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中毒型細菌性痢疾的病因分析
病原是痢疾桿菌、屬于腸桿菌的志賀菌屬,分A、B、C、D四群(志賀菌、福氏菌、鮑氏菌、宋內氏菌)我國以福氏、志賀菌多見。近年來痢疾桿菌對各種藥物的耐藥性逐漸上升,同一株痢疾桿菌可對多種抗生素具有耐藥性,其耐藥性主要通過耐藥因子(R因子)傳遞引起的,志賀菌屬經口進入胃腸道,依靠其毒力質粒所編碼的一組多肽毒素侵入結腸上皮細胞,并生長繁殖,細菌裂解后產生大量內毒素與少量外毒素。中毒型痢疾的發生機制尚不十分清楚,可能和機體對細菌毒素產生異常強烈的過敏反應(全身炎癥反應綜合征)志賀菌內毒素從腸壁吸收入血后,引起發熱、毒血癥及急性微循環障礙。內毒素作用于腎上腺髓質及興奮交感神經系統釋放腎上腺素,去甲腎上腺素等,使小動脈和小靜脈發生痙攣性收縮,內毒素直接作用或通過刺激網狀內皮系統,使組氨酸脫羧酶活性增加,或通過溶酶體釋放,導致大量血管擴張血、加重微循環障礙。中毒性菌痢的上述病變在腦組織中最為顯著。可發生腦水腫甚至腦疝,出現昏迷、抽搐及呼吸衰......閱讀全文
關于中毒型細菌性痢疾的病因分析
病原是痢疾桿菌、屬于腸桿菌的志賀菌屬,分A、B、C、D四群(志賀菌、福氏菌、鮑氏菌、宋內氏菌)我國以福氏、志賀菌多見。近年來痢疾桿菌對各種藥物的耐藥性逐漸上升,同一株痢疾桿菌可對多種抗生素具有耐藥性,其耐藥性主要通過耐藥因子(R因子)傳遞引起的,志賀菌屬經口進入胃腸道,依靠其毒力質粒所編碼的一組
關于中毒性細菌性痢疾的病因分析
病原是痢疾桿菌、屬于腸桿菌的志賀菌屬,分A、B、C、D四群(志賀菌、福氏菌、鮑氏菌、宋內氏菌)我國以福氏、志賀菌多見。近年來痢疾桿菌對各種藥物的耐藥性逐漸上升,同一株痢疾桿菌可對多種抗生素具有耐藥性,其耐藥性主要通過耐藥因子(R因子)傳遞引起的,志賀菌屬經口進入胃腸道,依靠其毒力質粒所編碼的一組
關于細菌性痢疾的病因分析
1.病原菌 引起細菌性痢疾的病原菌為志賀菌,又稱痢疾桿菌,屬于腸桿菌科志賀菌屬,為兼性厭氧的革蘭陰性桿菌,有菌毛、無鞭毛、莢膜及牙胞,不具動力,最適宜于需氧生長。按抗原結構和生化反應不同將志賀菌分為4群(痢疾志賀菌、福氏志賀菌、鮑氏志賀菌、宋氏志賀菌)和51個血清型。目前我國以福氏和宋內志賀菌
關于中毒型細菌性痢疾的-診斷方法介紹
1、大便常規 病初可正常,以后出現膿血粘液便、鏡檢有成堆膿細胞、紅細胞和吞噬細胞。 2、大便培養 可分理出志賀菌屬痢疾桿菌。 3、外周血象 白細胞總數多增高至(10—20)×109/L以上,中性粒細胞為主,并可見核左移,當有DIC(彌漫性血管內凝血)時,血小板明顯減少。 4、免疫學檢
關于中毒型細菌性痢疾的病理生理介紹
中毒性菌疾腸道病變輕微,多見充血水腫,個別病例結腸有淺表潰瘍,但全身病變重要多臟器的微血管痙攣及通透性增加,突出的病理改變為大腦及腦干水腫,神經細胞變形及點狀出血,腎小管上皮細胞變性壞死,部分病例腎上腺充血、皮質出血和萎縮。
預防中毒型細菌性痢疾的簡介
1、搞好環境衛生,加強廁所及糞便管理,消滅蒼蠅孳生地,發動群眾消滅蒼蠅。 2、做到飯前便后洗手,不引生水,不吃變質和腐爛食物,不吃被蒼蠅沾過的食物。 3、不要暴飲暴食,以免胃腸道抵抗力降低。 4、降溫止驚,防治腦水腫和呼吸衰竭,為了迅速控制感染,防治循環衰竭,應選用強有力的廣譜抗菌藥物。
概述中毒型細菌性痢疾的-癥狀體征
潛伏期多數為1—2天,短者數小時,起病、發展快,高熱可>40℃(少數不高)迅速發生呼吸衰竭、休克或昏迷,腸道癥狀多不明顯甚至無腹痛與腹瀉,也有在發熱、膿血便后2—3天始發展為中毒型。根據其主要表現又可分為以下三型。 休克型 皮膚內臟微循環障礙型 主要表現為感染性休克,早期為微循環障礙,可見精
概述中毒型細菌性痢疾的治療方案
一、降溫止驚 可綜合使用物理、藥物降溫或亞冬眠療法,驚厥不止者,可用地西泮0.3mg/kg,肌內注射或靜脈注射(最大劑量≤10mg/次)或用水合氯醛40—60mg/kg保留灌腸,或肌注苯巴比妥鈉5mg/kg/次。 二、治療循環衰竭 1、充血容量,糾正酸中毒,維持水與電解質平衡。 2、改善
小兒細菌性痢疾的病因分析
病原是痢疾桿菌,屬于腸桿菌的志賀菌屬,分A、B、C、D四群(志賀菌、福氏菌、鮑氏菌、宋內氏菌),我國以福氏志賀菌多見。志賀菌屬經口進入胃腸道,侵入結腸上皮細胞,并生長繁殖,細菌裂解后產生大量內毒素與少量外毒素,志賀菌內毒素從腸壁吸收入血后,引起發熱、毒血癥及急性微循環障礙。
急性細菌性痢疾的病因分析
病前一周內的不潔飲食史、接觸史,當地本病流行情況。 急性細菌性痢疾的傳染源是急性細菌性痢疾患者和帶菌者,痢疾桿菌隨糞便排出體外,經消化道(糞-口途徑)傳播。 痢疾桿菌在蔬菜、水果、米飯、面食上可生存數天、甚至10余天,并可在葡萄、草莓、黃瓜、西紅柿、涼粉、肉凍等食品上繁殖,所以食用生冷食物污
中毒型細菌性痢疾的基本信息介紹
中毒型細菌性痢疾是急性細菌性痢疾的危重型。起病急驟,突然高熱、反復驚厥,嗜睡、迅速發生休克、昏迷、本型多見于2—7歲健壯兒童,病死率高,必須積極搶救。
細菌性痢疾的病因
1.病原菌 引起細菌性痢疾的病原菌為志賀菌,又稱痢疾桿菌,屬于腸桿菌科志賀菌屬,為兼性厭氧的革蘭陰性桿菌,有菌毛、無鞭毛、莢膜及牙胞,不具動力,最適宜于需氧生長。按抗原結構和生化反應不同將志賀菌分為4群(痢疾志賀菌、福氏志賀菌、鮑氏志賀菌、宋氏志賀菌)和51個血清型。目前我國以福氏和宋內志賀菌
關于小兒中毒型痢疾的診斷介紹
應與下列疾病作鑒別: 1.高熱驚厥 本病多見于嬰幼兒,過去常有高熱驚厥史,驚厥發生在體溫上升時且多不反復發作,驚厥后面色好,神志正常,并常可找到引起高熱的疾病。 2.大葉肺炎 該病與毒痢均為急性起病,外周血白細胞總數及中性粒細胞升高。早期可致休克,腦水腫,但X線檢查肺部可有大葉或節段性炎性病
關于中毒性細菌性痢疾的治療方案介紹
(一) 降溫止驚 可綜合使用物理、藥物降溫或亞冬眠療法,驚厥不止者,可用地西泮0.3mg/kg,肌內注射或靜脈注射(最大劑量≤10mg/次)或用水合氯醛40—60mg/kg保留灌腸,或肌注苯巴比妥鈉5mg/kg.次。 (二) 治療循環衰竭 1、充血容量,糾正酸中毒,維持水與電解質平衡。
關于中毒性細菌性痢疾的病理生理介紹
中毒性菌疾腸道病變輕微,多見充血水腫,個別病例結腸有淺表潰瘍,但全身病變重要多臟器的微血管痙攣及通透性增加,突出的病理改變為大腦及腦干水腫,神經細胞變形及點狀出血,腎小管上皮細胞變性壞死,部分病例腎上腺充血、皮質出血和萎縮。 診斷檢查 1、大便常規 病初可正常,以后出現膿血粘液便、鏡檢有成
關于小兒中毒型痢疾的輔助檢查介紹
做X線胸片、心電圖、腦CT檢查,可有助除外其他疾病。特殊檢查: 1.甲皺微循環觀察 毒痢患兒腦型早期可見甲皺毛細血管襻數減少,休克型可見血色變紫,血流緩慢不均勻嚴重者有凝血。 2.眼底檢查 可見小動脈痙攣。嚴重者視網膜水腫,顱內壓增高者可見視盤水腫。 3.中心靜脈壓(CVP)測定 正常值0
怎樣預防中毒性細菌性痢疾?
1、搞好環境衛生,加強廁所及糞便管理,消滅蒼蠅孳生地,發動群眾消滅蒼蠅。 2、做到飯前便后洗手,不飲生水,不吃變質和腐爛食物,不吃被蒼蠅沾過的食物。 3、不要暴飲暴食,以免胃腸道抵抗力降低。 4、降溫止驚,防治腦水腫和呼吸衰竭,為了迅速控制感染,防治循環衰竭,應選用強有力的廣譜抗菌藥物。
中毒性細菌性痢疾的相關介紹
中毒型細菌性痢疾是急性細菌性痢疾的危重型。起病急驟,突發高熱、病情嚴重,迅速惡化并出現驚厥、昏迷和休克。本型多見于2—7歲兒童,病死率高,必須積極搶救。 潛伏期多數為1—2天,短者數小時,起病、發展快,高熱可>40℃(少數不高)迅速發生呼吸衰竭、休克或昏迷,腸道癥狀多不明顯甚至無腹痛與腹瀉,也
關于小兒中毒型痢疾的預防護理介紹
痢疾的預防要充分發動群眾,展開廣泛的衛生宣教工作,采取綜合性預防措施:加強小兒的衛生管理,講究個人衛生,照看人和小兒飯前便后要用肥皂洗手;改善飲水衛生,防止水源受污染,不喝生水;加強糞便管理,病人的糞便要用1%漂白粉浸泡或澆上沸水或撒上生石灰浸泡后才能倒入下水道或糞池,病兒的尿布和襯褲要煮過或用
關于阿米巴性痢疾的病因分析
阿米巴的致病是蟲體和宿主相互作用,并受多種因素影響的復雜過程。溶組織內阿米巴的侵襲力主要表現在對宿主組織的溶解性破壞作用。 溶組織內阿米巴大滋養體,侵襲腸壁引起阿米巴病,常見的部位在盲腸,其次為直腸、乙狀結腸和闌尾,橫結腸和降結腸少見,有時可累及大腸全部或一部分回腸。
關于II型腎小管性酸中毒的病因分析
1.原發性 家庭性或散發性。 2.其他遺傳性疾病 肝豆狀核變性,碳酸酐酶缺乏,胱氨酸病及lowe綜合征(腦-眼-腎綜合征)。 3.藥物及毒物 如鉛,鎘,汞,銅等中毒,長期應用碳酸酐酶抑制劑,失效四環素,注射精氨酸,賴氨酸等。 4.其他疾病 如甲狀旁腺功能亢進,多發性骨髓瘤,干燥綜合
細菌性痢疾的病因及臨床表現
病因 1.病原菌 引起細菌性痢疾的病原菌為志賀菌,又稱痢疾桿菌,屬于腸桿菌科志賀菌屬,為兼性厭氧的革蘭陰性桿菌,有菌毛、無鞭毛、莢膜及牙胞,不具動力,最適宜于需氧生長。按抗原結構和生化反應不同將志賀菌分為4群(痢疾志賀菌、福氏志賀菌、鮑氏志賀菌、宋氏志賀菌)和51個血清型。目前我國以福氏和宋
細菌性痢疾病證分析
?細菌性痢疾又稱志賀菌病,是由志賀菌屬引起的一種腸道傳染性腹瀉。典型的急性細菌性痢疾的主要特征是起病急,發熱、腹痛、膿血便,并有中度全身中毒癥狀。腹瀉呈1日10多次或更多。重癥患者伴有驚厥、頭痛、全身肌肉酸痛,也可引起脫水和電解質紊亂。? ? 癥狀體征?? ?急性期臨床表現為發熱、腹痛、腹瀉、里急后
關于急性細菌性痢疾的簡介
細菌性痢疾是小兒較常見的一種腸道傳染病,由痢疾桿菌所致。臨床上以發熱、腹痛、腹瀉、里急后重及排含粘液、膿血的稀便為其主要癥狀。中毒型痢疾是細菌性痢疾的危重臨床類型,起病急,發展快,病情嚴重,常發生驚厥及休克,易引起死亡,必須早期診斷、及時治療。
概述小兒中毒型痢疾的發病機制
人體受痢疾桿菌感染后,在細菌及其內毒素的作用下,機體發生一系列的病理生理變化(稱應激反應或超敏感反應),大致過程如下:細菌及其內毒素→激動內臟自主神經節前副交感神經系統→興奮交感與副交感神經→乙酰膽堿及兒茶酚胺分泌增多→副交感M受體及交感性α受體興奮→微血管舒縮紊亂→全身急性微循環障礙。微循環指
概述小兒中毒型痢疾的癥狀體征
潛伏期為數小時至1~2天。起病急、發展快,突然高熱,體溫達39~40℃,甚至更高,精神萎靡、嗜睡、反復驚厥、昏迷,甚至發生循環及呼吸功能衰竭等嚴重癥狀。而胃腸癥狀腹瀉在早期常不明顯,往往需經0.9%溫鹽水(200ml)灌腸采取沉底糞便檢查,發現有多數白細胞或見紅細胞方能確診。 由于全身各臟器微
關于小兒細菌性痢疾的基本介紹
細菌性痢疾簡稱菌痢,是由志賀菌屬引起的常見腸道傳染病。各年齡組小兒均易感,多見于3歲以上兒童。全年均可發病,多流行于夏秋季節。以發熱、腹痛、腹瀉、里急后重、黏液膿血便為臨床特點。本病可分為:急性菌痢、非典型菌痢、慢性菌痢及中毒性痢疾,其中中毒性菌痢病情經過極為兇險,起病急驟,突發高熱、驚厥或休克
關于砷中毒的病因分析
含砷藥物劑量過大或長期服用所致,也可由于誤食含砷的毒鼠,滅螺,殺蟲藥,以及被此類殺蟲藥剛噴灑過的瓜果和蔬菜,毒死的禽、畜、肉類等。三氧化二砷(又稱砒霜,紅,白信石等)我國北方農村常用于拌種,其純品外觀和食鹽、糖、面粉、石膏等相似,可因誤食,誤用引起中毒,亦有因飲食被三氧化二砷污染的井水和食物而發
關于細菌性肺炎的病因分析
細菌性肺炎是最常見的肺炎,也是最常見的感染性疾病之一,它主要包括肺炎鏈球菌、金黃色葡萄球菌、肺炎克雷伯桿菌、流感嗜血桿菌、銅綠假單胞菌等肺炎,對兒童及老年人的健康威脅極大。 按解剖學分類,肺炎可分為大葉性、小葉性和間質性。為便于治療,現多按病因分類,主要有感染性和理化性肺炎。理化性有放射線、毒
小兒中毒型痢疾的基本信息介紹
中毒型痢疾(簡稱毒痢)是細菌性痢疾的一種嚴重類型,多見于2~7歲兒童。起病急驟,病情經過極為兇險,如治療不及時病兒可很快發生呼吸或(和)循環衰竭而死亡。20世紀50年代在我國兒童中曾發生毒痢流行,病死率高達20%~30%。1958年北京兒童醫院、北京友誼醫院兒科及協和醫院兒科、麻醉科等單位協作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