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31日)的《大國科學家》系列報道,我們一起來認識稱為“泥石流院士”的中國科學院院士崔鵬。每當重大災害發生,他總是帶著團隊逆行進入災害現場,認真記錄分析當地的地質、地貌、水文特征和泥石流留下的痕跡。1982年大學本科畢業,40年來,崔鵬的足跡踏遍了祖國無數地質災害的現場,為我國防災減災工作作出重要貢獻。 為了趕在汛期前做好防御地質災害的各種準備工作,幾天前,崔鵬院士帶領中科院成都山地所的科研團隊,來到汶川地震時極重災區四川省都江堰市龍溪河流域,他們此次重點調查這里的泥石流發展趨勢、河道演變和監測預警系統的運行情況,并和當地政府溝通下一步合作。他們要做的工作就是科研人員與當地政府和居民有機協同,共同做好災害防御措施,防患于未然。 中國科學院院士 崔鵬:現在泥石流的活躍程度還沒有達到原來的活躍程度。現在這個場景就是汶川地震以后,發生的泥石流的一些特點。 雖然年逾花甲,但是65歲的崔鵬院士在野外工作起來,絲毫不會倦怠,他......閱讀全文
今天(31日)的《大國科學家》系列報道,我們一起來認識稱為“泥石流院士”的中國科學院院士崔鵬。每當重大災害發生,他總是帶著團隊逆行進入災害現場,認真記錄分析當地的地質、地貌、水文特征和泥石流留下的痕跡。1982年大學本科畢業,40年來,崔鵬的足跡踏遍了祖國無數地質災害的現場,為我國防災減災工作作
不愛談個人,只想講團隊。不愿回顧過去的成績,只想提研究的進展。話危險,他覺得太矯情。聊辛苦,他說大家都一樣。戴著一頂安全帽就扎進了災區,日日夜夜和泥石流打交道,一眨眼就是30年。 他是崔鵬,中國第一位“泥石流院士”,現任中國科學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所副所長,長期從事泥石流研究,為我國
面對疫情挑戰,中科院上海分院許多科技工作者背上行囊,住進實驗室,既有年近六旬的老將,也有90后、00后新兵。特殊時期,上海科學家全力保障重大科技任務攻關不停步、重大科技設施運行不停歇、重要支撐平臺維護不停滯。 沙發、棉被,一摞書、一臺筆記本電腦,58歲的植物科學家郭房慶,吃住在實驗室50多天了
8月8日晚,四川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九寨溝縣發生7.0級地震。地震發生第一時間,中科院成都山地所重大泥石流減災團隊的相關專家先后奔赴災區,深入進行次生山地災害調查與評估,并提出防災減災對策。 讓人們免遭次生災害威脅 “災害發生后,我們必須第一時間趕到現場。”成都山地所相關人員介紹。《
國際科技合作早已不是個新鮮事兒。 30年來,在“平等互利、成果共享、保護知識產權、遵從國際慣例”的原則下,中國國際科技合作突飛猛進。 然而,在林林總總的科技合作內容中,卻總不如一個“民生”來的更為觸動人心。 成都山地所,扛起的就是中國與世界各國科技合作中“民生”這桿大旗。 堰塞湖處置、
“西南重大水電工程區生態保護與泥石流滑坡防治技術開發”通過現場驗收 9月12日至15日,科技部組織專家對國家“十一五”科技支撐計劃課題“西南重大水電工程區生態保護與泥石流滑坡防治技術開發”進行了生態保護科技創新專家行暨示范工程現場驗收。 30多人組成的考察組先后考察了云南東川城區
近年來,水污染事件頻發刺激著國人的神經。如何才能保衛我們賴以生存的水資源?發達國家也曾經受水污染問題的困擾。他們的經驗教訓是,一定要加強法制建設和執法力度。 老路危險 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水污染問題專家弗蘭克?施瓦茨說,1940年至1970年間,美國像今天的
盡管太陽系中的行星變化各異,但它們至少還都遵循著一條原則:所有的行星都按照與太陽旋轉相同的方向運行。 然而這并非是放諸宇宙皆準的真理。近些年來,天文學家在太陽系外發現了一些行星系統,其所包含的與木星類似的巨行星,能夠環繞與主星旋轉方向相反的軌道運行。 如今,一個研究小組進行的計算機
這是一枚神奇的芯片——藏有60多萬個基因探針,能預測10大類、近170種疾病。 很多人并不知道,只有手指大小的神奇芯片誕生自一場可怕的疫情——非典。中國工程院院士程京見證了這枚芯片的誕生,并將它守護至今。 工程專業出身的程京,在英國留學期間就研發完成了一種新型DNA指紋檢測系統,隨后又應聘至
由另一顆遙遠行星(上左)施加的引力擾動使得一顆行星沿著與恒星旋轉方向相反的軌道圍繞母星運行。 盡管太陽系中的行星變化各異,但它們至少還都遵循著一條原則:所有的行星都按照與太陽旋轉相同的方向運行。 然而這并非是放諸宇宙皆準的真理。近些年來,天文學家在太陽系外發現了一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