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染色體顯性視神經萎縮的相關介紹
常染色體顯性視神經萎縮(autosomal dominant optic atrophy, ADOA)是一種多發于兒童期的、慢性進展的視神經疾病,被認為是最常見的常染色體遺傳性視神經病變。 §該病由OPA1等基因突變導致線粒體呼吸功能異常、細胞凋亡,造成視網膜神經節細胞(retinal ganglion cells, RGCs)原發變性伴上行性視神經萎縮。 §典型表現為雙眼大致對稱的、緩慢進展的視力下降;眼底視盤顳側蒼白,逐漸累計整個視盤;色覺損害多為藍色盲,也可表現為紅綠色盲或全色盲;視野呈中心、旁中心或盲中心暗點。 §核基因檢測為該病重要確診依據。 §該病尚無確切有效的預防和治療措施,一般予以改善循環、營養神經等中西醫支持治療。......閱讀全文
常染色體顯性視神經萎縮的相關介紹
常染色體顯性視神經萎縮(autosomal dominant optic atrophy, ADOA)是一種多發于兒童期的、慢性進展的視神經疾病,被認為是最常見的常染色體遺傳性視神經病變。 §該病由OPA1等基因突變導致線粒體呼吸功能異常、細胞凋亡,造成視網膜神經節細胞(retinal gan
常染色體顯性視神經萎縮的病因分析
大多數ADOA由位于3q28-q29的OPA1突變所致。2000年,Alexander等對7個獨立的ADOA家系進行序列分析,第一次確定了該基因的突變。發現的該基因的突變已近百個,主要發生在8-15號外顯子及羧基端,其中多數為GTPase基因控制區及效應結構域的突變,而外顯子4、4b及5b突變較
概述常染色體顯性視神經萎縮的臨床診斷
1.家族史 (常見) 該病為常染色體顯性遺傳疾病,家族史陽性為重要診斷依據之一,但因其發病機制可能涉及多個環節,如環境因素及其他基因的作用,故仍需結合基因檢查和其它臨床特征,以免對家族史陰性的患者漏診。 2.視力 (常見) 典型表現為兒童期雙眼大致對稱的、緩慢進展的視力下降。病情進展多樣,
關于常染色體顯性視神經萎縮的病理解剖
一些學者認為,ADOA的解剖基礎為緩慢的分批次的RGCs損傷,伴有上傳性視神經萎縮。僅有少量發病多年后萎縮晚期的組織病理學資料,提示病變主要位于后極部視網膜,而視網膜其余部分正常,表現為RGCs明顯減少,神經節細胞層嚴重纖維化,有少量殘余細胞以及高度濃縮的內界膜; 視神經、視交叉及視束的膠原含量
常染色體顯性遺傳尋常魚鱗病的介紹
常染色體顯性遺傳性尋常魚鱗病,本型為常見的輕型魚鱗病,親代一方或雙方患病則家中常有多人摧患,但無性別差異。常自幼年發病,隨年齡增長而加劇,至青春期癥狀最為顯著,以后即停止發展。皮損表現輕重不一,輕者僅冬季皮膚干燥,無明顯鱗屑,搔抓后有粉狀落屑,稱為干皮癥。或于毛囊口見有針尖大小與毛囊與致的褐色或
視神經萎縮的介紹
視神經萎縮(optic atrophy)是指任何疾病引起視網膜神經節細胞和其軸突發生病變,致使視神經全部變細的一種形態學改變,一般發生于視網膜至外側膝狀體之間的神經節細胞軸突變性。視神經萎縮是視神經病損的最終結果,表現為視神經纖維的變性和消失,傳導功能障礙,出現視野變化,視力減退并喪失。一般分為
關于常染色體顯性遺傳病的概述
致病基因為顯性并且位于常染色體上,等位基因之一突變,雜合狀態下即可發病。致病基因可以是生殖細胞發生突變而新產生,也可以是由雙親任何一方遺傳而來的。此種患者的子女發病的概率相同,均為1/2。此種患者的異常性狀表達程度可不盡相同。在某些情況下,顯性基因性狀表達極其輕微,甚至臨床不能查出,種情況稱為失
常染色體顯性遺傳病(AD)的簡介
常染色體顯性遺傳病指位于常染色體上的顯性致病基因引起的疾病。人類體細胞有22對常染色體和1對性染色體。成對的常染色體的相同位點上有等位基因,他們有顯性(A)和隱性(a)之分。由于決定顯性性狀A基因是致病基因,所以,只要帶有A基因的個體都是病人,包括AA、Aa兩種基因型的人,基因型aa的個體是正常
小兒常染色體顯性小腦性共濟失調的簡介
常染色體顯性小腦性共濟失調(autosomal dominant cerebellar ataxia,ADCA)種類很多。病理改變累及小腦及其傳入和傳出徑路,除有小腦神經元脫失外,也可見脊髓、腦橋、橄欖核、基底節、視神經、視網膜及周圍神經病變。臨床特點是進行性軀干共濟失調、構音障礙、辨距不良、意
關于小兒常染色體顯性小腦性共濟失調的檢查診斷介紹
1、疾病診斷 染色體基因檢查可與常染色體隱性小腦共濟失調癥鑒別。 2、檢查方法 (1)實驗室檢查: 做染色體檢查可診斷本癥。 (2)其他輔助檢查: 常規做腦電圖和神經系統影像學檢查。 4、并發癥 可有進行性眼外肌麻痹、突眼、眼震,末梢性肌萎縮等。
常染色體顯性遺傳性尋常魚鱗病
本型為常見的輕型魚鱗病,親代一方或雙方患病則家中常有患者,但無性別差異。常自幼年發病,成年后癥狀減輕或消失。皮損表現輕重不一,輕者僅冬季皮膚干燥,無明顯鱗屑,搔抓后有粉狀落屑。常見者除皮膚干燥外,尚可見灰褐色或深褐色菱形或多角形狀鱗屑,中央固著,邊緣游離。 本病多對稱分布于四肢伸側及軀干,尤以
常染色體顯性遺傳尋常魚鱗病的癥狀體征
特征是出生時癥狀不顯著,但至生后幾個月,95%在3歲前,于背及四肢伸側出現淡褐至深褐色菱形或多角形鱗屑,緊緊貼在皮膚上而其邊緣則呈游離狀。其后在軀干及四肢屈側也可出現鱗屑,皮膚較干燥,下肢的鱗屑較軀干的粗糙,腋下及臀裂常不波及。頭皮可有輕度鱗屑。手背常見有毛囊性角質損害,并有掌跖角化過度。常在出
小兒常染色體顯性小腦性共濟失調的癥狀體征
起病多在青春期及成人,亦有5歲起病者。病初有共濟失調,步態不穩。漸出現辨距不良、眼震、腱反射減低或亢進、肌張力減低。童幼年起病者常以肌張力不全為首發癥狀。可有進行性眼外肌麻痹、突眼、眼震。年長兒常見末梢性肌萎縮。亦可見面肌、舌肌的纖維顫搐或手足徐動樣扭曲動作。MJD有明顯表型異質性,在同一家族中
小兒常染色體顯性小腦性共濟失調的發病機制
MJD基因位于染色體14q32.1,是三核苷酸(CAG)重復序列擴展性疾病。正常人CAG為13~36個拷貝,本病含有一個正常的等位基因和一個帶有68~79個CAG拷貝的擴展等位基因。Zhou等的研究顯示,正常中國人CAG的重復數目為14~40,MJD病人為72~86,正常人和病人之間數目未見交叉
常染色體顯性遺傳病(AD)的概念和特點
常染色體顯性遺傳病指位于常染色體上的顯性致病基因引起的疾病。人類體細胞有22對常染色體和1對性染色體。成對的常染色體的相同位點上有等位基因,他們有顯性(A)和隱性(a)之分。由于決定顯性性狀A基因是致病基因,所以,只要帶有A基因的個體都是病人,包括AA、Aa兩種基因型的人,基因型aa的個體是正常的。
視神經萎縮的治療方法介紹
1.病因治療 一旦視神經萎縮,要使之痊愈幾乎不可能,但是其殘余的神經纖維恢復或維持其功能是完全可能的。因此應使患者充滿信心及堅持治療。 2.藥物治療 常用的包括神經營養藥物如維生素B1、B12、ATP及輔酶A等,血管擴張藥及活血化淤藥類如菸酸、地巴唑、維生素E、維腦路通、復方丹參等。近年來
關于視神經萎縮的檢查介紹
1.視覺誘發電位(VEP)檢查 可發現P100波峰潛時延遲或/和振幅明顯下降。VEP能客觀評估視功能,對OA的診斷、病情監測和療效判定有重要意義。 2.采用常用計算機自動視野計的中心視野定量閾值檢查程序 可見向心性縮小,有時可提示本病病因,如雙顳側偏盲應排除顱內視交叉占位病變,巨大中心或旁
關于常染色體顯性遺傳病的病因和臨床表現
1、多指(趾)、并指(趾)。臨床表現:5指(趾)之外多生1~2指(趾),有的僅為一團軟組織,無關節及韌帶,也有的有骨組織。 2、珠蛋白生成障礙性貧血。病因:珠蛋白肽鏈合成不足或缺失。臨床表現:貧血。 3、多發性家族性結腸息肉。病因:息肉大小不等,可有蒂,也可以是廣底的,分布在下段結腸或全部結
關于視神經萎縮的臨床表現介紹
主要表現視力減退和視盤呈灰白色或蒼白。視盤周圍神經纖維層病損時可出現裂隙狀或楔形缺損,前者變成較黑色,為視網膜色素層暴露;后者呈較紅色,為脈絡膜暴露。如果損害發生于視盤上下緣區,則更易識別,因該區神經纖維層特別增厚,如果病損遠離視盤區,由于這些區域神經纖維導變薄,則不易發現。視盤周圍伴有局灶性萎
視神經萎縮的病因說明
1.原發性視神經萎縮 常因球后視神經炎、遺傳性視神經病變(Leber病)、眶內腫瘤壓迫、外傷、神經毒素等原因所致。這些病變發生在球后。 2.繼發性視神經萎縮 常見的有視乳頭炎、視乳頭水腫、視網膜脈絡炎、視網膜色素變性、視網膜中央動膜阻塞、奎寧中毒、缺血性視乳頭病變、青光眼等。 3.顱內病
視神經萎縮的病因分析
1.原發性視神經萎縮 常因球后視神經炎、遺傳性視神經病變(Leber病)、眶內腫瘤壓迫、外傷、神經毒素等原因所致。這些病變發生在眼球后部。 2.繼發性視神經萎縮 常見的有視乳頭炎、視乳頭水腫、視網膜脈絡膜炎、視網膜色素變性、視網膜中央動脈阻塞、奎寧中毒、缺血性視乳頭病變、青光眼等。 3.
研究結果挑戰了目前對常染色體顯性多囊腎病的看法
新的研究表明,細胞內質網中的PKD2蛋白對維持腎臟健康非常重要,其缺乏可能導致常染色體顯性多囊腎病。常染色體顯性多囊腎病(ADPKD)是一種常見的遺傳性疾病,可導致腎衰竭,且無法治愈。最近發表在JASN上的研究揭示了一種被忽視的可能導致這種情況的機制。這一發現有助于更好地理解ADPKD,并可能導致治
視神經萎縮的臨床表現
主要表現視力減退和視盤呈灰白色或蒼白。視盤周圍神經纖維層病損時可出現裂隙狀或楔形缺損,前者變成較黑色,為視網膜色素層暴露;后者呈較紅色,為脈絡膜暴露。如果損害發生于視盤上下緣區,則更易識別,因該區神經纖維層特別增厚,如果病損遠離視盤區,由于這些區域神經纖維導變薄,則不易發現。視盤周圍伴有局灶性萎
脫髓鞘型常染色體隱性遺傳的腓骨肌萎縮癥的簡介
脫髓鞘型常染色體隱性遺傳的CMT主要特征是發病年齡早,常在兒童期起病,神經傳導速度減慢,周圍神經有髓纖維髓鞘脫失或減少。隨著分子遺傳學的進展,已發現其至少有7個疾病基因位點,分別為8q13-21.1,11q22,11p15,5q23-33,8q24,19q13.1-13.3,10q22-23。其
肌肉萎縮的相關介紹
肌肉萎縮(myatrophy;myophagism)是指橫紋肌營養障礙,肌肉纖維變細甚至消失等導致的肌肉體積縮小。多由肌肉本身疾患或神經系統功能障礙所致,病因主要有:神經源性肌萎縮、肌源性肌萎縮、廢用性肌萎縮和其他原因性肌萎縮。肌肉營養狀況除肌肉組織本身的病理變化外,更與神經系統有密切關系。脊髓
遺傳性痙攣性截癱的病理及臨床表現
病理 基本的病理形態改變主要是雙側皮質脊髓側束的軸索變性和脫髓鞘,以胸段最重;皮質脊髓前束脫髓鞘往往不很嚴重;雙側脊髓小腦束和薄束也有脫髓鞘改變。此外,前角細胞、巨錐體細胞、基底節、腦干、小腦、視神經等也可有病理改變。Behan和Maia兩次尸檢研究后認為在脊髓中上行和下行長束遠端的軸索變性是
先天性顯性梅毒的相關介紹
(1)早期先天梅毒 患兒出生時即瘦小,出生后3周出現癥狀,全身淋巴結腫大,無粘連、無痛、質硬。多有梅毒性鼻炎。出生后約6周出現皮膚損害,呈水皰-大皰型皮損(梅毒性天皰瘡)或斑丘疹、丘疹鱗屑性損害。可發生骨軟骨炎、骨膜炎。多有肝、脾腫大。血小板減少和貧血。可發生神經梅毒。不發生硬下疳。 (2)晚
獲得性顯性梅毒的相關介紹
(1)一期梅毒 標志性臨床特征是硬下疳。好發部位為陰莖、龜頭、冠狀溝、包皮、尿道口;大小陰唇、陰蒂、宮頸;肛門、肛管等。也可見于唇、舌、乳房等處。①硬下疳特點為 感染TP后7~60天出現,大多數病人硬下疳為單發、無痛無癢、圓形或橢圓形、邊界清晰的潰瘍,高出皮面,瘡面較清潔,有繼發感染者分泌物多。
遺傳性痙攣性截癱的臨床表現
HSP的發病年齡多見于兒童期或青春期,但也可見于其他年齡段。男性略多于女性。常有陽性遺傳家族史。臨床表現為緩慢進展的雙下肢痙攣性肌無力,肌張力增高,腱反射活躍亢進,膝、踝陣攣,病理征陽性,呈剪刀樣步態等。可伴有視神經萎縮、視網膜色素變性、錐體外系癥狀、小腦性共濟失調、感覺障礙、癡呆、精神發育遲滯
常染色體隱性遺傳的特征介紹
1.由于疾病的致病基因位于常染色體上,致病基因的傳遞與性別無關,因此男女患病機會均等。 2.患者的雙親往往無病,但都是隱性致病基因的攜帶者;患者同胞中1/4會患病,正常同胞中有2/3的可能性為隱性致病基因的攜帶者。 3.患者子女一般不發病,系譜中看不到連代傳遞現象,病例往往是散發的。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