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凝集素作為微生物與植物的共生介質,可防止植物病原菌對植物的危害;Mishkid等(1982)研究發現,植物凝集素常積累于病原菌易侵染的部位,預示著凝集素可能參與對病原菌的防御。......閱讀全文
植物凝集素作為微生物與植物的共生介質,可防止植物病原菌對植物的危害;Mishkid等(1982)研究發現,植物凝集素常積累于病原菌易侵染的部位,預示著凝集素可能參與對病原菌的防御。
對昆蟲的作用植物凝集素對昆蟲如同翅目昆蟲及動物產生毒害的機理還不清楚,一般認為植物凝集素可能通過和糖蛋白,如和昆蟲圍食膜表面、消化道上皮細胞的糖綴合物、或糖基化的消化酶等結合,從而影響昆蟲、動物對營養吸收,促進消化道中細菌的繁殖和誘發病灶,抑制昆蟲的生長發育和繁殖,最終達到殺蟲、或對動物產生毒害的作
植物病毒不含聚糖,沒有凝集素的作用位點,因此植物凝集素對植物病毒無抑制作用。Peumans和Van Damme(1995)綜述道,一種稱為核糖體失活蛋白型的特殊類型凝集素對植物病毒具有抑制活性,其機理尚不清楚。但有殺蟲活性的凝集素可能會阻止或減少蟲傳播病毒病害的傳播。
已有實驗證明,植物凝集素能結合真菌細胞、抑制孢子萌發和菌絲體生長。植物凝集素對真菌的抗生效應可能與它特異結合暴露于真菌細胞壁表面的糖復合物并導致真菌細胞壁及菌體結構形態改變有關,凝集素可與真菌表面的葡聚糖、半乳糖、甘露糖等多糖結合,干擾真菌細胞壁的合成,影響其細胞的正常代謝。Peumans和Van
由于細菌細胞壁的作用,凝集素不能進入細菌細胞質,因此不能改變細胞膜結構或滲透細胞膜擾亂侵人微生物的正常細胞間進程。植物凝集素是通過一種基于與細胞壁糖類,或細胞外聚糖相互作用的機制對細菌構成抗生效應。Sequeira(1977)等報道馬鈴薯凝集素能抗青枯假單胞菌;Broekaet (1986)等提出,
這方面研究相對較少,僅常團結等(2002)報道純化的雪花蓮外源凝集素(GNA)可以抗植物病原性線蟲。
同昆蟲一樣,高等動物消化道上布滿了細胞膜糖蛋白及高度糖基化的粘蛋白,這就成了植物凝集素的無數作用位點,保護植物免受食草動物侵食。如動物食用植物血細胞凝集素(PHA)或生豆后會引起急性惡心伴有嘔吐和腹瀉,以至于動物寧肯挨餓也不食用含PHA飼料。
一、實驗原理植物患病組織內的真菌菌絲體,如果給予適宜的環境條件,除個別種類外,一般都能恢復生長和繁殖。植物病原菌的分離就是指通過人工培養,從染病植物組織中將病原真菌與其它雜菌相分開,并從寄主植物中分離出來,再將分離到的病原菌于適宜環境內純化,這個過程總稱植物病菌的分離培養。植物病原真菌的分離一般都是
植物凝集素是一類具有特異糖結合活性的蛋白,具有一個或多個可以與單糖或寡糖特異可逆結合的非催化結構域。凝集素最大的特點在于它們能識別糖蛋白和糖脂,特別是細胞膜中復雜結構的糖鏈,即細胞膜表面決定簇。
植物凝集素最早發現于1888年,Stillmark在蓖麻(Ricinus communis L.)籽萃取物中發現了一種細胞凝集因子,它具有凝集紅細胞的作用。它是一類具有特異糖結合活性的蛋白,具有一個或多個可以與單糖或寡糖特異可逆結合的非催化結構域。根據植物凝集素亞基的結構特征,植物凝集素分成4種類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