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慢性胃炎的檢查
1.胃酸測定 淺表性胃炎胃酸正常或偏低,萎縮性胃炎則明顯降低甚至缺酸。新生兒胃內容是酸性的,剛出生的嬰兒在清除咽下的堿性羊水之后,測得的pH值小于4。出生后7~10天鹽酸濃度達最高峰,其后逐漸下降,出生后2~3個月達成人水平。 2.胃蛋白酶原 胃蛋白酶原是由主細胞分泌的,在酸性環境中被激活成具有消化功能的胃蛋白酶。其分泌量與胃酸一致,主細胞數量多于壁細胞,故在病態時受影響程度不如胃酸明顯。 3.內因子 內因子是一種糖蛋白,由壁細胞分泌。孕11周的胎兒胃內已存在內因子,生后3個月胃內因子達到成人水平。正常成人內因子分泌量為77.00U/h。檢查內因子含量有利于萎縮性胃炎和惡性貧血的診斷。有人發現有的小兒先天性內因子分泌缺陷,胃液內有400~600U內因子就能維持維生素B12的正常吸收,故即使萎縮性胃炎患者也不易發生惡性貧血。 4.胃泌素 胃泌素由胃竇G細胞分泌。文獻報道出生后血清胃泌素為88pg/ml,生后第2周......閱讀全文
小兒慢性胃炎的檢查
1.胃酸測定 淺表性胃炎胃酸正常或偏低,萎縮性胃炎則明顯降低甚至缺酸。新生兒胃內容是酸性的,剛出生的嬰兒在清除咽下的堿性羊水之后,測得的pH值小于4。出生后7~10天鹽酸濃度達最高峰,其后逐漸下降,出生后2~3個月達成人水平。 2.胃蛋白酶原 胃蛋白酶原是由主細胞分泌的,在酸性環境中被激活
關于小兒慢性胃炎的檢查方式介紹
1.胃酸測定 淺表性胃炎胃酸正常或偏低,萎縮性胃炎則明顯降低甚至缺酸。新生兒胃內容是酸性的,剛出生的嬰兒在清除咽下的堿性羊水之后,測得的pH值小于4。出生后7~10天鹽酸濃度達最高峰,其后逐漸下降,出生后2~3個月達成人水平。 2.胃蛋白酶原 胃蛋白酶原是由主細胞分泌的,在酸性環境中被激活
小兒慢性胃炎的診斷
慢性胃炎無特殊性表現,單憑臨床癥狀診斷較為困難。對反復腹痛與消化不良癥狀的患兒確診主要依靠胃鏡檢查與病理組織活體檢查。根據有無腺體萎縮診斷為慢性淺表性胃炎或慢性萎縮性胃炎。
小兒慢性胃炎的臨床表現及檢查
臨床表現 小兒慢性胃炎的癥狀無特異性,多數有不同程度的消化不良癥狀。臨床表現的輕重與胃黏膜的病變程度并非一致,且病程遷延。主要表現是反復腹痛,無明顯規律性,通常在進食后加重。疼痛部位不確切,多在臍周。幼兒腹痛可僅表現不安和正常進食行為改變,年長兒癥狀似成人,常訴上腹痛,其次有噯氣、早飽、惡心、
怎樣預防小兒慢性胃炎?
1.保持精神愉快 精神抑郁或過度緊張和疲勞,容易造成幽門括約肌功能紊亂,膽汁反流而發生慢性胃炎。 2.慎用、忌用對胃黏膜有損傷的藥物 長期濫用此類藥物會使胃黏膜受到損傷,從而引起慢性胃炎及潰瘍。 3.積極治療口咽部感染灶 勿將痰液、鼻涕等帶菌分泌物吞咽入胃導致慢性胃炎。 4.注意飲食
關于小兒慢性胃炎的簡介
小兒慢性胃炎是指各種原因持續反復作用于胃黏膜所引起的慢性炎癥。慢性胃炎發病原因尚未明了,各種飲食、藥物、微生物、毒素以及膽汁反流均可能與慢性胃炎的發病有關。近年的研究認為,幽門螺桿菌的胃內感染是引起慢性胃炎最重要的因素。其產生的機制與黏膜的破壞和保護因素之間失去平衡有關。
小兒慢性胃炎的臨床表現
小兒慢性胃炎的癥狀無特異性,多數有不同程度的消化不良癥狀。臨床表現的輕重與胃黏膜的病變程度并非一致,且病程遷延。主要表現是反復腹痛,無明顯規律性,通常在進食后加重。疼痛部位不確切,多在臍周。幼兒腹痛可僅表現不安和正常進食行為改變,年長兒癥狀似成人,常訴上腹痛,其次有噯氣、早飽、惡心、上腹部不適、
關于小兒慢性胃炎的病因分析
(1)幽門螺桿菌近年已證實幽門螺桿菌的胃內感染為主要病因。 (2)十二指腸液反流幽門括約肌功能失調時,使十二指腸液反流入胃增加。十二指腸液中含有膽汁、腸液和胰液,能破壞胃黏膜的正常屏障作用,使慢性胃炎持續存在。 (3)細菌和病毒感染患急性胃炎后一部分患兒胃黏膜病變經久不愈,發展成慢性胃炎;某
分析小兒慢性胃炎的形成病因
1.幽門螺桿菌(Hp) 自從1983年澳大利亞學者Warren和Marshall首次從慢性胃炎患者的胃黏液中分離出Hp以來,大量的研究表明,Hp與慢性胃炎密切相關。在兒童中原發性胃炎,Hp感染率高達40%,慢性活動性胃炎高達90%以上,而正常胃黏膜幾乎很難檢出Hp。因此Hp是慢性胃炎的一個重要
治療小兒慢性胃炎的基本介紹
慢性胃炎尚無特殊療法,無癥狀者毋須治療。首先明確病因,針對病因治療為主。 1.飲食 宜選擇易消化、無刺激性食物,少吃冷飲與調味品。 2.清除Hp 對Hp引起的胃炎,尤為活動性胃炎,應給予抗Hp治療。選用的藥物有:①枸櫞酸鉍鉀(膠體次枸櫞酸鉍,CBS)。②抗生素:阿莫西林(羥氨芐青霉素)、
小兒慢性胃炎的病因是什么
1.幽門螺桿菌(Hp) 自從1983年澳大利亞學者Warren和Marshall首次從慢性胃炎患者的胃黏液中分離出Hp以來,大量的研究表明,Hp與慢性胃炎密切相關。在兒童中原發性胃炎,Hp感染率高達40%,慢性活動性胃炎高達90%以上,而正常胃黏膜幾乎很難檢出Hp。因此Hp是慢性胃炎的一個重要
簡述小兒慢性胃炎的臨床表現
小兒慢性胃炎的癥狀無特異性,多數有不同程度的消化不良癥狀。臨床表現的輕重與胃黏膜的病變程度并非一致,且病程遷延。主要表現是反復腹痛,無明顯規律性,通常在進食后加重。疼痛部位不確切,多在臍周。幼兒腹痛可僅表現不安和正常進食行為改變,年長兒癥狀似成人,常訴上腹痛,其次有噯氣、早飽、惡心、上腹部不適、
慢性腸胃炎的檢查
1.慢性腸炎 (1)X線鋇劑檢查急性期一般不宜作鋇劑檢查。而特別注意的是重度潰瘍性結腸炎在作鋇灌腸時,有誘發腸擴張與穿孔的可能性。鋇灌腸對本病的診斷和鑒別診斷有重要價值。臨床靜止期可作鋇灌腸檢查,以判斷近端結腸病變,需排除克隆氏病者宜再作全消化道鋇餐檢查,氣鋇雙重對比法更易發現黏膜淺表病變。
小兒慢性胃炎的病因及臨床表現
病因 1.幽門螺桿菌(Hp) 自從1983年澳大利亞學者Warren和Marshall首次從慢性胃炎患者的胃黏液中分離出Hp以來,大量的研究表明,Hp與慢性胃炎密切相關。在兒童中原發性胃炎,Hp感染率高達40%,慢性活動性胃炎高達90%以上,而正常胃黏膜幾乎很難檢出Hp。因此Hp是慢性胃炎的
關于慢性胃炎的檢查方式介紹
1.胃液分析 測定基礎胃液分泌量(BAO)及組胺試驗或五肽胃泌素后測定量大泌酸量(MAO)和高峰泌酸量(PAO)以判斷胃泌酸功能,有助于慢性萎縮性胃炎的診斷及指導臨床治療。慢性淺表性胃炎胃酸多正常,廣泛而嚴重的慢性萎縮胃炎胃酸降低。 2.血清學檢測 慢性萎縮性胃炎血清胃泌素常中度升高,這是
關于小兒胃炎的檢查方式介紹
1.急性胃炎 輔助檢查:胃鏡檢查可確診。胃電圖或B超不能作為診斷依據。 2.慢性胃炎 (1)胃鏡檢查可直接對胃黏膜進行觀察,并能同時取活體標本進行組織學和細菌學檢查,此法安全可靠,診斷率高,為確診慢性胃炎的首選方法。 (2)實驗室檢查 1)胃酸測定淺表性胃炎胃酸正常或偏低,萎縮性胃炎則
關于老年慢性胃炎的診斷檢查介紹
診斷:慢性胃炎的臨床表現不典型,對診斷幫助不大。X線檢查僅能協助排除其他胃部疾病。胃鏡和胃黏膜組織檢查是診斷慢性胃炎最直接、最可靠的方法,可了解胃黏膜炎癥的范圍、程度和類型。此外,胃液分泌功能測定、胃蛋白酶原測定、壁細胞抗體和內因子抗體測定、血清促胃液素測定及PH檢測等輔助檢查可了解胃功能狀態,
慢性腸胃炎的檢查及診斷
檢查 1.慢性腸炎 (1)X線鋇劑檢查急性期一般不宜作鋇劑檢查。而特別注意的是重度潰瘍性結腸炎在作鋇灌腸時,有誘發腸擴張與穿孔的可能性。鋇灌腸對本病的診斷和鑒別診斷有重要價值。臨床靜止期可作鋇灌腸檢查,以判斷近端結腸病變,需排除克隆氏病者宜再作全消化道鋇餐檢查,氣鋇雙重對比法更易發現黏膜淺表
關于小兒急性胃炎的檢查方式介紹
1.血常規 感染因素引起者其末梢血白細胞計數增高,中性粒細胞比例增高。 2.便常規 糞便檢查有少量黏液、紅、白細胞、潛血陽性。 3.嘔吐物檢測。 4.內鏡檢查 這項檢查安全、可靠。可直接觀察到胃黏膜明顯充血、水腫。黏膜表面覆蓋厚的黏稠炎性滲出物,糜爛性胃炎則在上述病變基礎上見到點、圓
關于慢性腸胃炎的檢查方式介紹
1.慢性腸炎 (1)X線鋇劑檢查 急性期一般不宜作鋇劑檢查。而特別注意的是重度潰瘍性結腸炎在作鋇灌腸時,有誘發腸擴張與穿孔的可能性。鋇灌腸對本病的診斷和鑒別診斷有重要價值。臨床靜止期可作鋇灌腸檢查,以判斷近端結腸病變,需排除克隆氏病者宜再作全消化道鋇餐檢查,氣鋇雙重對比法更易發現黏膜淺表病變。
概述老年人慢性胃炎的輔助檢查
1.鋇餐透視檢查 利用口服鋇劑后在X線下檢測鋇劑通過胃內時間,特點是方法簡便易行,在臨床上可以普遍開展。 2.核素顯像 利用放射性核素顯像可以準確的反映食管通過時間,胃排空時間,小腸通過時間,胃食管反流,十二指腸胃反流,并在臨床上廣泛應用,作為“胃腸動力檢查的金標準”。由于它的準確、非侵入性、
對慢性胃炎的認識
慢性胃炎病程較久,不論是淺表性或萎縮性胃炎,按其臨床表現,一般都有本虛標實的病機特點。本虛有脾胃氣虛或胃陰虧虛,有的表現為氣陰兩虛,標實的一般病理因素氣滯(胃氣郁滯、肝郁氣滯)。氣滯日久則形成郁熱;氣滯則津液凝滯,而成痰濕;氣滯不行則血瘀。此外,寒邪或食積常常是誘發胃炎的病理因素。所以,治療慢性胃炎
簡述慢性胃炎病因
(1)生物因素 慢性胃炎的主要致病菌為幽門螺桿菌,90%以上的慢性胃炎患者有幽門螺桿菌感染。 (2)免疫因素 部分慢性胃炎的發病與免疫因素有關,患者血清中能檢測到壁細胞抗體。 (3)物理因素 如過冷或過熱食物、粗糙食物,濃茶、濃咖啡、烈酒,辛辣刺激食物對胃黏膜的長期刺激,可導致胃黏膜反復損傷
關于慢性淺表性胃炎的檢查診斷介紹
檢查 1.胃鏡檢查 是診斷慢性淺表性胃炎的主要方法。 2.幽門螺桿菌檢查 慢性淺表性胃炎中幽門螺桿菌感染的陽性率高達70%~90%,可通過胃鏡取胃黏膜組織檢查,也可查患者血中幽門螺桿菌的抗體。另外還可以在淺表性胃炎抗幽門螺桿菌治療前后檢查,作為追查指標之一。 診斷 主要根據病人的癥狀
慢性腸胃炎的臨床表現及檢查
臨床表現 1.慢性腸炎 臨床表現為長期慢性、或反復發作的腹痛、腹瀉及消化不良等癥,重者可有黏液便或水樣便。腹瀉程度輕重不一,輕者每日排便3~4次,或腹瀉便秘交替出現;重者可每1~2小時一次,甚至出現大便失禁。部分患者可有夜間腹瀉和(或)餐后腹瀉。直腸嚴重受累時,可出現里急后重感。糞質多呈糊狀
慢性胃炎診斷及其實驗室檢查
?慢性胃炎一般無粘膜糜爛,故常稱為慢性非糜爛性胃炎(chronic non-erosive gastritis),其病理特點為以淋巴細胞和漿細胞的粘膜浸潤為主,中性粒細胞和嗜酸性粒細胞可存在,但量少。病變常呈片狀分布。 ??? 慢性胃炎按病變的解剖部位可以分為慢性胃竇炎(B型胃炎)、慢性
小兒急性胃炎的簡介
胃炎是指物理性、化學性、生物性有害因子侵入人體,引起胃黏膜發炎 臨床上有急性胃炎和慢性胃炎兩種類型。急性胃炎起病急,病程短。患兒腹痛、惡心、嘔吐、食欲不振,嚴重時出現脫水、電解質紊亂。急性胃炎是小兒常見病,尤其嬰幼兒。發病后經過積極的合理的治療預后良好。
關于小兒胃炎的簡介
胃炎是指某一種或幾種有害因子包括物理性、化學性或生物性因素作用于胃黏膜發生炎癥性改變的一種疾病。在我國,兒童中胃炎患病率不同單位報道有所不同,從45.1%~84%,這可能與地區或選擇被檢病例的標準不同有關。但可以看出小兒胃炎已經成為了兒科消化系統疾病的多發病。
怎樣預防小兒胃炎?
早期去除各種誘發或加重胃炎的原因,避免精神過度緊張、疲勞,減少壓力,注意休息,保證睡眠,加強鍛煉。改善不良飲食習慣,定時定量,少食辛辣刺激的食品,注意營養搭配。注意氣候變化,防止受涼。積極治療口腔、鼻咽部慢性感染灶,少用對胃黏膜有刺激的藥物。就幽門螺桿菌而言,從調查情況看出人與人是主要傳播途徑,
關于慢性胃炎的基本介紹
慢性胃炎系指不同病因引起的各種慢性胃黏膜炎性病變,是一種常見病,其發病率在各種胃病中居首位。自纖維內鏡廣泛應用以來,對本病認識有明顯提高。常見慢性淺表性胃炎、慢性糜爛性胃炎和慢性萎縮性胃炎。后者黏膜腸上皮化生,常累及賁門,伴有G細胞喪失和胃泌素分泌減少,也可累及胃體,伴有泌酸腺的喪失,導致胃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