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學習貫徹中科院2013年度工作會議和中科院黨建工作會議精神,扎實推進“創新2020”和“一三五”規劃的實施,3月7日,中國科學院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召開了所領導和研究室主任會議,就“一三五”規劃的實施與進展聽取了匯報,并就如何進一步推進“一三五”規劃的深入實施進行了研討。 三個重大突破和五個重點培育方向研究團隊負責人圍繞總體目標與完成情況、爭取的科研項目、主要科研進展及學術影響等方面進行了匯報。 寒旱所以研究所的7大優勢學科(冰凍圈與全球變化、凍土與寒區工程、沙漠與沙漠化、高原大氣、寒旱區水土資源與利用、生態與農業、遙感與信息科學)為基礎,以青藏高原、北方干旱區和內陸河流域為重點研究區域,力求在“高亞洲冰凍圈變化與影響”、“荒漠-綠洲水熱過程研究與生態恢復技術示范”、“重大凍土工程穩定性機理及關鍵技術”等方面取得突破。將“全球變化與寒旱區環境演變”、“內陸河流域生態-水文集成研究”、“寒旱區重大工程的科學......閱讀全文
7月27日至28日,寧夏回族自治區科技廳副廳長馬希榮一行到中科院蘭州分院參觀考察并與分院領導進行交流。蘭州分院黨組書記、常務副院長王學定,副院長楊生榮對寧夏代表團來分院參觀考察表示熱烈歡迎,并介紹了蘭州分院開展院地、院企合作的概況以及相關研究所的科研創新工作。 馬希榮一行在蘭
蘭州重離子加速器國家實驗室的名氣在國內外很大,但它究竟“長”啥模樣?冰凍圈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的科研人員又是如何通過冰川研究氣候變化的?中國科學院院士親自主講的科普報告會給你帶來哪些特殊的感受?兩次赴南極科考的科學家眼中的南極到底是什么樣?……這些普通老百姓平日里很難見到的國家實驗室、國家重點實驗
“探索塑造未來”是第十三屆中科院“公眾科學日”的主題。在“5·20”這樣一個時下日漸成為情侶間互致愛意的特殊“節日”,來自全市各界的3000余名公眾一大早就涌入中科院近物所、蘭州化物所、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籌)等中科院蘭州分院各家研究機構,與在蘭的國家實驗室、國家重點實驗室,與大名鼎鼎的“國
會議現場 11月24日至25日,寧夏回族自治區隆德縣為了進一步推動該縣花卉產業快速發展,邀請了中國科學院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所長王濤等前往該縣調研,并就該縣球宿根類花卉產業發展規劃召開了論證會。該縣縣委書記李鴻儒陪同調研。 王濤等在李鴻儒及農牧局主要領導、企業負責人、縣花卉辦
中科院第十一屆公眾科學日將于5月16日—17日在全國90個科研院所同時舉行,中科院在蘭的近物所、化物所、寒旱所將同時向公眾開放其“高精尖”科研設備,并邀您走進科學殿堂,與院士專家交流學習。平日里難得一見的國家大科學裝置—蘭州重離子加速器及冰凍圈科學國家實驗室也將揭開其神秘面紗,走入普通民眾的視野
為大力推進研究所“一三五”規劃的組織與實施,2013年1月10日,中國科學院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深入推進“一三五”戰略規劃布局研討會在蘭州召開。 本次會議的主要任務是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和中國科學院2012年冬季黨組擴大會議精神,進一步完善寒旱所的“一三五”戰略規劃,扎
5月10日,以中國科學院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為依托單位組建的甘肅省風沙災害防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接受了甘肅省科技廳的現場評估驗收。 寒旱所黨委書記、副所長呂世華對評估專家組的到來表示了熱烈歡迎,并就寒旱所和工程中心的主要情況向評估驗收專家組作了介紹。甘肅省科技廳副巡視員何維華就此次評估目的、
9月2日下午,中科院蘭州教育基地和蘭州分院研究生會組織近代物理研究所、蘭州化學物理研究所、蘭州油氣中心及圖書館60余名研究生參觀了中科院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科技創新館及沙漠與沙漠化院重點實驗室。 在科技創新館,同學們首先集體收看了介紹寒旱所主要野外臺站的影視資料。沙坡頭沙
儀式現場 10月18日,甘肅省科學院、中科院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聯合培養博士后進站暨開題儀式在甘肅省科學院舉行。中科院蘭州分院院長王濤,甘肅省科學院院長高世銘,甘肅省人社廳、寒旱所、甘肅省科學院相關部門負責人、劉金鵬博士后科研課題組成員等參加了開題儀式。 劉金鵬作了題
9月29日至30日,科技部973計劃重大科學目標導向項目“冰凍圈變化、影響及適應研究”第七課題“冰凍圈變化的生態過程及其碳循環的影響”在成都召開啟動論證會。項目首席中科院寒旱所丁永建研究員等出席會議并對實施方案進行了咨詢與論證。來自成都山地所、寒旱所、沈陽生態所以及西南民族大學的專題負責人及相關
11月5至6日,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第十屆大氣邊界層研究戰略研討會在合肥舉行,研討會圍繞“大氣邊界層探測技術及觀測實驗進展”的主題展開。 大會重點交流了“大氣邊界層的數學物理基礎”、“大氣邊界層物理探測技術的前沿”、“大氣邊界層觀測試驗研究進展”、“大氣邊界層物理參數化過程研究對
11月24日下午,由中科院資環局組織的“中科院遙感基礎理論和GIS前沿技術研討會”在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召開。本次會議旨在通過對資源環境遙感和地理信息系統(GIS)領域的學科發展現狀與學科前景的展望,鼓勵和進一步加強院內遙感與地理信息系統(GIS)研究單位之間的交流與合作,共同促進
日前,2010年度甘肅省科學技術獎評審結果揭曉。中國科學院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有四項成果獲甘肅省2010年度科技獎,成為此次甘肅省科技獎的亮點。 據悉,由胡隱樵、呂世華等完成的“干旱區綠洲氣候效應及維持機理研究”獲自然科學三等獎,由蘇培璽、王開新等完成的“綠洲農林復合系統
7月30日,中科院電工研究所組織召開了2010年度中科院太陽能發電中心工作會議。來自中科院高技術局、基礎局、資環局以及來自電工所、蘇州納米所、理化所、廣州能源所、工程熱物理所、大連化物所、上海硅酸鹽所、蘭州寒旱所等13家單位近30名專家參加了此次會議。 中科院“太陽能行動計劃
1月8日,中國科學院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組織對14個執行中的“百人計劃”項目進行了年度考核。考核組專家由所領導、杰青、優秀百人等組成。寒旱所所長王濤主持了考核會議。專家組就項目的執行情況提出了建議和意見。 據悉,該次考核是根據《中國科學院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百人計劃“管理辦法》以
4月24日,中國科學院西部行動計劃領導小組辦公室組織專家,在蘭州對中國科學院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承擔的中科院西部行動計劃二期項目“青藏鐵路工程安全穩定性動態變化研究與高等級公路筑路技術預研究”進行了驗收。會議由中科院西部行動計劃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黃鐵青主持,專家組組長黃鼎成、中
何元慶(左一)及其團隊在玉龍雪山。 “一次我踩到了被積雪覆蓋的玉龍雪山冰裂縫上,在即將掉入幾十米深冰縫的一剎那,手里的冰鎬正好搭在了冰縫的裂口上,我雙手死死抓住冰鎬才撿回了命,現在 想起來都心有余悸。”這是中科院寒旱所玉龍雪山冰川與環境觀測研究站(以下簡稱玉龍站)站長何元慶博士的一段真實經歷。近日
12月19日,中國科學院發布改革開放四十年40項標志性重大科技成果。 中科院以“三個面向”為線索,在系統梳理改革開放40年來廣大科研人員取得的眾多重大科技成果基礎上,發布面向世界科技前沿成果15項、面向國家重大需求成果15項、面向國民經濟主戰場成果10項。 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
為認真貫徹全國人才工作會議和中科院人才工作會議精神,8月29日,中科院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會西北分會第二次會議在中科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召開。中科院人事教育局以及來自西安分院、蘭州分院、新疆分院主管人事工作的領導和管理干部共35人參加了此次會議。 本次會議圍繞“如何加強人力資源
近日,北京師范大學、中科院遙感地球所、中科院寒旱所、中科院大氣所等多個單位聯合攻關,在全球陸表衛星遙感特征參量研究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首次生產并向全球用戶分發具有中國自主知識產權的全球陸表衛星遙感高級產品。 全球陸表衛星遙感產品是開展全球環境變化研究的重要基礎數據,可以廣泛應用于生態環境
“我們在科學發展觀的旗幟下聯合科研,中科院各個研究所不能單兵作戰,而應發揮全院的綜合優勢,并且與青海、西部地區以及全國各地開展聯合科研,這樣才能真正干出‘面向國家戰略需求、面向世界科學前沿’的大事。”中國科學院秘書長李志剛的發言點出了在8月1日至2日于青海湖畔舉行的2009中科院青海湖聯合科研基
8月20日至23日,中國科學院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野外臺站協同觀測會議在該所臨澤站召開。來自研究所的16個野外臺站的站長、科研骨干共30人就如何圍繞冰凍圈環境變化、寒旱區能水平衡、荒漠生態系統演變三個問題開展協同觀測研究進行了研討。寒旱所副所長丁永建等參加了會議。 會議聽
中國科學院祁連山冰川與生態環境觀測研究站提供的最新數據顯示,1960年到2013年,祁連山最大的山谷冰川——老虎溝12號冰川退縮了390.7米,平均每年退縮超過7米;僅2009年到2013年就退縮了79.4米,平均每年退縮將近20米。 “冰川本身就是氣候的產物,對氣候也十分敏感,一旦氣候發生變
6月21日,由國家科技部牽頭的國家科技基礎條件平臺建設項目“特殊環境、特殊功能觀測研究臺站體系建設”認證研討會在蘭州中國科學院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舉行。中科院寒旱所所長馬巍以及國家氣象局、三峽大學等相關負責人出席了會議。 據介紹,特殊環境臺站是指那些對高寒環境和山地災害進行長期監測的野
11月21日至22日,中國科學院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在蘭州召開了2011年度冬季發展戰略研討會。 會議圍繞中國科學院“創新2020”、研究所“一三五”戰略規劃、體制機制建設、平臺建設、人才隊伍建設、研究所黨建工作、黨風廉政建設、創新文化建設以及“十二五”基本建設等問題進行
牛清河在搜集數據 記者日前跟隨中科院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簡稱“寒旱所”)研究員屈建軍探訪了該所敦煌戈壁荒漠生態與環境研究站。 走進鳴沙山附近的一座小院,院內的地面被礫石覆蓋,駱駝刺隨意生長著。“我們到了,歡迎來到研究站!”站長屈建軍說。記者心中不解,這分明是到了戈壁灘啊!
7月6日至7日,中國科學院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會西北分會第四次年會在敦煌召開。西北分會所屬各會員單位共40余人參加了年會。會議由中國科學院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承辦。西北分會會長謝銘主持了會議。 會議特邀中國航天510所李毅軍書記作了題為《航天輝煌,人才鑄就》的報告,就航天科研系統人力資源管
1月8日,一年一度的國家科技獎在嚴密封閉中終于向公眾亮相,共271個項目和9名科技專家,在激烈的角逐中取勝。其中,中國工程院院士王澤山、侯云德贏得國家最高科技獎殊榮,在人民大會堂接受了國家主席習近平親自頒發的獎勵證書。本年度的評選與過往是否有所不同?獲獎項目表現出怎樣的變化? “重質量、輕數
中科院寒旱區陸面過程與氣候變化重點實驗室第一屆學術委員會第一次會議召開會議現場 3月19日,中國科學院寒旱區陸面過程與氣候變化重點實驗室召開第一屆學術委員會第一次會議。 中科院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副所長丁永建對各位委員的到來表示歡迎,對各位專家在實驗室建設過程中給予的大力支持、指導和
8月29日至31日,中國科學院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蘭州文獻情報中心青年創新促進會一行8人對中科院地球環境研究所進行了交流訪問,并舉行了青促會2014年聯合學術論壇。來自三個單位共13名會員分別就黃土高原過去400年氣候變化、土壤干層、生態治理,蘭州和泥河灣盆地古環境演變、青海湖介形蟲和南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