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細胞計數是最主要的實驗診斷依據。白細胞計數受多種因素影響可有較大的波動,所以往往需要多次重復檢驗始可診斷。粒細胞漿內可有毒性顆粒和空泡,常提示存在細菌性感染。單核細胞比例常代償性增多。如桿狀核的比例增加(>20%)提示骨髓有足夠的粒細胞生成能力。骨髓象隨原發病而異。粒細胞缺乏癥骨髓內各階段的中性粒細胞極度減少,甚至完全消失。粒細胞有明顯的毒性改變或成熟受阻。淋巴細胞、單核細胞、漿細胞和組織細胞可增多,幼紅細胞和巨核細胞大致正常。病情好轉時外周血中晚幼粒細胞及較成熟粒細胞相繼出現,個別可呈類白血病血象。 診斷的第二步是尋找白細胞減少的病因。要注意追問有無可能引起本病的藥物或化學物接觸史;有無引起粒細胞減少的基礎疾病,例如慢性炎癥、自身免疫性疾病;有無反復感染史等。下列特殊檢查可輔助了解粒細胞減少癥的病因和發病機理。 (一)骨髓粒細胞貯備功能測定 用致熱原如初膽烷醇酮、脂多糖及強的松( 或氫化考的松),通過中間產物......閱讀全文
白細胞計數是最主要的實驗診斷依據。白細胞計數受多種因素影響可有較大的波動,所以往往需要多次重復檢驗始可診斷。粒細胞漿內可有毒性顆粒和空泡,常提示存在細菌性感染。單核細胞比例常代償性增多。如桿狀核的比例增加(>20%)提示骨髓有足夠的粒細胞生成能力。骨髓象隨原發病而異。粒細胞缺乏癥骨髓內各階段的中
多數白細胞減少癥患者起病緩慢,可有頭暈、乏力、四肢酸軟、食欲減退、低熱、失眠等非特異性癥狀。少數患者無明顯癥狀,僅在血液檢查時被發現。部分患者可反復發生El腔潰瘍,發生肺部感染或泌尿生殖道感染。 粒細胞缺乏癥多為患者對藥物或化學物質發生過敏反應,或細胞毒性藥物治療,或大劑量放射治療所致。起病多
1、麻疹 口腔及頰黏膜可以檢查麻疹斑,伴有眼結膜炎癥狀。 2、猩紅熱 一般為兒童多見,早期可以出現寒戰、高熱,可以出現典型的楊梅舌及猩紅熱樣皮疹。 3、流行性感冒 鼻腔黏膜充血,伴有全身酸痛、乏力以及頭痛等癥狀。 4、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 可以出現發熱、咽痛癥狀。扁桃體腫大,表面可
周圍血液白細胞計數低于4000/mm3稱為白細胞減少癥(leukopenia)。白細胞減少癥最常見是由中性粒細胞減少所致。中性粒細胞絕對計數低于1800~2000/mm3稱為粒細胞減少癥(neutropenia);低于500~1000/mm3稱為粒細胞缺乏癥(agranulocytosis),常
1、彌漫性腹膜炎 腹部雖可膨隆,但有腹膜炎體征,壓痛及反跳痛,板狀腹,患者有發熱和白細胞計數明顯增高。但急性胃擴張的病人發生胃穿孔時亦可出現急性腹膜炎。 2、機械性腸梗阻 常有腹部絞痛,陣發性加重,并可聞高亢的腸鳴音,腹脹早期不顯著,嘔吐物為腸內容物。立位腹平片可見多數擴張的呈梯形的液平面
繼發性粒細胞減少者應積極治療基礎疾病,中止可疑藥物或毒物接觸。根據不同的病理機制選用治療方法。 (一)藥物治療 碳酸鋰可增加粒細胞的生成,但對慢性骨髓功能衰竭者無效。成人劑量300mg,一日三次口服,見效后減量為200mg一日二次維持2~4周。副作用可有震顫、胃部不適、腹瀉、瘙癢、水腫等,停藥
白細胞減少常繼發于多種全身性疾病,臨床表現以原發病為主。多數白細胞減少者病程常短暫呈自限性,無明顯臨床癥狀或有頭昏、乏力、低熱、咽喉炎等非特異性表現。中性粒細胞是人體抵御感染的第一道防線,因而粒細胞減少的臨床癥狀主要是易有反復的感染。患者發生感染的危險性與中性粒細胞計數、減少的時間和減少的速率直
病史 注意追問中性粒細胞減少發生速度、持續時間和周期性,藥物、毒物或放射線的接觸史。有無急慢性感染,類風濕性關節炎及其他結締組織疾病等。有無家族史。 體檢 有無淋巴結、肝脾腫大,胸骨壓痛及相關疾病的陽性體征和感染病灶。 實驗室檢查 (一)血常規 觀察粒細胞減少程度及是否伴有其他系統細胞
該類疾病應積極采取預防措施。對于接觸放射線及苯等化學毒物的工作人員,須建立嚴格防護制度并定期檢查血常規。對于有可能引起白細胞減少的藥物如氯霉素、磺胺類藥物、抗腫瘤藥物、解熱鎮痛藥等,應盡量避免使用,如需使用要在醫生指導下密切監測血常規,切忌大劑量長期使用。對于使用細胞毒類藥物的患者,應1~3天檢
由于缺乏特異性的生物標記,ADEM的診斷建立在臨床和影像學特點上。在臨床上,雙側視神經受累、皮層癥狀和體征、周圍神經受累、意識狀態改變、認知功能障礙,腦脊液細胞數增多、OB陰性或陽性后很快轉陰,均支持ADEM的診斷。國際兒童多發性硬化研究組在2007年制定了新的診斷標準如下,臨床符合:首次發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