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陰卵黃囊瘤的鑒別
1.因為外陰卵黃囊瘤極少見,所以首先需排除卵巢卵黃囊瘤轉移至外陰可能,甲胎蛋白(AFP)是卵巢卵黃囊瘤較特異的標志物,但不是所有外陰卵黃囊瘤患者均有血清AFP升高,對于血清AFP不高患者尤其應該注意與其他疾病鑒別,病理學檢查具有明確診斷作用。 2.通過病理檢查與外陰其他惡性腫瘤鑒別。......閱讀全文
外陰卵黃囊瘤的鑒別
1.因為外陰卵黃囊瘤極少見,所以首先需排除卵巢卵黃囊瘤轉移至外陰可能,甲胎蛋白(AFP)是卵巢卵黃囊瘤較特異的標志物,但不是所有外陰卵黃囊瘤患者均有血清AFP升高,對于血清AFP不高患者尤其應該注意與其他疾病鑒別,病理學檢查具有明確診斷作用。 2.通過病理檢查與外陰其他惡性腫瘤鑒別。
外陰卵黃囊瘤的鑒別及診斷
鑒別 1.因為外陰卵黃囊瘤極少見,所以首先需排除卵巢卵黃囊瘤轉移至外陰可能,甲胎蛋白(AFP)是卵巢卵黃囊瘤較特異的標志物,但不是所有外陰卵黃囊瘤患者均有血清AFP升高,對于血清AFP不高患者尤其應該注意與其他疾病鑒別,病理學檢查具有明確診斷作用。 2.通過病理檢查與外陰其他惡性腫瘤鑒別。
外陰卵黃囊瘤的介紹
外陰卵黃囊瘤是發生于卵巢的生殖細胞惡性度高的腫瘤,為外陰部發生質地硬、活動的無痛性腫塊,腫塊大小不一;有的僅僅是外陰腫脹;表面出現潰瘍或蜂窩組織炎時有觸痛。[1]
外陰卵黃囊瘤的治療
1.由于卵黃囊瘤惡性程度高,發生后很快出現淋巴結及血道轉移,因此必須積極采用手術,而后輔以化療。Flanagan等(1997)建議采用保留生育功能的根治性外陰手術,因為7例外陰卵黃囊瘤中2例有腹股溝淋巴結轉移,而且這2例患者均在1年內死亡,所以提出常規切除腹股溝淋巴結。 2.上世紀80年代以來
外陰卵黃囊瘤的發病機制
2.胚胎發生體褶后,原腸則明顯地分成胚內的原腸和胚外的卵黃囊,內包有大量的卵黃,卵黃囊的壁由胚外內胚層和胚外中胚層形成。由于原始生殖細胞最早也出現于卵黃囊壁,因而卵黃囊又是生殖細胞的最初發源地。 3.卵黃囊瘤(yolk sac tumor,YST),(又名內胚竇瘤,endodermal sin
外陰卵黃囊瘤的發病原因
1.外陰的卵黃囊瘤是由于在生殖細胞遷移的決定期缺乏胚胎的組織導體,結果導致生殖細胞錯位,部分停留在陰阜或陰唇的皮下后異常分化而成。
外陰卵黃囊瘤的臨床表現
多發生于大陰唇,也可見于陰蒂。無痛性硬塊,有活動度,大小不一。表面皮膚可紅腫,潰爛。有的僅表現為外陰腫脹。病程短,發展快。 一、癥狀: 1.病程短,發展快,腫塊大小為(1.2×1.5)cm~(10×6)cm。一般1~9m。大多發生于大陰唇,也可見于陰蒂。 2.表現為無痛性、質硬、活動的腫塊
外陰卵黃囊瘤的發病原因及發病機制
發病原因: 1.外陰的卵黃囊瘤是由于在生殖細胞遷移的決定期缺乏胚胎的組織導體,結果導致生殖細胞錯位,部分停留在陰阜或陰唇的皮下后異常分化而成。 發病機制: 2.胚胎發生體褶后,原腸則明顯地分成胚內的原腸和胚外的卵黃囊,內包有大量的卵黃,卵黃囊的壁由胚外內胚層和胚外中胚層形成。由于原始生殖細
陰道卵黃囊瘤病例分析
患者女,11個月,因陰道出血5天入院。體檢:生命體征平穩,腹軟,無壓痛,反跳痛及肌緊張,未捫及包塊,會陰部檢查未見異常,尿道口及陰道口未見異常分泌物。實驗室檢查:CA-19987.20U/ml(參考值<35U/ml),CA-12536.1U/ml(參考值<35U/ml),甲胎蛋白(AFP)>3000
高頻超聲診斷小兒睪丸卵黃囊瘤分析
患兒男,1歲7個月,2個月前因陰囊右側紅腫在當地醫院就診,超聲檢查示“右側睪丸增大,內部見等回聲腫塊,腫塊內血流信號豐富。超聲提示:右側睪丸炎性病變可能”臨床診斷“急性睪丸附睪炎”經抗感染治療2周,效果不佳。于我院進_步診治。?查體:陰莖發育正常,右側陰囊紅腫,無明顯觸痛,透光試驗陰性。超聲檢查:右
第四腦室卵黃囊瘤病例報告-2
2.討論?卵黃囊瘤亦稱為內胚竇瘤;由于腫瘤的結構類似于大鼠胎盤的內胚竇,1959年Telium首先提出并將其命名為內胚竇瘤。卵黃囊瘤好發于兒童和青少年,中位年齡為16歲,85%~90%發生于性腺內,10%~15%發生于性腺外。顱內原發的純卵黃囊瘤非常罕見,約占顱內NGGCTs的2%,多位于松果體和鞍
第四腦室卵黃囊瘤病例報告-1
卵黃囊瘤(yolk?sac?tumor,YST)又稱為內胚竇瘤,是一種罕見的高度惡性生殖源性腫瘤,好發于性腺(睪丸、卵巢),性腺外少見,很少發生于顱內。顱內原發的卵黃囊瘤為非生殖細胞生殖細胞瘤(non?germinomatous?germ?cell?tumors,NGGCTs)的一種,通常發生于松果
鞍區原發卵黃囊瘤病例分析
女,10歲,以“嗜睡1月余,頭痛10天,視物模糊6天”為代主訴入院,1天前至當地醫院查頭顱MRI示:鞍窩占位。為進一步診治入我院,查體:雙側瞳孔等大同圓,對光反射靈敏,視力不配合,眼球運動不配合。四肢肌張力正常,肌力5級,雙側肱二、三頭肌腱反射未引出,膝腱反射正常。雙側Babinski征陰性。?MR
原發性精囊卵黃囊瘤超聲表現病例分析
患者男,34歲,因“發現盆腔腫塊10年,尿道口分泌物2個月余”入院。自訴10年前因肛周腫痛于外院檢查發現盆腔包塊,行穿刺抽液,病變性質不詳,未進一步處理。7年前盆腔腫塊復發于外院切除,術后病理考慮精囊囊腫。?7年來間斷出現肛周腫脹、伴尿線細,有血精1次,無明顯尿頻、尿急、血尿,口服抗感染等對癥治療稍
卵黃囊的形成過程
位于胚體腹方包圍在卵黃外的具有豐富血管的膜囊。與胚體中腸相通的緊縮部分稱卵黃囊柄。囊壁是由內層的胚外內胚層和外層的胚外中胚層組成。爬行類和鳥類的卵富含卵黃,卵黃囊很大,有貯存、分解、吸收和輸送營養物質的功能。隨著胚體的增長,卵黃不斷被消耗,卵黃囊逐漸萎縮,最終被吸收到體內,融合形成小腸的一部分。低等
卵黃囊的結構特點
卵黃囊( yolk sac)為一囊狀結構,位于胚盤腹側,內胚層為其頂。最初的卵黃囊是由細胞滋養層向內板裂而成的初級卵黃囊,以后內胚層周緣的細胞向腹側增生包繞,形成次級卵黃囊。在人胚、卵黃囊的出現只是生物進化過程的重演,無機能意義。隨著胚胎的發育和筒狀胚的形成,卵黃囊亦拉長遠端為膨大的囊,中間借一細管
卵黃囊的組成結構
卵黃囊(yolk sac)?胚胎發生體褶后,原腸則明顯地分成胚內的原腸和胚外的卵黃囊,內包有大量的卵黃,卵黃囊的壁由胚外內胚層和胚外中胚層形成。
卵黃囊的結構和功能
卵黃囊(yolk sac)?胚胎發生體褶后,原腸則明顯地分成胚內的原腸和胚外的卵黃囊,內包有大量的卵黃,卵黃囊的壁由胚外內胚層和胚外中胚層形成。
卵黃囊是如何形成的?
位于胚體腹方包圍在卵黃外的具有豐富血管的膜囊。與胚體中腸相通的緊縮部分稱卵黃囊柄。囊壁是由內層的胚外內胚層和外層的胚外中胚層組成。爬行類和鳥類的卵富含卵黃,卵黃囊很大,有貯存、分解、吸收和輸送營養物質的功能。隨著胚體的增長,卵黃不斷被消耗,卵黃囊逐漸萎縮,最終被吸收到體內,融合形成小腸的一部分。低等
睪丸惡性卵黃囊瘤伴未成熟畸胎瘤超聲表現
病例男,18歲,以“發現右側睪丸腫大伴疼痛1周余”為主訴入我院。患者無血精、血尿,無尿頻、尿急、尿痛,無排尿困難;無寒戰發熱,無低熱、乏力盜汗;無惡心嘔吐,無頭暈頭迷,無心悸氣短。?體格檢查:雙側精索靜脈無曲張;陰莖發育正常;陰囊壁未見紅腫及皮膚潰瘍;右睪丸可觸及,但較對側增大,質地硬,沉重感明顯,
一例原發性升結腸卵黃囊瘤病例分析
卵黃囊瘤又稱內胚竇瘤,是一種由胚外結構(卵黃囊)發生的高度惡性生殖細胞腫瘤,多發生于兒童,大多起源于性腺,約占原始生殖細胞腫瘤的20%,原發于升結腸者極為罕見。?病例資料?患者女性,33歲,因“右下腹痛3天”入院。患者2個月前曾因右下腹痛在當地衛生院就診,檢查后“闌尾膿腫”行抗感染、對癥治療后腹痛好
外陰惡性淋巴瘤的鑒別診斷
需注意與外陰下列疾病相鑒別: 1.炎癥 為混合類型的淋巴細胞浸潤,還可見其他炎細胞。 2.淋巴上皮樣癌 有上皮成分,高分子量 角蛋白陽性。 3.分化差的癌 大細胞淋巴瘤(包括間變性大細胞淋巴瘤)和分化差的巴氏腺癌、未分化鱗狀細胞癌的區別有時較困難,主要靠免疫組化染色。 4.其他腫瘤 包括
好消息!規范治療可使卵黃囊瘤治愈率達80%
近日,《自然—通訊》發表了北京協和醫院婦產科教授楊佳欣團隊一篇研究成果。該成果首次揭示了卵巢來源卵黃囊瘤的生物遺傳學信息和演化特點,報道了性發育異常合并卵黃囊瘤病例,發現了化療耐藥基因位點。 業內專家表示,該研究為推進卵黃囊瘤精準治療,降低復發率、提高治愈率奠定了重要基礎。 卵黃囊瘤是一種罕
一例顱內及椎管內卵黃囊瘤病例分析
?卵黃囊瘤是一種少見的起源于生殖細胞的生殖細胞瘤,常見于兒童及青少年,多發于卵巢、睪丸及骶尾部,主要沿身體中線分布,發生于其他部位少見,顱內及椎管內者極為罕見。我們收治1例顱內及椎管內髓外卵黃囊瘤患者,報道如下。臨床資料患者女性,28歲。因“腰腿痛1月余,加重1周”于2016年11月28日收入我院。
女性生殖系統體細胞腫瘤起源的卵黃囊瘤病例報告
上皮性腫瘤伴卵黃囊瘤(yolk sac tumor, YST)成 分多見于呼吸消化道及泌尿道,女性生殖系統罕見, 2016 年該類腫瘤被建議統一命名為體細胞腫瘤起源 的 YST(SDYST)。目前國內外文獻共報道了 36 例卵 巢 SDYST(絕經前女性卵巢 YST 起源不明,未納入該 分析), 1
病毒的雞胚培養_卵黃囊接種
實驗方法原理卵黃囊接種法主要用于蟲媒病毒、衣原體及立克次體等的分離和繁殖。這些大的病原體主要在卵黃囊的內皮細胞生長,且生長速度很快,立克次體在染色后也可看到。實驗材料雞胚試劑、試劑盒消毒劑 (2. 5% 碘酒和 75% 酒精)儀器、耗材檢卵燈照明燈卵杯卵盤雞胚開孔器等實驗步驟1. 接種步驟與方法(1
外陰淺表性和侵襲性血管黏液瘤病例報告
血管黏液瘤(angiomyxoma,AM) 是一種近年來逐漸被認識的罕見的黏液背景上伴有血管增生的特殊類型軟組織腫瘤,病理分為3型:淺表性、侵襲性、血管肌纖維母細胞瘤。淺表性血管黏液瘤(superficial angiomyxoma,SA)常位于皮膚淺表部位,好發于軀干及下肢,偶見于生殖道,
簡述血清甲胎蛋白的相關疾病和癥狀
1、相關疾病 外陰卵黃囊瘤,肝腫瘤,青少年及小兒卵巢腫瘤,小兒骶尾部畸胎瘤,小兒帕套綜合征,原發性肝癌,新生兒失血性貧血,妊娠合并卵巢腫瘤,小兒鞍上生殖細胞瘤,卵巢未成熟畸胎瘤 2、相關癥狀 水濕不運,抗-HCVAg陽性,血清甲胎蛋白升高,腹脹,黃疸,脾腫大,腹部腫塊,肝腫大
畸胎瘤的診斷及鑒別診斷
診斷 惡性畸胎瘤的甲胎蛋白陽性率很高,可達80%,其惡性部分主要為卵黃囊癌。良性畸胎瘤中約50%甲胎蛋白陽性。AFP檢測對診斷很有幫助。 鑒別診斷 本病應與顱咽管瘤、垂體腺瘤、皮樣囊腫和上皮樣囊腫、下丘腦和視交叉膠質瘤、卵黃囊瘤、絨癌、脊髓膜膨出等鑒別。
癌胚抗原(CEA)的相關疾病和癥狀
1、相關疾病 卵巢惡性腹膜間皮瘤,老年人乳腺癌,外陰卵黃囊瘤,小兒鞍上生殖細胞瘤,小兒共濟失調毛細血管擴張綜合征,膽囊息肉,子宮內膜癌,乳溢,腎細胞癌,前列腺癌 2、相關癥狀 脊髓缺血,胃痛,腹脹,腹部腫塊,腹痛,嘔血與黑便,便血,腹水,胃腸氣脹,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