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液體火箭發動機專家孫敬良追思會在滬舉行
據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八院發布的消息,中國共產黨黨員,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液體火箭發動機、運載火箭總體和衛星工程專家,中國運載火箭事業的開拓者之一——孫敬良同志的追思會1月5日在滬舉行。 2022年12月28日,孫敬良同志因病醫治無效,在上海華東醫院逝世,享年92歲。 孫敬良先后擔任風暴一號、長征三號、長征四號、長征二號丁運載火箭的技術負責人、副總設計師、總設計師;遙感衛星一號、風云三號氣象衛星工程的總設計師。 孫敬良的航天生涯,是和中國的航天事業共同前進、同步發展的半個多世紀。他作為技術負責人,主持風暴一號改進型火箭的研制,確保了1981年“一箭三星”發射成功,使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掌握一箭多星技術的國家。他使長征四號運載火箭從無到有,從弱到強,至今牢牢地占據著中國發射太陽同步軌道衛星的“半壁江山”;他率領長征二號丁運載火箭連續3次實現“龍抬頭”。他60多歲“華麗轉身”,成了衛星工程總設計師,從20世紀80年代以來,他所......閱讀全文
痛別|運載火箭總體和衛星工程專家孫敬良逝世
中國共產黨黨員、中國工程院院士、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第八研究院原科技委主任孫敬良同志,于2022年12月28日2時35分,因病醫治無效,在上海逝世,享年92歲。 孫敬良院士逝世后,黨和國家領導人分別以不同方式表示深切哀悼,并向其家屬表示慰問。中國工程院黨組書記、院長李曉
我國液體火箭發動機專家孫敬良追思會在滬舉行
據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八院發布的消息,中國共產黨黨員,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液體火箭發動機、運載火箭總體和衛星工程專家,中國運載火箭事業的開拓者之一——孫敬良同志的追思會1月5日在滬舉行。 2022年12月28日,孫敬良同志因病醫治無效,在上海華東醫院逝世,享年92歲。 孫敬良先后擔任風暴一號、長
梁敬魁院士逝世
中國共產黨黨員、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物理化學家、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梁敬魁同志,于2019年1月19日因病醫治無效,在北京逝世,享年87歲。 梁敬魁同志1931年4月28日生于福建福州,1954年6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55年7月畢業于廈門大學化學系,1960年2月在蘇聯科學院獲技術科
孫九林院士:科研拓荒人
孫九林在香港中文大學講學 “地球系統科學數據共享平臺的數據是跨地區、跨領域的,主要是國家投入的科研項目產生的數據。因為沒有規定科研數據必須匯集到平臺,我們需要通過運行機制將分散的數據收集起來,相比于林業、農業由主管部門匯集數據,我們的難度更大。”中國工程院院士孫九林在接受《瞭望》新聞周刊記者采訪時
哀悼 中國工程院院士陳敬熊逝世
中國工程院院士、電磁場理論和天線設計專家陳敬熊,因病醫治無效,于2022年3月16日在北京逝世,享年101歲。 陳敬熊,1921年10月出生于浙江省鎮海縣,1947年6月畢業于上海大同大學電機系,1950年6月在上海交大電信研究生畢業。曾擔任中國航天科工集團公司科技委顧問,航天工業總公司第二研
百歲院士陳敬熊的科學人生
2021年10月16日,陳敬熊院士將迎來百歲生日,在這個特殊的日子即將到來之際,讓我們一同回顧陳院士波瀾壯闊的科學人生,共同祝愿陳敬熊院士百歲生日快樂!陳敬熊院士 1954年,陳敬熊第一次向黨組織遞交入黨申請書。他寫道:“舊社會貧窮落后,任人欺凌,其原因所在是科學技術太落后,一切物質文明包括飛
朱兆良院士:躬身沃土辟新路
從事土壤植物營養研究60多年來,朱兆良院士始終秉持嚴謹、認真的治學態度,潛心研究,解決農業實際問題,并不遺余力促進國際合作,同時又高瞻遠矚,帶動我國土壤氮素研究向縱深發展,開辟新領域。 朱兆良,我國著名土壤植物營養專家,土壤氮素轉化與管理研究的拓荒者和學科帶頭人。1932年8月21日出生于山東
孫樞院士:科研結構問題亟待關注
前些日子看到有關部門發布的科技工作的一些統計報告,若干數據引起了我的注意,因事關我國科研工作的結構即研究與試驗發展(研發)工作的結構,同我國今后研發系統的健康發展和科學技術創新發展有重要關系,于是想提出來作一點討論。 國際學術界越來越多地認識到科學、工程學和技術的進步對國家和全球經濟增
孫曼霽院士逝世,享年91歲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2/494385.shtm 孫曼霽 軍事科學院軍事醫學研究院 圖澎湃新聞記者從軍事科學院軍事醫學研究院方面獲悉,中國共產黨優秀黨員,中國科學院院士,生化藥理學家,軍事科學院軍事醫學研究院原研究員、博士生
孫學軍:蒲慕明院士評論大腦研究計劃
美國和歐盟分別于2013年分別公布了大型腦科學計劃,提出發展創新性的神經科學技術的新舉措。最近,美國NIH工作組對美國腦研究計劃項目進行了細化,提出經過10年投入45億美元的研究建議。 大型腦科學計劃的啟動,說明很多政府已將人腦研究提高到國家議程的層面。全球共同推進對人類大腦結構和功能的理解,
梁敬魁院士獲2011年盧嘉錫化學獎
2011年度盧嘉錫化學獎、盧嘉錫優秀導師獎、盧嘉錫優秀研究生獎獲得者頒獎 10月26日,一年一度的福建盧嘉錫科學教育基金頒獎儀式在中科院福建物構所舉行。基金會理事長洪茂椿院士,理事吳新濤院士,福建省人大常委、福建社會主義學院副院長陳宜安教授和福建物構所副所長黃藝東共同為2011年度盧
中國科學家孫良亭獲首屆瑞查得杰勒獎
在美國芝加哥日前舉行的第18屆國際電子回旋共振(ECR)離子源會議上,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員孫良亭因其在全永磁ECR離子源技術方面的杰出貢獻,獲得首屆“瑞查得杰勒獎”。?ECR離子源是產生高電荷態強流離子束最有效的裝置,在加速器、核物理、原子物理、表面物理及半導體工業等領域有很廣泛的應用。
孫龍德院士:挖好人才這座富礦
“興廢由人事”。縱觀一國家一地區一企業的歷史,能吸引人才,用好人才,則一國興、一地興、一企興;不能吸引人才,不能人盡其才,則國家落后、地方衰敗、企業破產。 在中國歷史上,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如舜之用大禹,則洪水疏,百姓安,四海歸;商湯之見伊尹,視之為良藥,食之,則耳加聰,目加明;秦之用商鞅,
孫博華當選南非科學院院士
南非開普半島科技大學教授、校務委員博士,因在應用力學、智能結構和微機電陀螺芯片等研究領域的突出成就,在2010年舉行的南非科學院院士遴選中獲得院士稱號,并于同年入選為南非皇家學會會員。南非科學院()匯聚了南非各科學領域最杰出的專家和學者,現有院士338人。 孫博華1983年畢業
吳岳良院士:科技創新點亮強國之路
■吳岳良 在人類文明發展史上,科學作為一種特殊的意識形態,具有認識功能和思想解放功能。科學技術發展更是不斷促使世界產生日新月異的變化。從蒸汽、電氣時代到現如今的信息化社會,科學技術的進步能夠直接帶動生產力發展,促進社會進步,人們的生活水平和社會化文明程度也會隨之大幅度提升。可以說科技進步是衡
孫燕院士:中式卷煙減害須有臨床證據
“沒有大量的臨床研究,無法證明中式卷煙減輕了毒害。”昨日(4月16日),在全國腫瘤防治宣傳周上,中國工程院院士孫燕建議,相關部門應組織臨床試驗,用數據證明所謂“降焦減害”的中式卷煙,是否真的能降低危害。 孫燕院士是上周聯名反對“‘中式卷煙’項目入圍國家科技進步獎”的30位院
孫九林院士:科學數據是重要戰略資源
國務院辦公廳日前印發《科學數據管理辦法》(以下簡稱《辦法》),我非常高興。作為科技工作者,我為科學數據共享鼓與呼了幾十年,相信《辦法》對其他科技工作者也是極大鼓舞。 數據共享應用是國際通行經驗。比如美國,20世紀70年代就開始建立數據自由方面的法規,90年代開始提出數據開放共享的概念,建了9個
中科院院士孫大業情系“創新團隊”
【核心提示】他是我國著名的細胞生物學家,是國際上最早認識到“植物中存在多肽第一信使”的專家之一。他根據多年的研究成果提出的“胞外鈣調素是植物多肽第一信使”的學術觀點,被國外專家認為“可能開拓一個新的研究領域,將為細胞生物學作出突出貢獻。”?? 他就是中科院院士、河北師大教授孫大業。他與他的學生在
俞夢孫院士:展望人類健康系統工程
人類健康工程的提出 當前的醫學模式主要以疾病的診斷和治療技術作為主要的研究方向。這種醫學模式的發展趨勢是醫學的現代化、專門化、精細化和商業化。醫學的現代化體現在醫院的信息化和規模化,導致高新技術的過度應用;醫學的專門化表現在分科的細化,導致專科醫生匠人化,失去了整體性,反而易導致錯誤行為;醫學
梁敬魁院士獲2011年度盧嘉錫化學獎
福建盧嘉錫科學教育基金頒獎 10月26日,一年一度的福建盧嘉錫科學教育基金頒獎儀式在中科院福建物構所舉行。基金會理事長洪茂椿院士,理事吳新濤院士,福建省人大常委、福建社會主義學院副院長陳宜安教授和福建物構所副所長黃藝東共同為2011年度盧嘉錫化學獎、盧嘉錫優秀導師獎、盧嘉錫優秀研究生獎的獲得者
孫學良Angew:原位XAS結合FDMNES揭示尖晶石相轉變可逆過程
▲第一作者: 肖必威,劉晗碩,陳寧;通訊作者: 孫學良&Gianluigi Botton&蔡梅通訊單位: 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學&加拿大麥克馬斯特大學&美國通用汽車論文DOI:10.1002/anie.202005337全文速覽 近日,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學孫學良教授課題組與麥克馬斯特大學Gianluig
孫寶國院士:食品安全應重塑信任體系
“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食品安全關系民生,要想實現中國夢,首先就要注重食品安全管理。總體來看,國內的食品安全形勢穩定向好,但事實上問題仍在發生,中國食品安全依然處于高發期。 由于國內油、鹽、醬、醋、肉、蛋、奶、糧食、果蔬、水產品以及各種加工食品都出現過安全事件,消費者
孫大文當選國際食品科學院院士
記者今天(5月18日)從廣東省僑務部門獲悉,最近,國際食品科學院(IAFoST)增選新院士,歐洲人文與自然科學院院士、愛爾蘭皇家科學院院士孫大文再獲殊榮,當選為該院新院士。 “科學院全體院士一致認定你在我們的專業領域——食品科學與技術,做出了卓越貢獻,因此選舉你為這一著名組織的成員,”
孫鴻烈院士:我深深眷戀的青藏高原
1976年,我們在阿里考察時,幾乎每天都要爬到海拔6000多米的地方,這樣才能看到海拔高度變化后自然條件的變化。那時每走幾步都要停下來喘幾口氣。晚上宿營,也是在海拔5000多米的地方,幾乎每晚睡覺都頭痛。即使夏天也很冷,晚上小河都結了冰,每早用棍子或石頭把冰砸個窟窿,再把冰水舀起來。水太涼,我們
中國工程院院士孫燕等4個院士為腫瘤防治支招
四院士共同探討腫瘤防治 中國工程院院士孫燕 中國科學院院士赫捷 中國工程院院士林東昕 中國工程院院士程書鈞 4月15日,一個普通的周末,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的門診樓前的廣場上卻是人頭攢動。 一場由該院各科主任以及正副主任醫師組成的百名專家團隊的義診活動正在進行,以往可
朱兆良院士:規模化經營將促進農技推廣
朱兆良 今年中央一號文件關注農村征地,強調積極創新農業生產經營體制機制,構建集約化、專業化、組織化、社會化相結合的新型農業經營體系。 培育新的農民生產合作組織,是鼓勵把分散在各處的農民聯合起來,提高生產效率。對此,中科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員、中科院院士朱兆良對《中國科學報》記者說
吳岳良院士談科學教育:整合資源才有希望
一個春天的一個周末,記者來到北京市101中學的體育館。在這里,聚集著眾多參加第35屆北京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的學生,他們熱情地向參觀者展示著自己的科技創新作品。 “青少年科技后備人才早期培養,應該成為我們國家科技人才培養鏈上非常重要的環節。”在與大賽同期舉行的“中外教師科技教育創新論壇”上,中國
著名材料科學家陳國良院士逝世
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著名材料科學家、教育家,中國工程院院士,美國金屬學會會士,北京科技大學教授陳國良先生,因病醫治無效,于2011年5月25日上午10時18分在北京逝世,享年77歲。 陳國良,1934年3月出生,江蘇宜興人。1955年畢業于北京鋼鐵工業學院(現北京科技大學),曾在美國哥倫比亞
孫樞院士:智庫支撐隊伍要擴大加強
孫樞 建成國家高水平科技智庫是中國科學院“率先行動”計劃的四個主要目標之一。近日,中科院院士孫樞接受《中國科學報》記者采訪時談到,智庫建設的支持隊伍還要進一步擴大加強,要加快建設以中青年專家為主的智庫支持機構。 “幾十年經驗證明,在學部基礎上能夠建成高端科技智庫,能夠為國家發展進行高質量的咨詢工
孫大文當選國際制冷科學院院士
記者從華南理工大學獲悉,該校教授孫大文近日收到了國際制冷科學院頒發的院士證書。 國際制冷科學院旨在解決制冷與低溫工程、空調、食品加工與儲存、低溫醫學等方面的基礎和應用問題。國際制冷科學院院士榮譽代表了制冷領域的最高榮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