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診斷放射性腸炎?
本病的診斷一般不困難。有放療史結合臨床表現和有關檢查,可以確定病變的性質和部位,即可明確診斷。放射性腸炎的晚期表現和癌腫的復發與轉移需做X線鋇劑檢查、腸系膜血管造影、內鏡檢查、活組織檢查以資鑒別。在鑒別診斷時應考慮其他疾病,如非特異性潰瘍性結腸炎、Crohn病、腸結核、腸道脂代謝障礙綜合征(Whipple綜合征)等。......閱讀全文
如何診斷放射性腸炎?
本病的診斷一般不困難。有放療史結合臨床表現和有關檢查,可以確定病變的性質和部位,即可明確診斷。放射性腸炎的晚期表現和癌腫的復發與轉移需做X線鋇劑檢查、腸系膜血管造影、內鏡檢查、活組織檢查以資鑒別。在鑒別診斷時應考慮其他疾病,如非特異性潰瘍性結腸炎、Crohn病、腸結核、腸道脂代謝障礙綜合征(Wh
如何預防放射性腸炎?
應避免進食纖維素多或對腸壁有刺激的食物,宜食用少渣、低脂及產氣少的食物。如胡蘿卜、菠菜等,既潤腸又補充維生素。還應注意保持肛門及會陰部清潔,穿寬松內褲。癥狀嚴重者,可暫停放療,并大劑量應用維生素、輸液補充各種靜脈營養及應用腎上腺皮質激素、抗生素,以減輕局部炎癥反應,促進恢復。
如何診斷偽膜性腸炎?
1.病史 多發生于50歲以上人群,女性多于男性。患者多有胃腸手術或其他嚴重疾病史,并在近期內用過抗生素,尤其是廣譜抗生素。癥狀的發生多見于抗生素治療4~10天內或在停用抗生素后1~2周內。有腹瀉、腹痛、部分患者可排出斑塊狀偽膜,也可伴有腹脹、惡心、嘔吐、發熱等癥狀。 2.體征 可出現脈搏增
如何診斷放射性腎炎?
根據臨床分型,實驗室檢查及腎區接受放射線照射病史可做出本病診斷。臨床分期如下: 1.急性放射性腎炎 (1)潛伏期接受放射線照射后6~12個月,兒童患者可短于6個月。 (2)前驅期血壓升高,貧血,心臟擴大,檢查可發現蛋白尿。 (3)臨床期一旦癥狀出現,即迅速發展為極度疲乏,食欲不振,水腫,
腸炎的診斷
因病原不同而異。一般應根據病史和臨床表現初步加以判斷。進一步確診需依賴實驗室檢查。細菌性腸炎可作嘔吐物及大便培養,獲得病原菌即可確診。有些病原菌如沙門菌感染可作血培養。病毒性腸炎可用電子顯微鏡、免疫電鏡、免疫熒光及血清學檢查如補體結合試驗、酶聯免疫吸附法及放射免疫法等檢查病毒的抗原和抗體。寄生蟲
放射性腸炎的基本介紹
放射性腸炎是盆腔、腹腔、腹膜后惡性腫瘤經放射治療引起的腸道并發癥。可分別累及小腸、結腸和直腸,故又稱為放射性直腸、結腸、小腸炎。根據腸道遭受輻射劑量的大小、時間的長短、發病的緩急,一般將放射病分為急性和慢性兩種。又根據射線來源放置的體內外位置的不同將其分為外照射放射病和內照射放射病。在早期腸黏膜
放射性腸炎的病因分析
1.照射劑量、時間 盆腔區放療4~4.5周照射量低于4200~4500rad時,發病率逐步上升;如再加大照射劑量,發病率迅速增加。一般估計,在5周內照射量超過5000rad時,發病率約為8℅。 2.腸道的不同部位對照射的敏感性不同 其耐受性依次為:直腸>小腸、結腸>胃。 3.腸道的不同部
概述放射性腸炎的相關檢查
1.直腸指診 放射性腸炎的早期或損傷較輕者指診可無特殊發現。也可只有肛門括約肌痙攣和觸痛。有的直腸前壁可有水腫、增厚、變硬、指套染血。有時可觸及潰瘍、狹窄或瘺道,有3%嚴重直腸損害者形成直腸陰道瘺。同時做陰道檢查可助于診斷。 2.內鏡檢查 在開始的數周內可見腸黏膜充血、水腫、顆粒樣改變和脆
治療放射性腸炎的相關介紹
1.一般治療 急性期應臥床休息。飲食以無刺激、易消化、營養豐富、多次少餐為原則。限制纖維素攝入。腹瀉嚴重者可采用靜脈高營養療法。 2.內科治療 (1)收斂解痙 阿司匹林可有效地控制放射性腸炎的早期腹瀉,可能與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有關。 (2)局部鎮痛劑和糞便軟化劑 有顯著里急后和疼痛者,可
放射性腸炎的臨床表現介紹
一般照射總劑量在3000rad以下者很少發病。腹腔內放療總量超過4000rad時發生癥狀,若達7000rad以上則發病率高達36%。癥狀可出現在治療早期,療程結束后不久或治療后數月至數年。 1.早期癥狀 由于神經系統對放射線的反應,早期即可出現胃腸道的癥狀。一般多出現在放療開始后1~2周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