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副傷寒甲乙聯合疫苗的簡介
本品系用傷寒沙門菌、副傷寒甲型沙門菌、副傷寒乙型沙門菌分別培養,取菌苔制成懸液經甲醛殺菌,以PBS(含0.05%吐溫-20的pH7.4的磷酸鹽緩沖液,簡稱為PBS)稀釋制成。為乳白色的混懸液,含苯酚防腐劑。......閱讀全文
傷寒副傷寒甲乙聯合疫苗的簡介
本品系用傷寒沙門菌、副傷寒甲型沙門菌、副傷寒乙型沙門菌分別培養,取菌苔制成懸液經甲醛殺菌,以PBS(含0.05%吐溫-20的pH7.4的磷酸鹽緩沖液,簡稱為PBS)稀釋制成。為乳白色的混懸液,含苯酚防腐劑。
關于傷寒副傷寒甲乙聯合疫苗的作用規格介紹
1、作用與用途-預防用生物制劑 接種本疫苗后,可使機體產生免疫應答。可預防傷寒及副傷寒甲、副傷寒乙。 2、規格? 每瓶5ml。每1次人用劑量0.2~1.0ml(根據年齡及注射針次不同)含傷寒沙門菌3.0×107~1.5×108,副傷寒甲型沙門菌、副傷寒乙型沙門菌各為1.5×107~7.5×
傷寒副傷寒甲乙聯合疫苗的免疫程序和劑量
1.于上臂外側三角肌附著處皮下注射。 2.初次注射本疫苗者,需注射3次,每次間隔7~10天。 注射劑量如下: 1~6周歲:第1針0.2ml,第2針0.3ml,第3針0.3ml; 7~14周歲:第1針0.3ml,第2針0.5ml,第3針0.5ml; 14周歲以上:第1針0.5ml,第2針
傷寒甲型副傷寒聯合疫苗的簡介
傷寒甲型副傷寒聯合疫苗是用傷寒沙門菌、甲型副傷寒沙門菌分別培養制成懸液,經甲醛殺菌后用PBS稀釋制成。 傷寒原液應符合“傷寒疫苗”中2.1~2.2項及3.1項的規定。 甲型副傷寒原液的制造按“傷寒疫苗”中2.1~2.2項及3.1項的規定進行,其中生產用菌種為甲型副傷寒沙門菌CMCC 5009
關于傷寒副傷寒甲乙聯合疫苗的禁忌和注意事項介紹
一、禁忌? 1.發熱、患嚴重心臟病、高血壓、肝臟疾病、腎臟疾病及活動性結核者。 2.妊娠期、月經期及哺乳期婦女。 3.有過敏史者。 二、注意事項? 1.用前搖勻。疫苗曾經凍結、有異物、有搖不散的凝塊或疫苗瓶有裂紋者,均不得使用。 2.應備有腎上腺素等藥物,以備偶有發生嚴重過敏反應時急
關于甲乙聯合疫苗的簡介
我國甲乙肝聯合疫苗的研究于1999年底啟動,研究項目承擔者———北京科興生物制品有限公司,采用甲肝滅活疫苗與基因工程乙肝疫苗聯合而成,可同時預防甲型肝炎、乙型肝炎兩種傳染性疾病,具有減少接種次數、減輕接種痛苦、降低接種費用等優點。 國家食品藥品監管局表示,甲乙肝聯合疫苗的國產化,標志著我國在疫
副傷寒的介紹
副傷寒是由副傷寒甲、乙、丙三種沙門桿菌引起的急性傳染病。副傷寒甲、乙的臨床表現與傷寒相似,但病情更輕、病程較短,副傷寒丙的臨床表現較為特殊,可表現為輕型傷寒、急性胃腸炎或膿毒血癥。[1]
傷寒-、副傷寒沙門菌感染
一、細菌的傳播與致病???? 傷寒、副傷寒沙門菌感染主要是通過消化道傳播,少部分也可通過微生物或感染性材料的胃腸道外接種傳播。傷寒由傷寒沙門菌引起,副傷寒由副傷寒甲、乙、丙沙門菌引起。沙門菌還可引起胃腸炎和敗血癥。傷寒沙門菌進入消化道后,未被胃酸殺滅的細菌進入小腸,在腸腔內堿性環境、膽汁和營養物質的
傷寒、副傷寒沙門菌感染
一、的傳播與致病??? 傷寒、副傷寒沙門菌感染主要是通過消化道傳播,少部分也可通過或感染性材料的胃腸道外接種傳播。傷寒由傷寒沙門菌引起,副傷寒由副傷寒甲、乙、丙沙門菌引起。沙門菌還可引起胃腸炎和敗血癥。傷寒沙門菌進入消化道后,未被胃酸殺滅的細菌進入小腸,在腸腔內堿性環境、膽汁和營養物質的適
副傷寒的病理生理
副傷寒甲、乙的病理變化大致與傷寒相同。主要為全身單核-巨噬細胞系統的炎性增生反應,此病變鏡檢的最顯著特征是以巨噬細胞為主的細胞浸潤,巨噬細胞內可見吞噬了的淋巴細胞、紅細胞、傷寒桿菌及壞死組織碎屑,稱為“傷寒細胞”,是本病的特征性病變。若傷寒細胞聚積成團,則稱為“傷寒結節”。 主要病變部位在回腸
副傷寒的發病機制
副傷寒桿菌由口入胃,如未被胃酸殺死則進入小腸,經腸黏膜侵入集合淋巴結、孤立淋巴濾泡及腸系膜淋巴結中繁殖,再經門靜脈或胸導管進入血流,形成第一次菌血癥。如機體免疫力弱,則細菌隨血流擴散至骨髓、肝、脾及淋巴結等組織大量繁殖,至潛伏期末再次大量侵入血流,形成第二次菌血癥,開始出現發熱、皮疹及肝脾腫大等
副傷寒的輔助檢查
1.血常規 白細胞偏低或正常,粒細胞減少,嗜酸性粒細胞減少或消失對診斷及觀察病情都有價值,其消長與病情相一致。血小板也可減少。 2.尿常規 極期可出現尿蛋白及管型。 3.糞便常規 在腸出血時有血便或潛血試驗陽性。少數患者當病變侵及結腸時可有黏液便甚至膿血便。 4.血培養 病程第1周陽性率最
副傷寒的鑒別診斷
1.病毒感染 此類患者起病較急,多伴有上呼吸道癥狀,常無緩脈、脾大或玫瑰疹,副傷寒的病原與血清學檢查均為陰性,常在1~2周內自愈。 2.斑疹傷寒 流行性斑疹傷寒多見于冬春,地方性斑疹傷寒多見夏秋。一般起病較急,脈搏較速,多有明顯頭痛。第5~6病日出現皮疹,數量多且可有出血性皮疹。外斐反應陽性。
副傷寒的發病原因
副傷寒主要通過污染的食物傳播。副傷寒桿菌感染后是否發病與細菌數量、毒力、機體免疫力等因素有關。如胃酸過低、重度營養不良、貧血、低蛋白血癥等也是造成副傷寒發病的因素。
副傷寒的疾病預后介紹
大多預后良好。預后與病人的情況,年齡,有無并發癥,治療早晚,治療方法,過去曾否接受預防注射以及病原菌的毒力等有關。老年人,嬰幼兒預后較差,明顯貧血,營養不良者預后也較差。并發腸穿孔,腸出血,心肌炎,嚴重毒血癥等病死率較高。
副傷寒的臨床表現
(一)、多發群體 男女老幼均可發病。兒童的發病率較高。成年人的副傷寒以副傷寒甲多見。 (二)、疾病癥狀 潛伏期8~10天,少數可為3~16天。 1.副傷寒甲及副傷寒乙:與傷寒的表現極為類似。但病情相對較輕,病程也較短。其臨床經過可分為初期、極期、緩解期和恢復期。可有如下表現:①持續高熱,
副傷寒的疾病護理介紹
(一)、護理方法 注意皮膚及口腔的護理,注意觀察體溫、脈搏、血壓、腹部、大便等變化。 (二)、注意事項 1.高熱 適當應用物理降溫,慎用解熱鎮痛類發汗退熱藥,以免虛脫。 2.便秘 用開塞露或用生理鹽水低壓灌腸,禁用瀉劑和高壓灌腸。 3.腹瀉 可用收斂藥,忌用鴉片制劑。 4.腹脹 可用
副傷寒的并發癥
1.腸出血 多出現于病程第2~3周,可見大便潛血陽性至大量血便。少量出血可無癥狀或僅有輕度頭暈、脈快,可由大便潛血試驗證實;大量出血時熱度驟降,脈搏細速,體溫與脈搏呈現交叉現象,大便呈柏油樣便或果醬樣便,并有失血性休克的表現。 2.腸穿孔 為最嚴重的并發癥,多見于病程第2~3周。多因飲食不當、
簡述甲乙聯合疫苗的藥物作用
目前沒有甲、乙型肝炎聯合疫苗與特異性甲肝或乙肝免疫球蛋白聯合應用的數據。然而,單價甲、乙肝疫苗與特異性免疫球蛋白聯合應用時,雖然可能導致抗體滴度降低,但未見對血清陽轉的影響。 尚未進行甲、乙型肝炎聯合疫苗與其他疫苗聯合接種的特別研究,但如果用不同注射器接種于不同部位,可能不會發生交叉反應。
關于甲乙聯合疫苗的基本介紹
我國甲乙肝聯合疫苗的研究于1999年底啟動,研究項目承擔者———北京科興生物制品有限公司,采用甲肝滅活疫苗與基因工程乙肝疫苗聯合而成,可同時預防甲型肝炎、乙型肝炎兩種傳染性疾病,具有減少接種次數、減輕接種痛苦、降低接種費用等優點。
關于甲乙聯合疫苗的規格介紹
本品規格為每盒一支。兒童劑量為0.5ml/支,含滅活甲肝病毒抗原250u、HBsAg 5μg。成人劑量為1.0ml/支,含滅活甲肝病毒抗原500u、HBsAg 10μg。【質量標準】 本品依據甲、乙型肝炎聯合疫苗制造檢定規程生產及檢定,符合注冊質量標準。 【作用和用途】 接種本疫苗后,可刺
傷寒、副傷寒沙門菌的生物學特性
傷寒、副傷寒甲乙丙均屬于腸桿菌科、沙門菌屬,為革蘭氏陰性直桿菌,大小0.7~1.5μm×2.0~5.0μm,多具有周鞭毛,能運動,無芽胞無莢膜。兼性厭氧,最適的生長溫度為35~37℃,Ph6.8~7.8。它們對營養的要求不高,普通培養基即可生長出圓形、光滑、濕潤、半透明邊緣整齊的菌落,但沙門菌經人工
關于副傷寒的疾病治療介紹
藥物治療 1.氟喹諾酮類 抗菌譜廣,殺菌作用強,口服吸收完全,體內分布廣,膽汁濃度高,副作用少,不易產生耐藥,用作首選。氧氟沙星300mg,每日2~3次口服,或200mg,每8~12小時1次靜脈滴注;也可選用環丙沙星等。療程為2周。兒童及孕婦慎用或忌用。 2.頭孢菌素類 以第二、三代頭孢菌素
關于副傷寒的發病機制介紹
副傷寒桿菌由口入胃,如未被胃酸殺死則進入小腸,經腸黏膜侵入集合淋巴結、孤立淋巴濾泡及腸系膜淋巴結中繁殖,再經門靜脈或胸導管進入血流,形成第一次菌血癥。如機體免疫力弱,則細菌隨血流擴散至骨髓、肝、脾及淋巴結等組織大量繁殖,至潛伏期末再次大量侵入血流,形成第二次菌血癥,開始出現發熱、皮疹及肝脾腫大等
關于副傷寒的鑒別診斷介紹
1.病毒感染 此類患者起病較急,多伴有上呼吸道癥狀,常無緩脈、脾大或玫瑰疹,副傷寒的病原與血清學檢查均為陰性,常在1~2周內自愈。 2.斑疹傷寒 流行性斑疹傷寒多見于冬春,地方性斑疹傷寒多見夏秋。一般起病較急,脈搏較速,多有明顯頭痛。第5~6病日出現皮疹,數量多且可有出血性皮疹。外斐反應陽性。
關于副傷寒的預防方法介紹
預防方法 1、管理傳染源 及時發現、早期診斷、隔離并治療患者和帶菌者,隔離期應自發病日起至臨床癥狀完全消失、體溫恢復正常后15日為止,或停藥后連續大便培養2次(每周1次)陰性方可出院。對帶菌者應徹底治療。連續大便培養4次陰性可恢復與食品、兒童有關的工作。 2、切斷傳播途徑 搞好“三管一滅
副傷寒的發病原因分析
副傷寒是由副傷寒甲、乙、丙三種沙門桿菌引起的急性傳染病。副傷寒甲、乙的臨床表現與傷寒相似,但病情更輕、病程較短,副傷寒丙的臨床表現較為特殊,可表現為輕型傷寒、急性胃腸炎或膿毒血癥。 副傷寒主要通過污染的食物傳播。副傷寒桿菌感染后是否發病與細菌數量、毒力、機體免疫力等因素有關。如胃酸過低、重度營
副傷寒的病理生理相關介紹
副傷寒甲、乙的病理變化大致與傷寒相同。主要為全身單核-巨噬細胞系統的炎性增生反應,此病變鏡檢的最顯著特征是以巨噬細胞為主的細胞浸潤,巨噬細胞內可見吞噬了的淋巴細胞、紅細胞、傷寒桿菌及壞死組織碎屑,稱為“傷寒細胞”,是本病的特征性病變。若傷寒細胞聚積成團,則稱為“傷寒結節”。 主要病變部位在回腸
副傷寒桿菌的基本介紹
副傷寒(paratyphoidfever)是由副傷寒桿菌所致的急性傳染病。副傷寒的臨床表現與傷寒相似,但一般病情較輕,病程較短,病死率較低。副傷寒丙尚可表現為急性胃腸炎或膿毒血癥。 副傷寒的病原體有3種,副傷寒甲桿菌、副傷寒乙桿菌及副傷寒丙桿菌。各種副傷寒桿菌均有“O”和“H”抗原,在自然條件
簡述甲乙聯合疫苗的組成性狀
本品系由氫氧化鋁吸附的純化滅活甲型肝炎病毒和重組(酵母)表達的純化乙肝表面抗原(HBsAg)混合而成,為白色混懸液體,可因沉淀而分層,易搖散,不應有搖不散的塊狀物。 本品含滅活甲肝病毒抗原、重組HBsAg、氫氧化鋁、氯化鈉和注射用水。 本品不含防腐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