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丙酮酸激酶的臨床意義
(1)急性心肌梗死發病后2h PK活性開始升高,22~24h PK活性達高峰(為對照值3倍),第2天達峰值(為對照值的4倍);48~72h后逐漸恢復正常。血清PK活性升高對急性心肌梗死的特異性較高。此外,由于急性心肌梗死后PK活性開始升高和恢復正常均較早,因此可用于急性心肌梗死延展或再梗死的診斷。但有人認為PK不如CK敏感,但是比CK特異,由于升高時間短暫,最好輔之以其他監測指標;也有人認為PK是診斷急性心肌梗死的簡便、迅速而可靠的一項指標。 (2)宮頸癌、淋巴肉瘤、髓性白血病和霍奇金氏病病人血清PK總活性明顯增高。 (3)肌原性疾病(假肥大型肌營養不良、Becker型肌營養不良、肢帶型以及面肩肱型肌營養不良)的病人,其血清PK活性明顯升高,達對照值的1~25倍,陽性率>90%。相反,在神經源性疾病(脊髓性肌萎縮、肌萎縮側束硬變等)的患者,大多數人的血清PK活性正常。故測定血清PK活性對于區別肌源性或神經源性肌病有......閱讀全文
概述丙酮酸激酶的臨床意義
(1)急性心肌梗死發病后2h PK活性開始升高,22~24h PK活性達高峰(為對照值3倍),第2天達峰值(為對照值的4倍);48~72h后逐漸恢復正常。血清PK活性升高對急性心肌梗死的特異性較高。此外,由于急性心肌梗死后PK活性開始升高和恢復正常均較早,因此可用于急性心肌梗死延展或再梗死的診斷
丙酮酸激酶的臨床意義
(1)急性心肌梗死發病后2h PK活性開始升高,22~24h PK活性達高峰(為對照值3倍),第2天達峰值(為對照值的4倍);48~72h后逐漸恢復正常。血清PK活性升高對急性心肌梗死的特異性較高。此外,由于急性心肌梗死后PK活性開始升高和恢復正常均較早,因此可用于急性心肌梗死延展或再梗死的診斷。但
丙酮酸激酶的臨床意義
(1)急性心肌梗死發病后2h PK活性開始升高,22~24h PK活性達高峰(為對照值3倍),第2天達峰值(為對照值的4倍);48~72h后逐漸恢復正常。血清PK活性升高對急性心肌梗死的特異性較高。此外,由于急性心肌梗死后PK活性開始升高和恢復正常均較早,因此可用于急性心肌梗死延展或再梗死的診斷。但
丙酮酸激酶缺乏癥概述
1953年Dacie等首次描述了一組稱為先天性非球形細胞溶血性貧血的異質性疾病。1954年Selwgn和Daice根據自身溶血試驗將這組疾病分為兩型,第Ⅰ型自身溶血僅輕度增高 加葡萄糖后可以糾正,第Ⅱ型自身溶血顯著增高,加葡萄糖不能糾正 1960年De Gruchy等發現第Ⅱ型患者加三磷腺苷(A
丙酮酸激酶測定臨床意義
1.急性心肌梗死發病后2h PK活性開始升高,22~24h PK活性達高峰(為對照值3倍),第2天達峰值(為對照值的4倍);48~72h后逐漸恢復正常。血清PK活性升高對急性心肌梗死的特異性較高。此外,由于急性心肌梗死后PK活性開始升高和恢復正常均較早,因此可用于急性心肌梗死延展或再梗死的診斷。
丙酮酸激酶測定的原理和臨床意義
丙酮酸激酶測定:包括熒光斑點試驗和PK活性檢測。原理:在二磷酸腺苷(ADP)存在的條件下丙酮酸激酶(PK)催化磷酸烯醇丙酮酸(PEP)轉化成丙酮酸,在輔酶Ⅰ還原型(NADH)存在情況下,丙酮酸被LDH轉化為乳酸,若標記熒光于NADH上,此時有熒光的NADH變為無熒光的NAD。參考值:正常熒光在20m
丙酮酸激酶測定的原理及臨床意義
丙酮酸激酶測定:包括熒光斑點試驗和PK活性檢測。原理:在二磷酸腺苷(ADP)存在的條件下丙酮酸激酶(PK)催化磷酸烯醇丙酮酸(PEP)轉化成丙酮酸,在輔酶Ⅰ還原型(NADH)存在情況下,丙酮酸被LDH轉化為乳酸,若標記熒光于NADH上,此時有熒光的NADH變為無熒光的NAD。參考值:正常熒光在20m
丙酮酸激酶測定的的臨床意義是什么
PK嚴重缺乏者熒光60min不消失;PK中間缺乏時熒光25~60min消失。純合子PK值在正常活性到25%以下,雜合子為正常25%~50%。
丙酮酸激酶的作用
丙酮酸激酶使磷酸烯醇式丙酮酸和ADP變為ATP和丙酮酸,是糖酵解過程中的主要限速酶之一,有M型和L型兩種同工酶,M型又有M1及M2亞型。M1分布于心肌、骨骼肌和腦組織;M2分布于腦及肝臟等組織。L型同工酶主要存在于肝、腎及紅細胞內。心肌細胞壞死后,PK釋放入血,PK的測定可用于診斷心肌梗死。
丙酮酸激酶的正常值及臨床意義
正常值 血清(28.3±12.8)U/L(丙酮酸激酶法)。 臨床意義 (1)急性心肌梗死發病后2h PK活性開始升高,22~24h PK活性達高峰(為對照值3倍),第2天達峰值(為對照值的4倍);48~72h后逐漸恢復正常。血清PK活性升高對急性心肌梗死的特異性較高。此外,由于急性心肌梗死
紅細胞丙酮酸激酶測定的臨床意義是什么
診斷PK酶缺乏癥。本試驗可作為丙酮酸激酶缺陷的診斷試驗。 紅細胞丙酮酸激酶活性降低:見于遺傳性丙酮酸激酶缺陷癥、某些獲得性丙酮酸激酶缺陷(如粒細胞白血病、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等。
丙酮酸激酶測定的參考值與臨床意義
參考值:正常熒光在20min內消失。(15.0±1.99)U/gHb(37℃)(ICSH推薦Blume法)。臨床意義:PK嚴重缺乏者熒光60min不消失;PK中間缺乏時熒光25~60min消失。純合子PK值在正常活性到25%以下,雜合子為正常25%~50%。
丙酮酸激酶的測定實驗
基本方案 ? ? ? ? ? ? 實驗方法原理 PK,ATP:丙酮酸磷酸轉移酶。有其他激酶的伴隨,這個反應的直接實驗:例如,可以應用 P32 標記。由分光光度測定出,這個反應與 LD
丙酮酸激酶測定的原理
原理:在二磷酸腺苷(ADP)存在的條件下丙酮酸激酶(PK)催化磷酸烯醇丙酮酸(PEP)轉化成丙酮酸,在輔酶Ⅰ還原型(NADH)存在情況下,丙酮酸被LDH轉化為乳酸,若標記熒光于NADH上,此時有熒光的NADH變為無熒光的NAD。
丙酮酸激酶的測定實驗
實驗方法原理PK,ATP:丙酮酸磷酸轉移酶。有其他激酶的伴隨,這個反應的直接實驗:例如,可以應用 P32?標記。由分光光度測定出,這個反應與 LDH 反應偶聯,繼續 NADH 的氧化反應:實驗材料酶樣品試劑、試劑盒三乙醇胺-HCl KOHKClMgCl2磷酸烯醇式丙酮酸ADPNADHLDH儀器、耗材
丙酮酸激酶測定的原理
在二磷酸腺苷(ADP)存在的條件下丙酮酸激酶(PK)催化磷酸烯醇丙酮酸(PEP)轉化成丙酮酸,在輔酶Ⅰ還原型(NADH)存在情況下,丙酮酸被LDH轉化為乳酸,若標記熒光于NADH上,此時有熒光的NADH變為無熒光的NAD。
簡述丙酮酸激酶的作用
丙酮酸激酶使磷酸烯醇式丙酮酸和ADP變為ATP和丙酮酸,是糖酵解過程中的主要限速酶之一,有M型和L型兩種同工酶,M型又有M1及M2亞型。M1分布于心肌、骨骼肌和腦組織;M2分布于腦及肝臟等組織。L型同工酶主要存在于肝、腎及紅細胞內。心肌細胞壞死后,PK釋放入血,PK的測定可用于診斷心肌梗死。
丙酮酸激酶的功能作用
丙酮酸激酶使磷酸烯醇式丙酮酸和ADP變為ATP和丙酮酸,是糖酵解過程中的主要限速酶之一,有M型和L型兩種同工酶,M型又有M1及M2亞型。M1分布于心肌、骨骼肌和腦組織;M2分布于腦及肝臟等組織。L型同工酶主要存在于肝、腎及紅細胞內。心肌細胞壞死后,PK釋放入血,PK的測定可用于診斷心肌梗死。
丙酮酸激酶的測定實驗
實驗方法原理 PK,ATP:丙酮酸磷酸轉移酶。有其他激酶的伴隨,這個反應的直接實驗:例如,可以應用 P32 標記。由分光光度測定出,這個反應與 LDH 反應偶聯,繼續 NADH 的氧化反應:實驗材料 酶樣品試劑、試劑盒 三乙醇胺-HCl KOHKClMgCl2磷酸烯醇式丙酮酸ADPNADHLDH儀器
關于丙酮酸激酶的簡介
丙酮酸激酶(pyruvate kinase,PK),別名丙酮酸磷轉稱酶、磷酸丙酮酸激酶,其分子質量為:228kDa。在糖酵解系統里,它是催化形成第二個ATP反應的酶。能以磷酸烯醇(phosphoenolpyruv -ate)丙酮酸和ADP生成丙酮酸和ATP·ΔGo1=-7.5kcal。除需要二價
丙酮酸激酶測定介紹
(1)原理:在二磷酸腺昔(ADP)存在的條件下丙酮酸激酶(PK),催化磷酸烯醇丙酮酸(PEP)轉化成丙酮酸,在輔酶Ⅰ還原型(NADH)存在情況下,丙酮酸被LDH轉化為乳酸。若標記熒光于NADH上,此時有熒光的NADH變為無熒光的NAD. 參考值:正常熒光在20min內消失。l5.0±1.99I
丙酮酸激酶測定介紹
丙酮酸激酶測定:包括熒光斑點試驗和PK活性檢測。 (1)原理:在二磷酸腺昔(ADP)存在的條件下丙酮酸激酶(PK),催化磷酸烯醇丙酮酸(PEP)轉化成丙酮酸,在輔酶Ⅰ還原型(NADH)存在情況下,丙酮酸被LDH轉化為乳酸醫學`教育網搜集整理。若標記熒光于NADH上,此時有熒光的NADH變為無熒光的
丙酮酸激酶活性測定
【測定原理】PK 活性測定的原理基本同PK 熒光斑點試驗,主要不同的是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定量測定結果。在10 分鐘內、波長340nm 下,測定孵育液中NADH 吸光度的變化,通過測定單位時間內NADH 減少的量來計算PK 的活性。由于PK 是一種變構酶,在低濃度磷酸烯醇丙酮酸(PEP)時,PK
丙酮酸激酶測定的原理、參考值和臨床意義
丙酮酸激酶測定:包括熒光斑點試驗和PK活性檢測。原理:在二磷酸腺苷(ADP)存在的條件下丙酮酸激酶(PK)催化磷酸烯醇丙酮酸(PEP)轉化成丙酮酸,在輔酶Ⅰ還原型(NADH)存在情況下,丙酮酸被LDH轉化為乳酸,若標記熒光于NADH上,此時有熒光的NADH變為無熒光的NAD。參考值:正常熒光在20m
丙酮酸激酶的基本信息
丙酮酸激酶(pyruvate kinase,PK),別名丙酮酸磷轉稱酶、磷酸丙酮酸激酶,其分子質量為:228kDa。在糖酵解系統里,它是催化形成第二個ATP反應的酶。能以磷酸烯醇(phosphoenolpyruv- ate)丙酮酸和ADP生成丙酮酸和ATP·ΔGo1=-7.5kcal。除需要二價金屬
丙酮酸激酶的基本信息
丙酮酸激酶使磷酸烯醇式丙酮酸和ADP變為ATP和丙酮酸,是糖酵解過程中的主要限速酶之一,有M型和L型兩種同工酶,M型又有M1及M2亞型。M1分布于心肌、骨骼肌和腦組織;M2分布于腦及肝臟等組織。L型同工酶主要存在于肝、腎及紅細胞內。心肌細胞壞死后,PK釋放入血,PK的測定可用于診斷心肌梗死。
丙酮酸激酶的基本信息
丙酮酸激酶(pyruvate kinase,PK),別名丙酮酸磷轉稱酶、磷酸丙酮酸激酶,其分子質量為:228kDa。在糖酵解系統里,它是催化形成第二個ATP反應的酶。能以磷酸烯醇(phosphoenolpyruv- ate)丙酮酸和ADP生成丙酮酸和ATP·ΔGo1=-7.5kcal。除需要二價金屬
紅細胞丙酮酸激酶活性
紅細胞丙酮酸激酶活性介紹: 丙酮酸激酶為四聚體,是提供紅細胞能量的重要的酶。缺乏此酶,紅細胞因能量消耗而破壞。采用比色法。紅細胞丙酮酸激酶活性正常值: a)比色法:10.1~20U/gHb; b)熒光斑點法:陰性。 紅細胞丙酮酸激酶活性臨床意義: 本試驗可作為丙酮酸激酶缺陷的診斷試驗。 紅
丙酮酸激酶測定的參考值與臨床意義是什么
參考值: 正常熒光在20min內消失。(15.0±1.99)U/gHb(37℃)(ICSH推薦Blume法)。 臨床意義: PK嚴重缺乏者熒光60min不消失;PK中間缺乏時熒光25~60min消失。純合子PK值在正常活性到25%以下,雜合子為正常25%~50%。
紅細胞丙酮酸激酶測定的原理
丙酮酸激酶熒光斑點試驗:熒光斑點試驗熒光在20分鐘以內消失,其酶活性在正常范圍內;熒光反應液點熒光在30分鐘以上消失者應考慮丙酮酸激酶活性降低,并需進一步用酶定量測定法檢測其酶活性以確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