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療小兒細菌性痢疾的相關介紹
1.急性細菌性痢疾 (1)一般治療隔離、臥床休息、半流質易消化飲食。 (2)支持和對癥治療退熱、止吐以及止痙藥緩解腹痛等,另外應該按脫水程度給予液體療法。 (3)抗菌治療近年來對氨芐西林、慶大霉素等耐藥的痢疾桿菌菌株日益增多,最好根據藥敏試驗選用抗生素,可選用阿米卡星、第三代頭孢菌素、含酶抑制劑的第三代頭孢菌素或碳青霉烯類等藥物。 2.中毒性菌痢 (1)降溫止驚可綜合使用物理、藥物降溫或亞冬眠療法。驚厥不止者,可用地西泮肌內注射或靜脈注射;或用水合氯醛保留灌腸;或肌注苯巴比妥鈉。 (2)抗休克治療擴充血容量,糾正酸中毒,維持水與電解質平衡,改善微循環。 (3)防治腦水腫和呼吸衰竭保持呼吸道通暢,給氧。首選20%甘露醇降顱壓,每6~8小時一次,療程3~5天,或與利尿劑交替使用,可短期靜脈推注地塞米松,劑量同上。若出現呼吸衰竭應及早使用呼吸機。 (4)抗菌治療同急性細菌性痢疾。 3.慢性菌痢 (1)一般治療適......閱讀全文
治療小兒細菌性痢疾的相關介紹
1.急性細菌性痢疾 (1)一般治療隔離、臥床休息、半流質易消化飲食。 (2)支持和對癥治療退熱、止吐以及止痙藥緩解腹痛等,另外應該按脫水程度給予液體療法。 (3)抗菌治療近年來對氨芐西林、慶大霉素等耐藥的痢疾桿菌菌株日益增多,最好根據藥敏試驗選用抗生素,可選用阿米卡星、第三代頭孢菌素、含酶
用藥-治療小兒中毒型痢疾的相關介紹
由于毒痢起病急驟,發展快,病情危重應分秒必爭,全力以赴地搶救,病程早期及時搶救是提高存活率的關鍵。救治過程中要嚴密觀察病情,綜合分析,抓主要矛盾,采取相應的綜合治療措施。 監護:應成立專門搶救小組,病兒多時應成立重病監護室(ICU)。最好實行三級護理:一級護理(入院初及病情最危重時):每15分
關于小兒細菌性痢疾的基本介紹
細菌性痢疾簡稱菌痢,是由志賀菌屬引起的常見腸道傳染病。各年齡組小兒均易感,多見于3歲以上兒童。全年均可發病,多流行于夏秋季節。以發熱、腹痛、腹瀉、里急后重、黏液膿血便為臨床特點。本病可分為:急性菌痢、非典型菌痢、慢性菌痢及中毒性痢疾,其中中毒性菌痢病情經過極為兇險,起病急驟,突發高熱、驚厥或休克
小兒細菌性痢疾的鑒別診斷介紹
1.熱性驚厥 既往有熱性驚厥史,驚厥后神志清楚,一般狀態好,常可找到引起本癥的其他疾病。 2.大葉性肺炎 X線檢查肺部可有大葉或節段性炎性病變。 3.流行性腦脊髓膜炎 多發生于冬春季節,70%以上可見皮膚和黏膜的出血點或淤斑等。 4.流行性乙型腦炎 流行季節相同,但驚厥的發生時間不
關于小兒細菌性痢疾的檢查方式介紹
1.大便常規 病初可正常,以后出現膿血黏液便,鏡檢有成堆膿細胞、紅細胞和吞噬細胞。 2.大便培養 可分離出志賀菌屬痢疾桿菌。 3.外周血象 白細胞總數多增高至(10~20)×10/L以上。中性粒細胞為主,并可見核左移。當有DIC時,血小板明顯減少。 4.免疫學檢測 目前已有應用熒光
怎樣預防小兒細菌性痢疾?
做好個人衛生,喝開水不喝生水,用消毒過的水洗瓜果蔬菜和碗筷及漱口;飯前便后要洗手,不要隨地大便;剩飯菜要加熱后吃;做到生熟分開,防止蒼蠅叮爬食物;得病后要及時治療。 注意:痢疾桿菌最適宜生長溫度為37℃,在水果、蔬菜中能生存10天,牛奶中能生存24天,不耐熱,加熱60℃10分鐘即可滅活。
預防急性細菌性痢疾的相關介紹
1、搞好環境衛生,加強廁所及糞便管理,消滅蒼蠅孳生地,發動群眾消滅蒼蠅。 2、加強飲食衛生及水源管理,尤其對個體及飲食攤販做好衛生監督檢查工作。 3、對集體單位及托幼機構的炊事員、保育員應定期檢查大便,做細菌培養。 4、加強衛生教育,人人做到飯前便后洗手,不引生水,不吃變質和腐爛食物,不吃
小兒細菌性痢疾的病因分析
病原是痢疾桿菌,屬于腸桿菌的志賀菌屬,分A、B、C、D四群(志賀菌、福氏菌、鮑氏菌、宋內氏菌),我國以福氏志賀菌多見。志賀菌屬經口進入胃腸道,侵入結腸上皮細胞,并生長繁殖,細菌裂解后產生大量內毒素與少量外毒素,志賀菌內毒素從腸壁吸收入血后,引起發熱、毒血癥及急性微循環障礙。
藥物治療小兒細菌性肺炎的相關介紹
細菌性肺炎是小兒的常見病,病原體多為肺炎球菌,金黃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鏈球菌,流感桿菌,大腸桿菌等在病原菌未明確之前,一般按經驗首選青霉素及頭孢菌素等快效殺菌藥作抗感染治療。隨著青霉素及頭孢菌素的長期廣泛應用,其耐藥菌株也日益增多,致使在控制肺部細菌感染上往往缺乏理想的抗菌素可供選擇注射用阿奇霉素
關于小兒細菌性痢疾的診斷依據介紹
1.普通型菌痢 夏秋季發病,有腹瀉伴發熱、糞便帶黏液膿血,大便鏡檢每高倍視野膿細胞>15個并見有紅細胞,即可臨床診斷。但確診要靠大便培養,應取新鮮糞標本,及時接種,可提高培養陽性率。 (1)侵襲性大腸桿菌腸炎也表現為發熱、腹瀉和膿血便,鑒別主要依靠大便培養,本病糞培養痢疾桿菌陰性,但發現有大
中毒性細菌性痢疾的相關介紹
中毒型細菌性痢疾是急性細菌性痢疾的危重型。起病急驟,突發高熱、病情嚴重,迅速惡化并出現驚厥、昏迷和休克。本型多見于2—7歲兒童,病死率高,必須積極搶救。 潛伏期多數為1—2天,短者數小時,起病、發展快,高熱可>40℃(少數不高)迅速發生呼吸衰竭、休克或昏迷,腸道癥狀多不明顯甚至無腹痛與腹瀉,也
簡述細菌性痢疾的飲食治療
1、在發熱、腹痛、腹瀉明顯時,應禁食,當癥狀稍有減輕時,可進食清淡、營養豐富、易消化、脂肪少的流質飲食。如藕粉、米湯、果汁、菜汁、禁飲牛奶、豆漿及易產氣的飲食,以保證腸道的充分休息,要補充水分和電解質。每日6餐,每餐200毫升~250毫升。2、發熱,腹瀉癥狀好轉后,可食少渣無刺激性飲食,由少渣、
概述小兒細菌性痢疾的臨床表現
潛伏期:數小時至8天不等,大多為1~3日。臨床分型,根據病情及病程可分為: 1.急性細菌性痢疾 典型病例,起病急,發熱、腹瀉、大便性狀為膿血便或黏液便,伴有陣發性腹痛、里急后重,有時有熱性驚厥,腹部可有輕壓痛,可觸及痙攣性乙狀結腸,腸鳴音亢進。 2.非典型菌痢 不發熱或只有微熱,也無中毒
痢疾阿米巴的病原治療相關介紹
1.甲硝咪唑或稱滅滴靈(metronidazole):對阿米巴滋養體有較強的殺滅作用且較安全,適用于腸內腸外各型的阿米巴病,為目前抗阿米巴病的首選藥物。劑量為400~800mg,口服,1日3次連服5~10日;兒童為每日每公斤體重50mg,分3次服,連續7日。服藥期偶有惡心、腹痛、頭昏、心慌,不需
治療阿米巴性痢疾的相關介紹
1.一般治療 急性期必須臥床休息,必要時給予輸液。根據病情給予流質或半流質飲食。慢性患者應加強營養,以增強體質。 2.病原治療 (1)甲硝咪唑(滅滴靈) 對阿米巴滋養體有較強的殺滅作用且較安全,適用于腸內腸外各型的阿米巴病,為目前抗阿米巴病的首選藥物。 (2)甲硝磺酰咪唑 是硝基咪唑類化
概述急性細菌性痢疾的治療方案
1、對癥治療 積極控制高熱,采用藥物與物理降溫。恢復期口服腸粘膜保護劑(思密達)與微生態調節劑(培菲康),可加速控制腹瀉。 2、繼續進食 鼓勵正常飲食。 3、抗菌治療 首選黃連素聯合諾氟沙星,或氧氟沙星,或環丙沙星。口服,療程3~5d。 (1)黃連素:成人每次0.5g,2/d。小兒30mg
簡述慢性細菌性痢疾的治療方案
1、抗菌治療 對于大便培養志賀菌陽性者,需要抗菌治療。藥物同急性菌痢,療程7d。停藥后觀察大便培養,隔日1次,2次陰性,抗菌治療結束。 2、調整腸道功能 口服腸粘膜保護劑(思密達)及微生態調節劑(培菲康)。 3、飲食療法 鼓勵正常進食。要求飲食高熱量、高蛋白、低乳糖、低滲透壓。注意補充維生素
關于中毒性細菌性痢疾的治療方案介紹
(一) 降溫止驚 可綜合使用物理、藥物降溫或亞冬眠療法,驚厥不止者,可用地西泮0.3mg/kg,肌內注射或靜脈注射(最大劑量≤10mg/次)或用水合氯醛40—60mg/kg保留灌腸,或肌注苯巴比妥鈉5mg/kg.次。 (二) 治療循環衰竭 1、充血容量,糾正酸中毒,維持水與電解質平衡。
治療慢性阿米巴痢疾的相關介紹
1、一般治療:急性期患者應臥床休息,腸道隔離,根據病情給予流質或少渣飲食,慢性患者應避免刺激性食物,注意維持營養,大量腹瀉者糾正水、電解質紊亂,必要時靜脈補液,發生休克時及時輸血,并加用血管活性藥物。 2、抗病原治療:非致病性阿米巴感染、血清抗體陰性者不需治療。對所有致病株感染者,即使無癥狀,
細菌性痢疾的檢查項目介紹
1.血常規 急性菌痢患者白細胞總數和中性粒細胞比例呈輕至中度升高。慢性患者可有血紅蛋白低等貧血的表現。 2.大便常規 典型者外觀為鮮紅黏凍狀的稀便。鏡檢可見大量膿細胞(每高倍鏡視野白細胞或膿細胞≥15個)和紅細胞,并有巨噬細胞。 3.細菌培養 糞便培養志賀菌陽性可確診。 4.特異性核
概述中毒型細菌性痢疾的治療方案
一、降溫止驚 可綜合使用物理、藥物降溫或亞冬眠療法,驚厥不止者,可用地西泮0.3mg/kg,肌內注射或靜脈注射(最大劑量≤10mg/次)或用水合氯醛40—60mg/kg保留灌腸,或肌注苯巴比妥鈉5mg/kg/次。 二、治療循環衰竭 1、充血容量,糾正酸中毒,維持水與電解質平衡。 2、改善
治療痢疾后綜合癥的相關介紹
在治療上,急性期應臥床休息,加強口臭護理,保護皮損創面,補充維生素C,糾正水電解質酸堿平衡。以腎上腺皮質激素為首選藥物,開始時應靜脈用藥,癥狀好轉后改口服維持。也可選用解熱鎮痛藥物,如阿司匹林、消炎痛。應用廣譜抗生素防治感染。慢性滑膜炎可行滑膜切除術,關節有破壞時可考慮關節融合術。本病少數可自愈
細菌性痢疾的簡介
細菌性痢疾(bacillary dysentery)簡稱菌痢,亦稱為志賀菌病(shigellosis),是志賀菌屬(痢疾桿菌)引起的腸道傳染病。志賀菌經消化道感染人體后,引起結腸黏膜的炎癥和潰瘍,并釋放毒素入血。臨床表現主要有發熱、腹痛、腹瀉、里急后重、黏液膿血便,同時伴有全身毒血癥癥狀,嚴重者
細菌性痢疾的檢查
1.血常規 急性菌痢患者白細胞總數和中性粒細胞比例呈輕至中度升高。慢性患者可有血紅蛋白低等貧血的表現。 2.大便常規 典型者外觀為鮮紅黏凍狀的稀便。鏡檢可見大量膿細胞(每高倍鏡視野白細胞或膿細胞≥15個)和紅細胞,并有巨噬細胞。 3.細菌培養 糞便培養志賀菌陽性可確診。 4.特異性核
細菌性痢疾的病因
1.病原菌 引起細菌性痢疾的病原菌為志賀菌,又稱痢疾桿菌,屬于腸桿菌科志賀菌屬,為兼性厭氧的革蘭陰性桿菌,有菌毛、無鞭毛、莢膜及牙胞,不具動力,最適宜于需氧生長。按抗原結構和生化反應不同將志賀菌分為4群(痢疾志賀菌、福氏志賀菌、鮑氏志賀菌、宋氏志賀菌)和51個血清型。目前我國以福氏和宋內志賀菌
細菌性痢疾的診斷
根據流行病史、癥狀、體征及實驗室檢查結果,可初步作出診斷,病原學檢查可確診。可分為疑似病例、臨床診斷病例、確診病例三類。 疑似病例:疑似病例,具有腹瀉,膿血便、或黏液便、或水樣便、或稀便,伴有急后重癥狀,難以確定其他原因腹瀉者。 臨床診斷病例:有不潔飲食或與菌痢患者接觸史,出現腹瀉、腹痛、里
急性細菌性痢疾的診斷檢查介紹
1、檢驗 血尿常規。大便常規及培養,1/d,3次,停藥后再2次。并作藥敏試驗。必要時以PCR法查大便志賀菌。大便鏡檢注意原蟲(阿米巴原蟲、隱孢子蟲)、腸滴蟲、各種寄生蟲蟲卵、霉菌菌絲。各種腸毒素測定。如大腸埃希菌腸毒素(LT、ST),難辨梭狀芽胞桿菌毒素。厭氧菌培養(空腸彎曲菌、難辨梭菌)。電鏡
治療細菌性腦膜腦炎的相關介紹
治療原則:抗感染、降低顱內壓、對癥支持治療及加強護理。 1.一般治療 病室內保持安靜、通風,避免外界刺激,注意保暖,防止感冒。若體溫升高,可采取物理降溫。 2.藥物治療 主要是抗感染治療,青霉素、鏈霉素和磺胺類藥物有較好的療效。 對伴有急性腦水腫、顱內壓增高和腦循環障礙者,可靜脈注射甘
治療小兒貧血的相關介紹
1.營養性缺鐵性貧血 (1)查明和去除病因。 (2)防治感染。 (3)補充鐵劑。 (4)糾正偏食習慣,根據消化能力,增加富于鐵質的食品。 2.營養性巨幼細胞性貧血 (1)去除病因:如糾正患兒或乳母不良的飲食習慣,及時合理添加輔食。 (2)補充維生素B12和葉酸。 3.溶血性貧血
治療小兒氣胸的相關介紹
小容積的氣胸,如氣胸占胸腔容積不到20%,不治療經過1~2個月空氣即自行吸收。大容積的氣胸可吸純氧1~2小時造成胸膜腔及血液的氧梯度差增大,有利于氣胸吸收。氣胸量較大引起呼吸困難時,應行胸腔穿刺抽氣急救,然后采用閉式引流。對于張力性氣胸如果一般閉式引流仍不能奏效,則可施行胸腔連續吸引法引流。當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