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變化使中亞更多地區變沙漠
一項氣候評估研究顯示,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全球氣溫上升,中亞部分地區的沙漠氣候向北蔓延了100公里。 這項近日發表于《地球物理研究快報》的研究還發現,過去35年間,包括中國、烏茲別克斯坦和吉爾吉斯斯坦部分地區在內的整個中亞地區的氣溫都有所上升。同時期,山區變得更加炎熱和濕潤,這可能加速了一些主要冰川的消退。 中亞60%以上的地區氣候干燥,降雨稀少。此前的氣候變化研究報告顯示,中亞大部分地區的平均氣溫和降雨量發生了變化,但為當地居民提供的信息有限。 “我們需要了解特定地區氣候變化重要的細微之處。”美國內布拉斯加大學林肯分校地球與氣候科學家、該研究合著者胡琦(音)表示。 胡琦和中國蘭州大學研究人員合作,利用1960年至2020年的氣溫和降水數據,將中亞劃分為11種氣候類型。 他們發現,自20世紀80年代末以來,沙漠氣候區域向東擴展,在烏茲別克斯坦和吉爾吉斯斯坦北部、哈薩克斯坦南部,以及中國西北部準噶爾盆地周圍向......閱讀全文
氣候變化使中亞更多地區變沙漠
一項氣候評估研究顯示,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全球氣溫上升,中亞部分地區的沙漠氣候向北蔓延了100公里。 這項近日發表于《地球物理研究快報》的研究還發現,過去35年間,包括中國、烏茲別克斯坦和吉爾吉斯斯坦部分地區在內的整個中亞地區的氣溫都有所上升。同時期,山區變得更加炎熱和濕潤,這可能加速
沙漠蝗蟲是什么?沙漠蝗蟲有毒嗎?
沙漠蝗蟲是蝗蟲科一種棲息在沙漠的短角蝗蟲。沙漠蝗災已經威脅了非洲,中東和亞洲的農業數世紀。至少有全世界十分之一的人口的生計都會受到這種饑食昆蟲影響。沙漠蝗蟲可能是蝗蟲類中最危險的一種,因為這種蝗蟲的蝗蟲群能夠迅速飛到越遠距離。 據估計,沙漠蝗蟲每天在綠色植被中消耗相當于它們的體重(2 g(0.
騰格里沙漠面臨威脅-污染被稱“沙漠工業奇跡”
化工廢水靠晾曬蒸發。 調查動機 “大漠浩瀚、蒼涼、雄渾,千里起伏連綿的沙丘如同凝固的波浪一樣高低錯落,柔美的線條顯現出它的非凡韻致。”這是一段有關騰格里沙漠的文字記載。令人難以置信的是,就在這片美麗沙漠的腹地,聚集了一批污染嚴重且污染物零處理的化工企業。這一將給沙漠造成不可修復的破壞的工
日本構想沙漠水網-沙漠上建人造湖供居住
北京時間8月2日消息,據物理學家組織網報道,能源利用和人口不斷增長是我們在未來面臨的兩大挑戰。雖然地球上的陸地面積達到數百萬平方英里,但并非所有土地都適合人類居住。面對這種挑戰,日本公司清水建設株式會社提出了一項有趣的計劃——沙漠水網。現在,這一計劃還只停留在構想階段。 沙漠水
固沙“面膜”敷出沙漠綠洲
8月,內蒙古庫布其沙漠生態固沙試驗田里,綠草依依,一片生機盎然。而就在三個月前,這片試驗田還是一片荒蕪的沙礫。促成這一改變的是一種國內首創的新型生態固沙技術,該技術由中石化四川維尼綸廠與中國科學院、內蒙古億利資源集團共同研發,其成功應用標志著我國在沙漠固沙技術領域有了新的突破。而這一技術的關鍵,
“青藏高原沙漠化對全球變化的響應”項目啟動
3月25日,國家973項目“青藏高原沙漠化對全球變化的響應”在京啟動。項目選擇我國沙漠化對氣候變化最敏感的區域,將沙漠化研究和全球變化研究相結合,旨在為青藏高原生態環境治理和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提供科學依據。 項目首席科學家、中科院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研究員董治寶介紹說,青藏高原是我國第
沙坡頭沙漠研究試驗站站長李新榮-沙漠里書寫“草根”論文
一望無垠的騰格里沙漠,勁風裹著沙子刮得面頰生疼,蔚藍的天空下,金色的沙海中,扎根荒漠20余年的李新榮像個孩子似的手舞足蹈。 李新榮是中國科學院沙坡頭沙漠研究試驗站站長,沙坡頭站以“草方格”治沙聞名于世。李新榮的身后,一塊塊用麥草稈扎設的“麥草方格草障”上,沙蒿、沙棘、花棒等沙生植物生機勃勃
我國將投4.8億阻巴丹吉林沙漠與騰格里沙漠連接
總投資4.8億元的大型人工阻沙生態屏障工程在內蒙古自治區阿拉善盟正式啟動實施,它將以上百萬畝林帶遏制巴丹吉林沙漠與騰格里沙漠的“握手”之勢。這也是新世紀以來,我國“向沙漠進軍”的一個大動作。 橫貫內蒙古西端阿拉善盟的東西長270公里、南北寬220公里的巴丹吉林沙漠,是世界第四、我國第
SKA:沙漠里的科學奇觀
? 飛機降落在堅硬的紅色沙土地上,艷陽高照,四周一片荒蕪。老鷹在低空盤旋,地面上散落著巨大的蟻穴,偶有好奇又膽大的袋鼠站在樹下,遠遠地盯著我們這批闖入者。 這里幾乎保存著澳大利亞腹地最原始的樣貌。但就在這里,西澳大利亞州默奇森郡沙漠區,全世界人煙最稀少的地區之一,國際天文界將建造可能是有史以來最
沙漠光伏產業園光伏電站-沙漠里的太陽能“硅谷
圖為近日無人機拍攝的寧夏中衛市沙漠光伏產業園光伏電站 地處寧夏中衛市騰格里沙漠邊緣的中衛市沙漠光伏產業園,依托沙漠日照充足、地域廣闊的優勢,引進太陽能光伏組件制造、設備生產、光伏電站等企業,形成了“硅料+硅片+光伏組件+光伏發電”的全產業鏈發展規模,打造沙漠里的太陽能“硅谷”。
機器人像沙漠螞蟻那樣回家
一項日前發表于《科學—機器人學》的研究顯示,多虧了從沙漠螞蟻那里借鑒的策略,一種6腿機器人可在沒有GPS幫助的情形下找到回家的路。 這種被稱為AntBot的機器人利用光線判斷其前進的方向。同時,為評估要穿行的距離,它將地面上的物體經過其身旁時的移動情況和計算步數這兩種方法結合起來。這3種
萊西:“科技沙漠”變“創新綠洲”
天氣漸涼,位于青島市萊西市院上鎮的青島天邦線業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天邦線業)生產車間內卻是一派熱火朝天,自動化機械“噠噠”飛速運轉,銀色絲線在半空中“唰唰”飛舞,有序纏繞在線錠上,工人們在設備前穿梭檢視,一道道工序有條不紊。“這是我們自主研發的新型浸膠芳綸線繩,具有模量大、強度高、耐高溫等特點,是航空
早期火星或為溫暖沙漠-偶爾下雨
?? 據美國每日科學網站2日報道,有人認為,早期火星表面可能有大量冰,但美日科學家的最新研究指出,早期火星的表面可能沒有那么多冰,相反,其表面氣候可能比較溫暖,偶爾下雨。 40億年前火星氣候如何?科學家已辯論了數十年。火星景觀的豐富程度令人驚訝,山谷縱橫交錯、湖盆遍布,可能還有海岸線,這些古老的
庫布其國際沙漠論壇實現碳中和
在日前召開的第五屆庫布其國際沙漠論壇期間,億利資源集團通過購買259噸碳排放總量,成功對會議期間所產生的碳排放實現碳中和。 庫布其國際沙漠論壇是全球唯一致力于推動荒漠化防治和生態經濟發展的大型國際論壇。為更好地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以實際行動應對氣候變化,履行社會責任,實現綠色可持續發展,從本屆論
和田洛浦:沙漠里的種樹人
洛浦縣群眾在給剛種下的小樹苗“穿外衣”資料照片 汽車在新疆和田地區洛浦縣以東17公里那片稱之為“亞力干”的沙漠里行駛時,若不是隨行的縣委書記陳遠華指點,還真沒想到這里曾經是一片沙海。它之所以被稱之為“亞力干”,就因為它是洛浦縣沙塵的源頭,每年的大風從這里刮起,洛浦縣立刻就籠罩在沙塵暴
非洲沙漠的“巫婆圓環”之謎解析
圖1.? Yvette Naudè及其同事們在納米比亞的巫婆圓環處取樣。 自然界的奇幻現象一直吸引著科學家尋找其成因。對于非洲納米比亞沙漠中的的巫婆圓環,如今,科學家們已能運用先進的分析方法進行研究,并得出了合理的科學解釋。 位于非洲西南部的納米比亞共和國,大部分的土地是荒草交織
寒旱所中晚全新世科爾沁沙地演化與氣候變化研究獲進展
沙漠是干旱氣候的產物,氣候變化對沙漠盛衰變化和沙漠化正逆過程產生著重大影響,特別是季風區沙地的擴張、萎縮與季風的強弱、進退有關。近百年來氣候暖干化的發展趨勢,導致地表植被覆蓋減少,沙漠化土地日益增加,嚴重地制約了社會–經濟–生態的可持續發展。 科爾沁沙地位于東亞季風區的東北緣,環境對氣候變
撒哈拉沙漠近百年來擴張約10%
一項發表在美國《氣候雜志》的新研究指出,近一個世紀以來,撒哈拉沙漠的面積擴大了約10%。 撒哈拉沙漠占據非洲大陸北部的絕大部分地區。美國馬里蘭大學的研究人員分析了1920年至2013年非洲的降水數據,發現撒哈拉沙漠的面積在此期間擴大了約10%。 研究人員認為,撒哈拉沙漠面積擴大主要由人類活動
新疆皮山:創新之花開遍沙漠綠洲
鮮花盛開,綠樹成蔭。行走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皮山縣,記者感受到這片沙漠綠洲的生機和活力。 “在我們這,家家戶戶都有石榴!”5月18日,站在皮山縣皮亞勒瑪鄉蘭干庫勒村的石榴觀光園前,鄉長古麗克孜的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在她面前,百畝石榴花開正艷,蔚為壯觀。5月鮮花分外美麗,而鮮花背后的產業發展之花、科
徐新文:為沙漠公路設計“綠絲帶”
在多數人眼里,沙漠是荒涼的,但是在徐新文眼里,沙漠里卻是靈動的。在塔克拉瑪干沙漠腹地,有一條長436千米,寬約80米的“綠絲帶”,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以下簡稱新疆生地所)研究員徐新文是這條“綠絲帶”的設計者。“我見證了這條‘綠絲帶’的誕生,也希望未來有更多條‘綠絲帶’在沙漠里飄揚起舞,讓
在沙漠環境中植物如何爭奪水分
很多人認為沙漠是缺乏生命的地方,但是許多動植物已經適應了這種惡劣的環境,在那里它們經常爭奪有限的資源。在沙漠環境中,最有限的資源通常是水,迫使植物采取不同的策略,與它們的“鄰居”競爭這一寶貴資源。 在自然環境中,水的供應往往是隨機的——有的年份和地區能夠收到大量的降雨,而其他的地區和年份則
塔克拉瑪干沙漠為何出現“湖泊”
干旱荒蕪的茫茫沙海中,出現了一汪汪藍瑩瑩的湖水。黃沙與碧水交相輝映,在陽光的照射下熠熠生輝,場面蔚為壯觀。前不久,“新疆塔克拉瑪干沙漠出現湖泊”的視頻沖上熱搜,并引發社會關注。 沙漠中為何會出現“湖泊”,是不是意味著“沙漠變綠洲”會成為現實?沙漠湖泊給當地百姓生產生活帶來哪些影響?為此,記者采訪了
沙漠蝗蟲有毒嗎?專家:不可食用
沙漠蝗蟲是蝗蟲科一種棲息在沙漠的短角蝗蟲。沙漠蝗災已經威脅了非洲,中東和亞洲的農業數世紀。至少有全世界十分之一的人口的生計都會受到這種饑食昆蟲影響。沙漠蝗蟲可能是蝗蟲類中最危險的一種,因為這種蝗蟲的蝗蟲群能夠迅速飛到越遠距離。 據估計,沙漠蝗蟲每天在綠色植被中消耗相當于它們的體重(2 g(0.07
“印度大沙漠”可能在一個世紀內消失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8/507146.shtm 印度次大陸西北部的塔爾沙漠是世界上人口最稠密的沙漠? 圖片來源:ABACA/SIPA VIA AP IMAGES季風像日出一樣恒定:每年,南亞季風都會涌入蔥郁的印度東部,而西
寒旱所巴丹吉林沙漠夏季加強期觀測試驗完成
在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973計劃)“全球變暖背景下東亞能量和水分循環變異及其對我國極端氣候的影響”第2課題“我國西北典型干旱半干旱區能量和水分循環觀測試驗與分析”(編號:2009CB421402)支持下,中國科學院寒旱區陸面過程與氣候變化重點實驗室科研人員于6月底至7月中旬在位于內蒙古自治
袁隆平團隊在沙漠種植水稻初獲成功
5月31日,記者從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帶領的青島海水稻研發中心團隊獲悉:5月26日,在來自印度、埃及、阿聯酋等國專家的參與下,該團隊對在迪拜熱帶沙漠地區實驗種植的水稻進行測產,其中一個材料產量超過畝產500公斤,兩個材料產量超過400公斤,在沙漠里種植水稻初獲成功。迪拜將于6月下旬組織正式收割測
袁隆平團隊在迪拜成功試種“沙漠海水稻”
22日,青島海水稻研發中心傳來喜訊,袁隆平院士“海水稻”團隊于2018年1月8日在迪拜啟動項目建設,從5月到7月,試種的包括“海水稻”在內的80多個水稻品種分批成熟。經來自國際水稻所、印度、埃及、阿聯酋和中國等五名專家組成的國際聯合測產專家組對首批成熟的品種進行了測產,這些品種都超出了全世界水稻
坐標迪拜-袁隆平團隊“沙漠海水稻”-成功試種!
22日,青島海水稻研發中心傳來喜訊,袁隆平院士“海水稻”團隊于2018年1月8日在迪拜啟動項目建設,從5月到7月,試種的包括“海水稻”在內的80多個水稻品種分批成熟。經來自國際水稻所、印度、埃及、阿聯酋和中國等五名專家組成的國際聯合測產專家組對首批成熟的品種進行了測產,這些品種都超出了全世界水稻
全球沙漠化問題有望實現智能監測
日前,在上海交通大學舉行了第二屆未來國際智能沙漠國際研討會,本次會議的主題為“智能沙漠:讓城市更安全”,來自中國、美國、德國等多個國家的專家圍繞有關沙漠化的多項議題展開了討論。 據了解,一項新的科研成果有望解決全球正面臨的土地荒漠化和沙漠化問題。該項技術由上海交大電子信息與電氣工程學院聯合
新設備可在沙漠收集空氣中的水
美國研究人員開發并測試了一種“吸水”設備,可利用太陽能,在沙漠中收集空氣中的水。 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奧馬爾·亞吉研究團隊在新一期美國《科學進展》雜志上發表論文介紹,他們前往亞利桑那州的沙漠中實測了這種設備,并成功收集到了空氣中的水。 據介紹,該設備使用了名為“金屬有機框架”的固體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