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學明:“做些別人做不到的事情”
“想做好實驗科學研究,應該先把科學儀器做好,掌握關鍵技術。”20多年來,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楊學明一直在研發先進科學儀器的道路上努力探索和前行。 2022年末,他因研發新一代高分辨率和高靈敏度量子態分辨的交叉分子束科學儀器,揭示了化學反應中的量子共振現象和幾何相位效應的成就而獲得2022年未來科學大獎“物質科學獎”。 20多年前,楊學明決定回到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工作,他至今仍覺得,這是一項正確的選擇! 自研儀器,取得系列科研成果 1985年,楊學明在中科院大連化物所獲得碩士學位,并于第二年繼續攻讀博士學位。此后多年,他一直在外地從事科研工作……2001年接到時任所長包信和的邀請,他欣然接受;當時,他剛獲得一家研究所終身研究員職位,做出這個決定意味著要放棄很多。 回來后,楊學明擔任中科院大連化物所分子反應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所里為他提供了良好的科研環境,楊學明果然不負眾望,和......閱讀全文
李文輝、楊學明、莫毅明獲2022未來科學大獎
2022未來科學大獎獲獎人名單于21日揭曉,李文輝獲得“生命科學獎”,楊學明獲得“物質科學獎”,莫毅明獲得“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每人獎勵675萬元人民幣。乙型肝炎是人類健康的大敵,目前全球仍有超過2.5億人被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感染者會有高風險發展為肝硬化和肝癌。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研究員、清華大學生
未來科學大獎得主楊學明:做些別人做不到的事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3/494927.shtm “想做好實驗科學研究,應該先把科學儀器做好,掌握關鍵技術。”20多年來,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楊學明一直在研發先進科學儀器的道路上努力探索和前行。2022
2022未來科學大獎周圓滿落幕
11月27日,為期4天的2022未來科學大獎周圓滿落幕。期間,近百位全球著名科學家、專家學者共同聚焦世界前沿科學新知,共襄科學家盛宴。今年的未來科學大獎周推出了“特別策劃:仰望星空 對話未來”,分為“仰望星空 理解未來”、“科學改變世界”、“科學照亮未來”三大篇章,邀請未來科學大獎-數學與計算機科學
邵峰、王貽芳、陸錦標、王小云4位科學家獲2019未來科學大獎
11月17日下午,2019未來科學大獎頒獎典禮在北京中國大飯店舉行。現場,邵峰、王貽芳、陸錦標、王小云4位科學家獲頒2019未來科學大獎。讓中國科學站在世界舞臺中央 2019未來科學大獎頒獎典禮在當天下午如期舉行。未來論壇理事會輪值主席張磊、未來科學大獎科學委員會代表楊培東分別致辭,頒獎典禮正
3位學者獲2022未來科學大獎
8月21日上午,2022未來科學大獎獲獎名單揭曉。 李文輝獲得“生命科學獎”;楊學明獲得“物質科學獎”;莫毅明獲得“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 單項獎金約675萬元人民幣(等值100萬美元)。2022年“生命科學獎”獲得者李文輝 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 清華大學生物醫學交叉研究院 獲獎評語:
未來科學大獎揭曉,單項獎金約675萬元
8月21日上午,2022未來科學大獎獲獎名單揭曉。 李文輝獲得“生命科學獎”;楊學明獲得“物質科學獎”;莫毅明獲得“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 單項獎金約675萬元人民幣(等值100萬美元)。2022年“生命科學獎”獲得者 李文輝 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 清華大學生物醫學交叉研究院獲獎評語:
用影像打破對科學家的刻板印象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6/502715.shtm6月10日,由未來科學大獎、香港大學、騰訊公益慈善基金會共同主辦的“‘未來’科學家——未來科學大獎獲獎者紀錄片觀影會”在香港大學舉辦。未來科學大獎獲獎者、高校學者,與300余位來自香港
中國“諾貝爾獎”揭曉,三位科學家獲2022未來科學大獎
8月21日上午,2022未來科學大獎正式揭曉獲獎者。李文輝等多位科學家獲得三項大獎,單項獎金為675萬元人民幣(等值100萬美元)。頒獎儀式預計11月舉行。 未來科學大獎設生命科學、物質科學、數學與計算機科學三個獎項。今年的大獎經過8個月的嚴格評審,最終誕生了三位獲獎人。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清
學者、學生等講述自己與未來科學大獎的淵源
文|李晨陽業已成名的科學家、教育家、藝術家、企業家初露崢嶸的一線科研工作者剛出茅廬的博士生,博士后這樣的8個人,促膝長談從夕陽西下聊到星月在天會聊些什么??在近日舉行的2022未來科學大獎周上,特別策劃的“仰望星空 對話未來”環節,令人印象深刻。在星空之下,這8位學者、學生、企業家,回顧了未來科學大
“香港論壇·科學建未來”落幕,探討前沿科學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2/10/488196.shtm 10月23日,香港未來科學大獎基金會與香港科學院首度聯合主辦的科學會議“香港論壇·科學建未來”(下簡稱“論壇”),于香港科學園高錕會議中心結束。 現場嘉賓合影 主辦方
張亭棟、王振義獲“未來科學大獎”生命科學獎
? 2020年9月6日上午10時30分許,2020未來科學大獎在北京揭曉。哈爾濱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張亭棟、上海交通大學瑞金醫院王振義摘得三項大獎之一的“生命科學獎”。獎金為100萬美元獎金,使用方式不受限制。 獲獎評語:表彰他們發現三氧化二砷和全反式維甲酸對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的治療作用。
楊學明院士:親手研制儀器 破解科學難題
楊學明在實驗室 資料照片 我們趕上了非常好的時代,認識到基礎科學的重要性,同時國家經濟的快速發展也為基礎科學提供了有力支撐,使得科學家的科研能力得到充分發揮。我對中國科學事業的發展前景非常樂觀。 16年前,楊學明做出了一個決定——回到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以下簡稱“中科院大連化物所
首位女性獲2019未來科學大獎 生命科學獎頒給炎癥研究者
未來科學大獎科學委員會于9月7日在北京公布2019年獲獎名單。邵峰因其發現人體細胞內對病原菌內毒素LPS炎癥反應的受體和執行蛋白的貢獻摘得“生命科學獎”,王貽芳、陸錦標因其在實驗發現第三種中微子振蕩模式, 為超出標準模型的新物理研究, 特別是解釋宇宙中物質與反物質不對稱性提供了可能的貢獻獲得“物
2021未來科學大獎獲獎者即將揭曉!
2021年9月12日(星期日)10:00,中國首個由科學家、企業家共同發起的民間公益組織頒發的科學大獎——未來科學大獎,將正式揭曉2021年生命科學獎、物質科學獎、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獲獎名單!歷屆獲獎人 2016年至今,未來科學大獎共評選出20位獲獎者,獲得了科學和社會領域的廣泛認可。他們
2022未來科學大獎周即將舉行
一年一度的科學盛會——未來科學大獎周將于2022年11月24-27日舉行,為期4天的大獎周將包含獲獎者學術報告會、科學峰會、獲獎者對話青少年、頒獎典禮等系列活動。打造世界級科學盛會,引領公眾探尋科學前沿 未來科學大獎周特邀國內外知名專家組成Steering Committee負責指導議題方向,下
華人科學家王明波榮膺“澳總理科學獎”
其植物基因抑制研究在全球得到廣泛應用,可培育出藍玫瑰 ?據www.abc.net.au網站2007年9月20日報道,通過揭露如何抑制植物基因,澳大利亞兩名科研人員王明波博士和彼得·沃特豪斯博士使藍玫瑰的培植成為可能,他們因此榮膺“澳大利亞總理科學獎”。?王明波博士和彼得·沃特豪斯博士是澳大利亞聯邦科
首屆未來科學大獎名單揭曉 薛其坤與盧煜明獲獎
9月19日下午,首屆未來科學大獎獲獎名單在北京揭曉。中國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物理系教授薛其坤以及香港中文大學教授盧煜明分別榮獲“物質科學獎”和“生命科學獎”,獲獎者每人將獲得100萬美元獎金。 據了解,未來科學大獎是中國首個民間科學大獎,由未來論壇發起,旨在獎勵為大中華區科學發展做出杰出貢獻的
2019未來科學大獎公布!四位頂級科學家獲得百萬大獎
2019年9月7日,9月7日消息,未來科學大獎科學委員會于9月7日在北京公布2019年獲獎名單,邵峰、王貽芳、陸錦標、王小云四位頂級科學家獲獎。 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資深研究員邵峰獲得“生命科學獎”,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員王貽芳和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物理系教授陸錦標(Kam-Biu Luk
楊學明被聘為《科學》雜志新子刊副主編
9月27日,國際頂級雜志Science(科學)宣布出版自己的數字化開放獲取雜志Science Advances(科學進展)。該雜志是一個涵蓋所有學術領域包括計算機、工程、環境、生命、數學、物理以及社會科學的綜合性科學刊物,旨在提供一個頂級的科學研究出版平臺,快速發表在整個科學研究領域的高水平且
大化所楊學明院士等在《科學》發表研究評述
近日,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分子反應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楊學明院士、張東輝研究員以及中國科學院杰出訪問學者Timothy Minton教授應邀為美國《科學》雜志撰寫了題為“重新思考高能化學反應”的研究評述(Perspective)。6月29日出版的《科學》雜志刊登了此篇文章。
楊學明:歸來是生命的輪回
編者按:今年是全面貫徹落實國家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的重要一年,也是中國科學院圍繞創新科技目標,實施“創新2020”人才發展戰略的第一年,各項人才工作全面展開,人才系統工程不斷深入推進。“千人計劃”、“百人計劃”、“西部之光”等重要人才計劃工作成效顯著,一大批優秀的中青年科學家正在和諧
楊學明院士:做科學要挑戰自己的能力和極限
科學家楊學明每一步的選擇都有點“江湖豪氣”。 研究了將近10年的分子光譜學,決定轉向研發科研儀器,開始化學反應動力學的研究,因為“做了很多的分子光譜工作,自己沒有找到讓我激動人心的方向”。 研發一臺科學儀器,他的底線是,不能跟別人一模一樣,必須要做世界上最先進的科學儀器和發展最好的實驗方法,
對標諾獎,2022未來科學大獎即將揭曉!
2022年8月21日(星期日)上午10:00,由科學家、企業家共同發起的民間公益組織頒發的世界級科學大獎——未來科學大獎,將正式揭曉2022年生命科學獎、物質科學獎、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獲獎名單。歷屆獲獎人 2016年至今,未來科學大獎共評選出20余位獲獎者,獲得了科學和社會領域的廣泛認可。他們
楊學明院士:時間鏡中的十三年
時間如同一面不會撒謊的鏡子。進入大連化物所13年來,第一批“萬人計劃”入選者楊學明的時間都到哪里去了?時間之鏡對楊學明的寫照是:研發科學儀器、做出科研成果、培育科學人才。 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以下簡稱大連化物所)分子反應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所在的小樓樸素別致,依山而建,隱在一
楊學明: “做些別人做不到的事情”
“想做好實驗科學研究,應該先把科學儀器做好,掌握關鍵技術。”20多年來,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楊學明一直在研發先進科學儀器的道路上努力探索和前行。2022年末,他因研發新一代高分辨率和高靈敏度量子態分辨的交叉分子束科學儀器,揭示了化學反應中的量子共振現象和幾何相位效應的
楊學明:“做些別人做不到的事情”
“想做好實驗科學研究,應該先把科學儀器做好,掌握關鍵技術。”20多年來,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楊學明一直在研發先進科學儀器的道路上努力探索和前行。 2022年末,他因研發新一代高分辨率和高靈敏度量子態分辨的交叉分子束科學儀器,揭示了化學反應中的量子共振現象和幾何相位效應
未來科學大獎得主盧煜明:新技術可速查鼻咽癌患者
北京時間5月26日下午,“未來論壇X深圳峰會”將在深圳人才公園求賢閣盛大開幕,與科學家、行業企業領袖和政府官員一起,圍繞基礎科學研究、產業成熟應用等熱點話題坐而論道。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英國皇家學會院士,2016 年未來科學大獎-生命科學獎獲獎者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副院長盧煜明教授發表了題為《To
中國科學家首獲美國碳學會大獎 成會明獲獎
7月15日,在美國克萊姆森(Clemson)大學召開的2010年度世界碳學術會議(Carbon 2010)上,中科院金屬研究所成會明研究員榮獲2010年度Charles E. Pettinos Award。 此獎項由美國碳學會于1969年設立,評選并授予近期在碳科學與技術領域做出杰出
袁隆平等七位科學家獲2018年未來科學大獎
11月18日,2018年未來科學大獎頒獎典禮在北京舉行。李家洋、袁隆平、張啟發、馬大為、馮小明、周其林、林本堅7位科學家獲頒2018年未來科學大獎。頒發未來科學大獎 “生命科學獎”授予李家洋、袁隆平、張啟發三位科學家。他們在推動水稻產量可持續增長的“命題”下相得益彰,獲得了重大成就。他們的原創
中國版諾獎頒發:施一公潘建偉等3人獲未來科學大獎
9月9日下午,有“中國版諾貝爾獎”之稱的第二屆“未來科學大獎”在北京揭曉。清華大學教授、結構生物學家施一公,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量子通信衛星“墨子號”首席科學家潘建偉,北京大學國際數學研究中心教授許晨陽分別獲得“生命科學獎”、“物質科學獎”和“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獎金各為100萬美元。 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