳子莖粗糙,被短毛,單葉互生,先端銳尖以及基部心臟形。蒼耳子生于荒坡草地或路旁。[1]蒼耳子主要是散風寒、通鼻竅、利肝肺的作用。[2] 蒼耳子藥用部位帶
關于倍半萜的簡介
倍半萜(sesquiterpenes)是指分子中含15個碳原子的天然萜類化合物,是含有三個異戊二烯單元。具有鏈狀、環狀等多種骨架結構。倍半萜多為液體,主要存在于植物的揮發油中。它們的醇、酮和內酯等含氧衍生物,也廣泛存在于揮發油中。 萜類化合物是廣泛分布于植物、昆蟲、微生物等動植物體內的一類有機
蒼耳子的形態特征
蒼耳為一年生草本植物,其果實蒼耳子呈紡錘彤或卵圓形,長1~37.5px,直徑0.4~17.5px。表面黃棕色或黃綠色,全體有鉤刺,頂端有2枚較粗的刺,分離或相連,基部有果梗痕。質硬而韌,橫切面中央有縱隔膜,2室,各有1枚瘦果。瘦果略呈紡錘形,一面較平坦,頂端具1突起的花柱基,果皮薄,灰黑色,具縱
倍半萜的分布及舉例
倍半萜類化合物分布較廣,在木蘭目(magnoliales)、蕓香目(rutales)、山茱萸目(cornales)及菊目(asterales)植物中最豐富。在植物體內常以醇、酮、內酯等等形式存在于揮發油中,是揮發油中高沸點部分的主要組成部分。多具有較強的香氣和生物活性,是醫藥、食品、化妝品工業的重要
倍半萜的基本信息
倍半萜(sesquiterpenes)是指分子中含15個碳原子的天然萜類化合物,是含有三個異戊二烯單元。具有鏈狀、環狀等多種骨架結構。倍半萜多為液體,主要存在于植物的揮發油中。它們的醇、酮和內酯等含氧衍生物,也廣泛存在于揮發油中。
倍半萜的分布和結構
萜類化合物是廣泛分布于植物、昆蟲、微生物等動植物體內的一類有機化合物。倍半萜化合物屬于萜類家族分子的一種,結構中含有15個碳原子有三個異戊二烯為單元。倍半萜類化合物較多,無論從數目上還是從結構骨架的類型上看,都是萜類化合物中最多的一支。倍半萜化合物多按其結構的碳環數分類,例如無環型、單環型、雙環型、
青蒿素的化學合成的相關介紹
1983年,化學家HofheinzW等通過化學研究發現了青蒿素的化學合成方法,以(-)-2-異薄勒醇為原料,利用光氧化反應引進氧基得到中間體,再經過環合反應合成了最終產物。合成倍半萜內酯,主要有兩個限速步驟:倍半萜母核的折疊和環化;含過氧橋的倍半萜內酯的形成程。 1986年,中國科學家周維善以
青蒿素的化學合成方法
以 R -(+)- 香茅醛為原料合成青蒿素過程??1983年,化學家HofheinzW等通過化學研究發現了青蒿素的化學合成方法,以(-)-2-異薄勒醇為原料,利用光氧化反應引進氧基得到中間體,再經過環合反應合成了最終產物。合成倍半萜內酯,主要有兩個限速步驟:倍半萜母核的折疊和環化;含過氧橋的倍半萜內
倍半萜的生物合成方法
在生物體內,萜類化合物是由乙酰輔酶A轉化而來的。首先乙酰輔酶A和二氧化碳結合轉化為丙二酰輔酶A,后者再和一分子的乙酰輔酶A形成乙酰乙酰輔酶A,這個中間體再和一分子乙酰輔酶A進行羥醛縮合反應,就得到一個六碳中間體,然后還原水解,產生萜的生物合成前體,3-甲基-3,5-二羥基戊酸。經過腺苷三磷酸(ATP
單萜和倍半萜的功能應用
單萜和倍半萜 有些單萜醇和倍半萜醇以及它們的代謝物是生物通訊的信息素;有些用于香料工業。例如:單萜香葉烯、tr牻牛兒醇、檸檬醛、苧烯、α- 蒎烯等;倍半萜法呢醇、姜烯、檀香腦、蒿屬素等。
倍半萜的結構特點和來源
倍半萜(sesquiterpenes)是指分子中含15個碳原子的天然萜類化合物,是含有三個異戊二烯單元。具有鏈狀、環狀等多種骨架結構。倍半萜多為液體,主要存在于植物的揮發油中。它們的醇、酮和內酯等含氧衍生物,也廣泛存在于揮發油中。
關于倍半萜的生物合成介紹
在生物體內,萜類化合物是由乙酰輔酶A轉化而來的。首先乙酰輔酶A和二氧化碳結合轉化為丙二酰輔酶A,后者再和一分子的乙酰輔酶A形成乙酰乙酰輔酶A,這個中間體再和一分子乙酰輔酶A進行羥醛縮合反應,就得到一個六碳中間體,然后還原水解,產生萜的生物合成前體,3-甲基-3,5-二羥基戊酸。經過腺苷三磷酸(A
蒼耳子提取物的概述
蒼耳提取物植物來源:蒼耳 英文名:Siberian Cocklebur Fruit 規格:10:1 20:1 外觀:棕色粉末 包裝:鋁箔袋或紙板桶 保質期:24月 別名:野茄子、刺兒棵、疔瘡草、粘粘葵。 來源:為菊科植物蒼耳Xanthium sibiricum Patr. 的帶總苞
木香烴內酯與DNA相互作用檢測其對MCF7的抗癌活性
木香烴內酯(costunolide)主要來源于木香、月桂樹等植物,是一種來源廣泛的倍半萜內酯類化合物,具有抗癌、抗炎和抗病毒等多種生物學活性。已報道木香烴內酯對骨肉瘤、黑色素瘤、卵巢癌、結腸癌等具有抗癌活性,但有關乳腺癌研究較少。DNA攜帶有合成RNA和蛋白質所必需的遺傳信息,是生物體發育和正常
野馬追的化學成分
地上部分含揮發油0.024%,莖、葉為0.025%,花為0.078%。此外,還含黃 酮類,生物堿,香豆粗等從黃酮中分得金絲桃甙(hyperin)[1]。又含倍半萜內酯;尖佩蘭內酯(eu-palinin)A、B、C、D[2]。
螺內酯
鑒別(1)取本品約10mg,加硫酸2ml,搖勻,溶液顯橙黃色,有強烈黃綠色熒光,緩緩加熱,溶液即變為深紅色,并有硫化氫氣體產生,遇濕潤的醋酸鉛試紙顯暗黑色;將此溶液傾入約10ml的水中,成為黃綠色的乳狀液2)在含量測定項下記錄的色譜圖中,供試品溶液主峰的保留時間應與對照品溶液主峰的保留時間一致。(3
螺內酯
鑒別(1)取本品約10mg,加硫酸2ml,搖勻,溶液顯橙黃色,有強烈黃綠色熒光,緩緩加熱,溶液即變為深紅色,并有硫化氫氣體產生,遇濕潤的醋酸鉛試紙顯暗黑色;將此溶液傾入約10ml的水中,成為黃綠色的乳狀液2)在含量測定項下記錄的色譜圖中,供試品溶液主峰的保留時間應與對照品溶液主峰的保留時間一致。(3
倍半萜類化合物分布舉例
倍半萜類化合物分布較廣,在木蘭目(magnoliales)、蕓香目(rutales)、山茱萸目(cornales)及菊目(asterales)植物中最豐富。在植物體內常以醇、酮、內酯等等形式存在于揮發油中,是揮發油中高沸點部分的主要組成部分。多具有較強的香氣和生物活性,是醫藥、食品、化妝品工業的重要
昆明植物所團隊小白菊內酯抗腫瘤作用機制獲進展
泛素蛋白酶體系統(ubiquitin-proteasome system, UPS)是重要的藥物研發靶點,去泛素化酶USP7參與調控包括Wnt,Notch以及Hippo等在內的多個關鍵腫瘤信號通路,新穎USP7抑制劑的發現對于腫瘤治療具有重要的意義。 小白菊內酯Parthenolide(PTL
倍半萜環化酶的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倍半萜環化酶英文名稱sesquiterpene cyclase定 義編號:EC 4.2.3.9。催化2,6-反式-法尼基二磷酸環化形成倍半萜的酶。應用學科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一級學科),酶(二級學科)
倍半萜環化酶的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倍半萜環化酶英文名稱sesquiterpene cyclase定 義編號:EC 4.2.3.9。催化2,6-反式-法尼基二磷酸環化形成倍半萜的酶。應用學科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一級學科),酶(二級學科)
白蒿的理化性質介紹
本植物的綠色部分含一種倍半萜烯類白蒿寧,地上部分又含白蒿素、洋艾內酯和洋艾素。 干植物含生物堿0.12~0.2%、焦性兒茶酚糅質0.499%、黃酮類0.831%、內酯類,及微量的呋喃香豆精,此外,又含蕓香甙、異槲皮甙。 地上部分含一第列的倍半萜類衍生物,內有:白蒿素(sieversin),4-
萜類和甾類化合物的結構和特點介紹
種子植物能形成多種萜和甾體。已鑒定出結構的有3 500種左右。它們是由異戊烯單元構成,通過乙酸一甲瓦龍酸途徑生物合成。由兩個異戊烯(C5)單元合成單萜,如月桂烯、檸檬烯、薄荷醇、樟腦等許多芳香揮發油成分;?由3個異戊烯單元合成倍半萜,如植物激素脫落酸、驅腸寄生蟲藥山道年等,近年發現菊科植物含有多種倍
穿心蓮的主要成分
葉含二萜內酯化合物:穿心蓮甲素即去氧穿心蓮內酯0.1%以上,穿心蓮乙素即穿心蓮內酯1.5%以上,穿心蓮丙素即新穿心蓮內酯0.2%以上;及高穿心蓮內酯,潘尼內酯。還含穿心蓮烷,穿心蓮酮,穿心蓮甾醇,β--谷甾醇--D--葡萄糖甙等。 根除含穿心蓮內酯外,還含5--羥基--7,8,2',3
γ丁內酯與丁內酯有什么區別
(一)γ-丁內酯:化學名:α-羥基-β,β-二甲基-γ-丁內酯 化學式:C6H10O3(碳6氫10氧3) 。 適應范圍:作為腦代謝的D-泛解酸內酯,主要用于生產泛酸鈣。(二)丁內酯:“4-羥基丁酸”自身羧基與羥基縮合(首尾綜合)失去一分子水而形成的酯類化合物。【4-羥基丁酸分子式】OⅡHO-(CH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