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溫對東亞季風林土壤有機碳庫的調控機制獲揭示
近日,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恢復生態學研究團隊揭示長期增溫對東亞季風林土壤有機碳庫的調控機制。相關研究發表于《植物和土壤》(Plant and Soil)。華南植物園張靜助理研究員為該論文第一作者,劉占鋒研究員和日本國立環境研究所梁乃申研究員為共同通訊作者。 溫度升高會通過影響碳輸入與分解以及碳庫的穩定性進而影響陸地生態系統的碳循環過程。雖然已有的研究多表明增溫會降低土壤有機碳庫的大小,但是增溫效應的方向和幅度仍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內在驅動機制也不清晰,制約了對陸地生態系統碳循環過程響應未來氣候變化的可預測性。 研究人員基于日本廣島的長期土壤增溫野外控制實驗平臺(>10年),系統地研究了長期土壤增溫對東亞季風林土壤有機碳庫大小、結構和穩定性的影響,從微生物轉化和礦物保護的角度探究了增溫影響土壤有機碳庫的生態學機制。 研究發現,10年的持續增溫顯著增加了0-10cm土壤有機碳含量,增溫導致土壤有機碳含量的增加主要來......閱讀全文
增溫對東亞季風林土壤有機碳庫的調控機制獲揭示
近日,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恢復生態學研究團隊揭示長期增溫對東亞季風林土壤有機碳庫的調控機制。相關研究發表于《植物和土壤》(Plant and Soil)。華南植物園張靜助理研究員為該論文第一作者,劉占鋒研究員和日本國立環境研究所梁乃申研究員為共同通訊作者。 溫度升高會通過影響碳輸入與分解以及碳庫
長期耕作土壤有機碳激發效應潛在調控機制獲揭示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資源與農業區劃研究所耕地質量保育團隊揭示了長期保護性耕作土壤有機碳激發效應的主控因素和微生物調控機制,研究成果有助于對土壤固碳培肥調控機制的理解,為區域保護性耕作實踐和氣候變化應對提供科技支撐。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土壤生物學與生物化學》(Soil Biology and
西非季風/東亞季風/南亞季風對沙塵氣溶膠不同響應機制
大氣氣溶膠重要組成部分的沙塵氣溶膠在傳輸過程中通過多種物理過程對下游的季風氣候產生顯著影響。沙塵氣溶膠直接輻射效應通過吸收和散射太陽短波輻射改變局地能量平衡,從而通過“快過程”影響局地熱狀況及大氣環流。遠距離傳輸到海洋上空的沙塵氣溶膠通過引起海表能量和海溫變化的“慢過程”進一步影響氣候。北非沙漠
研究發現磷供給調控土壤有機碳庫的氮介導機制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9/507615.shtm近日,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磷素生物地球化學研究組的科研人員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廣東省基礎與應用基礎研究基金等項目的共同資助下,研究發現磷供給調控土壤有機碳庫的氮介導機制。相關成果發表于
研究新機制|磷供給調控土壤有機碳庫的氮介導機制
近日,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磷素生物地球化學研究組的科研人員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廣東省基礎與應用基礎研究基金等項目的共同資助下,研究發現磷供給調控土壤有機碳庫的氮介導機制。相關成果發表于《土壤生物學與生物化學》。羅先真為該論文第一作者,侯恩慶為通訊作者。 在(近)自然陸地生態系統中,土壤總磷含量
森林類型調控土壤碳庫響應外源磷輸入機制獲揭示
近日,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研究員劉占鋒團隊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項目的資助下,研究揭示了森林類型調控土壤有機碳組分差異性響應外源磷輸入機制。相關成果發表于《整體環境科學》(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熱帶森林對外源養分的供應十分敏感,磷與氮的相對有效性在調控熱帶
森林類型調控土壤碳庫響應外源磷輸入機制獲揭示
近日,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研究員劉占鋒團隊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項目的資助下,研究揭示了森林類型調控土壤有機碳組分差異性響應外源磷輸入機制。相關成果發表于《整體環境科學》(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亞熱帶人工純林和混交林下生物來源有機碳組分對P添加的差異性響應
研究揭示稻田土壤有機碳分子調控砷甲基轉化機制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4/2/517375.shtm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研究所退化及污染農田修復團隊揭示了稻田土壤微生物通過選擇性利用有機碳分子促進無機態砷向甲基態砷轉化(砷甲基化)的機制。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土壤生
土壤碳分解酶對氮添加響應的菌根調控機制獲揭示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4/8/528974.shtm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研究員鄧琦團隊和中國科學院地球環境研究所研究員陳驥合作,研究揭示了土壤碳分解酶對氮添加響應的菌根調控機制。相關成果近日在線發表于《整體環境科學》(Science o
土壤碳分解酶對氮添加響應的菌根調控機制獲揭示
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研究員鄧琦團隊和中國科學院地球環境研究所研究員陳驥合作,研究揭示了土壤碳分解酶對氮添加響應的菌根調控機制。相關成果近日在線發表于《整體環境科學》(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論文第一作者、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博士后胡苑柳表示,近幾十
軌道尺度亞洲季風驅動古人類非洲遷徙東亞獲揭示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4/1/515987.shtm近日中國科學院地球環境研究所黃土與氣候變化研究團隊敖紅研究員和安芷生院士聯合多位國內外專家,基于中國黃土的高分辨率亞洲夏季風重建、東亞古氣候模擬、整合亞洲古人類遺址記錄、古人類棲息環境
研究揭示東亞季風區全新世降水時空變化新機制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周鑫課題組與國內外同行合作,發現東亞季風區全新世(11700年前至今)降水最大期在南方出現較早,北方出現較晚,降水最大期出現時間與緯度之間呈現明顯的線性關系。結合對現代降水變化時空特征和月太陽輻射變化的分析,他們提出月太陽輻射變化可能是降水最大期穿時變化的主要驅動因素。相關
研究揭示黑碳氣溶膠及溫室氣體對亞洲季風的影響機制
人類活動所引起的大氣中溫室氣體及氣溶膠含量的增加是造成人類世氣候和環境顯著變化的重要強迫因子。黑碳氣溶膠作為大氣溶膠的重要組成成分,主要產生于化石燃料和生物質燃料燃燒過程。它可直接通過吸收可見光到紅外波段范圍內的太陽輻射加熱大氣,是除溫室氣體以外對引起全球變暖最大的貢獻者。近年來由于人口增長和經
葉片碳調控濱海“藍碳”形成的微生物機制獲揭示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11/511849.shtm
葉片碳調控濱海“藍碳”形成的微生物機制獲揭示
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海岸帶生態系統過程與環境健康研究組揭示了紅樹林葉片碳組分調控海岸帶“藍碳”形成的微生物機制。近日,相關成果在線發表于《全球變化生物學》。 論文第一作者、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副研究員盧哲表示,植樹造林是減緩紅樹林損失及增強其生態系統服務的有效途徑。然而,在造林過程,紅樹林土壤
喀斯特土壤碳固定微生物調控機制獲揭示
在高強度耕作擾動向大規模植被恢復轉變背景下,我國西南喀斯特地區成為全球變綠的“熱點區”,植被碳匯能力顯著提升。但土壤碳固定效應及驅動機制還缺乏充分認識,制約后期重大生態工程深入實施及土壤固碳增匯目標的實現。喀斯特植被恢復驅動的土壤碳匯效應及微生物調控機制與非喀斯特區域是否存在區別,尚缺乏深入研究。中
大氣所揭示東亞冬季風對南海海溫季節內變化的影響
季節內振蕩是熱帶印度洋--西太平洋地區氣候變異的一個重要部分。南海是季節內振蕩影響華南和中印半島地區的一個重要路徑。以前有關南海地區海面溫度季節內變化的研究主要關注夏季,而對冬季南海地區海面溫度季節內變化的研究很少。 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吳仁廣和博士生陳樟的研究指出,南海是北半球冬季
可生物降解微塑料對土壤有機碳氮庫的影響研究獲進展
近日,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環境與植物保護研究所農業環境研究團隊在可生物降解微塑料對土壤功能性有機碳氮庫的影響方面取得重要進展,首次從碳累積、氮需求的新視角報道了典型農膜微塑料(PBAT)對熱帶磚紅壤功能性有機碳氮庫組分的影響,并解析了其微生物機制。該研究結果對理解微塑料污染下的碳封存風險具有重要意
我國北方植樹造林增匯效應系統評估取得新成果
北京大學碳中和研究院樸世龍院士團隊聚焦我國綠色長城——三北防護林,歷時多年,開展了大尺度的配對采樣調查研究。團隊首次通過嚴格配對的大尺度采樣調查系統評估了中國北方植樹造林的增匯效應,并揭示了人工林植被碳匯和土壤碳匯的不對稱變化受到土壤氮水平的調控,這對實現植樹造林增匯的準確核算和精確預估具有積極意義
植物入侵影響熱帶珊瑚島土壤碳庫機制獲揭示
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恢復生態學團隊在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等資助下,以我國西沙群島的熱帶珊瑚島為對象,研究揭示了植物入侵影響熱帶珊瑚島土壤碳庫機制。相關成果近日發表于《生物多樣性》(Biological Diversity)。?外來植物入侵對熱帶珊瑚島嶼土壤有機碳和無機碳庫的影響
研究揭示中國濕地土壤有機碳庫現狀與變化特征
近期,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地理景觀遙感研究團隊對中國濕地土壤有機碳庫估算進行了優化創新研究,揭示了中國濕地土壤有機碳庫現狀特征、歷史變化和未來趨勢。相關研究成果日前發表于《全球變化生物學》( Global Change Biology)。 據了解,濕地作為“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
熱帶森林轉變過程土壤碳固持的機制獲揭示
近日,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研究員劉占鋒團隊聯合日本國立環境研究所研究員梁乃申基于馬來西亞森林研究所的帕索森林保護區,研究揭示了熱帶森林轉變下功能碳庫調控土壤有機碳來源機制。相關研究發表于《整體環境科學》。植物(如木質素)和微生物代謝產物(如氨基糖)是土壤有機碳庫的重要來源,由于微生物來源碳具有較高的
大氣所揭示氣溶膠污染和東亞季風的關聯
季風與氣溶膠相互作用是當前大氣環境和氣候變化研究中具有挑戰性的一個重大科學問題。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吳國雄、黃榮輝等科研人員與國內相關院所的科學家合作,回顧了國內外氣溶膠與東亞季風區天氣和氣候相互作用方面的研究,該綜述作為Science China:Earth Sciences 2016年第
研究揭示氮沉降下真菌對熱帶森林土壤碳庫的調控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7/504058.shtm近日,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小良熱帶海岸帶生態系統定位研究站(以下簡稱小良站)站長、生態中心研究員王法明團隊,基于小良站長期模擬氮沉降試驗樣地,揭示了氮沉降增強真菌驅動熱帶森林土壤有機碳
研究揭示氮沉降下真菌對熱帶森林土壤碳庫的調控
近日,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小良熱帶海岸帶生態系統定位研究站(以下簡稱小良站)站長、生態中心研究員王法明團隊,基于小良站長期模擬氮沉降試驗樣地,揭示了氮沉降增強真菌驅動熱帶森林土壤有機碳固存的潛力及其機制。相關研究論文發表于《功能生態學》。 真菌是凋落物的主要分解者,驅動植物源碳向土壤的轉運,因
大氣所揭示類ENSO和AMO對東亞冬季風年際變化的作用
以往的研究表明大西洋充當著太平洋海溫變率和平均態的起搏器。北大西洋年代際振蕩(AMO)通過沃克環流、波列和表面風觸發厄爾尼諾-南方濤動(ENSO)現象的產生。AMO引起的北大西洋海溫異常也可以導致北大西洋和北太平洋中緯度地區冬季風暴軸的強弱變化,從而激發一個類似太平洋年代際振蕩(PDO)的海溫異
森林土壤有機碳積累機制研究獲進展
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鼎湖山站博士熊鑫在教授周國逸和研究員張德強指導下,在森林土壤有機碳積累機制研究中取得新進展,首次提出凋落物分解過程中的產物去向,而非凋落物產量,決定了土壤有機碳的賦存狀態;高質量的凋落物其分解產物向土壤轉移的比例更高。相關研究近日發表于《應用生態學雜志》。 土壤有機碳來源
新研究揭示酸化森林土壤有機碳累積機制
近日,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科研人員依托廣東鼎湖山森林生態系統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長期模擬酸添加控制實驗平臺,研究揭示了酸化森林土壤有機碳累積機制。相關成果在線發表于《植物與土壤》。我國南方森林土壤貢獻了全國森林土壤有機碳的50%以上,而且森林土壤固碳仍然在持續的增加。深度發育的熱帶亞熱帶森林土壤已
新研究揭示酸化森林土壤有機碳累積機制
近日,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科研人員依托廣東鼎湖山森林生態系統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長期模擬酸添加控制實驗平臺,研究揭示了酸化森林土壤有機碳累積機制。相關成果在線發表于《植物與土壤》。酸添加下土壤有機碳累積框架圖。受訪者供圖我國南方森林土壤貢獻了全國森林土壤有機碳的50%以上,而且森林土壤固碳仍然在持
研究揭示氣候變暖導致東亞夏季風環流增強的原因
以低層南風為主要特征的東亞夏季風環流是東亞季風區水資源的主要來源。現代氣候資料和古氣候證據均顯示,東亞夏季風環流偏強會導致東亞雨帶偏北和北方降雨偏多;反之亦然。最近十余年來,各種不同復雜程度的氣候模式較為一致地顯示,氣候變暖會導致東亞夏季風環流增強。緯向海陸熱力對比和青藏高原的熱力強迫都是驅動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