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毛囊角化病的病因分析
1、病因 本病是一種常染色體顯性遺傳引起的角化過程異常的遺傳性皮膚病。有人認為維生素A代謝障礙及日光照射是重要的致病因素。 2、檢查 本病特征性病理改變為:特殊形態的角化不良,形成圓體和谷粒;基底層上棘層松解,形成基底層上裂隙和隱窩;被覆有單層基底細胞的乳頭,向上不規則增生,進入隱窩和裂隙內;可有乳頭瘤樣增生、棘層肥厚和角化過度,真皮呈慢性炎癥性浸潤。 3、診斷 根據臨床表現及組織病理進行診斷。......閱讀全文
關于毛囊角化病的病因分析
1、病因 本病是一種常染色體顯性遺傳引起的角化過程異常的遺傳性皮膚病。有人認為維生素A代謝障礙及日光照射是重要的致病因素。 2、檢查 本病特征性病理改變為:特殊形態的角化不良,形成圓體和谷粒;基底層上棘層松解,形成基底層上裂隙和隱窩;被覆有單層基底細胞的乳頭,向上不規則增生,進入隱窩和裂隙
分析毛囊角化過度病的病因
不明,似與以下幾方面有關: (一)遺傳傾向,患者偶有家族史,Cartel等認為是一種常染色體隱性遺傳性皮膚病; (二)患者常伴有腎病史或糖尿病史。可因糖尿病引起腎功能改變,而腎病所致的腎-鈣-維生素D-甲狀旁腺鏈的異常造成角化蛋白的病理堆積而引起本病; (三)患者血清維生素A醇及胡蘿卜素處
關于毛囊角化病的簡介
又稱假性毛囊角化不良病。1889年首先由Darier命名,故又稱達里埃病。本病是一種少見的,以表皮細胞角化不良為基本病理變化的慢性角化性皮膚病。因皮損有融合、增殖的傾向,故又曾稱為增殖性毛囊角化病和增殖性毛囊角化不良病。
毛囊角化病的治療
目前尚無滿意療法。應注意避免烈日暴曬。可試服維生素A,每天10~20萬U,至少服2個月,如無效則停用,如療效佳,則考慮減量維持。治療過程中要注意維生素A過量,尤其是兒童。 還可試用皮質類固醇激素,有光敏現象可試服氯喹。對增殖性有惡臭膿痂的皮疹,應予抗生素治療。 皮損可外用角質溶解劑,如維A酸
泛發性毛囊角化病病例分析
1 臨床資料 患者男, 25 歲,未婚。面、頸、四肢軀干部毛囊 性丘疹10 年。10 年前無明顯誘因患者前額部、鼻 翼兩側、頸部出現彌漫性針尖大小堅實的毛囊性丘 疹,表面覆有褐色油膩性痂皮,無自覺不適,夏重冬 輕,未予以重視。后皮損范圍逐漸擴大,波及胸背 部、四肢等部位,且皮疹逐漸增大成疣狀,以油脂
泛發型毛囊角化病病例分析
1 臨床資料 患者女,45 歲,反復面頸部丘疹伴瘙癢 30 + 年, 播散至全身 3 個月。患者于 30 + 年前無明顯誘因面 頸部出現米粒大小散在紅褐色丘疹,質硬,伴輕微瘙 癢。當地診所考慮“痱”,予以外用藥物( 具體不詳) 治療,效果不佳,冬季時皮疹自行好轉。此后,夏季 皮疹反復出現,但冬天
毛囊角化病伴抑郁障礙病例分析
1 臨床資料患者女, 28 歲,頭面角化性丘疹13 年,泛發全 身8 年。13 年前無明顯誘因頭皮出現散在分布的 針頭大小毛囊性角化性丘疹,伴有油膩性結痂,逐漸 增多擴大,延及額部、耳后、口周,不痛不癢。8 年來 頸部、雙腋下、胸部、腹部、腹股溝、雙手足相繼出現 類似針頭至粟粒大小紅褐色角化
關于毛囊角化過度病的病理生理介紹
表皮下陷形成由高度角化過度和部分角化不全細胞組成的角栓,角栓可發生在毛囊或汗腺導管口,角栓內具有嗜堿性細胞物質碎片,角栓的角化物質至少在一個區域侵犯表皮全層而使角質細胞與真皮接觸。如角栓貫穿真皮,則可致真皮炎癥細胞和異物巨細胞組成的肉芽腫反應,膠原纖維輕度變性,而彈性纖維無改變,藉此可與匐行性穿
關于毛囊角化過度病的診斷檢查介紹
根據發生大而深的角栓,好發于四肢,大多在30~60歲發病,再結合組織病理可診斷之。有時需與肥大扁平苔蘚、毛囊角化病、維生素A缺乏癥、傳染性毛囊角化病(Brooke)、多發性角化棘皮瘤、穿通性毛囊炎、匐行性穿通性彈性纖維病及反應性穿通性膠原病等相鑒別。
毛囊角化病的癥狀體征
一般在8~16歲發病,5歲以前少見,無明顯種族及性別差異,隨年齡增長病情可逐漸加重,特征性皮損為針尖至豌豆大的毛囊性堅硬丘疹,頂端覆以油膩性痂皮或糠狀鱗屑,如將痂剝除,丘疹中央可見漏斗型小凹窩,初起丘疹呈皮膚色,漸增大融合成不規則疣狀斑塊,色棕黃,污黑或暗褐,常對稱發生于面,胸,腹,四肢,骶部,
毛囊角化病的診斷要點
1.多于青壯年發病,呈慢性經過,可有家族史。 2.好發于頭皮、面、前胸后背等皮脂分泌較多的部位。 3.皮損為毛囊性角化性丘疹,密集融合成大斑片狀,丘疹的頂端為角化物,中心為漏斗型的小凹陷,皮損表面有灰褐色鱗屑痂,隨著病情發展可呈疣狀。 4.組織病理示基底細胞層上裂隙,有角化不良細胞即圓體和
毛囊角化過度病的簡介
毛囊角化是一種角質化異常的疾病。最常發生于手臂和腿部之正面或外側,常被誤以為是粉刺、青春痘或是沒洗干凈。偶爾可見于臀部、背部及臉頰。 又名克爾里病、貫穿性角化過度病,真皮穿通性毛囊與毛囊旁角化過度癥。罕見,1916年由Kyrle首先描述。 臨床上,約40%至80%的青少年均會出現不同程度的毛
毛囊角化病的檢查化驗
肺部損害,X線檢查可見結節狀陰影和彌漫性肺纖維化。本病病理變化并不限于毛囊,無毛部位如掌跖與口腔黏膜也被波及,故而本病并非只是毛囊的疾病,口腔黏膜損害的組織象與皮損類似,也有陷窩及角化不良,但一般無典型的圓體形成。 組織病理:基本變化為角化不良,特點有: 1.出現圓體,谷粒。 2.基層上方
關于皮膚穿入性毛囊和毛囊周角化病的檢查方法介紹
1、實驗室檢查: 有相關疾患的實驗室指標異常如血糖、尿糖增高等。 2、其他輔助檢查: 組織病理:病變為一高度角化和部分角化不全的角質栓,嵌入表皮內,角栓內角化或不全角化物質向表皮內陷部位的表皮往下延伸壓迫表皮,并從表皮斷裂處侵入真皮上部。角質栓邊緣有角化不全及嗜堿性碎片,下陷的表皮空泡變性
毛囊角化病的發病原因
遺傳因素(85%): 本病是常染色體顯性遺傳病,具有完全外顯率,但也有單個病例發生,可能為自發突變所致。根據部分病人血清中維生素A濃度低及應用維生素A治療有效,認為本病與維生素A代謝障礙有關。 環境因素(15%): 因早期損害在日光暴露部位,皮損日曬后加重,有季節傾向性,夏季加重,冬季改善
沿 Blaschko 線分布的毛囊角化病病例分析
患者女,34 歲。因右側頸部、胸腹部及右上肢紅色 丘疹伴瘙癢 5 年余, 于 2017 年 9 月就診于我科。患者 5 年前無明顯誘因于右前臂出現散在的米粒大紅褐色 丘疹, 不伴瘙癢,未予診治。后就診于多家醫院,曾診斷 為皮脂腺增生、皮脂腺痣和帶狀皰疹等,予口服及外用 藥等對癥治療(具體藥物不詳),
皮膚穿入性毛囊和毛囊周角化病的簡述
皮膚穿入性毛囊和毛囊周角化病(keratosis follicularis et parafollicularis in cutem penetrans),又稱真皮穿通性毛囊與毛囊周圍角化過度病(hyperkeratosis follicularis et parafollicularis in
一例倒置性毛囊角化病病例分析
1 臨床資料?患者男, 69 歲,左側面部結節 2 年。患者于 2 年前無意中 發現左側面部一綠豆大小暗紅色結節,無明顯疼痛及瘙癢,未 予診治。此后皮損緩慢增大,近 1 周來自覺增大迅速,表面輕 度糜爛、結痂來本院就診。患者既往體健,否認局部有外傷史 及蚊蟲叮咬史,家族中無類似疾病患者。體檢:
簡述毛囊角化過度病的癥狀體征
本病無性別或種族差異,多發生于成人,一般在30~60歲發病,初為細小的毛囊角栓性丘疹,針尖大、皮色或淡灰色,并逐漸增大,直徑可達15mm或更大,色澤漸變黑、變暗,成棕紅色,續以紅暈,中央有角質栓塞,如用力將其移去則留下窩狀凹陷。丘疹通常是孤立而分散的,但也可融合形成環狀,或因同形反應而成斑塊狀或
簡述毛囊角化過度病的治療方案
可試服維生素A 10萬IU/d和維生素E400mg/d,一月后皮損可能改善。Cunningbam等報告一例服用阿維A酯治療有效,但停藥后迅速復發。 局部可外用0.1%維A酸霜或角質剝脫劑(如10%水楊酸軟膏)可改善皮損癥狀;對巨大損害,可行手術切除或用電灼、激光、冷凍療法除去之。 內
簡述毛囊角化病的臨床表現
本病常開始于20~30歲。夏季加重,患者對熱敏感。典型部位為皮脂溢出部位,如面部、前額頭皮和胸背等出現細小、堅實、正常膚色的小丘疹,逐漸有油膩性、灰棕色、黑色的痂覆蓋在丘疹頂端凹面,丘疹逐漸增大成疣狀融合形成不規則斑塊。屈側腋下、臀溝及陰股部等多汗、摩擦出的損害增殖尤為顯著,形成有惡臭的乳頭瘤樣
毛囊角化病的診斷要點及治療
診斷要點 1.多于青壯年發病,呈慢性經過,可有家族史。 2.好發于頭皮、面、前胸后背等皮脂分泌較多的部位。 3.皮損為毛囊性角化性丘疹,密集融合成大斑片狀,丘疹的頂端為角化物,中心為漏斗型的小凹陷,皮損表面有灰褐色鱗屑痂,隨著病情發展可呈疣狀。 4.組織病理示基底細胞層上裂隙,有角化不良
皮膚穿入性毛囊和毛囊周角化病的癥狀體征
發病緩慢,一般無自覺癥狀。多見于20~60歲,皮損好發于四肢。基本損害為毛囊角化性丘疹,中心有角栓,除去角栓可見凹坑,損害呈膚色或淺褐色,周圍有紅暈。有時皮損可融合成疣狀斑塊。掌跖、黏膜一般不受累。本病常伴有糖尿病及肝腎疾患,如糖尿病及肝腎病得到控制,本病可減輕或自行消退。
皮膚穿入性毛囊和毛囊周角化病的疾病診斷
1.穿通性毛囊炎 多見于青年,全部為毛囊性角性丘疹,不在毛囊旁,無融合現象。毛囊角栓內含有卷毛或毛囊殘端,毛發刺入表皮引起穿通,穿通處可見嗜堿性碎片及炎細胞排入毛囊。 2.匐行性穿通性彈力纖維病 角化性丘疹較小,集簇排列成環狀;好發于頸旁、額部、面部或上肢。組織病理主要為真皮淺層,尤其乳頭內彈
毛囊角化病的檢查化驗及診斷要點
檢查化驗 肺部損害,X線檢查可見結節狀陰影和彌漫性肺纖維化。本病病理變化并不限于毛囊,無毛部位如掌跖與口腔黏膜也被波及,故而本病并非只是毛囊的疾病,口腔黏膜損害的組織象與皮損類似,也有陷窩及角化不良,但一般無典型的圓體形成。 組織病理:基本變化為角化不良,特點有: 1.出現圓體,谷粒。
毛囊角化病的癥狀體征及檢查化驗
癥狀體征 一般在8~16歲發病,5歲以前少見,無明顯種族及性別差異,隨年齡增長病情可逐漸加重,特征性皮損為針尖至豌豆大的毛囊性堅硬丘疹,頂端覆以油膩性痂皮或糠狀鱗屑,如將痂剝除,丘疹中央可見漏斗型小凹窩,初起丘疹呈皮膚色,漸增大融合成不規則疣狀斑塊,色棕黃,污黑或暗褐,常對稱發生于面,胸,腹,
關于汗腺毛囊角化癥的簡介
汗腺毛囊角化癥(Fox-fordyce disease)亦稱腋窩陰阜頂泌汗腺(大汗腺)炎、福克斯-阜太斯病。為慢性、瘙癢性丘疹性疾病。 汗腺毛囊角化癥的病因不明,可能為內分泌失調,導致大汗腺口角栓形成和閉塞,使大汗腺表皮部腺管擴張和破裂、汗液溢入表皮內所致。情感因素可促使發作。
關于汗孔角化癥的病因分析
現代醫學認為本病是一種常染色體顯性遺傳疾病,病人一般都有家族史,在一家中常有幾代成員中發病,但也有無遺傳證據而散發于人群者。 中醫認為本病 (一)先天稟賦不足,肝腎虧損,陰液虧損,血脈不充,日久血液凝聚形成瘀血,阻于肌膚而成。 (二)情志不遂,氣郁化火,煉液成痰;或肝脾不和,脾失健運,痰濁
關于血管角化瘤的病因分析
血管角化瘤因缺乏α-半乳糖甙酶而發病。本病為伴性隱性遺傳,確切的發病機制還缺乏證據,但可以確定,肢端型與凍瘡或其他原因引起的血管損傷有關。陰囊型與外傷或手術后局部血管內壓力增高有關,丘疹型多發下肢,與局部靜脈壁彈性組織的先天缺陷有關。界限型有時伴有其他類型的血管畸形,因與先天因素有關。而泛發型則
用藥治療皮膚穿入性毛囊和毛囊周角化病的介紹
本病無特效治療方法。主要是對癥治療。當患者合并有糖尿病或肝病時,當合并癥改善,本病亦隨之改善。可用維生素A 10萬U/d。維生素E 400mg/d,1月后皮損可減輕。試用阿維A,10mg,2次/d,有一定效果,但停藥后易復發。局部用0.1%維A酸霜或角質溶解劑軟膏可使皮損變平,使癥狀減輕。對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