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苯甲酸的研究簡史介紹
苯甲酸是法國人在1618年首先發現的。 19世紀50~70年代,從苯甲酰氨基乙酸中提取了生產藥品所需的少量苯甲酸。 19世紀70年代,從鄰苯二甲酸與氫氧化鈣加熱生產的鄰苯二甲酸鈣鹽中回收苯甲酸。 19世紀90年代,用苯次甲基三氯水解法生產苯甲酸。第一次世界大戰后出現了一些新的生產方法,其中鄰苯二甲酸酐,鄰苯二甲酸氣相或液相脫羧生產苯甲酸是主要的生產方法。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甲苯液相空氣氧化法迅速發展起來,逐漸成為生產苯甲酸的主要方法。 20世紀中期開始以工業規模生產苯甲酸。首先用甲苯液相空氣氧化法生產苯甲酸的是美國聯合(Allied)化學公司。 1961~1964年美國陶氏(Dow)化學公司、Amoeo化學品公司和意大利SNIA粘膠公司先后建廠投產,除Amoco化學品公司用鈷鹽和錳鹽及少量溴化物作催化劑外,其余公司都只用鈷鹽和錳鹽作催化劑。蘇聯一直采用鄰苯二甲酸酐脫羧法生產苯甲酸,直到1977年才開始以甲苯液相空氣氧......閱讀全文
關于苯甲酸的研究簡史介紹
苯甲酸是法國人在1618年首先發現的。 19世紀50~70年代,從苯甲酰氨基乙酸中提取了生產藥品所需的少量苯甲酸。 19世紀70年代,從鄰苯二甲酸與氫氧化鈣加熱生產的鄰苯二甲酸鈣鹽中回收苯甲酸。 19世紀90年代,用苯次甲基三氯水解法生產苯甲酸。第一次世界大戰后出現了一些新的生產方法,其中
關于苯甲酸的研究簡史介紹
苯甲酸是法國人在1618年首先發現的。 19世紀50~70年代,從苯甲酰氨基乙酸中提取了生產藥品所需的少量苯甲酸。 19世紀70年代,從鄰苯二甲酸與氫氧化鈣加熱生產的鄰苯二甲酸鈣鹽中回收苯甲酸。 19世紀90年代,用苯次甲基三氯水解法生產苯甲酸。第一次世界大戰后出現了一些新的生產方法,其中
關于腺病毒的研究簡史介紹
人體腺病毒已知有52種,分別命名為ad1~ad52,研究得最詳細是ad2。腺病毒基因組轉錄產生mRNA,已知的轉錄單位至少有5個:EⅠ區位于病毒基因組左側,可再分成EⅠA和EⅠB,與細胞轉化有關;EⅡ區編碼DNA結合蛋白,參與病毒的復制;EⅢ區編碼出現在宿主細胞表面的一種糖蛋白;EⅣ區位于ad2
關于膽固醇的研究簡史介紹
早在18世紀人們已從膽石中發現了膽固醇,1816年化學家本歇爾將這種具脂類性質的物質命名為膽固醇。膽固醇廣泛存在于動物體內,尤以腦及神經組織中最為豐富,在腎、脾、皮膚、肝和膽汁中含量也高。其溶解性與脂肪類似,不溶于水,易溶于乙醚、氯仿等溶劑。膽固醇是動物組織細胞所不可缺少的重要物質,它不僅參與形
關于膽甾醇的研究簡史介紹
早在18世紀人們已從膽石中發現了膽固醇,1816年化學家本歇爾將這種具脂類性質的物質命名為膽固醇。膽固醇廣泛存在于動物體內,尤以腦及神經組織中最為豐富,在腎、脾、皮膚、肝和膽汁中含量也高。其溶解性與脂肪類似,不溶于水,易溶于乙醚、氯仿等溶劑。膽固醇是動物組織細胞所不可缺少的重要物質,它不僅參與形
關于細胞譜系的研究簡史
1878年,C·O·懷特曼研究螞蟥胚胎發育時首先提出卵的卵裂是有序的過程,發育早期的每一裂球在構成身體時具有固定的形態學意義。 1882年,E·B·威爾遜創用了細胞譜系這一名詞。 1922年,A·彭納斯對顫蚓胚胎的細胞譜系作了詳細的描述。 從20世紀60年代末期以來,一些分子生物學家十分注
關于氨基葡萄糖的研究簡史介紹
從1898年首次出現有關氨基葡萄糖的報道以來,對氨基葡萄糖以及其衍生物的生物合成制備、理化性質以及生理生物活性的研究一直是國外研究的熱點。20世紀六、七十年代,對氨基葡萄糖及其衍生物的研究出現高潮。我國有關氨基葡萄糖及其衍生物的研究不是很多,主要研究集中在氨基葡萄糖及其衍生物對治療骨關節炎方面。
關于左旋肉堿的研究簡史
左旋肉堿的研究始于20世紀初期。1905年,俄國人Gulewitsch和Krimberg從肉類提取物中發現了L-肉堿 [4] ,并用拉丁語carnis命名,意思是“畜肉”。自此以后,各國科學家進行了深入的研究。 1927年,Tomita和Sendju證實了其分子結構。 1948年,Fraen
關于磷酸的發展簡史介紹
繼德國商人波蘭特發現磷、德國化學家孔克爾制出磷后,英國化學家波義耳也獨立制出了磷,他也是最早研究磷性質及化合物的化學家,他在1682年發表的論文《一種觀察到的冷光的新實驗》中寫到“磷在燃燒后生成白煙,白煙與水作用后生成的溶液具有酸性。”其中的白煙正是磷酸酐(五氧化二磷),而與水作用生成的溶液即為
關于基因調控的簡史介紹
1900年F.迪納特發現在含有乳糖和半乳糖的培養液中培養的酵母菌細胞中有分解半乳糖的酶,但是在葡萄糖的培養液中培養的酵母菌細胞中沒有相應的酶。1930年H.卡爾斯特倫在關于細菌的研究中也發現類似的現象,并把生物細胞中的酶區分為組成酶和適應酶(亦稱誘導酶)兩類,前者是在任何情況下都存在的酶,后者是
關于硼氫化鈉的研究簡史
硼氫化鈉是由H·C·Brown和其導師Schlesinger于1942年在芝加哥大學發現的。起初為了研究硼烷和一氧化碳絡合物的性質,但意外卻發現了硼烷對有機羰基化合物的有還原能力。由于當時硼烷屬于稀有物質,因此并沒有引起有機化學家的重視。硼烷化學的發展得益于第二次世界大戰,當時美國國防部需要尋找
關于全站儀的簡史介紹
全站儀是全站型電子速測儀的簡稱,是電子經緯儀、光電測距儀及微處理器相結合的光電儀器。世界上全站儀的品牌主要有徠卡、拓普康、尼康、南方、索佳等。 [1] 全站儀是人們在角度測量自動化的過程中應運而生的,各類電子經緯儀在各種測繪作業中起著巨大的作用。 全站儀的發展經歷了從組合式即光電測距儀與光學
關于聚丙烯的發展簡史介紹
1954年,G·納塔首先將丙烯聚合成聚丙烯(采用鋁鈦的氯化物做催化劑),并創立了定向聚合理論,引起了人們的關注。 1957年,意大利的蒙特卡提尼公司和美國赫克勒斯(Hecules)公司分別建立了6000t/a和9000t/a的聚丙烯生產裝置。 20世紀60年代后期到70年代中期,聚丙烯進入了
關于容量分析的簡史介紹
容量分析是一種古老的分析方法,1729年法國C。J。日夫魯瓦最早使用容量分析,用純碳酸鉀測定乙酸的濃度,他將乙酸逐滴加到一定量的碳酸鉀溶液中,直到不再發生氣泡為止。到了19世紀,由于成功地合成了各類指示劑,容量分析得到廣泛的應用。 此法將一種已知濃度的試劑溶液滴加到被測物質溶液中,根據完成化學
關于元素硅的發現簡史介紹
1787年,拉瓦錫首次發現硅存在于巖石中。 1800年,戴維將其錯認為一種化合物。 1811年蓋-呂薩克和泰納爾(Thenard, Louis Jacques)加熱鉀和四氟化硅得到不純的無定形硅,根據拉丁文silex(燧石)命名為silicon。 1811年,Gay-Lussac和Then
關于硫化鈉的發展簡史介紹
中國硫化鈉起源于20世紀30年代,最早由遼寧大連一家化工廠開始小規模的生產,進入20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中期,隨著國際化工工業的蓬勃發展,中國硫化鈉產業發生了根本性轉變,生產廠家和規模劇增,發展迅猛。由山西運城為中心的硫化鈉生產區域快速擴展到了云南、新疆、內蒙古、甘肅、青海、寧夏、陜西等10幾
關于滴定量熱法的簡史介紹
1922年P.迪圖瓦和E.格羅貝特建立熱滴定法,用于容量分析。1924年P.M.迪安和O.O.瓦茨最早使用測溫滴定這一術語;以后又有人采用熱滴定、焓滴定、測溫焓滴定、量熱滴定和測溫滴定等術語,至今仍未統一。 70年代以來,由于與滴定量熱計相關的一些技術(如恒溫浴、恒速滴定裝置、反應容器、溫度傳
關于細胞融合的發展簡史介紹
19世紀30年代,科學家們相繼在肺結核,天花,水痘,麻疹等疾病患者的病理組織中觀察到多核細胞。 19世紀70年代,科學家們在蛙的血細胞中也看到了多核細胞的現象,但是當時科學發展水平的限制,沒有給予足夠重視。 1962年,日本科學家發現日本血凝型病毒能引起艾氏腹水瘤細胞融合的現象。 1965
關于熒光蛋白的發展簡史介紹
最早出現的綠色熒光蛋白(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GFP)是由下村修等人在1962年在一種學名Aequorea victoria的水母中發現,之后又在海洋珊瑚蟲中分離得到了第二種GFP。其中水母GFP是由238氨基酸組成的單體蛋白質,分子量約27KD,GFP熒光的產生主
簡述乙酸的研究簡史
乙酸發酵細菌(醋酸桿菌)能在世界的每個角落發現,每個民族在釀酒的時候,不可避免的會發現醋——它是這些酒精飲料暴露于空氣后的自然產物。如中國就有杜康的兒子黑塔因釀酒時間過長得到醋的說法。 古羅馬的人們將發酸的酒放在鉛制容器中煮沸,能得到一種高甜度的糖漿,叫做“sapa”。“sapa”富含一種有甜
冰醋酸的研究簡史
乙酸發酵細菌(醋酸桿菌)能在世界的每個角落發現,每個民族在釀酒的時候,不可避免的會發現醋——它是這些酒精飲料暴露于空氣后的自然產物。如中國就有杜康的兒子黑塔因釀酒時間過長得到醋的說法。 古羅馬的人們將發酸的酒放在鉛制容器中煮沸,能得到一種高甜度的糖漿,叫做“sapa”。“sapa”富含一種有甜
細胞譜系的研究簡史
1878年,C·O·懷特曼研究螞蟥胚胎發育時首先提出卵的卵裂是有序的過程,發育早期的每一裂球在構成身體時具有固定的形態學意義。1882年,E·B·威爾遜創用了細胞譜系這一名詞。1922年,A·彭納斯對顫蚓胚胎的細胞譜系作了詳細的描述。從20世紀60年代末期以來,一些分子生物學家十分注意發育和遺傳關系
概述氮氣的研究簡史
瑞典化學家卡爾·謝勒(Carl Scheele)和蘇格蘭植物學家丹尼爾·盧瑟福(Daniel Rutherford)在1772年分別發現了氮。牧師卡文迪許和拉瓦錫也在差不多的同一時間獨立地獲得了氮。Rutherford在他的老師Joseph Black的啟發下,研究含碳物質在有限量的空氣中燃燒后
關于苯甲酸的儲存運輸介紹
一、苯甲酸的毒理資料: 吸入:苯甲酸的毒性較小,對兔的LD50是2 g/kg,對鼠的LD50是1.7 g/kg。每日口服0.5 g以下對人體并無毒害,甚至用量在4 g以下對健康也無攝害。在動物組織中存在的苯甲酸可與構成蛋白質成分的甘氨酸結合而解毒、形成馬尿酸隨尿排出 [7]。 皮膚腐蝕/刺激
關于苯甲酸的藥典信息介紹
一、苯甲酸的來源 本品含C7H6O2不得少于99.0%。 二、苯甲酸的性狀 本品為白色有絲光的鱗片或針狀結晶或結晶性粉末,質輕,無臭或微臭,在熱空氣中微有揮發性,水溶液顯酸性反應。 本品在乙醇、三氯甲烷或乙醚中易溶,在沸水中溶解,在水中微溶。 三、苯甲酸的熔點 本品的熔點(通則061
關于苯甲酸的儲存運輸介紹
片狀或粉狀苯甲酸可以用袋包裝,也可以用桶包裝如用作食品添加劑,應包裝在內襯食品級望料袋和紙袋的桶中。儲存于干燥庫房中,包裝必須嚴密,勿使其受潮變質并防止有害物質污染。熔融的苯甲酸可以儲存在打熱的保溫罐中。儲存時應防止水進入,熔融的苯甲酸必須用裝有加熱保溫罐的卡車運輸。
關于苯甲酸的分布情況介紹
苯甲酸以游離態或以苯甲酸鹽、酯的形式廣泛存在于自然界。安息香樹脂含苯甲酸約20%,其它一些物質如野生黑色櫻桃樹的樹皮中也含有少量游離的苯甲酸,草食動物的尿中含有少量苯甲酸的衍生物—苯甲酰氨基乙酸,又名馬尿酸,C6H5CONHCH2COOH [5]。
關于苯甲酸的毒理資料介紹
1、吸入 苯甲酸的毒性較小,對兔的LD50是2 g/kg,對鼠的LD50是1.7 g/kg。每日口服0.5 g以下對人體并無毒害,甚至用量在4 g以下對健康也無攝害。在動物組織中存在的苯甲酸可與構成蛋白質成分的甘氨酸結合而解毒、形成馬尿酸隨尿排出 [9] 。 2、皮膚腐蝕/刺激 引起皮膚刺
關于苯甲酸的檢測方法介紹
方法名稱:苯甲酸原料藥—苯甲酸的測定—中和滴定法 應用范圍:該方法采用滴定法測定苯甲酸原料藥中苯甲酸的含量。 該方法適用于苯甲酸原料藥。 方法原理:供試品加中性稀乙醇(對酚酞指示液顯中性)溶解后,加酚酞指示液,用氫氧化鈉滴定液滴定,并將滴定的結果用空白試驗校正,根據滴定液使用量,計算苯甲酸
關于苯甲酸的工業制備介紹
最初苯甲酸是由安息香膠干餾或堿水水解制得,也可由馬尿酸水解制得。工業上常用甲苯、鄰二甲苯或萘為原料制備苯甲酸,上述原料可從煤焦油或石油中獲得。此外,由甲苯生產苯甲醛時可副產苯甲酸。苯甲酸的工業生產方法主要有甲苯液相空氣氧化法、三氯甲苯水解法、鄰苯二甲酸酐脫羧法,此外還有芐鹵氧化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