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源性凝血的功能特點
啟動因子為來自組織的組織因子,因此此途徑又稱組織因子途徑。組織因子為一種糖蛋白,存在于大多數組織細胞的細胞膜中。當組織損傷時,組織因子暴露,血中的激活態凝血因子7(約占血中凝血因子總量的0.5%)與組織因子結合成復合物,復合物在磷脂和鈣離子存在的情況下迅速激活凝血因子10,激活態凝血因子10可在鈣離子存在時與激活態凝血因子5在磷脂膜表面形成凝血酶原復合物,凝血酶原復合物激活凝血酶原,凝血酶激活凝血因子13和纖維蛋白原,凝血因子13促使可溶的纖維蛋白原生成不溶的多聚纖維蛋白多聚體,從而形成血凝塊止血。......閱讀全文
外源性凝血的功能特點
啟動因子為來自組織的組織因子,因此此途徑又稱組織因子途徑。組織因子為一種糖蛋白,存在于大多數組織細胞的細胞膜中。當組織損傷時,組織因子暴露,血中的激活態凝血因子7(約占血中凝血因子總量的0.5%)與組織因子結合成復合物,復合物在磷脂和鈣離子存在的情況下迅速激活凝血因子10,激活態凝血因子10可在鈣離
凝血機制的外源性凝血途徑介紹
外源性凝血途徑:是指參加的凝血因子并非全部存在于血液中,還有外來的凝血因子參與止血。這一過程是從組織因子暴露于血液而啟動,到因子Ⅹ被激活的過程。臨床上以凝血酶原時間測定來反映外源性凝血途徑的狀況。組織因子是存在于多種細胞質膜中的一種特異性跨膜蛋白。當組織損傷后,釋放該因子,在鈣離子的參與下,它與
關于外源性凝血的簡介
啟動因子為來自組織的組織因子,因此此途徑又稱組織因子途徑。 組織因子為一種糖蛋白,存在于大多數組織細胞的細胞膜中。當組織損傷時,組織因子暴露,血中的激活態凝血因子7(約占血中凝血因子總量的0.5%)與組織因子結合成復合物,復合物在磷脂和鈣離子存在的情況下迅速激活凝血因子10,激活態凝血因子10
內源性凝血和外源性凝血誰快
外源性凝血所需的時間短,反應迅速。外源性凝血路徑所激活的凝血因子較少.這也與機體所要求相一致的,因外源性凝血是組織損傷大多都是需要馬上止血的,外源性凝血可促使內源性凝血而加快凝血.而單獨內源性很多都是病理性的,所以時間長不致使人體血管內形成大量凝血.一般凝血都是既有外源性又有內源性的.可參看
內源性凝血和外源性凝血誰快
外源性凝血所需的時間短,反應迅速。外源性凝血路徑所激活的凝血因子較少.這也與機體所要求相一致的,因外源性凝血是組織損傷大多都是需要馬上止血的,外源性凝血可促使內源性凝血而加快凝血.而單獨內源性很多都是病理性的,所以時間長不致使人體血管內形成大量凝血.一般凝血都是既有外源性又有內源性的.可參看
凝血因子外源性激活系統
體內組織損傷時釋放出因子Ⅲ,也稱為組織因子。在Ca2+存在下它能與血液中已活化的因子Ⅶ形成復合物,就能使因子Ⅹ激活,此后就與內源性激活途徑的反應步驟相同。通過外源性途徑血液凝固在10多秒鐘內即可完成,而通過內源性途徑則需數分鐘。因子Ⅲ為一膜糖蛋白,由263個氨基酸殘基所組成,存在于血管內皮細胞,
內源性凝血和外源性凝血兩種途徑的區別
內源性凝血完全依賴血管內的凝血因子,使因子10激活的過程參與的酶較多,凝血過程較慢。外源性凝血依靠血管外組織釋放的因子III,使因子X激活,參與的酶數量少,凝血較快。除凝血因子3、4、5和凝血因子13中的一部分外,其他的凝血因子均由肝臟合成。有的人由于基因缺陷,導致某些重要的凝血因子合成出現障礙,從
內源性凝血和外源性凝血兩種途徑的區別
內源性凝血完全依賴血管內的凝血因子,使因子10激活的過程參與的酶較多,凝血過程較慢。外源性凝血依靠血管外組織釋放的因子III,使因子X激活,參與的酶數量少,凝血較快。 除凝血因子3、4、5和凝血因子13中的一部分外,其他的凝血因子均由肝臟合成。 有的人由于基因缺陷,導致某些重要的凝血因子合成
參與內源性、外源性和共同凝血途徑凝血因子
參與內源性凝血系統的凝血因子是Ⅻ、Ⅺ、Ⅸ、Ⅷ。 參與外源性凝血系統的凝血因子是Ⅶ、Ⅲ。 參與共同凝血途徑的凝血因子是Ⅹ、Ⅴ、Ⅱ、Ⅰ、Ⅳ、ⅩⅢ。
內源性凝血的功能特點
參與凝血的全部因子均來血漿。血液接觸到帶負電荷的異物表面,凝血因子12結合到異物表面并被激活,被激活的凝血因子12又將激活凝血因子11并進一步促進凝血因子12的激活,從凝血因子12結合到異物表面到激活態凝血因子11生成的過程稱為表面激活,此過程還需高分子激肽原作為輔因子加速。被激活的凝血因子11在鈣
妊娠期凝血功能特點
? ? 正常女性在妊娠及分娩期體內凝血、抗凝和纖溶功能均發生明顯改變,血液中凝血酶、凝血因子和纖維蛋白原含量增加,抗凝及纖溶功能減弱,血液呈現高凝狀態,這一生理變化為產后快速有效止血提供了物質基礎。孕期進行凝血功能監測,可早期發現凝血功能異常變化,對預防和搶救產科并發癥有一定意義。一、妊娠期凝血
凝血的概念和功能
凝血(Blood Coagulation),即:血液凝固,是指血液由流動的液體狀態變成不能流動的凝膠狀態的過程,是生理性止血的重要環節。血液凝固的實質就是血漿中的可溶性纖維蛋白原變成不可溶的纖維蛋白的過程。
什么是凝血功能
正常人有正常的凝血功能,凝血功能異常會向兩個方向發展,有的異常容易形成血栓,血管堵了產生高凝狀態;還有一種情況多見的是凝血功能不足引起出血,所以不管是發生血栓還是出血,都要去查凝血功能,所謂凝血功能大夫就查一下血常規,看看血小板是高還是低。因為血小板和出血凝血有關,此外如果血小板數量正常,懷疑功能不
外源性抗原的定義
外源性抗原是指APC從細胞外部攝取的,存在于細胞囊膜系統內的蛋白質抗原。此類抗原在被溶酶體降解成短肽后,通過MHCⅡ類分子提呈給CD4+T細胞識別,誘導CD4+T細胞參與的免疫應答。
止血與凝血功能的檢查
第一節:止血與凝血功能的檢查一、出血時間(BT)測定意義 出血時間延長見于:血管結構或功能異常:如壞血病、毛細血管擴張癥、血管性假血友病(von Willebrand病)。血小板數量異常:如各種原因所致的血小板減少性紫癜、血小板增多癥。血小板功能異常:如血小板病、血小板無力癥。其他:如低/無纖維蛋白
凝血功能什么意思
簡單來說就是一個在受傷的情況下血液凝固的一個速度等的一個描述的。比如說你手不小心割傷了小傷口的情況下一般是會自然就慢慢不再出血的 指導意見: 如果是有凝血異常的情況下一般是可能止不住血如血友病或者是有一個凝血時間比較長的。如果有異常需要手術是暫時不建議做的
凝血功能多少是正常
1、凝血功能正常值: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為32-43秒,血漿凝血酶時間為16-18秒。2、凝血功能是指使血液由流動狀態變成不能流動的凝膠狀態的過程的一種能力,實質就是血漿中的可溶性纖維蛋白原轉變不溶性的纖維蛋白的功能。
外源性熱原的概念
中文名稱外源性熱原英文名稱exogenous pyrogen定 義引起發熱的外源物質。如細菌內毒素和其他微生物產物、抗原-抗體復合物、病毒和合成的多核苷酸、血型不合的輸血和血液制品、雄激素分解產物(如本膽烷醇酮等)。應用學科免疫學(一級學科),概論(二級學科),固有免疫(三級學科)
外源性熱原的概念
中文名稱外源性熱原英文名稱exogenous pyrogen定 義引起發熱的外源物質。如細菌內毒素和其他微生物產物、抗原-抗體復合物、病毒和合成的多核苷酸、血型不合的輸血和血液制品、雄激素分解產物(如本膽烷醇酮等)。應用學科免疫學(一級學科),概論(二級學科),固有免疫(三級學科)
凝血酶的功能主治
凝血酶適用于結扎止血困難的小血管、毛細血管以及實質性臟器出血的止血。用于外傷、手術、口腔、耳鼻喉、泌尿、燒傷、骨科等出血的止血。
抗凝血酶Ⅲ的功能
人體內與凝血系統功能相拮抗的是抗凝血系統,在正常情況下,兩者保持動態平衡,從而維持血液在血管內的正常流動。抗凝血酶Ⅲ是抗凝系統中最重要的成分,它由肝臟合成,為一種多功能的絲氨酸蛋白酶抑制物,可抑制凝血酶生成,具有強大的抗凝活性.占血漿抗凝酶活性的70%。
概述凝血功能障礙的治療
1、補充凝血因子對血友病的出血原則是補充所缺乏的凝血因子,使其血漿因子濃度提高到止血水平。一般可用新鮮血漿,嚴重出血必須外科手術,或心力衰竭者宜用抗血友病球蛋白濃縮劑、冷沉淀物或凝血酶原復合物濃縮劑(含因子Ⅸ、X、Ⅶ、Ⅱ)。 2、DDAVP是一種人工合成的抗利尿激素的同類物質,有抗利尿及動員體
如何診斷凝血功能障礙?
根據典型的臨床表現和實驗室的APTT、凝血活酶生成試驗及糾正試驗、凝血因子活性測定,血友病甲、乙的診斷和鑒別不難。但需與因子Ⅺ缺乏相鑒別,后者是常染色體不完全隱性遺傳,男女均可患病,父母均可傳遞,臨床出血癥狀較輕。依據凝血活酶生成不良,正常吸附血漿及正常血清均能糾正,以及血漿因子Ⅺ活性減低或消失
凝血因子功能的障礙的鑒別
1.血管性血友病是一種遺傳性出血性疾病 其臨床特點為自幼即有出血傾向 出血時間延長、血小板粘附性減低 對瑞斯托霉素誘導的血小板凝集功能減弱或不凝集 血漿中von willebrand 因子(vWF)缺乏或分子結構異常。 2.維生素K缺乏癥:維生素K在凝血過程中起重要作用 缺乏時可引起維生素K依
凝血因子功能的障礙的診斷
診斷:確定高尿酸血癥是合成過多或排泄障礙需查尿酸清除率、尿酸酐清除率或尿中尿酸濃度及尿中尿酸酐濃度。尿清除率、尿酸酐清除率之比:5%以下為尿酸排泄障礙,5%~12%為混合型,即既有尿酸生成增多又有尿酸排泄障礙,12%以上為尿酸合成過多。尿中尿酸濃度、尿中尿酸酐濃度之比:0.4%~0.5%為尿 酸
激肽釋放酶的凝血功能的介紹
研究認為KKS部分作用與RAS系統相反[5]。在生理條件下,內皮細胞及其基質提供絲氨酸蛋白酶PRCP,激活激肽釋放酶原(PK)轉變為KLK。隨后激肽釋放酶激活FX Ⅱ[21],在與BK的前體激肽原結合后,無活性的PK轉化為KLK。接下來,PRCP介導的向KLK的轉化使激肽原轉變為BK。BK 與內
凝血功能障礙的臨床分類簡介
分為遺傳性和獲得性兩大類。 1.遺傳性凝血功能障礙一般是單一凝血因子缺乏,多在嬰幼兒期即有出血癥狀,常有家族史。 2.獲得性凝血功能障礙較為常見,患者往往有多種凝血因子缺乏,多發生在成年,臨床上除出血外尚伴有原發病的癥狀及體征。
肝臟凝血功能的檢測指標有哪些?
1、凝血酶原時間(PT) 正常值為11~15秒,較正常對照延長3秒以上有意義。急性肝炎及輕型慢性肝炎PT正常,嚴重肝細胞壞死及肝硬化病人PT明顯延長。PT是反映肝細胞損害程度及判斷預后較敏感的指標。 2、凝血酶原活動度(PTA) 正常值為80%~100%.其臨床意義同PT 3、肝促凝血活
抗凝血酶的功能作用
抗凝血酶I(AT I)在凝血酶激活纖維蛋白原轉化為纖維蛋白后使之附著于新形成的纖維蛋白上(理論上可中和過量凝血酶,緩解血管內凝血)。抗凝血酶II(AT II)是一種血漿中的輔助因子,配合肝素共同作用,干擾凝血酶與纖維蛋白原的相互作用。抗凝血酶IV(AT IV)是一種在凝血過程中和之后短暫時間內被激活
全自動凝血分析儀的特點
☆利用光電學原理進行檢測,適用于凝固法、發色底物法、免疫濁度法的檢測項目,如:凝血四項、凝血因子、纖溶因子等,并具有PT演算FBG功能; ☆儀器具有自動感知加試劑信號功能 ☆儀器具有定標及定標值校正功能,并且具有存儲、調用定標參數的功能; ☆可查詢定標參數及檢測檢測結果,可打印綜合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