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述HIV病毒的形態結構介紹
人類免疫缺陷病毒直徑約80~140納米,呈圓形或卵圓形。病毒外膜是類脂包膜,來自宿主細胞,并嵌有病毒的蛋白gp120與gp41。其中gp41是跨膜蛋白,gp120位于表面,與gp41通過非共價作用結合。向內是由蛋白p17形成的球形基質(matrix),以及蛋白p24形成的半錐形衣殼(capsid),衣殼在電鏡下呈高電子密度。衣殼內含有病毒的RNA基因組、酶(逆轉錄酶、整合酶、蛋白酶)以及其他來自宿主細胞的成分(如tRNAlys3,作為逆轉錄的引物)。 病毒表面囊膜電子致密度增高,并且可見桿棒樣表面突起。破碎不完整的毒粒尤為多見,囊膜會失去完整性,碎裂的病毒會呈片段狀或者扭結狀分散于成團的完整毒粒中 [12] 。......閱讀全文
簡述HIV病毒的形態結構介紹
人類免疫缺陷病毒直徑約80~140納米,呈圓形或卵圓形。病毒外膜是類脂包膜,來自宿主細胞,并嵌有病毒的蛋白gp120與gp41。其中gp41是跨膜蛋白,gp120位于表面,與gp41通過非共價作用結合。向內是由蛋白p17形成的球形基質(matrix),以及蛋白p24形成的半錐形衣殼(capsid
簡述腺病毒的結構形態
腺病毒呈無囊膜的球形結構,其病毒粒子在感染的細胞核內常呈晶格狀排列,每個病毒顆粒包含一個36 kb的線性雙鏈DNA,兩端各有一個100~600 bp的反向末端重復序列(inverted terminal re-peat, ITR), ITR的內側為病毒包裝信號,是病毒包裝所需要的順式作用元件。基
簡述甲型肝炎病毒的形態與結構
病毒呈球形,直徑約為27nm。無囊膜。衣殼由60個殼微粒組成,呈20面體立體對稱,有HAV的特異性抗原(HAVAg),每一殼微粒由4種不同的多肽即VP1、VP2、VP3和VP4所組成 [1] 。 在病毒的核心部位,為單股正鏈RNA。除決定病毒的遺傳特性外,兼具信使RNA的功能,并有傳染性 [1
HIV病毒的結構是什么
1981年,人類免疫缺陷病毒在美國首次發現。它是一種感染人類免疫系統細胞的慢性病毒,屬反轉錄病毒的一種,會引起至今無有效療法的致命性傳染病。該病毒破壞人體的免疫能力,導致免疫系統失去抵抗力,而導致各種疾病及癌癥得以在人體內生存,發展到最后,導致艾滋病(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征)。在世界范圍內導致了近1
關于登革病毒的形態與結構介紹
病毒顆粒呈球形,直徑約55nm。病毒顆粒外被脂蛋白包膜,并具有包膜刺突。病毒包膜的外層含有包膜蛋白E,內層含有膜蛋白M。病毒核心是由病毒的單股、正鏈RNA(+ssRNA)和病毒衣殼蛋白C共同組成的20面體核衣殼結構。病毒RNA具感染性。
艾滋病毒的形態結構介紹
人類免疫缺陷病毒直徑約120納米,大致呈球形。病毒外膜是類脂包膜,來自宿主細胞,并嵌有病毒的蛋白gp120與gp41;gp41是跨膜蛋白,gp120位于表面,并與gp41通過非共價作用結合。向內是由蛋白p17形成的球形基質(Matrix),以及蛋白p24形成的半錐形衣殼(Capsid),衣殼在電
人類免疫缺陷病毒的形態結構介紹
人類免疫缺陷病毒直徑約80~140納米,呈圓形或卵圓形。病毒外膜是類脂包膜,來自宿主細胞,并嵌有病毒的蛋白gp120與gp41。其中gp41是跨膜蛋白,gp120位于表面,與gp41通過非共價作用結合。向內是由蛋白p17形成的球形基質(matrix),以及蛋白p24形成的半錐形衣殼(capsid
關于皰疹病毒的形態結構介紹
單純皰疹病毒(Herpes simplex virus,HSv)呈球形,完整病毒由核心、衣殼、被膜(Tegument)及囊膜組成核心含雙股DNA,纏繞成纖絲卷軸。衣殼呈二十面體對稱,由162殼微粒組成,直徑100nm 。衣殼外一層被膜覆蓋,厚薄不勻,最外層為典型的脂質雙層囊膜,上有突起。有囊膜的
關于乙型肝炎病毒的形態結構介紹
乙型肝炎病毒的形態結構:乙肝病毒在電子顯微鏡下可呈3種形態的顆粒結構:直徑約42nm的大球形顆粒、直徑約22nm的小球形顆粒以及管型顆粒。大球形顆粒(Dane 顆粒)為完整的病毒顆粒,由包膜和核衣殼組成,包膜含HBsAg、糖蛋白和細胞脂肪,核心顆粒內含核心蛋白(HBcAg)、環狀雙股HBV-DN
關于麻疹病毒的形態與結構介紹
麻疹病毒為球形或絲形,直徑約120nm~250nm,核心為單負鏈RNA,不分節段,基因組全長約16kb,基因組有N、P、M、F、H、L 6個基因,分別編碼6個結構和功能蛋白:核蛋白(nucleoprotein,NP)、磷酸化蛋白(phosphoprotein,P)、M蛋白(membrane pr
慢病毒Hiv1基因的結構
HIV-1作為慢病毒的代表,其結構具有一定的特點,我們以HIV-1為例來進行一個簡單介紹。HIV-1是一個雙鏈的RNA病毒,其由9個基因所構成, gag、pol、env 3個基因編碼病毒的基本結構, tat、rev 2個調節基因, vif、vpr、vpu、nef 4個輔助基因。
HIV病毒結構特征和致病機理
HIV病毒的結構特征:1、人類免疫缺陷病毒直徑約120納米,大致呈球形。2、病毒外膜是類脂包膜,來自宿主細胞,并嵌有病毒的蛋白gp120與gp41;gp41是跨膜蛋白,gp120位于表面,并與gp41通過非共價作用結合。3、向內是由蛋白p17形成的球形基質(Matrix),以及蛋白p24形成的半錐形
HIV病毒結構特征和致病機理
HIV病毒的結構特征:1、人類免疫缺陷病毒直徑約120納米,大致呈球形。2、病毒外膜是類脂包膜,來自宿主細胞,并嵌有病毒的蛋白gp120與gp41;gp41是跨膜蛋白,gp120位于表面,并與gp41通過非共價作用結合。3、向內是由蛋白p17形成的球形基質(Matrix),以及蛋白p24形成的半錐形
免疫缺陷病毒的形態結構
病毒呈球形,直徑100~120nm,電鏡下可見一致密的圓錐狀核心,內含病毒RNA分子和酶(逆轉錄酶、整合酶、蛋白酶),病毒外層囊膜系雙層脂質蛋白膜,其中嵌有gp120和gp41,分別組成刺突和跨膜蛋白。囊膜內面為P17蛋白構成的衣殼,其內有核心蛋白(P24)包裹RNA。
關于HIV病毒的定義介紹
人類免疫缺陷病毒又稱艾滋病病毒,是造成人類免疫系統缺陷的一種逆轉錄病毒。這一病毒會攻擊并逐漸破壞人類的免疫系統,致使宿主在被感染時得不到保護。感染人類免疫缺陷病毒并且去世的人,往往死于繼發感染或者癌癥。而艾滋病是人類免疫缺陷病毒感染的最后階段 [1] 。
關于HIV病毒的來源介紹
對于人類免疫缺陷病毒的來源,研究者已經基本達成共識。這是一種動物源性病毒,起源于非洲中部的野生靈長類動物。 人類免疫缺陷病毒可以分為兩型:HIV-1和HIV-2,其中HIV-1和黑猩猩的免疫缺陷病毒(SIVcpz)在基因組成方面十分接近,很可能是跨種群傳播給人類的。而HIV-2和烏色白眉猴的免
關于HIV病毒的危害介紹
HIV不僅使人體的免疫系統難以抵御其侵害,而且給特效治療藥物和預防用疫苗的研制帶來困難。HIV直接侵犯人體的免疫系統,破壞人體的細胞免疫和體液免疫。它主要存在于感染者和病人的體液(如血液、精液、陰道分泌物、乳汁等)及多種器官中,它可通過含HIV的體液交換或器官移植而傳播。 侵蝕細胞 現已證實
關于HIV病毒的命名介紹
1983年,巴黎巴斯德研究所專門研究逆轉錄病毒與癌癥關系的法國病毒學家呂克·蒙塔尼埃(Luc Montagnier)及其研究組首次從一位罹患晚期卡波西氏肉瘤的年輕艾滋病病人的血液及淋巴結樣品中分離得到一種新的逆轉錄病毒。經證實,這是一種新發現的病毒,巴斯德研究所將這種病毒稱為“淋巴結病相關病毒”
常見病毒的形態結構怎樣
病毒粒子的個體很小,一般在10~300納米,大多數比細菌小得多,能通過細菌濾器,須用電子顯微鏡才能看到,無細胞結構,大多數僅由核酸和蛋白質構成,而且一種病毒只有一種核酸(RNA或DNA)。病毒是嚴格的活細胞內寄生物,不能用人工培養基進行培養,一般具有較嚴格的宿主選擇性,在受病毒感染的宿主細胞中往往形
艾滋病毒的形態結構
人類免疫缺陷病毒直徑約120納米,大致呈球形。病毒外膜是類脂包膜,來自宿主細胞,并嵌有病毒的蛋白gp120與gp41;gp41是跨膜蛋白,gp120位于表面,并與gp41通過非共價作用結合。向內是由蛋白p17形成的球形基質(Matrix),以及蛋白p24形成的半錐形衣殼(Capsid),衣殼在電
概述冠狀病毒的形態結構
冠狀病毒粒子呈不規則形狀,直徑約60-220nm。病毒粒子外包著脂肪膜,膜表面有三種糖蛋白:刺突糖蛋白(S,Spike Protein,是受體結合位點、溶細胞作用和主要抗原位點);小包膜糖蛋白(E,Envelope Protein,較小,與包膜結合的蛋白);膜糖蛋白(M,Membrane Pro
關于HIV病毒疫苗研制的介紹
開發艾滋病病毒疫苗仍然面臨很多挑戰,在研究HIV-1疫苗的過程中,研究者發現HIV-1病毒在世界范圍內存在廣泛的多樣性,隨著病毒的種類越來越多,單一疫苗的作用也會越來越弱,如何開發一種能夠應對多種病毒變異、保持效用的疫苗,是需要解決的問題;另外,HIV-1感染者并不能夠完全清除病毒,人類缺乏與之
關于HIV病毒的存活條件介紹
1、存活地點 艾滋病病毒廣泛存在于感染者的血液、精液、陰道分泌物以及唾液、尿液、乳汁、腦脊液和有神經癥狀者的腦組織中,血液、精液、陰道分泌物中的病毒濃度相比其他體液要更高。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血液、精液、陰道分泌物、乳汁、傷口滲出液有很強的傳染性 。 2、滅活方法 艾滋病病毒在體外生存能力極
關于流行性乙型腦炎病毒的形態結構介紹
乙腦病毒為球形,直徑50nm,內有衣殼蛋白(C)與核酸構成的核心,外披以含脂質的囊膜,表面有囊膜糖蛋白(E)刺突,即病毒血凝素,囊膜內尚有內膜蛋白(M),參與病毒的裝配。病毒基因組為單股正鏈RNA,全長11kb,自5′至3′端依次編碼結構蛋白C、M、E以及非結構蛋白NS1—NS5,病毒RNA在細
關于HIV病毒的刪除病毒的研究介紹
2014年7月,美國坦普爾大學神經科學研究院主任卡邁勒·哈利利教授等研究人員們發現了一種可以徹底將艾滋病病毒從人體細胞中刪除的方法,研究成果發表在《國家科學學術進程雜志》(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上。在研究中,研究者首先將一
朊病毒的形態介紹
20世紀80年代,Merz等人在電子顯微鏡下發現了羊瘙癢病相關纖維的可見形態。它是一種特殊的纖維結構,它的存在形式有兩種,Ⅰ型纖維直徑為11~14納米,由兩根直徑為4~6納米的原纖維相互螺旋盤繞而成,螺距為40納米不等;Ⅱ型纖維由4根相同的原纖維組成,每兩根之間的間隙為3~4納米,Ⅱ型纖維的直徑
簡述隱孢子蟲的形態結構
隱孢子蟲生活史有滋養體、裂殖體、配子體、合子和卵囊5個發育階段,其中卵囊是感染階段。卵囊(oocyst)呈圓形或橢圓形,直徑4~6um,囊壁光滑、無色,成熟卵囊內含4個呈月牙形的子孢子(sporozoitc)和1個殘留體(residual body)。在改良抗酸染色標本中,卵囊為玫瑰紅色,背景為
HIV病毒(艾滋病病毒)抗原檢測介紹
第四代艾滋病病毒抗原抗體檢測可以同時檢出艾滋病病毒抗體和HIVp24抗原,廣泛用于臨床。與單純抗體檢測相比,提高了準確性,尤其是對慢性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敏感性和特異性接近100%。此外,第四代艾滋病病毒檢測將艾滋病窗口期縮短至14~21天,有助于早期發現艾滋病病毒感染。不足之處是,增加了非特異性
關于HIV病毒的首次發現的介紹
1981年6月5日,美國亞特蘭大疾病控制中心的《Morbidity and Mortality Weekly Report》第一次公開報道了艾滋病 [15] 。在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以及眾多醫生與科學家的持續工作下,累積了具有信服性的流行病學數據,顯示艾滋病有一定的傳染性致因(etiology
關于HIV病毒的典型案例的介紹
第二名被成功治愈的艾滋病病人——“倫敦病人”的奇跡 英國倫敦一名男子于2003年感染艾滋病病毒,在2012年開始接受抗逆轉錄病毒藥物治療,同年晚些時候確診了霍奇金淋巴瘤。2016年,治療小組決定為其尋找骨髓移植配型,以治療這種血液惡性腫瘤。 治療小組找到了合適的骨髓捐獻者,這位捐贈者的CC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