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斯米爾島巨型駱駝的生活復原圖 北極并非生命的荒漠,加拿大的研究者最近就在北極發現了已滅絕的巨型駱駝的化石證據。他們利用在艾斯米爾島上發現的骨骼碎片中的膠原蛋白遺存鑒別出了350萬年前的駱駝化石,這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最北的駱駝。來自加拿大自然博物館的古脊椎動物學家Natalia Rybczynski利用三個夏天搜集了這些化石碎片,碎片的一些特征表明它們可能是某種哺乳動物的部分脛骨,而3D重建則能幫助對其進行組裝。然而Rybczynski仍然無法鑒定化石的種類,因此,在曼徹斯特大學的生物技術學家Mike Buckley的幫助下,他們利用一種被稱為“膠原蛋白指紋”(collagen fingerprinting)的前沿技術對化石碎片進行了分析。 研究者從骨骼碎片中找到了極少量的膠原蛋白,并利用肽作為標志物建立起了膠原蛋白的大致輪廓,之后將其與37種現代哺乳動物和1種育空地區的化石駱駝進行對比后發現,它們與現代的......閱讀全文
北京時間7月15日消息,據美國國家地理網站報道,什么海洋生物的頭骨最大?英國科學家們最近在研究一塊該國出土的上龍化石,它的頭骨尺寸或許可以給你一點啟發。1、海中巨怪 海中巨怪 這可能是世界上最大的嘴巴了。 這是一個最近在英國多塞特郡博物館展出的一個巨型上龍頭骨化石,
據美國物理學家組織網報道,四名古生物學家根據曾遍布全球的巨型螞蟻的化石,發現了全球變暖如何影響5000萬年前生命的分布。該論文發表在《英國皇家學會學報》上。 加拿大西蒙弗雷澤大學的布魯斯和羅爾夫、加拿大布賴頓大學的大衛·格林伍德以及美國丹佛自然科學博物館柯克·約翰遜描述了一種新的巨型螞蟻化石
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咨詢研究院戰略情報研究所研制的“2016全球最受公眾關注的科學成果”,通過計量統計遴選出天文學與天體物理[1]、物理學、化學、地球科學、生命科學這五個學科中受到科技界熱切關注的科學成果,及中國研究者參與的每個學科TOP30受公眾關注的科學成果,為科技工作者把握最新的科學研究熱點
兩種血吸蟲完整基因組序列被確定 兩個國際聯合課題組在本期Nature上報告了曼氏血吸蟲和日本血吸蟲的完整基因組序列。它們是引起血吸蟲病(也稱“裂體血吸蟲病”)的三種主要病原體中的兩種。血吸蟲病是一種“被忽視的”熱帶疾病,影響76個國家的超過2億人。對新的基因組序列所作
科學家們解開了一個近200年歷史的進化謎題,這個謎題圍繞著的一組哺乳動物曾被達爾文稱作為是“發現的最奇怪的動物”。由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倫敦自然歷史博物館和紐約大學領導的這項新研究證實了,在1萬年前消失的南美“原生有蹄動物”(native ungulates)與諸如馬一類的哺乳動物,而非一些分類
北京時間10月3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道,美國考古及化石學家近日在秘魯帕拉卡斯保護區內挖掘出一只生活于3600多萬年的史前巨型企鵝的化石。這種巨型企鵝被命名為“水中王者”,全身覆蓋著淺灰色和棕紅色羽毛,身高達5英尺(約合1.5米),相當于現代企鵝身高的兩倍。 與現代企鵝不
近日,來自5000萬年前的南極洲的化石被鑒定為一種已滅絕的巨型遠洋鳥類——偽齒鳥。偽齒鳥因其特殊的“骨齒”而引人注目,它們的顎上有獨特的骨刺,像是長了一嘴尖牙。此次發現的這一記錄是巨型飛鳥類的最早化石記錄。 10月26日,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與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的科學家
“十大科學新聞”評選是《環球科學》(《科學美國人》雜志中文版)每年一度的重頭戲,也是本年度全球各大科學領域的重大事件進行的一次全面盤點。經過專業編輯和專家團隊的商討,《環球科學》初步挑選出了30條候選新聞,接受網友的點評和投票。 1、超光速粒子挑戰愛因斯坦相對論 9月23日,歐洲核子研究中心
阿根廷研究人員日前宣布,在位于該國西北部的圣胡安省發現了距今兩億多年前的巨型恐龍化石。這一發現將巨型恐龍的出現時間向前推進了至少2500萬年。 圣胡安大學古生物學家塞西莉亞·阿帕爾德蒂率領的研究團隊于2015年在圣胡安省的巴爾德·萊耶斯古生物遺址區找到了這些骸骨化石。經過研究比
名稱:溫室效應 英文:Greenhouse effect 來自IPCC術語表中對溫室效應所做出的定義的中文版。 溫室效應,又稱“花房效應”,是大氣保溫效應的俗稱。大氣能使太陽短波輻射到達地面,但地表向外放出的長波熱輻射線卻被大氣吸收,這樣就使地表與低層大氣溫度增高,因其作用類似
新技術可顯著改善柔性材料導電性 在創制最佳導體的競賽中,研究人員發現了一種新的技術:將分層的碳納米管片材沿著拉伸的纖維芯排列,這樣便可制造出一種功效大得多但又柔性的導電材料。這種材料的潛力對從改善起搏器的導聯和發光顯示器到電池和超級電容器等都具有廣泛的意義。制造一種有著高度彈性但又能在扭曲時維
芝加哥大學計算海洋化學家大衛●阿徹(David Archer)日前發表文章稱,盡管最近甲烷從海洋和北極凍土中逸出的消息牽動了公眾的心,但最可怕的還不止于此。 據每日氣候網站報道,阿徹表示,雖然不知道凍結在海洋深處的甲烷總量有多少,但應該不少于目前剩余的化石燃料的總和。而且,封存在逐漸
《自然》 靈感源于電鰻的超強電源 本周《自然》報告了一種靈感源于電鰻的電源,它符合軟體機器人的需求——非硬質且不需要插入接通。 電鰻可以產生高達100瓦特的強大電力擊昏獵物,它所依賴的不是電池,而是成千上萬的發電細胞,這些細胞堆疊在一起可以大量放電。瑞士弗里堡大學的Michael Maye
草原鼬族Lyncodontini是現在僅分布在南美的小型鼬科動物,但是在第四紀時期,草原鼬族曾經遍布歐亞大陸,尤其以歐洲的海獺貂Enhydrictis和潘諾貂Pannonictis最為著名。東亞地區的草原鼬族動物發現的相對較少,以往只報道過貂鼬Eirictis,生存于更新世早期,目前在甘肅龍擔、
對新發現的恐龍進行復原。 提及恐龍,多數人想到的都是霸王龍、梁龍等龐然大物。美國北卡羅萊納州自然科學博物館的琳賽·扎諾等研究人員報道了一個新的暴龍超科小型恐龍物種,該恐龍在白堊紀時期同類中屬于體型最小的一種,它的發現填補了北美洲化石紀錄中長達7000萬年的空白。相關研究成果發表于22日的《通訊·生
2019年6月21日,西北工業大學王文團體同時發表了3篇Science 文章,這些研究使用基因組分析來解決主要反芻動物譜系之間的進化關系,確定參與頭帶進化的基因,并研究馴鹿如何適應北極地區漫長的日夜。這些研究使我們能夠更好地了解熟悉的家養奶牛,綿羊和鹿及其野生近緣種,并深入了解占據世界草原的羚羊
2月26日,2015年度江蘇省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在南京召開,由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員黃迪穎等主持完成的科研項目《中生代中晚期道虎溝生物群和熱河生物群中的昆蟲化石》榮獲2015年度江蘇省科學技術獎一等獎。 該項目始于本世紀初,至2012年底共完成SCI論文60余篇(獲獎人為第一作者或
未來10年,化石燃料企業計劃斥資數萬億美元擴大煤炭、石油和天然氣的生產規模。而與此同時,國際社會一直努力將全球變暖幅度控制在與工業化之前水平相比不超過兩攝氏度。筆者和來自“碳追蹤計劃”的幾位同事在最近發布的一份報告中預測,如果要完成上述溫控目標,2015年~2025年全球需要削減的化石燃料資本支
日本和蒙古國研究人員最近在蒙古國戈壁沙漠中發現了3個超過1米的巨型恐龍足跡化石,他們推測留下這些腳印的恐龍體長超過30米。 據日本時事社9月12日報道,日本岡山理科大學研究人員和蒙古國同行去年夏天在蒙古國戈壁沙漠的白堊紀晚期地層中發現了1個長度超過1米的恐龍足跡化石,而最新發現的3個保存良好的
留在野生貓科動物DNA中的“基因組爪印”清楚地展示了貓科動物之間的親緣關系,也揭示了它們過去的幾次重大遷移。 貓科動物,神秘而優雅。它們不僅惹主人憐愛,也同樣引起了那些試圖破解它的起源和進化過程的科學家們的強烈興趣
封面故事: 呼吸鏈Complex I的結構被確定 Complex I是呼吸鏈的第一種酶,它通過將NADH和苯醌之間的電子轉移同質子轉位耦合起來,而在線粒體中的細胞能量生產中扮演一個中心角色。這個巨大的復合物是呼吸鏈的最后環節,其機制和完整結構過去并不為人們所知。現在,來
在2014年9月聯合國氣候峰會上,潘基文呼吁企業界追求可持續的發展模式,為2015年達成全球性協議作出貢獻。在近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巴黎總部舉行的氣候變化商業峰會上,各國企業展現出堅定決心,在投資導向、技術研發、理念創新等多方面進行大膽嘗試,以為年底的巴黎大會作出貢獻。中國國家電網公司劉振亞董事長
呼吸鏈ComplexI的結構被確定 Complex I是呼吸鏈的第一種酶,它通過將NADH和苯醌之間的電子轉移同質子轉位耦合起來,而在線粒體中的細胞能量生產中扮演一個中心角色。這個巨大的復合物是呼吸鏈的最后環節,其機制和完整結構過去并不為人們所知。現在,來自大腸桿菌的Compl
近日,由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員張海春領銜的“現代陸地生態系統起源與早期演化研究團隊”,在我國準噶爾盆地西北邊緣發現一枚距今2億年的三疊紀大型原蜻蜓目化石,是我國目前已知的第二大蜻蜓類化石。 “這塊化石的發現讓科學家找到了一個新的遠古蜻蜓,也是目前為止,我國在2億年前這個時間段發現
2009年9月,三峽集團投資興建的向家壩水電站主體工程已初具雛形。三峽集團正在加快推進金沙江上包括向家壩在內的四座巨型水電站的建設,其總規劃裝機規模相當于兩個三峽工程。 6月19日,中國長江三峽集團公司(簡稱“三峽集團”)首次發布《2010年社會責任報告》。報告
瑞典和波蘭研究人員日前報告說,他們在波蘭一個村莊發現了一種生活在三疊紀晚期的二齒獸化石,這種身形似大象的巨型動物是哺乳動物的“表親”,曾與巨型恐龍共存,這表明恐龍并非當時地球陸地上唯一的龐然大物。圖片來源于網絡 瑞典烏普薩拉大學研究人員與波蘭科學院同行在新一期美國《科學》雜志上描述了新發現的二
研究人員近日介紹了最新發現的生活在三疊紀晚期(約2.37~2.01億年前)的阿根廷地區的恐龍化石。這一標本來自地球上最早出現的巨型蜥腳類動物之一。比其近親泰坦龍還要早3000萬年。這一發現改變了人們之前的認知,有助于更好地理解這一分支如何演化成如此龐大的體型。 脖子細長、身形巨大、四足行走的腕
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資助下(項目編號91114201和 J1210006),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與古生物研究所黃迪穎研究員領導的國際科研小組2月20日再次在英國《自然》雜志發表了他們的最新研究成果――《侏羅紀兩棲蚊子及其幼態特征》。 蜥虱(Saurophthirus)和恐怖蟲(Stras
“可燃冰”,專家們稱之為“天然氣水合物”或“甲烷水合物”,是水和天然氣在高壓和低溫條件下混合產生的一種固態物質,外貌類似冰或固體酒精,點火即可燃燒。“可燃冰”儲量豐富、分布廣闊,科學家們預測,它是常規石油和天然氣的最佳替代能源。2012年2月15日,日本開始在愛知縣渥美半島近海從海底試采“可燃冰
2012年,內蒙古農業大學等單位的研究者完成世界首例雙峰駝全基因組序列圖譜,成果在世界頂級科學雜志Nature子刊Nature Communications上作為封面文章在線發表,引起了世界各國科學家的關注。有科學家指出,雙峰駝全基因組序列圖譜為人類提供了治療糖尿病、高血壓,增強免疫力的另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