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基因疫苗的基本信息介紹
研究指出,某些細胞因子如IL-2、IL-12、IFN-γ能使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V DNA水平降低。在DNA疫苗中引入細胞因子佐劑,可增強免疫反應并改變T細胞應答的方向,引導其向Th1的方向發展。Yang等設計了一種包含大部分HBV抗原(HBsAg, preS1/S2,HBeAg,HBcAg)及IL-12基因的DNA疫苗,與拉米夫定聯合治療了12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酶聯免疫印跡顯示,它能誘導機體產生特異性的分泌IFN-γ的T細胞反應,并使50%患者血清HBV DNA降低至不可檢測水平,而且不伴有血清丙氨酸轉移酶的升高。 Mancini等用編碼preS2/S蛋白的重組質粒接種1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結果,有2例患者的外周血單個核細胞發生了抗原特異性的T淋巴細胞增殖反應,并且抗-HBV特異性的分泌IFN-γ的T細胞數目大幅度提高;有5例患者血清HBV DNA水平出現了暫時性下降。他們隨后設計了臨床I期試驗來評價表達HBsA......閱讀全文
關于滅活疫苗的基本信息介紹
與減毒活疫苗相比滅活疫苗采用的是非復制性抗原(死疫苗),因此,其安全性好,但免疫原性也變弱,往往必須加強免疫。需要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病原體經滅活后均可以成為高效疫苗:其中一些疫苗是高效的,如索爾克注射用脊髓灰質炎疫苗(IPV)或甲肝疫苗;其它則是一些低效、短持續期的疫苗,如滅活后可注射的霍亂疫
關于聯合疫苗的基本信息介紹
聯合疫苗是指含有二個或多個活的、滅活的生物體或者提純的抗原,由生產者聯合配制而成,用于預防多種疾病。 聯合疫苗絕對不是簡單的組合疫苗,每種聯合疫苗都是經過獨立的科學研究的獨立疫苗。 [1] (如,五聯疫苗潘太欣:百日咳、白喉、破傷風、脊髓灰質炎和b型流感嗜血桿菌)或由同一生物體的不同種或不同血
關于流感疫苗的基本信息介紹
流行性感冒又稱流感,是一種極易發生變異的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6個月-3歲的嬰幼兒是流感的高危人群,感染流感后容易引發中耳炎、鼻竇炎、肺炎、腦炎及心肌炎等并發癥,因流感而造成的死亡率達3%,所以預防流感十分重要。一般來說, 6個月-3歲的嬰幼兒需要注射兒童劑量,第一次注射一針,間隔4周
關于埃博拉疫苗的基本信息介紹
2014-2015年西非埃博拉疫情期間,中國工程院院士陳薇率隊赴非洲疫區完成埃博拉疫苗臨床試驗,是第一個在境外開展臨床研究的中國疫苗 [2] ,而后成為全球首個新基因型埃博拉疫苗。 [3] 2014年11月26日,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IH)宣布,美國制埃博拉疫苗已成功通過臨床試驗,接受疫苗的志
關于申聯疫苗的基本信息介紹
申聯疫苗是由上海申聯生物生產的豬口蹄疫O型合成肽疫苗是采用全自動固相多肽合成技術合成口蹄疫病毒具三維空間結構的主要抗原位點,同時在特定的位置將已完成的Th細胞靶位結合庫與合成肽的目的氨基酸結合,是一種能夠產生良好免疫應答的新型合成肽疫苗,因此簡稱申聯疫苗。
關于破傷風疫苗的基本信息介紹
破傷風是一種由破傷風梭菌經由皮膚或黏膜傷口侵入人體后,在傷口局部生長繁殖并產生毒素所導致的極其嚴重的急性感染性疾病。破傷風梭菌進入人體后產生具有痙攣毒性和溶血毒性的外毒素,毒性極強,可以造成人體中樞神經系統功能性的改變,臨床表現以牙關緊閉、全身肌肉強直和陣發性痙攣為主要特征。重癥患者可以出現窒息
關于治療性疫苗的基本信息介紹
治療性疫苗是指在已感染病原微生物或已患有某些疾病的機體中,通過誘導特異性的免疫應答,達到治療或防止疾病惡化的天然、人工合成或用基因重組技術表達的產品或制品。1995年前醫學界普遍認為,疫苗只作預防疾病用。隨著免疫學研究的發展,人們發現了疫苗的新用途,即可以治療一些難治性疾病。從此,疫苗兼有了預防
關于合成肽疫苗的基本信息介紹
(synthetic peptide vaccine) 合成肽疫苗是用化學合成法人工合成病原微生物的保護性多肽并將其連接到大分子載體上,再加入佐劑制成的疫苗。最早報道(1982)成功的是口蹄疫疫苗。合成肽疫苗的優點是可在同一載體上連接多種保護性肽鏈或多個血清型的保護性抗原肽鏈,這樣只要一次免疫就
關于凍干疫苗的基本信息介紹
凍干疫苗,即利用致病微生物經傳代或基因改造的方式,在不破壞原有免疫原性的基礎上使該致病微生物無致病性,將失去致病性的病原微生物經擴增后將培養液放入凍干機中,經低溫,增加凍干機內真空度的方法,使培養液中的水分以升華的方式分離,制成保持原有微生物免疫原性的干粉,即為凍干疫苗。
關于活載體疫苗的基本信息介紹
(live vector vaccine) 是用基因工程技術將保護性抗原基因(目的基因)轉移到載體中使之表達的活疫苗。有多種理想的病毒載體,如痘病毒、腺病毒和皰疹病毒等都可以用于活載體疫苗的制備。痘病毒的TK基因可插入大量的外源基因,大約能容納25Kb,而多 數的基因都在2Kb左右,因此可在T
關于治療性疫苗—基因工程蛋白疫苗的介紹
(1) 基因工程蛋白疫苗— 亞單位疫苗 用于慢乙肝治療的亞單位蛋白疫苗是通過基因工程方法生產的重組HBsAg,包含HBV包膜蛋白的不同組分(preS1、preS2、S),并通過哺乳動物細胞及酵母菌系統表達。用此類疫苗治療慢乙肝,主要依據預防性疫苗的常規劑量,增加了免疫的次數,結果雖然提示具有一
關于生物技術疫苗—活DNA疫苗的基本信息介紹
DNA疫苗這是一種最新的分子水平的生物技術疫苗,應用基因工程技術把編碼保護性抗原的基因與能在真核細胞中表達的載體DNA重組,這種目的基因與表達載體的重組DNA可直接注射(接種)到動物(如小鼠)體內,目的基因可在動物體內表達,刺激機體產生體液免疫和細胞免疫。
關于基因的基本信息介紹
基因(遺傳因子)是產生一條多肽鏈或功能RNA所需的全部核苷酸序列。基因支持著生命的基本構造和性能。儲存著生命的種族、血型、孕育、生長、凋亡等過程的全部信息。環境和遺傳的互相依賴,演繹著生命的繁衍、細胞分裂和蛋白質合成等重要生理過程。生物體的生、長、衰、病、老、死等一切生命現象都與基因有關。它也是
關于腮腺炎疫苗的基本信息介紹
流行性腮腺炎是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以腮腺腫大為特征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發病以兒童、青少年為主,多見于冬春季節。該病在我國廣泛流行,常有局部暴發。腮腺炎病毒屬RNA型副粘液病毒科。含有兩種抗原成分,即病毒顆粒抗原和可溶性抗原。臨床表現為腮腺腫大、疼痛,可波及單側或雙側腮腺,也可侵犯其他腺體器官,引起
關于五聯疫苗的基本信息介紹
五聯疫苗是法國巴斯德生產的含有脊髓灰質炎滅活疫苗、無細胞百白破疫苗和B型流感嗜血桿菌疫苗的聯合疫苗,可以替代脊髓灰質炎疫苗、百白破疫苗。接種五聯疫苗,可同時預防五種疾病,包括白喉、百日咳、破傷風、b型流感嗜血桿菌引起的腦膜炎、肺炎、心包炎、菌血癥、會厭炎和脊髓灰質炎。
關于治療性疫苗—基因疫苗的簡介
研究指出,某些細胞因子如IL-2、IL-12、IFN-γ能使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V DNA水平降低。在基因疫苗中引入細胞因子佐劑,可增強免疫反應并改變T細胞應答的方向,引導其向Th1的方向發展。Yang等設計了一種包含大部分HBV抗原(HBsAg, preS1/S2,HBeAg,HBcAg)
關于乙肝基因工程(CHO)疫苗的介紹
本疫苗系用基因工程技術將乙型肝炎表面抗原基因片段重組到中國倉鼠卵巢細胞(CHO)內,通過對細胞培養增殖,增殖分泌乙肝表面抗原(HBsAg)于培養液中,經純化加佐劑氫氧化鋁后制成,疫苗外觀有輕微乳白色沉淀。 1.接種對象 (1)乙肝易感者(表面抗原陰性,轉氨酶正常)。 ⑵用于阻斷母嬰傳播。給
關于基因工程疫苗的研究現狀介紹
基因工程疫苗具有大量在動物身上的實驗。如一種基因工程亞單位疫苗對養殖業造成重度經濟損害的鯉魚皰疹,通過基因工程亞單位疫苗可以具有很好的效力,對鯉魚起到一定免疫保護作用 [4]。目前已經研制出的口蹄疫亞單位疫苗可以有效防止豬的口蹄疫病毒感染,雞傳染性法氏囊病基因工程亞單位疫苗是中國獸醫禽類疫苗中第
關于基因工程疫苗的發展歷史介紹
20世紀末發生了一場基因工程革命,這場革命催生出第一個基因工程疫苗,這個疫苗主要針對乙肝。那個時候,科學家Hilleman和他的同事從自然感染者的血清中純化了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顆粒,并且滅活了殘留著的活病毒.當時那時的疫苗并不成熟,也不能很好地投入使用。第一個疫苗問世以后,基因工程疫苗領域吸引來了
關于基因藥物的基本信息介紹
基因藥物(Gene-based medicine)的出現與基因工程技術的發展息息相關,基因工程技術是現代生物技術的主體。主要應用于分子遺傳學、生物學、醫學、藥學等學科。它具有很高的選擇性,一種基因藥物并不是適用于所有的人種,不同人種的基因存在較多差別。基因藥物隨著基因工程技術的發展而發展,大致經
關于基因轉移的基本信息介紹
基因轉移指應用物理、 化學或生物學方法將目的基因轉移入受體細胞內的過程。基因轉移技術在基因工程、生物醫學研究、基因治療、植物農作物品種改 造等領域被廣泛應用。通過基因轉移將遺傳信息從一個基因組向另一個基因組轉移,使 轉移的遺傳信息在受者生物表達。
關于基因重復的基本信息介紹
基因重復(英語:Geneduplication)是指含有基因的DNA片段發生重復,可能因同源重組作用出錯而發生,或是因為反轉錄轉座(retrotransposition)與整個染色體發生重復所導致。這些基因的復制品通常可幸免于選擇壓力,也就是說,這類突變在生物體中一般無負面的影響。也因此突變的速
關于早期基因的基本信息介紹
在病毒增殖過程的黑暗期的初期,到病毒核酸開始復制這一期間的已表現信息的病毒基因稱作早期基因。早期基因包括與病毒核酸復制有關的基因。早期基因中的某些基因能夠應用寄主細胞所具有的結構將它的信息轉錄成RNA,但另一些基因如沒有這一部分早期基因形成的產物,就不能轉錄。這樣在早期基因中信息表達也是依次進行
關于基因誘變的基本信息介紹
是人為的措施誘導植物遺傳基因產生變異,然后在產生變異的植株中按照需要選育出新的優良品種。誘變育種常用的有物理因素和化學因素,物理因素如各種射線、微波或激光等處理誘變材料,習慣上稱之為輻射育種;化學因素是運用能導至遺傳物質改變的一些化學藥物——誘變劑處理誘變材料促使變異,常稱之為化學誘變。
關于基因沉寂的基本信息介紹
基因沉寂(Gene Silencing) 也可以被稱為“基因沉默”。基因沉寂是真核生物細胞基因表達調節的一種重要手段。指的是真核生物中由雙鏈RNA誘導的識別和清除細胞非正常RNA的一種機制。以前,“基因沉寂”被理解為是真核生物染色體形成異染色質(Heterochromatin)的過程。最近的研究
關于癌基因的基本信息介紹
基因是指攜帶有遺傳信息的DNA序列,是控制性狀的基本遺傳單位。癌基因是基因的一類,指人類或其他動物細胞(以及致癌病毒)固有的基因,又稱轉化基因,激活后可促使正常細胞癌變、侵襲及轉移。癌基因激活的方式包括點突變、基因擴增、染色體重排、病毒感染等。癌基因激活的結果是其數目增多或功能增強,使細胞過度增
關于基因表達的基本信息介紹
基因表達產物通常是蛋白質,但是非蛋白質編碼基因如轉移RNA(tRNA)或小核RNA(snRNA)基因的表達產物是功能性RNA。 所有已知的生命,無論是真核生物(包括多細胞生物)、原核生物(細菌和古細菌)或病毒,都利用基因表達來合成生命的大分子。 基因表達可以通過對其中的幾個步驟,包括轉錄,R
關于基因調控的基本信息介紹
基因調控,生物體內控制基因表達的機制。表達的主要過程是基因的轉錄和信使核糖核酸(mRNA)的翻譯。基因調控主要發生在三個水平上,即 ①DNA水平上的調控、轉錄控制和翻譯控制; ②微生物通過基因調控可以改變代謝方式以適應環境的變化,這類基因調控一般是短暫的和可逆的; ③多細胞生物的基因調控是
關于假基因的基本信息介紹
假基因也叫偽基因,他是基因家族在進化過程中形成的無功能的殘留物。它與正常基因相似,但喪失正常功能的DNA序列,往往存在于真核生物的多基因家族中,常用ψ表示。 [1] 假基因可視為基因組中與編碼基因序列非常相似的非功能性基因組 DNA 拷貝,一般情況都不被轉錄,且沒有明確生理意義。 根據其來源可
關于移位基因的基本信息介紹
(見轉座因子)首先于40年代中在玉米中由B.麥克林托克發現,當時并沒有受到重視。60年代末在細菌中發現一類稱為插入序列的可以轉移位置的 遺傳因子 IS,它們本身沒有表型效應,可是在插入別的基因中間時能引起插入突變。70年代早期又發現細菌質粒上的某些抗藥性基因可以轉移位置。細菌中的這類轉座子(T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