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傷寒副傷寒甲乙聯合疫苗的禁忌和注意事項介紹
一、禁忌 1.發熱、患嚴重心臟病、高血壓、肝臟疾病、腎臟疾病及活動性結核者。 2.妊娠期、月經期及哺乳期婦女。 3.有過敏史者。 二、注意事項 1.用前搖勻。疫苗曾經凍結、有異物、有搖不散的凝塊或疫苗瓶有裂紋者,均不得使用。 2.應備有腎上腺素等藥物,以備偶有發生嚴重過敏反應時急救用。接收注射者在注射后應在現場休息片刻。 3.嚴重凍結。......閱讀全文
關于傷寒副傷寒甲乙聯合疫苗的禁忌和注意事項介紹
一、禁忌? 1.發熱、患嚴重心臟病、高血壓、肝臟疾病、腎臟疾病及活動性結核者。 2.妊娠期、月經期及哺乳期婦女。 3.有過敏史者。 二、注意事項? 1.用前搖勻。疫苗曾經凍結、有異物、有搖不散的凝塊或疫苗瓶有裂紋者,均不得使用。 2.應備有腎上腺素等藥物,以備偶有發生嚴重過敏反應時急
關于傷寒副傷寒甲乙聯合疫苗的作用規格介紹
1、作用與用途-預防用生物制劑 接種本疫苗后,可使機體產生免疫應答。可預防傷寒及副傷寒甲、副傷寒乙。 2、規格? 每瓶5ml。每1次人用劑量0.2~1.0ml(根據年齡及注射針次不同)含傷寒沙門菌3.0×107~1.5×108,副傷寒甲型沙門菌、副傷寒乙型沙門菌各為1.5×107~7.5×
傷寒副傷寒甲乙聯合疫苗的簡介
本品系用傷寒沙門菌、副傷寒甲型沙門菌、副傷寒乙型沙門菌分別培養,取菌苔制成懸液經甲醛殺菌,以PBS(含0.05%吐溫-20的pH7.4的磷酸鹽緩沖液,簡稱為PBS)稀釋制成。為乳白色的混懸液,含苯酚防腐劑。
傷寒副傷寒甲乙聯合疫苗的免疫程序和劑量
1.于上臂外側三角肌附著處皮下注射。 2.初次注射本疫苗者,需注射3次,每次間隔7~10天。 注射劑量如下: 1~6周歲:第1針0.2ml,第2針0.3ml,第3針0.3ml; 7~14周歲:第1針0.3ml,第2針0.5ml,第3針0.5ml; 14周歲以上:第1針0.5ml,第2針
傷寒甲型副傷寒聯合疫苗的簡介
傷寒甲型副傷寒聯合疫苗是用傷寒沙門菌、甲型副傷寒沙門菌分別培養制成懸液,經甲醛殺菌后用PBS稀釋制成。 傷寒原液應符合“傷寒疫苗”中2.1~2.2項及3.1項的規定。 甲型副傷寒原液的制造按“傷寒疫苗”中2.1~2.2項及3.1項的規定進行,其中生產用菌種為甲型副傷寒沙門菌CMCC 5009
關于甲乙聯合疫苗的注意事項介紹
(1)同其他疫苗一樣,急性嚴重發熱疾病患者應推遲接種疫苗。 (2)注射前充分搖勻。 (3)注射器有裂紋、疫苗變質或有搖不散的塊狀物不得使用。 (4)有過敏史者慎用。 (5)本品不能預防丙型、戊型肝炎病毒及其他已知感染肝臟的病原體導致的感染。 (6)被接種者在接種時可能正處于甲肝或乙肝潛
關于甲乙聯合疫苗的基本介紹
我國甲乙肝聯合疫苗的研究于1999年底啟動,研究項目承擔者———北京科興生物制品有限公司,采用甲肝滅活疫苗與基因工程乙肝疫苗聯合而成,可同時預防甲型肝炎、乙型肝炎兩種傳染性疾病,具有減少接種次數、減輕接種痛苦、降低接種費用等優點。
關于甲乙聯合疫苗的規格介紹
本品規格為每盒一支。兒童劑量為0.5ml/支,含滅活甲肝病毒抗原250u、HBsAg 5μg。成人劑量為1.0ml/支,含滅活甲肝病毒抗原500u、HBsAg 10μg。【質量標準】 本品依據甲、乙型肝炎聯合疫苗制造檢定規程生產及檢定,符合注冊質量標準。 【作用和用途】 接種本疫苗后,可刺
副傷寒的介紹
副傷寒是由副傷寒甲、乙、丙三種沙門桿菌引起的急性傳染病。副傷寒甲、乙的臨床表現與傷寒相似,但病情更輕、病程較短,副傷寒丙的臨床表現較為特殊,可表現為輕型傷寒、急性胃腸炎或膿毒血癥。[1]
關于副傷寒的疾病治療介紹
藥物治療 1.氟喹諾酮類 抗菌譜廣,殺菌作用強,口服吸收完全,體內分布廣,膽汁濃度高,副作用少,不易產生耐藥,用作首選。氧氟沙星300mg,每日2~3次口服,或200mg,每8~12小時1次靜脈滴注;也可選用環丙沙星等。療程為2周。兒童及孕婦慎用或忌用。 2.頭孢菌素類 以第二、三代頭孢菌素
關于副傷寒的發病機制介紹
副傷寒桿菌由口入胃,如未被胃酸殺死則進入小腸,經腸黏膜侵入集合淋巴結、孤立淋巴濾泡及腸系膜淋巴結中繁殖,再經門靜脈或胸導管進入血流,形成第一次菌血癥。如機體免疫力弱,則細菌隨血流擴散至骨髓、肝、脾及淋巴結等組織大量繁殖,至潛伏期末再次大量侵入血流,形成第二次菌血癥,開始出現發熱、皮疹及肝脾腫大等
關于副傷寒的鑒別診斷介紹
1.病毒感染 此類患者起病較急,多伴有上呼吸道癥狀,常無緩脈、脾大或玫瑰疹,副傷寒的病原與血清學檢查均為陰性,常在1~2周內自愈。 2.斑疹傷寒 流行性斑疹傷寒多見于冬春,地方性斑疹傷寒多見夏秋。一般起病較急,脈搏較速,多有明顯頭痛。第5~6病日出現皮疹,數量多且可有出血性皮疹。外斐反應陽性。
關于副傷寒的預防方法介紹
預防方法 1、管理傳染源 及時發現、早期診斷、隔離并治療患者和帶菌者,隔離期應自發病日起至臨床癥狀完全消失、體溫恢復正常后15日為止,或停藥后連續大便培養2次(每周1次)陰性方可出院。對帶菌者應徹底治療。連續大便培養4次陰性可恢復與食品、兒童有關的工作。 2、切斷傳播途徑 搞好“三管一滅
關于甲乙聯合疫苗的接種對象介紹
兒童型甲、乙型肝炎聯合疫苗適用于1-15歲(包括15歲)無免疫力和有感染甲型肝炎和乙型肝炎危險的嬰幼兒和少年。不得用于新生兒母嬰阻斷接種。 成人型甲、乙型肝炎聯合疫苗適用于無免疫力和有感染甲型肝炎和乙型肝炎危險的成人和16歲以上(包括16歲)青少年。
關于甲乙聯合疫苗的用法用量介紹
用法:上臂三角肌肌內注射。 在任何情況下不能靜脈注射 基礎免疫: 基礎免疫標準接種程序為3劑。首劑于選定日期接種1劑疫苗,1個月及6個月后接種第2、3劑疫苗。 接種開始后,整個基礎免疫接種需使用同一種疫苗。 加強免疫: 在國外已有接種甲、乙型肝炎聯合疫苗后60個月的抗體長期持續性數據;
關于甲乙聯合疫苗的簡介
我國甲乙肝聯合疫苗的研究于1999年底啟動,研究項目承擔者———北京科興生物制品有限公司,采用甲肝滅活疫苗與基因工程乙肝疫苗聯合而成,可同時預防甲型肝炎、乙型肝炎兩種傳染性疾病,具有減少接種次數、減輕接種痛苦、降低接種費用等優點。 國家食品藥品監管局表示,甲乙肝聯合疫苗的國產化,標志著我國在疫
關于副傷寒的輔助檢查的介紹
1.血常規 白細胞偏低或正常,粒細胞減少,嗜酸性粒細胞減少或消失對診斷及觀察病情都有價值,其消長與病情相一致。血小板也可減少。 2.尿常規 極期可出現尿蛋白及管型。 3.糞便常規 在腸出血時有血便或潛血試驗陽性。少數患者當病變侵及結腸時可有黏液便甚至膿血便。 4.血培養 病程第1周陽性率最
關于副傷寒的臨床表現介紹
(一)、多發群體 男女老幼均可發病。兒童的發病率較高。成年人的副傷寒以副傷寒甲多見。 (二)、疾病癥狀 潛伏期8~10天,少數可為3~16天。 1.副傷寒甲及副傷寒乙:與傷寒的表現極為類似。但病情相對較輕,病程也較短。其臨床經過可分為初期、極期、緩解期和恢復期。可有如下表現:①持續高熱,
關于甲乙聯合疫苗的不良反應介紹
在本品的對照性臨床研究中,所有受試者在接種3天后的體征與癥狀都被嚴格記錄。建立了檢查項目表。受試者被要求報告所有在研究期間出現的臨床不良反應。最常見的為注射部位的反應,包括一過性疼痛、發紅和腫脹,偶有硬結。全身不良反應包括發熱、頭疼、疲乏、惡心、嘔吐。這些反應均為一過性,很少報告且被受試者考慮為
關于甲乙聯合疫苗的婦女用藥的介紹
孕婦:甲、乙型肝炎聯合疫苗對胎兒發育的影響尚未評估,因此,不推薦使用,只有在有明確甲型、乙型肝炎感染危險存在時,并充分權衡風險-效益后,方能在孕婦慎用。 哺乳期:沒有充分的資料證明在哺乳期婦女使用后對嬰兒的影響,因此,不推薦使用。
副傷寒的疾病預后介紹
大多預后良好。預后與病人的情況,年齡,有無并發癥,治療早晚,治療方法,過去曾否接受預防注射以及病原菌的毒力等有關。老年人,嬰幼兒預后較差,明顯貧血,營養不良者預后也較差。并發腸穿孔,腸出血,心肌炎,嚴重毒血癥等病死率較高。
副傷寒的疾病護理介紹
(一)、護理方法 注意皮膚及口腔的護理,注意觀察體溫、脈搏、血壓、腹部、大便等變化。 (二)、注意事項 1.高熱 適當應用物理降溫,慎用解熱鎮痛類發汗退熱藥,以免虛脫。 2.便秘 用開塞露或用生理鹽水低壓灌腸,禁用瀉劑和高壓灌腸。 3.腹瀉 可用收斂藥,忌用鴉片制劑。 4.腹脹 可用
傷寒-、副傷寒沙門菌感染
一、細菌的傳播與致病???? 傷寒、副傷寒沙門菌感染主要是通過消化道傳播,少部分也可通過微生物或感染性材料的胃腸道外接種傳播。傷寒由傷寒沙門菌引起,副傷寒由副傷寒甲、乙、丙沙門菌引起。沙門菌還可引起胃腸炎和敗血癥。傷寒沙門菌進入消化道后,未被胃酸殺滅的細菌進入小腸,在腸腔內堿性環境、膽汁和營養物質的
傷寒、副傷寒沙門菌感染
一、的傳播與致病??? 傷寒、副傷寒沙門菌感染主要是通過消化道傳播,少部分也可通過或感染性材料的胃腸道外接種傳播。傷寒由傷寒沙門菌引起,副傷寒由副傷寒甲、乙、丙沙門菌引起。沙門菌還可引起胃腸炎和敗血癥。傷寒沙門菌進入消化道后,未被胃酸殺滅的細菌進入小腸,在腸腔內堿性環境、膽汁和營養物質的適
關于副傷寒桿菌的臨床表現介紹
副傷寒的潛伏期較傷 寒短,一般為8~10天,有時可短至3~6天。副傷寒甲、乙的癥狀與傷寒類似,但副傷寒丙的癥狀較特殊。 (一)副傷寒甲、乙起病徐緩,但驟起者不少見,尤以副傷寒乙為多。開始時可先有急性胃腸炎癥狀如腹痛、嘔吐、腹瀉等,約2~3天后癥狀減輕,繼而體溫升高,傷寒樣癥狀出現。發熱常于3
副傷寒的病理生理相關介紹
副傷寒甲、乙的病理變化大致與傷寒相同。主要為全身單核-巨噬細胞系統的炎性增生反應,此病變鏡檢的最顯著特征是以巨噬細胞為主的細胞浸潤,巨噬細胞內可見吞噬了的淋巴細胞、紅細胞、傷寒桿菌及壞死組織碎屑,稱為“傷寒細胞”,是本病的特征性病變。若傷寒細胞聚積成團,則稱為“傷寒結節”。 主要病變部位在回腸
副傷寒桿菌的基本介紹
副傷寒(paratyphoidfever)是由副傷寒桿菌所致的急性傳染病。副傷寒的臨床表現與傷寒相似,但一般病情較輕,病程較短,病死率較低。副傷寒丙尚可表現為急性胃腸炎或膿毒血癥。 副傷寒的病原體有3種,副傷寒甲桿菌、副傷寒乙桿菌及副傷寒丙桿菌。各種副傷寒桿菌均有“O”和“H”抗原,在自然條件
傷寒和副傷寒等沙門菌感染的治療原則
? 傷寒和副傷寒是一類常見的急性消化道傳染病,除病原體、免疫性各不相同外,兩者在病理變化、流行病學、臨床特點及防止措施等方面均相近。??? 【治療原則】??? 1. 擬診或確診患者應按腸道傳染病隔離,臨床癥狀消失后,每隔5天取糞便標本做細菌培養,連續2次培養陰性可解除隔離。??? 2. 在給予抗菌治
副傷寒的病理生理
副傷寒甲、乙的病理變化大致與傷寒相同。主要為全身單核-巨噬細胞系統的炎性增生反應,此病變鏡檢的最顯著特征是以巨噬細胞為主的細胞浸潤,巨噬細胞內可見吞噬了的淋巴細胞、紅細胞、傷寒桿菌及壞死組織碎屑,稱為“傷寒細胞”,是本病的特征性病變。若傷寒細胞聚積成團,則稱為“傷寒結節”。 主要病變部位在回腸
副傷寒的發病機制
副傷寒桿菌由口入胃,如未被胃酸殺死則進入小腸,經腸黏膜侵入集合淋巴結、孤立淋巴濾泡及腸系膜淋巴結中繁殖,再經門靜脈或胸導管進入血流,形成第一次菌血癥。如機體免疫力弱,則細菌隨血流擴散至骨髓、肝、脾及淋巴結等組織大量繁殖,至潛伏期末再次大量侵入血流,形成第二次菌血癥,開始出現發熱、皮疹及肝脾腫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