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療肺嗜酸細胞組織細胞增生癥的相關介紹
LCH自然病史差異很大,有些癥狀自然緩解,有些則進展至終末期纖維性肺病。多數病人繼續吸煙時病情進展,而停止吸煙后病情緩解,所以應強調患者戒煙。皮質激素在LCH治療中未顯出任何治療價值;細胞毒制劑可能對治療播散性病變有一定價值,但對肺HX病人未見到益處。放射治療對骨病變可起緩解作用,對肺部表現無效。肺移植對于終末期病變可以考慮。將來,基因、單克隆抗體以及以細胞因子為基礎的療法可望成為潛在治療手段。因為本病有血管受累,而且偶爾出現肺動脈高壓,容易考慮到對有癥狀病人行血管擴張劑治療,但這些療法仍是推測。......閱讀全文
治療肺嗜酸細胞組織細胞增生癥的相關介紹
LCH自然病史差異很大,有些癥狀自然緩解,有些則進展至終末期纖維性肺病。多數病人繼續吸煙時病情進展,而停止吸煙后病情緩解,所以應強調患者戒煙。皮質激素在LCH治療中未顯出任何治療價值;細胞毒制劑可能對治療播散性病變有一定價值,但對肺HX病人未見到益處。放射治療對骨病變可起緩解作用,對肺部表現無效
關于肺嗜酸細胞組織細胞增生癥的檢查方式介紹
1.胸部X線 如果出現邊界不清小結節影(2~10mm)、網狀結節影、上野囊狀變或蜂窩肺、肺容積不變以及肋膈角不受累等聯合表現則對本病診斷具有高度特異性。典型的網狀結節影見于中上野,與病理結果相一致。肺總量多正常,但也可見肺過度充氣和肺容積縮小。除LCH外,淋巴平滑肌瘤病、結節性硬化癥、慢性過敏
關于肺嗜酸細胞組織細胞增生癥的基本信息介紹
肺嗜酸細胞肉芽腫是指Langerhans組織細胞的增生性病變,以前包括在組織細胞增生癥X(HX)之中。認為Langerhans細胞組織細胞增生癥更為合宜,因為最近研究表明這組疾病的主要病變是Langerhans組織細胞的克隆性增生。
簡述肺嗜酸細胞組織細胞增生癥的臨床表現
有的因氣胸、或出現呼吸系統和全身癥狀行胸部X線檢查而偶然發現。病人常表現為干咳(、呼吸困難、胸疼、疲勞、體重下降以及發燒。病人有鼻炎病史。病人可出現反復的胸膜痛及自發性氣胸。在未出現氣胸情況下罕見有胸膜肥厚和積液。偶有咯血報道,此時應注意是否合并感染(如曲菌)或腫瘤。有些病人可出現骨囊腫性損害,
治療肺嗜酸細胞組織細的相關介紹
(一)治療 LCH自然病史差異很大,有些癥狀自然緩解,有些則進展至終末期纖維性肺病(表1)。 多數病人繼續吸煙時病情進展,而停止吸煙后病情緩解,所以應強調患者戒煙。皮質激素在LCH治療中未顯出任何治療價值;細胞毒藥物可能對治療播散性病變有一定價值,但對肺HX病人未見到益處。放射治療對骨病變可
治療朗格漢斯細胞組織細胞增生癥的相關介紹
1、戒煙 戒煙是首要的治療措施,50%~75%的患者在戒煙后6~24個月病情穩定或好轉,癥狀緩解,影像學病變部分或完全消失(圖8a,b)。同時,戒煙也可以減少罹患肺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心腦血管疾病的風險。 2、糖皮質激素 有全身癥狀,影像學或肺功能惡化者,可以經驗性應用糖皮質激素。強的松的初
治療哮喘性肺嗜酸粒細胞浸潤癥的介紹
1.抗生素治療 本癥常繼發普通細菌感染,應針對感染病原菌加用抗生素治療。一經明確診斷,即應使用腎上腺皮質激素,潑尼松治療,至哮喘癥狀緩解及肺部陰影消失。長期維持治療可防止纖維化的發生。忌用煙曲菌提取物脫敏,因其會產生不良的局部反應并可使癥狀加重。 2.黏液溶解劑治療 適當應用黏液溶解劑,如
治療肺嗜酸細胞組織細的簡介
(一)治療 LCH自然病史差異很大,有些癥狀自然緩解,有些則進展至終末期纖維性肺病。 多數病人繼續吸煙時病情進展,而停止吸煙后病情緩解,所以應強調患者戒煙。皮質激素在LCH治療中未顯出任何治療價值;細胞毒藥物可能對治療播散性病變有一定價值,但對肺HX病人未見到益處。放射治療對骨病變可起緩解作
治療嗜酸細胞性胃腸炎的相關介紹
1.一般治療 對于確定或可疑的食物、藥物應停止服用,有些特異性食物牛奶、蛋類、肉類魚蝦等,控制進食后癥狀可減輕。 2.藥物治療 糖皮質類固醇激素治療有良好的療效,潑尼松,服藥后1~2周癥狀控制后可減量維持,逐漸停藥。色甘酸鈉能抑制肥大細胞脫顆粒,防止組胺的釋放,療程6周至數月不等,適于激素
治療遷延性肺嗜酸粒細胞浸潤癥的簡介
不到10%的病人可以自行緩解。腎上腺皮質激素為首選治療,常用強的松,用藥數小時后即可出現體溫下降及一般情況好轉,一到兩天后氣急、喘鳴、咳嗽等癥狀相繼開始好轉,X線異常常于用藥2天后改善,約在2周內恢復正常,所有臨床表現在治療一月后可完全消失。考慮到該病停藥后容易復發,故多主張維持腎上腺皮質激素治
關于肺嗜酸細胞組織細的基本介紹
肺嗜酸細胞組織細: (別名:肺嗜酸性細胞增多癥,嗜酸細胞性肺炎,肺嗜酸細胞細胞增多癥,Langerhans細胞組織細胞增生癥,LCH)。 (一)發病原因 病因不明的過敏反應性疾病,亦可能為病毒感染性疾病。 (二)發病機制 LCH發病機制不清,然而幾乎均有吸煙史這一事實提示吸煙可能為病因。
診斷嗜酸粒細胞性肺浸潤的標準介紹
本癥的診斷主要根據外周血嗜酸粒細胞增高伴游走性肺部浸潤灶,且臨床癥狀輕微,能自愈等特點。懷疑由蛔蟲感染引起者,可在癥狀出現2月后,即尾蚴在體內發育成蟲后,作糞便集卵檢查。
關于良性頭部組織細胞增生癥的檢查治療介紹
1、診斷檢查 主要依靠臨床結合組織病理和電鏡等進行診斷和鑒別診斷。常需與小結節型幼年黃色肉芽腫、色素性蕁麻疹、全身性發疹性組織細胞瘤、組織細胞增生癥鑒別。 2、治療方案 因本病有自愈性,故對癥治療為主。
治療組織細胞增殖癥的相關介紹
單發病變者搔刮即可達到治愈目的。如病變較大可在徹底搔刮后植骨,也可給予小劑量放射治療(3~6Gy)。兒童的脊椎骨病變,經放射治療后,扁平椎高度可有不同程度恢復,放射治療可能損傷骨髓,采用時應慎重考慮。黃色瘤病嬰兒惡性網織細胞增生癥采用放射治療,使顱骨破壞區修復并硬化,照射眼眶部,使突出眼球退縮;
哮喘性肺嗜酸粒細胞浸潤癥的檢查介紹
1.痰培養 有真菌生長,血中嗜酸性粒細胞增高。 2.X線檢查 雙肺有廣泛浸潤,以上肺野多見,為近端支氣管擴張,可出現手指樣或指套樣(呈Y或V字形)陰影,為支氣管痰栓栓塞征象。 3.煙曲菌皮試及支氣管激發試驗 常呈陽性反應。 4.肺功能檢查 有明顯的阻塞性通氣功能障礙,與一般的支氣管
診斷治療熱帶性肺嗜酸粒細胞浸潤癥的簡介
1、診斷 根據該病多發生于絲蟲流行地區,患者有陣發性咳嗽及哮喘等癥狀,外周血嗜酸粒細胞顯著增高等可以作出診斷。如再加上微絲蚴補體結合試驗陽性則可確診。 2、治療 海群生該癥首選藥物。其他可選用的藥物有左旋咪唑、卡巴砷及亞乙酰拉砷等。血嗜酸粒細胞及X線改變恢復正常所需時間常比臨床癥狀的消失來
治療小兒郎格罕細胞性組織細胞增生癥的基本介紹
治療根據病變廣泛程度、病情進展速度和發病時的年齡,采取不同的方法。 1.局限病灶手術治療 病變局限的骨嗜酸性肉芽腫應采取手術刮除或切除。比較小的病灶應用局部氫化可的松注射亦可取得與手術刮除同樣的效果。 2.放射治療 適用于孤立的骨骼病變,尤以手術刮除有困難的部位如:眼眶周圍、頜骨、乳突或
藥物治療小兒郎格罕細胞性組織細胞增生癥的介紹
單系統受累患者部分可自愈,多數可治愈,預后良好,局灶性骨骼病變可單純病灶刮除,無需全身化療,多發的骨病變可短程用皮質激素治療,單純淋巴結受累者,除單純切除外,應短程全身皮質激素治療,皮膚病變可局部使用皮質激素。但對多臟器受累病例應采用聯合化療。常用藥物: (1)腎上腺皮質激素 潑尼松(強的松)
治療肺大細胞癌的相關介紹
因肺大細胞癌生長迅速,早期易出現淋巴和血行轉移,因此肺大細胞癌的治療關鍵還是在于早期發現早期診斷早期治療。 目前臨床上大細胞肺癌的治療與其他病理類型的非小細胞肺癌的治療模式相同,即對早期可手術患者以手術治療為主,對術后病理分期較晚或發現時已是晚期的患者輔以放、化療治療。但目前臨床上尚缺乏對
概述肺嗜酸細胞組織細的癥狀
LCH臨床表現多種多樣:有的因氣胸、或出現呼吸系統和全身癥狀行胸部X線檢查而偶然發現。病人常表現為干咳(50%~70%)、呼吸困難(40%)、胸疼(10%~21%)、疲勞(30%)、體重下降(20%~30%)以及發燒(15%)。50%病人有鼻炎病史。 25%病人可出現反復的胸膜痛及自發性氣胸。
關于嗜酸粒細胞性肺浸潤的簡介
嗜酸粒細胞性肺浸潤是呂弗琉于1932年首先描述本病,故又名呂弗琉綜合征。其特點為游走性肺部浸潤伴外周血嗜酸粒細胞計數增高,肺部癥狀輕微,多數僅有輕咳,病程呈自限性,常于3~4周內自行痊愈。
概述肺組織細胞增多癥的治療
由于肺組織細胞增多癥是一種少見病并且通常可以有部分患者可以自行緩解,因此有效的治療方法很難評價。到當前為止,尚無雙盲對照試驗來證明何種治療是有效的。口服糖皮質激素對控制病人癥狀有效。常規的劑量是潑尼松(強的松)每天0.5~1.0mg/kg,逐漸減量直至6~12個月。最近的一項研究表明,糖皮質激素
關于單純性肺嗜酸細胞浸潤癥的檢查介紹
1、實驗室檢查 白細胞總數正常或輕至中度升高,血嗜酸性粒細胞比例升高到10%~70%,在痰和支氣管肺泡灌洗(BALF)液中嗜酸性粒細胞可增高,血IgE、IgM高于正常值。 2、輔助檢查 胸部X線表現為單側或雙側肺浸潤陰影,邊緣模糊呈小片或大片狀非節段性分布,病灶多在6~12天消失;或呈游走
關于單純型肺嗜酸粒細胞增多癥的檢查介紹
1、實驗室檢查 白細胞總數正常或輕至中度升高,血嗜酸性粒細胞比例升高到10%~70%,在痰和支氣管肺泡灌洗(BALF)液中嗜酸性粒細胞可增高,血IgE、IgM高于正常值。 2、輔助檢查 胸部X線表現為單側或雙側肺浸潤陰影,邊緣模糊呈小片或大片狀非節段性分布,病灶多在6~12天消失;或呈游走
關于遷延性肺嗜酸粒細胞浸潤癥的檢查介紹
典型的X線表現常有診斷價值,包括三種變化: 1.與肺葉或段無關的滲出陰影,主要分布在兩肺外側,呈進展性; 2.使用腎上腺皮質激素后滲出灶迅速吸收; 3.隨著臨床癥狀的反復滲出亦反復出現。 肺功能檢查常呈限制性通氣功能障礙伴彌散障礙和低氧血癥。外周血嗜酸粒細胞比例在10%~40%之間,血沉
關于熱帶性肺嗜酸細胞浸潤癥的診斷介紹
根據疾病多發生于絲蟲流行地區,患者有陣發性咳嗽及哮喘等癥狀,外周血嗜酸粒細胞顯著增高等可以作出診斷。如再加上微絲蚴補體結合試驗陽性則可確診。有時單憑臨床表現易誤診為支氣管哮喘,也可能與其他PIE相混淆。以海群生作診斷性治療取得迅速效果可作出鑒別診斷。
關于嗜酸粒細胞性肺浸潤的病因學介紹
本癥很可能為肺泡的一過性變態反應,常見病因為寄生蟲感染和藥物反應。約有1/3患者未能查出病因。本病在某些地區呈季節性流行,故推測環境抗原因素在某些地區亦為可能的病因。 蛔蟲感染是最常見的病因,蛔蟲體多種物質有很強的抗原性。實驗證明,進食蛔蟲卵后,幼蟲移行至肺可發生本癥典型的肺部表現與嗜酸粒
治療慢性嗜酸性粒細胞肺炎的相關介紹
CEP的鑒別診斷包括感染,特別是結核和真菌尤其是隱球菌的感染、結節病、Loeffler`s綜合征等。潑尼松是CEP最主要的治療藥物,大多數病例用潑尼松(40mg/d,為最初劑量)治療后,6h內退熱,24~48h呼吸困難、咳嗽和嗜酸粒細胞浸潤減輕,低氧血癥在2~3天得到緩解,1~2周X線改善,快者
哮喘性肺嗜酸粒細胞浸潤癥簡介
本癥是以反復發作哮喘為特征的嗜酸粒細胞浸潤性肺病。多由曲霉菌感染引起,其發生與患者對曲霉菌過敏有關,故又稱過敏性支氣管肺曲霉菌病。中年女性多見,多在40~60歲發病。 臨床主要表現為哮喘發作,類似內源性(感染型)哮喘,但癥狀較頑固、咳嗽較劇烈,有時發熱,可咳出黏液痰栓或支氣管型,痰中可見大量嗜
關于多中心性網狀組織細胞增生癥的診斷治療介紹
1、診斷 主要根據皮膚單發性或多發性丘疹和結節,伴以對稱性多關節炎,早期呈急性改變伴有紅、腫、熱、痛,以后有骨質破壞并引起畸形,結合病理有大量形態奇異的組織細胞和巨細胞,但無有絲分裂和核深染現象,即可確診本病。 2、治療 本病無特效治療。糖皮質激素對控制關節癥狀有幫助。雷公藤對改善關節癥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