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二巰丁二酸的藥典標準介紹
一、主要活性成分 本品為2,3-二巰基丁二酸。按干燥品計算,含C4H6O4S2不得少于98.5%。 二、性狀 本品為白色或類白色結晶或結晶性粉末;有類似蒜的特臭。 本品在甲醇或乙醇中微溶,在水或三氯甲烷中幾乎不溶。 三、熔點 本品的熔點(2010年版藥典二部附錄ⅥC)為190~194℃,熔融時同時分解。 四、鑒別 (1)取本品約0.2g,加水2ml與碳酸氫鈉試液適量使溶解并呈中性,加醋酸鉛試液1ml,即生成淡黃色沉淀。 (2)取本品約0.2g,加水2ml與氫氧化鈉試液適量使溶解并呈堿性,再滴加亞硝基鐵氰化鈉試液,即顯紫紅色。 (3)本品的紅外光吸收圖譜應與對照的圖譜(《藥品紅外光譜集》14圖)一致。......閱讀全文
國家藥典委公示注射用二巰丁二鈉等藥典標準修訂草案
國家藥典委員會擬修訂注射用二巰丁二鈉等33個品種藥典標準(名單見下),刪除【檢查】下的無菌項,把無菌項并入【其他】。為確保標準的科學性、合理性和適用性,現公示征求社會各界意見。公示期為一個月。請相關單位認真研核,若有異議,請及時來函提交反饋意見,并附相關說明、實驗數據和聯系方式。來函需加蓋公章,
關于巰嘌呤的基本介紹
巰嘌呤(Mercaptopurine,6-MP)屬于抑制嘌呤合成途徑的細胞周期特異性藥物,化學結構與次黃嘌呤相似,因而能競爭性地抑制次黃嘌呤的轉變過程。本品進入體內,在細胞內必須由磷酸核苷糖轉移酶轉變為6-巰基嘌呤核糖核苷酸后,方具有活性。 適用于絨毛膜上皮癌、惡性葡萄胎、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及
關于巰嘌呤的臨床應用介紹
口服給藥: ①絨毛膜上皮癌:成人常用量,每日6mg~6.5mg/kg,分兩次口服,以10日為一療程,療程間歇為3~4周。 ②白血病:開始,每日2.5mg/kg或80~100mg/m,一日1次或分次服用,一般于用藥后2~4周可見顯效,如用藥4周后,仍未見臨床改進及白細胞數下降,可考慮在仔細觀察
關于他唑巴坦的藥典標準介紹
1、主要活性成分 (2S,3S,5R)-3-甲基7-氧代-3-(1H-1,2,3-三氮唑-1-基甲基)-4-硫雜-1-氮雜雙環[3.2.0]庚烷-2-羧酸4,4-二氧化物。按無水物計算,含他唑巴坦(C10H12N4O5S)應為98.0%~102.0%。 2、性狀 白色或類白色粉末或結晶性粉
關于交沙霉素的藥典標準簡介
1、來源含量 本品主組分為(4R,5S,6S,7R,9R,10R,11E,13E,16R)-4-(乙酰氧基)-5-甲氧基-6-[[3,6-二脫氧-4-O-[2,6-二脫氧-3-C-甲基-4-O-(3-甲基丁酰基)-α-L-核-己吡喃糖基]-3-(二甲氨基)-β-D-吡喃葡萄糖基]氧基]-10-
關于氯丙嗪的藥典介紹
【鑒別】 (1)取本品約10mg,加水1mL溶解后,加硝酸5滴即顯紅色,漸變淡黃色。 (2)取本品,加鹽酸溶液(9→1000)制成每1mL中含5μg的溶液,照紫外可見分光光度法(附錄Ⅳ A)測定,在254nm與306nm的波長處有最大吸收,在254nm的波長處吸光度約為0.46。 (3)本
亮氨酸的藥典標準介紹
主要活性成分L-2-氨基-4-甲基戊酸。按干燥品計算,含C6H13NO2不得少于98.5%。?性狀白色結晶或結晶性粉末;無臭,味微苦。在甲酸中易溶,在水中略溶,在乙醇或乙醚中極微溶解?比旋度取本品,精密稱定,加6mol/L鹽酸溶液溶解并定量稀釋制成每1ml中約含40mg的溶液,依法測定(2010年版
關于巰甲丙脯酸腎損害的預后介紹
關于卡托普利所引起的腎損害預后存在爭議。一些作者認為蛋白尿只是短暫的過程,與進展性腎功能衰竭無關,而且有時不停藥蛋白尿也可以自行減少消失。Case等報道了81例因患高血壓病使用卡托普利的患者,6例在治療過程中出現蛋白尿,其中4例在繼續使用卡托普利治療的9個月中蛋白尿消退。另2例患者發生膜性腎病和
脯氨酸的藥典標準介紹
來源及含量本品為(L)-吡咯烷-2-羧酸。按干燥品計算,含C5H9NO2不得少于99.0%。?性狀本品為白色結晶或結晶性粉末;微臭,味微甜。?本品在水中易溶,在乙醇中溶解,在乙醚或正丁醇中不溶。比旋度取本品,精密稱定,加水溶解并定量稀釋制成每1ml中約含40mg的溶液,依法測定(2010年版藥典二部
關于碘化油的藥典作用介紹
1、檢查 酸度:取本品l.Og,加三氯甲垸10ml溶解后,加酚酞指示液3滴與氫氧化鈉滴定液(0.lmol/L)0.30ml,應顯粉紅色。 顏色:取本品,與黃色10號標準比色液(附錄Ⅸ A 第一法)比較,不得更深。 游離碘:取本品l.Og,加三氯甲烷5ml,搖勾,加水10ml與碘化鉀0.5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