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泡餐具的爭議,提醒我們需要盡量健全充分博弈的機制,這既有助于企業維護自己的利益,也有助于反對者發出自己的聲音。 日前,五大行業協會與國家發改委相繼為發泡餐具重返市場“正名”。對于解禁,發改委詳列了符合國家食品包裝用具相關標準、可以回收再利用、節約石油資源等五大理由。 然而,圍繞發泡餐具的爭議,并未隨著其解禁就告結束。此前,媒體剛剛曝光了發泡餐具相關企業為解禁進行公關,而一直與中塑協“唱反調”的國際食品包裝協會也堅持認為,發泡餐具為綠色產品沒有依據。 涉及“公地”的事項,不怕有爭議,也不應怕意見對立。發改委列出發泡餐具解禁的五大理由,表明的是決策時的慎重態度;持相反意見的一方堅持立場,同樣反映的是一種慎重態度。這種討論越充分,公共領域事務決策就離科學性越近。追求勉強的一致性,不如坦承各自的不同立場,并交由實踐去驗證。 發泡餐具解禁,在能否達成共識、要不......閱讀全文
本報3月12日獨家報道的《一次性發泡餐具解禁惹爭議》在行業內掀起風波。昨天,五大行業協會與國家發改委相繼為發泡餐具重返市場“正名”。 發改委稱解禁有五大原因 昨天下午,發改委針對發泡餐具解禁一事發布說明,給出了五大解禁理由: 一是發泡塑料餐具符
一次性發泡餐盒到底能不能用,是否需要撥亂反正,權威部門應該對此進行一次全面的鑒定,以正視聽,消除消費者的疑慮。 “平反”還是該“禁止”,兩大機構打起“口水仗” 一度視為“白色垃圾”的一次性發泡餐盒,到底是綠色產品,還是有毒有害?是該“平反”?還是該“禁止”?最近,國內兩大機構為此打起了“口水
佛山塑料股份有限公司使用洋垃圾制造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一事被曝光后,緊接著,這一國家明令禁止生產銷售已有數年的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突然就被“正名”,8月24日,中國產學研合作促進會與中國塑料加工工業協會聯合召開說明會公開稱,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是綠色的無害產品。此語一出,立即遭到了環保
被禁止了14年的一次性發泡餐具近日從“禁止”名單中刪除。此舉在一次性餐具生產廠家中引起議論。 “不可能吧,這是國家一直明令禁止的。”山東一家一次性餐具生產廠商表示懷疑,當他得知國家發改委確實更改了以前的禁令后,表達了震驚,同時對一次性發泡餐具的前景表示不看好:“誰知道
曾經的"白色污染"罪魁禍首-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在被禁產禁用14年后,被重新允許進入市場。 依照此前國家發改委發布的《國家發展改革委關于修改〈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2011年本)〉有關條款的決定》,原目錄中淘汰類產品"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被刪除,從5月1日開始執行。這即意味著,自1999年被
2013年2月16日,國家發改委宣布將“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下稱發泡餐具)從淘汰類產品目錄中刪除,并于2013年5月1日起施行。從此,這一曾經的白色污染罪魁禍首在被禁產禁用14年后,又光明正大地重返市場。 如今,發泡餐具解禁已近一年。解禁后,發泡餐具生產企業現狀怎樣?國家發改委在解
曾經的鐵路白色污染罪魁禍首――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在被禁產禁用14年后,如今被重新允許進入市場。這一舉動讓人感到不解,有專家從多個方面提出了質疑。 發改委解禁 2月26日,國家發改委發布第21號令,對《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2011年本)》有關條目進行局部調整,其
今年2月國家發改委解禁“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引發的社會爭論尚未平息,新舊產業之間的博弈就已經開始。 《中國經營報》記者了解到,雖然被明令禁止14年,但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的地下生產從未停止,牢牢控制著一次性餐具的半壁江山。 而作為取代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的新興產業,“一次性降解餐盒產業”經過多年
在禁產禁用14年之后,有“白色污染”之稱的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如今又“復活還魂”啦?據悉,日前發改委發布了21號令,局部調整《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2011年本)》,在淘汰類產品目錄中刪除了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也就是說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不再是淘汰類產品。據相關權威人士透露,由于發改委21
曾經的鐵路白色污染罪魁禍首――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在被禁產禁用14年后,如今被重新允許進入市場。這一舉動讓人感到不解,有專家從多個方面提出了質疑。 發改委解禁 2月26日,國家發改委發布第21號令,對《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2011年本)》有關條目進行局部
潔白的純料 發泡餐盒十年暗戰 記者暗訪:垃圾次料造出餐盒 核心提示 10月初,北京地區僅存的一家發泡餐盒企業,最終選擇徹底切斷生產線,改行做KT板材。這家在被禁前發展了6年,被禁后又“地下”生產了10年的企業負責人老謝(化名)無奈地表示,除非這個行業徹底解禁,否則他決不會再涉足。“1
14年前,國家發改委(原國家發展計劃委員會)一道禁令,一次性發泡餐具從最開始的“白色革命”者,迅速淪落為“白色垃圾”,成為“過街老鼠”; 14年后,白色污染陰影仍在,各類環保餐具依次登場,禁令又突然解除。從5月1日解禁后已過去兩月,便宜輕巧且地下交易一直存在的發泡餐具卻并未出現“席卷重
鐵軌兩旁的白色垃圾足有十幾厘米厚。2002年3月,湖南株洲火車站臨時停車點車軌邊垃圾遍地。 在被禁14年之后,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合法“重生”。今年2月26日,國家發改委發布第21號令,對《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2011年本)》有關條目進行局部調整,在淘汰類產品目錄中刪除了一次
依據國家發改委公告,曾被稱為“白色污染”的發泡餐具已于今年5月1日正式解禁,然而市場上對于解禁的質疑仍持續不斷。上海律師嚴義明于3月26日向發改委申請公開發泡餐具解禁政府決策的過程及信息依據等,昨天,嚴義明表示,發改委在三個月后終于給予回復,但是該回復仍然含糊不清。 ■發改委回復 討
5月1日,被禁達14年之久的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正式迎來“解禁日”,根據國家發展改革委此前修改《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2011年本)》有關條款的規定,一次性發泡餐具將從“淘汰產品目錄”中刪除,被允許于今年5月1日后生產使用。消費者對“重出江湖”的一次性發泡餐具持什么態度?餐飲企業和攤點是否會使用?
記者日前在上海某手機賣場看到,一家手機配件攤位的伙計趴在柜臺上吃一份外賣拉面,盛拉面的是一只白色發泡塑料圓碗,碗沿發脆略顯破裂開口。 曾被國家禁產禁用14年的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隨著近日國家發改委發布的第21號令的生效,將于今年5月解禁并重新回歸市場。消息一出,立即引起多方爭議:一度被稱為
十四年詬病 發泡餐具獲釋難返市場 被禁與解禁:發泡餐具艱難重生 1999年,被國家列入禁止生產、銷售和使用的淘汰目錄,2013年5月1日,正式解禁。 “這是一場科學與反科學的戰爭。”中國塑料餐具聯合辦公室主任李沛生這樣形容發泡餐具的十四年遭遇。 然而解禁半個月來,發泡餐具卻并沒有實現真正
十四年詬病 發泡餐具獲釋難返市場 被禁與解禁:發泡餐具艱難重生 1999年,被國家列入禁止生產、銷售和使用的淘汰目錄,2013年5月1日,正式解禁。 "這是一場科學與反科學的戰爭。"中國塑料餐具聯合辦公室主任李沛生這樣形容發泡餐具的十四年遭遇。 然而解禁半個月來,發泡餐具
廣東暫不解禁一次性發泡餐具 發改委解禁令本月起生效,廣東省還在等待國家質監總局意見 2月16日,國家發改委發令解禁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將于本月起生效。昨日,南都記者從省質監局獲悉,目前廣東省暫不解禁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也暫時不發放一次性發泡餐具生產
曾經的白色污染一次性發泡餐具在禁產禁用14年后突然解禁正備受質疑,而京華時報記者調查發現,同期解禁的還有直接接觸飲料和食品的聚氯乙烯包裝制品(簡稱“PVC食品包材”),這類制品是需要加入增塑劑的,而解禁理由未做任何明示。然而,同樣作為直接接觸食品的常用的PVC保鮮膜仍然被列在“限制類”。
曾經的白色污染一次性發泡餐具在禁產禁用14年后突然解禁正備受質疑,而京華時報記者調查發現,同期解禁的還有直接接觸飲料和食品的聚氯乙烯包裝制品(簡稱“PVC食品包材”),這類制品是需要加入增塑劑的,而解禁理由未做任何明示。然而,同樣作為直接接觸食品的常用的PVC保鮮膜仍然被列在“限制類”。 企業
一次性發泡餐具解禁引發“白色污染”擔憂 “解禁前都有人偷著出售不符合規定的一次性發泡餐具,等解禁后,這樣的行為豈不更加肆無忌憚?”昨日,不少市民表示。對于市民的擔憂,山東省塑料協會工作人員建議,“解禁后,濟南生產、流通、回收環節都要加大監管力度,各部門聯合執法,從根本上杜絕制假造假的行為。”生產環
曾經的白色污染一次性發泡餐具在禁產禁用14年后突然解禁正備受質疑,而據調查發現,同期解禁的還有直接接觸飲料和食品的聚氯乙烯包裝制品(簡稱“PVC 食品包材”),這類制品是需要加入增塑劑的,而解禁理由未做任何明示。然而,同樣作為直接接觸食品的常用的PVC保鮮膜則仍然被列在“限制類”。 企
過去十四年內,占中國一次性餐盒2/3市場份額的發泡餐盒一直未能獲得合法身份。自1999年發泡塑料餐具被“禁止生產、銷售和使用”以來,一次性發泡餐盒的生產一直屬于“地下生產”。但是,今年2月,國家發改委發布的第21號令,對《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2011年本)》有關條目進行局部調整,其中
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在被禁14年之后于今年5月1日重新回歸市場。不過,日前有消息稱廣東暫不解禁發泡餐具。羊城晚報記者9日從省質監局相關負責人處了解到,目前確實還未發放一次性發泡餐具的生產許可證,但并不意味著‘不解禁’,廣東解禁發泡餐具的時間將與國家同步。 今年2月,國家發改委公布第21號令,
制造餐盒的粒子,白色的是新原料,偏黃色的則是邊角料再造的。 發泡餐盒生產工藝簡單,不斷有新廠出現。 5月1日一次性發泡餐具解禁后“污染”再現引人擔憂 CPI漲工薪族快餐難舍必用品僅廣州日耗飯盒超百萬 技術顯示回收可做地板井蓋癥結在于回收資金誰來出 本月起,
制造餐盒的粒子,白色的是新原料,偏黃色的則是邊角料再造的。發泡餐盒生產工藝簡單,不斷有新廠出現。 本月起,國家發改委解禁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的政策正式施行。據了解,國家相關部門目前正在研究制定發泡餐具回收細則,這與許多人對“白色污染”重現的擔心不謀而合。 發泡餐具的回收一直是難題,
曾被稱為“白色垃圾”的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在被禁14年后,在今年5月1日迎來解禁。本報記者近日兵分多路進行調查發現,隨著人們生活習慣發生變化,本市大多數餐廳、快餐店都在使用一次性聚丙烯餐具或紙質餐具打包或送餐,一次性發泡餐具主要聚居在夜排檔。 解禁后的發泡餐具恐難現昔日風光。業內專家則建議,
據國家發改委今年2月16日發布的《國家發展改革委關于修改〈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2011年本)〉有關條款的決定》(國家發改委令第21號),“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將在今年5月1日恢復使用,這也就意味著,禁止了14年的“一次性發泡餐盒”又可以被允許使用在食品包裝中。 市場
自5月1日起,被禁達14年之久的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正式被國家發改委解禁,重新允許生產使用。記者采訪多名餐盒生產企業和食品包裝專家了解到,發泡餐具解禁后主要面臨原料質量難控、回收難等四大難題,并對非發泡餐具生產企業造成沖擊。業內人士認為,我國亟待完善相關國家標準,提高行業準入門檻,建立健全完備的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