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阿司匹林的研發歷史介紹
早在1853年夏爾,弗雷德里克·熱拉爾(Gerhardt)就用水楊酸與乙酸酐合成了乙酰水楊酸,(乙酰化的水楊酸)但沒能引起人們的重視。1897年,德國化學家費利克斯·霍夫曼又進行了合成,并為他父親治療風濕關節炎,療效極好。在1897年,德國拜耳第一次合成了構成阿司匹林的主要物質。 阿司匹林于1898年上市,發現它還具有抗血小板凝聚的作用,于是重新引起了人們極大的興趣。將阿司匹林及其他水楊酸衍生物與聚乙烯醇、醋酸纖維素等含羥基聚合物進行熔融酯化,使其高分子化,所得產物的抗炎性和解熱止痛性比游離的阿司匹林更為長效。 至1899年,拜耳以阿司匹林(Aspirin)為商標,將此藥品銷售至全球。 到2015年為止, 阿司匹林已應用百年,成為醫藥史上三大經典藥物之一,至今它仍是世界上應用最廣泛的解熱、鎮痛和抗炎藥,也是作為比較和評價其他藥物的標準制劑。在體內具有抗血栓的作用,它能抑制血小板的釋放反應,抑制血小板的聚集,這與TXA2......閱讀全文
關于阿司匹林的研發歷史介紹
早在1853年夏爾,弗雷德里克·熱拉爾(Gerhardt)就用水楊酸與乙酸酐合成了乙酰水楊酸,(乙酰化的水楊酸)但沒能引起人們的重視。1897年,德國化學家費利克斯·霍夫曼又進行了合成,并為他父親治療風濕關節炎,療效極好。在1897年,德國拜耳第一次合成了構成阿司匹林的主要物質。 阿司匹林于1
關于水痘疫苗的研發歷史介紹
1954 年,美國科學家、諾貝爾生理學和醫學獎得主托馬斯·哈克爾·韋勒(Thomas Huckle Weller)分離出水痘病毒。 [2-3] 1974年日本人高橋在患從一名患天然水痘男孩的皰液中用人胚肺細胞分離到VZV,并在人胚胎肺細胞、豚鼠胚胎細胞和人二倍體細胞(WI-38)的培養物中通過連
關于細胞因子的研發歷史介紹
最近幾年,基因重組的細胞因子作為一種新型的生物應答調節劑在臨床應用上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例如,最早用于臨床的干擾素α在治療白血病和病毒感染中收到顯著療效。中國的干擾素a1在1991年通過新藥審評,已得到較為廣泛的應用。在國際上已批準生產的細胞因子藥物還包括EPO、干擾素γ、GM-CSF、G-C
關于阿司匹林的基本介紹
阿司匹林〔Aspirin,2-(乙酰氧基)苯甲酸,又名乙酰水楊酸 [98] 〕是一種白色結晶或結晶性粉末,無臭或微帶醋酸臭,微溶于水,易溶于乙醇,可溶于乙醚、氯仿,水溶液呈酸性。本品為水楊酸的衍生物,經近百年的臨床應用,證明對緩解輕度或中度疼痛,如牙痛、頭痛、神經痛、肌肉酸痛及痛經效果較好,亦用
關于阿司匹林的用途介紹
用途一:解熱鎮痛藥,用于發熱、疼痛及類風濕關節炎等。 用途二:是應用最早,最廣和最普通解熱鎮痛藥抗風濕藥。具有解熱、鎮痛、抗炎、抗風濕和抗血小板聚集等多方面的藥理作用,發揮藥效迅速,藥效肯定,超劑量易于診斷和處理,很少發生過敏反應。常用于感冒發熱,頭痛、神經痛關節痛、肌肉痛、風濕熱、急性內濕性
關于阿司匹林的適應病癥介紹
阿司匹林對血小板的聚集有抑制作用,因此阿司匹林腸溶片適應癥如下: 1.降低急性心肌梗死疑似患者的發病風險 2.預防心肌梗死復發 3.中風的二級預防 4.降低短暫性腦缺血發作(TIA)及其繼發腦卒中的風險 5.降低穩定性和不穩定性心絞痛患者的發病風險 6.動脈外科手術或介入手術后,如經
關于阿司匹林哮喘的基本介紹
部分患者口服阿司匹林后數分鐘至數小時內出現誘發的哮喘發作,稱阿司匹林哮喘。阿司匹林哮喘發生機制為此類藥抑制環氧酶,使PG合成受阻,但不影響脂氧酶,致使引起支氣管收縮的白三烯增多而誘發哮喘。
關于阿司匹林的藥理毒理介紹
復方阿司匹林為一復方解熱鎮痛藥,其中阿司匹林和非那西丁均具有解熱鎮痛作用。阿斯匹林能抑制下丘腦前列腺素的合成和釋放,恢復體溫調節中樞感受神經元的正常反應性而起退熱鎮痛作用;阿司匹林還通過抑制外周前列腺素等的合成起鎮痛、抗炎和抗風濕作用,阿司匹林 還有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咖啡因為中樞神經興奮藥,能
激光的研發歷史
激光的理論基礎起源于物理學家愛因斯坦,1917年愛因斯坦提出了一套全新的技術理論‘光與物質相互作用’。這一理論是說在組成物質的原子中,有不同數量的粒子(電子)分布在不同的能級上,在高能級上的粒子受到某種光子的激發,會從高能級跳到(躍遷)到低能級上,這時將會輻射出與激發它的光相同性質的光,而且在某種狀
關于復方阿司匹林片的基本介紹
復方阿司匹林片,適應癥為用于發熱、頭痛、神經痛、牙痛、月經痛、肌肉痛、關節痛。 警示語:請仔細閱讀說明書并在醫師指導下使用。嚴禁用于食品和飼料加工 。 成份:本品為復方制劑,其組分為:每片含阿司匹林0.22g;非那西丁0.15g;咖啡因35mg。 性狀 :本品為白色片。 適應癥:用于發熱
關于阿司匹林的基本功效介紹
鎮痛解熱 阿司匹林通過血管擴張短期內可以起到緩解頭痛的效果,該藥對鈍痛的作用優于對銳痛的作用。故該藥可緩解輕度或中度的鈍疼痛,如頭痛、牙痛、 神經痛、肌肉痛及月經痛;同時可以使被細菌致熱原升高的下丘腦體溫調節中樞調定點恢復(降至)正常水平,故也用于感冒、流感等退熱。該品僅能緩解癥狀,不能治療引
關于阿司匹林哮喘的分型介紹
一般將阿司匹林哮喘分為三種類型: (1)啟動型: 既往無哮喘史。攝入某種解熱鎮痛藥是引起第一次哮喘發作的直接誘因,哮喘一旦發生,在不服用解熱鎮痛藥時也常有哮喘發作。此型不常見。 (2)哮喘基礎型: 多數患者在首次解熱鎮痛藥哮喘前,還有數月到數年的哮喘史,也就是說,在原有哮喘基礎上出現了對
關于阿司匹林性哮喘的定義介紹
部分患者在服用阿司匹林或其它非甾體類抗炎藥(NSAIDS)后數分鐘至數小時內會導致哮喘的發作,病情多較為嚴重,這種以阿司匹林為代表的解熱鎮痛抗炎藥的不耐受現象稱為阿司匹林哮喘 [1] 。
關于阿司匹林誘發哮喘的內容介紹
由于應用某些藥物而引起哮喘發作,稱為藥物誘發哮喘(DIA),包括無哮喘病史的患者應用某些藥物后引起哮喘發作以及哮喘患者由于應用某些藥物而誘發哮喘發作或使哮喘加劇,藥物性哮喘中最常見的是阿司匹林誘發哮喘(AIA)。以阿司匹林為代表的非甾體類解熱鎮痛藥物所引起的哮喘。無論既往是否有哮喘病史,當口服阿
關于阿司匹林誘發哮喘的診斷介紹
藥物誘發哮喘具有如下幾個特點: ①有明確的用藥史。 ②用藥后數分鐘至數天出現哮喘發作。 ③因變態反應所致的哮喘者除呼吸道癥狀外還有全身過敏反應表現。 ④停藥后給予相應治療能使大多數哮喘緩解。 ⑤既往用此藥有類似發作,或下次再用此藥或同一類藥物時可再次出現哮喘發作。 根據以上特點,不難
HIB疫苗的研發歷史
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相繼從病人血中分離出流感嗜血桿菌不同菌株:這些菌株中,b型流感嗜血桿菌主要出現在兒童腦膜炎患者的腦脊液和血液中。此后發現了b型菌體莢膜中的多糖或多磷酸聚核糖基核糖醇(PRP)具有免疫原性。PRP隨即被純化制成疫苗,1974年以后開始廣泛在芬蘭和美國廣泛使用。 這些研究使得疫苗
HIB疫苗的研發歷史
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相繼從病人血中分離出流感嗜血桿菌不同菌株:這些菌株中,b型流感嗜血桿菌主要出現在兒童腦膜炎患者的腦脊液和血液中。此后發現了b型菌體莢膜中的多糖或多磷酸聚核糖基核糖醇(PRP)具有免疫原性。PRP隨即被純化制成疫苗,1974年以后開始廣泛在芬蘭和美國廣泛使用。 這些研究使得疫苗
水痘疫苗的研發歷史
1954 年,美國科學家、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托馬斯·哈克爾·韋勒(Thomas Huckle Weller)分離出水痘病毒。?[1974年日本人高橋在患從一名患天然水痘男孩的皰液中用人胚肺細胞分離到VZV,并在人胚胎肺細胞、豚鼠胚胎細胞和人二倍體細胞(WI-38)的培養物中通過連續繁殖減毒。該
關于阿司匹林的小兒口服量的介紹
研究發現,如果孩子在患病毒感染性疾病時服用了阿司匹林,得瑞氏綜合征(一種嚴重的藥物不良反應,死亡率高,詳見百度百科詞條)的可能性更高。所以不建議給孩子或任何不到19歲的孩子服用阿司匹林。要常備對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來緩解疼痛和發燒。 ①解熱、鎮痛,每日按體表面積1.5g/平方米,分4~6次口服,
關于基因歷史的介紹
19世紀60年代,奧地利遺傳學家格雷戈爾·孟德爾就提出了生物的性狀是由遺傳因子控制的觀點,但這僅僅是一種邏輯推理。20世紀初期,遺傳學家摩爾根通過果蠅的遺傳實驗,認識到基因存在于染色體上,并且在染色體上是呈線性排列,從而得出了染色體是基因載體的結論。1909年丹麥遺傳學家約翰遜(W. Johan
關于復方阿司匹林片的用藥禁忌介紹
孕婦及哺乳期婦女用藥:本品中阿司匹林易透過胎盤,考慮到可能對胎兒造成的影響,故孕婦不宜應用。哺乳期婦女服用本品后在乳汁中阿司匹林可達一定濃度,故長期大劑量應用時有可能引起乳兒的出血傾向等不良反應。 兒童用藥:兒童患者,尤其有發熱及脫水者,易出現毒性反應,急性發熱性疾病,尤其是流感及水痘患兒應用
關于阿司匹林的成人口服量介紹
①解熱、鎮痛,一次0.3~0.6g,一日3次,必要時每4小時1次。 ②抗風濕,一日3~5g(急性風濕熱可用到7~8g),分4次口服。 ③抑制血小板聚集,尚無明確用量,多數主張應用小劑量,如50~150mg,每24小時 1次。 ④治療膽道蛔蟲病,一次1g,一日2~3次,連用2~3日;陣發性絞
關于阿司匹林的限制或禁止服用介紹
1、對阿司匹林、布洛芬、拿百疼等藥物過敏者。 2、蠶豆癥患者,因為阿司匹林可導致溶血。 3、有腎病、胃潰瘍、糖尿病、痛風癥等的患者,必須得到醫生的許可才能服用。 4、兒童和青少年,不宜使用阿司匹林治療傷風感冒。 5、血友病病人或其他出血傾向者不宜服用。 6、孕婦。 除此之外還應注意,
關于阿司匹林性哮喘的分型介紹
一般將阿司匹林哮喘分為三種類型 [2] : (1)啟動型: 既往無哮喘史。攝入某種解熱鎮痛藥是引起第一次哮喘發作的直接誘因,哮喘一旦發生,在不服用解熱鎮痛藥時也常有哮喘發作。此型不常見。 (2)哮喘基礎型: 多數患者在首次解熱鎮痛藥哮喘前,還有數月到數年的哮喘史,也就是說,在原有哮喘基礎
關于阿司匹林性哮喘的診斷標準介紹
當哮喘患者出現以下情況時應高度懷疑阿司匹林哮喘的可能: (1)典型的由阿司匹林誘發的呼吸道癥狀; (2)伴有慢性鼻炎; (3)反復出現的鼻息肉; (4)需收住ICU病房的突然發作的哮喘。 盡管目前還沒有診斷阿司匹林哮喘的金標準,但對于哮喘患者,若出現阿司匹林不耐受的
細胞因子的研發歷史
最近幾年,基因重組的細胞因子作為一種新型的生物應答調節劑在臨床應用上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例如,最早用于臨床的干擾素α在治療白血病和病毒感染中收到顯著療效。中國的干擾素a1在1991年通過新藥審評,已得到較為廣泛的應用。在國際上已批準生產的細胞因子藥物還包括EPO、干擾素γ、GM-CSF、G-CSF
細胞因子的研發歷史
最近幾年,基因重組的細胞因子作為一種新型的生物應答調節劑在臨床應用上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例如,最早用于臨床的干擾素α在治療白血病和病毒感染中收到顯著療效。中國的干擾素a1在1991年通過新藥審評,已得到較為廣泛的應用。在國際上已批準生產的細胞因子藥物還包括EPO、干擾素γ、GM-CSF、G-CSF
中國抗體藥物的研發歷史
全世界范圍內不斷有抗體藥物陸續進入臨床研究并且上市銷售,成為生物技術類藥物中最重要的一大類產品,單抗藥物也是整個制藥行業中發展最快的領域之一,美國制藥協會發布的數據顯示在2007年全美國處于研發階段的生物技術類藥品有633種,其中抗體藥物占1/3。到目前為止,美國FDA已經批準了20多個抗體藥物
青霉素的研發歷史
早在唐朝時,長安城的裁縫會把長有綠毛的糨糊涂在被剪刀劃破的手指上來幫助傷口愈合,就是因為綠毛產生的物質(青霉素素菌)有殺菌的作用,也就是人們最早使用青霉素。 20世紀40年代以前,人類一直未能掌握一種能高效治療細菌性感染且副作用小的藥物。當時若某人患了肺結核,那么就意味著此人不久就會離開人世。
細胞因子的研發歷史
最近幾年,基因重組的細胞因子作為一種新型的生物應答調節劑在臨床應用上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例如,最早用于臨床的干擾素α在治療白血病和病毒感染中收到顯著療效。中國的干擾素a1在1991年通過新藥審評,已得到較為廣泛的應用。在國際上已批準生產的細胞因子藥物還包括EPO、干擾素γ、GM-CSF、G-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