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轉錄起始調控機制研究獲進展
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和青年項目的資助下,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研究員陳琛團隊聯合廣東省農業科學院研究員劉軍、加拿大農業部倫敦研發中心研究員崔玉海在植物轉錄起始調控機制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相關研究近日發表于《核酸研究》(Nucleic Acids Research)。 轉錄復合體將DNA轉錄成為RNA是遺傳信息由細胞核向細胞質轉遞的基礎。由于核小體與基因組的緊密結合,轉錄復合體需要克服核小體障礙進而確保功能基因的表達。這其中染色質重塑復合體被認為在轉錄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這類蛋白復合體能通過水解ATP來調控核小體的組成和分布,從而為轉錄復合體在DNA上組裝創造松散的染色質環境。那么染色質重塑復合體如何判定基因的激活狀態并精確與之結合呢? 近些年對植物轉錄的研究發現,植物的轉錄起始呈現出與酵母和動物細胞不同的特征,如:轉錄起始位點呈現的單向轉錄(酵母和動物細胞為雙向轉錄);植物中存在明顯的近端啟動子停滯但卻......閱讀全文
植物轉錄起始調控機制研究獲進展
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和青年項目的資助下,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研究員陳琛團隊聯合廣東省農業科學院研究員劉軍、加拿大農業部倫敦研發中心研究員崔玉海在植物轉錄起始調控機制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相關研究近日發表于《核酸研究》(Nucleic Acids Research)。? 轉錄復合體將DNA轉錄
植物轉錄起始調控機制研究獲進展
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和青年項目的資助下,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研究員陳琛團隊聯合廣東省農業科學院研究員劉軍、加拿大農業部倫敦研發中心研究員崔玉海在植物轉錄起始調控機制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相關研究近日發表于《核酸研究》(Nucleic Acids Research)。 轉錄復合體將DNA轉錄
華南植物園關于植物轉錄起始調控機制的研究獲進展
轉錄復合體將DNA轉錄為RNA,是遺傳信息由細胞核向細胞質轉遞的基礎。由于核小體與基因組的緊密結合,轉錄復合體需克服核小體障礙進而確保功能基因的表達。染色質重塑復合體(Chromatin Remodeler)被認為在轉錄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這類蛋白復合體能通過水解ATP來調控核小體的組成和分布
植物激素調控基因研究獲進展
中科院上海藥物研究所徐華強與中科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李家洋、美國溫安洛研究所Karsten Melcher等合作,在植物中發現了一個與人體中特定信號機制非常相似的重要的分子機制,該機制與人類早期胚胎發育和癌癥等疾病有著密切聯系。相關研究日前在線發表于《科學進展》。 植物中復雜的分子網絡調控
武漢植物園等長鏈非編碼RNA調控基因轉錄研究獲進展
長鏈非編碼RNA(long noncoding RNA, lncRNA)一般指長度大于200個核苷酸的非編碼RNA,目前已在多種生物中發現了大量lncRNA,然而只有少數lncRNA的精細作用機理被闡明。 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園汪志偉博士在植物種群遺傳學科組王艇研究員支持和中國科學院留學
版納植物園轉錄調控因子Alfin-like基因家族研究獲進展
通過比較基因組學,在基因組層次上研究特定基因家族的進化,進而揭示其變化的原因和機制,已成為目前進化生物學關注的熱點問題。中科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生態進化生物學研究組研究人員利用模式植物擬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及其近緣物種琴葉擬南芥(A. lyrata)和小鹽芥(Th
遺傳發育所在茉莉酸調控植物免疫機制研究中獲進展
以擬南芥為模式進行的研究表明,basic helix-loop-helix (bHLH) 類型的轉錄因子MYC2是茉莉酸信號轉導途徑的核心調控元件。在茉莉酸信號轉導過程中,MYC2既作為轉錄激活因子正向調控早期受傷反應相關基因的表達,又作為轉錄抑制因子負向調控晚期抗病反應相關基因的表達,但對于M
菠蘿果皮色澤調控機制研究方面獲進展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3/495062.shtm
飛蝗飛行特征的調控機制研究獲進展
動物飛行對其生存和繁殖具有重要意義。蝗蟲成群的長距離遷飛是造成蝗災爆發的主要原因,可引發嚴重的經濟損失以致因糧食短缺而發生饑荒。蝗災爆發時,大規模高密度的群居型飛蝗在一個世代內能夠聚集飛行超過2000公里,單次最大飛行時間超過10小時。相反,當蝗蟲密度低時,零星的散居型飛蝗較少進行長距離遷飛,僅
禾谷類種子萌發調控機制研究獲進展
近日,中科院遺傳發育所植物基因組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儲成才課題組,通過大規模篩選種子萌發缺陷突變體,鑒定和克隆了一個編碼B3結構域的抑制因子GD1。相關研究成果日前在線發表于《植物期刊》。儲成才課題組博士生郭曉黎、候曉梅和副研究員方軍為共同第一作者。 業內專家認為,該研究為解析禾谷類作物種子萌
華南植物園森林土壤溫室氣體通量調控機制研究獲進展
目前已有的研究結果顯示出調控森林土壤主要溫室氣體(CO2,CH4, N2O)通量的因素很多,如外部環境因子(溫度、降水、氮沉降等),土壤特性(物理、化學、生物等)等,但如何量化這些因素的調控作用并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成為這些氣體通量模型發展的瓶頸。 中科院華南植物園生態及環境科學研究中
華南植物園茶葉香氣形成機制與調控技術研究獲進展
我國茶(Camellia sinensis)園面積、年產量居世界第一,而畝產值在十大產茶國中居末位,且畝產值的增長率最為緩慢。其主要的原因之一是全年約有60%茶原料因品質差未得到充分利用,年損失達上百億元。多酚、氨基酸和香氣是茶葉品質的核心物質。茶葉中已含有豐富的多酚類物質(18-36%),而氨
植物所在植物光形態建成轉錄調控方面取得進展
轉錄調控是生物體內由轉錄因子和其他調節蛋白協同或拮抗調控基因表達的重要生化機制。光信號是高等植物早期生長發育中光形態建成的決定性因素,其信號通路中光敏色素互作因子PIF為負向調控因子,HY5為正向調控因子。PIF和HY5分別是bHLH型和bZIP型轉錄因子,在植物生長發育及環境響應中具有廣泛的功
植物所在植物光形態建成轉錄調控方面取得進展
轉錄調控是生物體內由轉錄因子和其他調節蛋白協同或拮抗調控基因表達的重要生化機制。光信號是高等植物早期生長發育中光形態建成的決定性因素,其信號通路中光敏色素互作因子PIF為負向調控因子,HY5為正向調控因子。PIF和HY5分別是bHLH型和bZIP型轉錄因子,在植物生長發育及環境響應中具有廣泛的功
植物所揭示果實成熟的轉錄后調控機制
成熟是果實發育的重要階段,伴隨著顏色、香氣及硬度等一系列變化。這一過程受到內外因素的共同調控,機制非常復雜。對果實成熟調控的有關機制開展研究,對于提高果實品質、優化貯藏保鮮技術具有很大的指導意義。近年來,有關果實成熟的轉錄調控已有較多報道,鑒定到多個重要的轉錄因子,對它們的作用機制也進行了較多研
中國科大基因轉錄調控研究取得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單革實驗室研究發現,秀麗線蟲中兩個高度保守的轉錄因子UNC-30和UNC-55,共調控包括cAMP通路、微小RNA(microRNA)和長鏈非編碼RNA(lncRNA)等在內的數以千計的靶基因的表達,從而調控D型運動神經元的發育和可塑性。研究論文近日發表在《
植物適應水生環境的分子機制研究獲進展
近日,中科院武漢植物園相關團隊聯合多家機構,對國內外59種澤瀉目植物進行了廣泛取樣,并進行系統進化分析,研究發現澤瀉目植物經歷了從陸生向淡水生、再到海生的演化過程。相關研究成果,在進化生物學期刊Molecular Biology and Evolution上發表。水生植物是植物適應水生環境的特殊類群
深圳先進院大腦膠質細胞調控機制研究獲進展
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腦認知與腦疾病研究所王立平團隊和香港城市大學李嬰團隊在大腦膠質細胞對疼痛導致的決策認知障礙調控機制研究上獲得新的進展。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Cell Reports上。 決策是大腦最基本的認知功能之一,很多腦疾病會導致決策認知功能障礙。臨床上已經發現很多慢性疾病,
研究在水稻分蘗角度調控機制解析中獲進展
分蘗角度是水稻株型的重要決定因素之一,與水稻產量密切相關。培育分蘗角度適中的水稻品種能夠有效地提高群體產量;解析水稻分蘗角度的調控機制有助于為水稻株型的遺傳改良提供理論指導和基因資源。目前,已經克隆了多個調控水稻分蘗角度形成的關鍵基因,但對這些基因的調控機制及它們之間的遺傳關系仍然缺乏系統深入的
植物所在生物鐘調控水稻耐鹽性機制解析研究中獲進展
水稻是主要糧食作物,對鹽脅迫敏感,鹽漬環境會導致水稻產量顯著下降。生物鐘是內在的時間維持機制,在調節植物非生物脅迫響應過程中發揮關鍵作用,然而,目前關于水稻生物鐘核心組分是否參與耐鹽性調節及其相關機制尚不清楚。 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員王雷研究組發現,在轉錄水平,水稻生OsPRR(Oryza
武漢植物園在蓮NAC轉錄因子研究中獲進展
NAC轉錄因子是植物特有的一類轉錄因子,廣泛存在于植物界,并參與調節植物的各種生物學過程,例如器官發生、組織發育以及脅迫應答響應等。然而,蓮中NAC轉錄因子家族尚未報道。 近日,Frontiers in genetics發表了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園蓮種質資源與遺傳育種學科組撰寫的題為Genome
植物寄生線蟲調控寄主自噬體通路研究獲進展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2/12/491032.shtm 近日,廣東省農業科學院水稻研究所聯合美國康奈爾大學在植物寄生線蟲調控寄主自噬體通路方面取得新進展。相關研究發表于New Phytologist。 自噬是真核生物中一種高度保
植物寄生線蟲調控寄主自噬體通路研究獲進展
近日,廣東省農業科學院水稻研究所聯合美國康奈爾大學在植物寄生線蟲調控寄主自噬體通路方面取得新進展。相關研究發表于New Phytologist。 自噬是真核生物中一種高度保守的生物學過程,它利用雙層膜結構的自噬體來隔離和運輸細胞質物質,并與溶酶體融合進行降解和再循環。在植物中,自噬是植物免疫的
分子植物卓越中心揭示天然反義轉錄本調控機制
近期,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研究員何玉科研究組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發表題為Natural antisense transcripts of MIR398 genes suppress microR398 processing and a
復旦大學Science最新發文:揭示+1核小體調控轉錄起始機制
作為基因表達調控的核心,轉錄起始過程發生在基因啟動子區,通過染色質重塑復合物剔除核小體暴露出啟動子, 允許轉錄起始復合物(preinitiation complex,PIC)的組裝,在中介體(Mediator)的幫助下組裝成PIC-Mediator轉錄起始超級復合物。我院徐彥輝團隊在2020和2
版納植物園miRNA調控植物氮營養元素代謝研究獲進展
miRNAs作為一類負調控的small RNA參與植物的生長發育,逆境響應以及代謝生理等過程。近年來在植物中已經發現了上百個miRNA,其中有20個miRNA家族的功能在不同的植物種里非常保守,而其余miRNA的功能多數還未鑒定。近來的研究表明miRNA直接參與了植物營養元素的代謝
華南植物園在植物葉片發育表觀遺傳調控研究中獲進展
組蛋白去乙酰化酶(HDAC)在染色體的結構修飾和基因表達調控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HDAC通過去乙酰化作用移除核心組蛋白N-末端的乙酰基,增加 DNA與組蛋白之間的引力,使松弛的核小體變得十分緊密,從而抑制基因轉錄的起始與表達。研究表明,HDAC在植物生長發育過程中發揮重要調控作用。 AS
植物所花瓣平行丟失的分子機制研究獲進展
花瓣是被子植物吸引傳粉者的重要媒介,在形態和結構等方面呈現出多樣性。已有研究表明,花瓣由苞片或雄蕊多次獨立演化而來,但在不同分支中發生了丟失,導致多個無花瓣類群的獨立起源。然而,到目前為止,導致花瓣平行丟失和無花瓣類群獨立起源的分子機制尚不清楚。 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孔宏智研究組長期從事花和花
遺傳所在植物microRNA生物生成機制研究中獲進展
MicroRNA(miRNA)是一類真核生物中廣泛存在的內源非編碼小分子RNA。它主要通過堿基互補配對的形式在轉錄后水平上負調控靶mRNA,從而廣泛地參與動植物各種生物學過程的調控。在植物miRNA生成通路中一些主要因子的功能已經被鑒定,其中Dicer-Like 1(DCL1)是主要負責切割
上海生科院固有免疫信號通路調控機制研究獲進展
12月18日,國際學術期刊IMMUNITY(《免疫》)以封面文章形式發表了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王琛課題組的最新研究成果The E3 Ubiquitin Ligase AMFR and INSIG1 Bridge the Activation of TBK1 K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