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肉毒堿的研究簡史
左旋肉堿的研究始于20世紀初期。1905年,俄國人Gulewitsch和Krimberg從肉類提取物中發現了L-肉堿 [4] ,并用拉丁語carnis命名,意思是“畜肉”。自此以后,各國科學家進行了深入的研究。 1927年,Tomita和Sendju證實了其分子結構。 1948年,Fraenkel發現了大黃粉蟲幼蟲的生長需要一種生長因子,并將此命名為維生素BT。 1952年,美國伊利諾斯大學的研究人員Carter確證了維生素BT就是肉堿 [14] 。 從1953年開始,左旋肉堿列在美國《化學文摘》中的Vitamin BT的索引欄目下。 1958年,Fritz發現左旋肉堿對心臟和肌肉組織中的長鏈脂肪酸的氧化具有重要作用,可以提高脂肪的β-氧化代謝速率,能加速細胞(線粒體)對脂肪的消耗。 1973年,Engel和Angeliui報道了首例L-肉堿缺乏癥病例,并用肉堿治療 [13] 。之后又報道了幾種與肉堿缺乏有關的臨......閱讀全文
概述肉毒堿的研究簡史
左旋肉堿的研究始于20世紀初期。1905年,俄國人Gulewitsch和Krimberg從肉類提取物中發現了L-肉堿 [4] ,并用拉丁語carnis命名,意思是“畜肉”。自此以后,各國科學家進行了深入的研究。 1927年,Tomita和Sendju證實了其分子結構。 1948年,Fraen
精液肉毒堿的概述
精漿中的肉毒堿主要由附睪分泌,其次是精囊。肝臟是肉毒堿合成的主要場所,精漿中肉毒堿分為游離肉毒堿和乙酰肉毒堿兩種,精漿肉毒堿含量幾乎高于血漿肉毒堿的10倍,這可能與精子在附睪內成熟時所需要的能量來源有關。當附睪和精囊功能發生障礙,精液肉毒堿會急劇下降。因此檢測精漿中肉毒堿含量可作為了解附睪和精囊
精液肉毒堿檢查作用
檢測精漿中肉毒堿含量可作為了解附睪和精囊功能的指標之一。肉毒堿及果糖含量正常,表明附睪、精囊功能正常;當精液肉毒堿含量高于正常的50%,而果糖含量降低,提示附睪功能正常,精囊功能障礙;當精液肉毒堿含量占正常的50%左右而果糖含量正常,提示附睪功能障礙,精囊功能正常或輸精管阻塞;當精液肉毒堿急劇下
精液肉毒堿的臨床意義
異常結果; 肉毒堿及果糖含量正常,表明附睪、精囊功能正常;當精液肉毒堿含量高于正常的50%,而果糖含量降低,提示附睪功能正常,精囊功能障礙;當精液肉毒堿含量占正常的50%左右而果糖含量正常,提示附睪功能障礙,精囊功能正常或輸精管阻塞;當精液肉毒堿急劇下降,果糖含量降低,顯示附睪和精囊功能均發生
精液肉毒堿的注意事項
采集精液前:必須停止性生活2-7天,并且不得有自慰、夢遺等情況,還應禁煙戒酒,忌服對生精功能有影響的藥物等 采集時:采精時間以晨起為佳,采精前用溫水將雙手、陰部,尤其是龜頭洗凈。可采用自慰法或電動按摩射精法引起排精。 采集后:一個小時左右送往檢測的地點 不適宜人群:沒有
關于肉毒毒素的概述
肉毒毒素是肉毒桿菌產生的一類結構相關、抗原性不同的外毒素,也稱肉毒神經毒素(botulinumneurotoxin)。除肉毒桿菌外,某些酪酸桿菌(C.butyricum)和巴拉特桿菌(C.barati)也可產生肉毒毒素。肉毒桿菌通常先產生無毒的前體毒素(progenitortoxin),該前體毒
關于肉毒堿的合成法的介紹
最早于1953年就有DL-肉堿合成的ZL報道,20世紀60年代已有工業化生產。國內1982年也有作為胃藥的生產和應用。直接從DL-肉堿出發,用樟腦酸、N-乙酰-D-谷氨酸或乙苯酰-L-(+)酒石酸為拆分劑,進行化學拆分獲取L-肉堿。但D-肉堿消旋比較困難,不能回收,工業化生產尚需突破性進展 [4
生化檢測項目精液肉毒堿介紹
精液肉毒堿介紹: 精漿中的肉毒堿主要由附睪分泌,其次是精囊。肝臟是肉毒堿合成的主要場所,精漿中肉毒堿分為游離肉毒堿和乙酰肉毒堿兩種,精漿肉毒堿含量幾乎高于血漿肉毒堿的10倍,這可能與精子在附睪內成熟時所需要的能量來源有關。當附睪和精囊功能發生障礙,精液肉毒堿會急劇下降。因此檢測精漿中肉毒堿含量可作
精液肉毒堿的相關疾病有哪些
腹痛伴血尿,腰痛伴尿頻、尿急、尿痛,血尿伴排尿不暢,發熱伴尿頻、尿急、尿痛、腰疼,劇烈運動或強體力勞動后血尿,神經性尿頻,一過性肉眼血尿,血尿伴蛋白尿,間歇性血尿,下腹疼痛
關于肉毒堿的生產工藝介紹
在季銨化反應鍋中,加入環氧氯丙烷、三甲胺、稀鹽酸,反應生成3-氯-2-羥丙基三甲銨氯化物,收率91.5%。分離得到的季銨鹽溶于乙醇-水溶液中,與氰化鈉發生氰化反應,生成3-氰基-2-羥丙基三甲銨氯化物,再用濃鹽酸水解,經分離精制(活性炭脫色)得到肉堿鹽酸鹽。水解反應收率86%。
關于肉毒堿的基本信息介紹
左旋肉堿(L-carnitine),又稱L-肉毒堿、維生素BT,化學式是C7H15NO3,化學名稱為(R)-3-羧基-2-羥基-N,N,N-三甲基丙銨氫氧化物內鹽,代表藥物有左卡尼汀 [3] 。是一種促使脂肪轉化為能量的類氨基酸,純品為白色晶狀體或白色透明細粉 [1] ,極易溶于水、乙醇、甲醇,
關于肉毒堿的生理功能介紹
L-肉堿廣泛存在于自然界,肌肉組織中肉堿含量高。動物實驗發現,腎上腺的L-肉堿濃度最高,其次是心臟、骨骼、肌肉、脂肪組織和肝臟。游離的L-肉堿通過尿排出 [53] 。人體所需肉堿是通過膳食攝入和/或內源合成。人體的肝臟和腎臟以賴氨酸和蛋氨酸為原料可合成肉堿,同時需要VC、煙酸、VB6和鐵協助。V
概述肉毒桿菌毒素的應用
由于肉毒毒素是種神經麻醉劑,能使肌肉暫時麻痹,醫學界自1979年第1次將其作為一種治療藥物應用于臨床治療斜視,至今已有30年的歷史,目前已發展為治療各種局限性張力障礙性疾病,其療效穩定而可靠。 起初,醫生將肉毒毒素用于治療面部痙攣和其他肌肉運動紊亂癥,用它來麻痹肌肉神經,以此達到停止肌肉痙攣的
概述肉毒中毒的相關情況
肉毒毒素對人和動物均有高度致病力,不分年齡和性別,但人類肉毒中毒主要由A、B、E和F型毒素引起,動物的肉毒中毒主要由C、D型肉毒毒素引起,常發生在牛、馬、羊,禽和鳥類,水貂和雪貂等經濟動物,而豬、犬、貓的肉毒中毒比較罕見。迄今尚無G型毒素引起的人或動物肉毒中毒的病例報道。 根據中毒途徑和對象不
概述氮氣的研究簡史
瑞典化學家卡爾·謝勒(Carl Scheele)和蘇格蘭植物學家丹尼爾·盧瑟福(Daniel Rutherford)在1772年分別發現了氮。牧師卡文迪許和拉瓦錫也在差不多的同一時間獨立地獲得了氮。Rutherford在他的老師Joseph Black的啟發下,研究含碳物質在有限量的空氣中燃燒后
臨床化學檢查方法介紹精液肉毒堿
精液肉毒堿介紹: 精漿中的肉毒堿主要由附睪分泌,其次是精囊。肝臟是肉毒堿合成的主要場所,精漿中肉毒堿分為游離肉毒堿和乙酰肉毒堿兩種,精漿肉毒堿含量幾乎高于血漿肉毒堿的10倍,這可能與精子在附睪內成熟時所需要的能量來源有關。當附睪和精囊功能發生障礙,精液肉毒堿會急劇下降。因此檢測精漿中肉毒堿含量可作
關于肉毒堿的物理性質介紹
外觀為白色晶狀體或白色透明細粉,略有特殊腥味。極易溶于水、乙醇、甲醇,微溶于丙酮,不溶于乙醚、苯、三氯甲烷、乙酸乙酯 [4] 。極易吸潮,暴露在空氣中會潮解甚至可能液化。可在pH值3~6的溶液中放置1年以上,能耐200℃以上的高溫,它的組合鍵和結合團具有較好的溶水性和吸水性 [6] [21] 。
比色法檢測肉毒堿的原理介紹
試樣經過水提取,用高氯酸沉淀蛋白質后過濾。濾液經堿皂化后使溶液中結合態的左旋肉堿游離出來。左旋肉堿與乙酰輔酶A在乙酰肉堿轉移酶的催化下反應生成乙酰肉堿和游離的輔酶A。游離的輔酶A和2-硝基苯甲酸反應生成黃色物質,其顏色深淺與游離的輔酶A含量成正比。因游離的輔酶A與左旋肉堿是等摩爾反應關系,可間接
分析肉毒堿缺乏癥的原因分析
引起肉毒堿缺乏癥原因有生物合成能力減低,肉毒堿棕櫚酰轉移酶水平低;肉毒堿轉運的細胞機制改變;由腹瀉,多尿或血液透析引起的肉毒堿過度丟失;酮癥和脂肪氧化需求增高狀態下肉毒堿需要量增高;以及長期進行TPN而攝入量不足等.肉毒堿生物合成,轉運或代謝過程所需要的酶發生突變(例如肉毒堿棕櫚酰轉移酶缺乏癥,
關于肉毒堿的化學性質介紹
左旋肉堿屬于兩性離子,當pH為中性時,左旋肉堿以內酯的形式存在,穩定性較好 [21] 。與普通的氨基酸不同,左旋肉堿不帶胺基,而是攜帶一個帶正電季銨基團,不受pH條件影響,而且螯合過程不僅可以發生在其羧基上形成四元環,還能發生在羥基和羧基上形成六元環,因此它可以與許多金屬離子形成多種穩定的螯合物
關于肉毒堿缺乏癥的基本介紹
氨基酸肉毒堿是賴氨酸經甲基化后再進一步修飾而成的衍生物.長鏈脂酰輔酶A(CoA)酯被轉運到線粒體的過程需要肉毒堿.肉毒堿棕櫚轉化酶催化CoA中的脂酰基轉移到肉毒堿的轉脂化作用,然后通過線粒體的內膜被轉運.第二個轉酯化發生在線粒體內,重新產生脂酰CoA參與β氧化反應. 動物性食物富含肉毒堿,因為
概述肉毒梭菌的致病機理
量子解析:肉毒桿菌致病時,其生物信息頻率加快(正信息波),肉毒桿菌致病,主要靠強烈的肉毒毒素。肉毒毒素是已知最劇烈的毒物,毒性比KCN強一萬倍;純化結晶的肉毒毒素1mg能殺死2億只小鼠,對人的致死劑量約0.1μg。肉毒毒素與典型的外毒素不同,并非由生活的細菌釋放,而是在細菌細胞內產生無毒的前體毒
概述肉毒梭菌的檢驗鑒定
肉毒中毒的實驗室診斷,從病人的血清、糞便、嘔吐物及可疑食品等樣本中檢測到毒素是最可靠的診斷依據。在美便、胃腸道物和受傷組織等樣本中檢測或分離到肉毒桿菌,可支持診斷,但不能以此確診。但在一些嬰兒肉毒中毒病例中,只要在糞便或胃腸物中發現肉毒桿菌,即使在樣本中檢測不到肉毒毒素,也有確診意義。 小鼠生
關于原發性肉毒堿缺乏癥的簡介
原發性肉毒堿缺乏癥屬脂質沉積性肌病,其病變部位可能位于細胞膜至線粒體外膜上,直接影響肌細胞對肉毒堿攝取和利用。 但難以解釋的是肌電圖無肌源性損害 ,這可能與本病的臨床或生化方面存在許多異質性有關。臨床上這類肌病常誤診為多發性肌炎、重癥肌無力、進行性肌營養不良 、糖原沉積性肌病或類固醇性肌病等。
關于肉毒堿的毒理學數據介紹
1、急性毒性 小鼠經腹腔注射LD50:750 mg/kg,除致死劑量外無詳細說明; 小鼠經皮下LD50:9 mg/kg,眼睛流淚,驚厥或癲癇,胃腸道中的唾液腺結構或功能的變化; 大鼠雄性經口LD50:4900 mg/kg; 大鼠雌性經口LD50:6890 mg/kg; 狗經未知途徑LD
精液肉毒堿的檢查過程及相關疾病
檢查過程 采集受試者的血液,進行化學沉淀試驗 相關癥狀 腹痛伴血尿,腰痛伴尿頻、尿急、尿痛,血尿伴排尿不暢,發熱伴尿頻、尿急、尿痛、腰疼,劇烈運動或強體力勞動后血尿,神經性尿頻,一過性肉眼血尿,血尿伴蛋白尿,間歇性血尿,下腹疼痛
概述腺病毒的研究簡史
人體腺病毒已知有52種,分別命名為adl~ad52,研究得最詳細是ad2。腺病毒基因組轉錄產生mRNA,已知的轉錄單位至少有5個:EⅠ區位于病毒基因組左側,可再分成EⅠA和EⅠB,與細胞轉化有關;EⅡ區編碼DNA結合蛋白,參與病毒的復制;EⅢ區編碼出現在宿主細胞表面的一種糖蛋白;EⅣ區位于ad2
概述肉毒梭菌的生存分布情況
肉毒桿菌在自然界分布廣泛,土壤中常可檢出,偶亦存在于動物糞便中。根據所產生毒素的抗原性不同,肉毒桿菌分為A、B、Ca、Cb、D、E、F、G這8個型,能引起人類疾病的有A、B、E、F型,其中以A、B型最為常見。 人體的胃腸道是一個良好的缺氧環境,適于肉毒桿菌居住。肉毒桿菌屬于厭氧菌,嚴格厭氧,在
精液肉毒堿的臨床意義及注意事項
臨床意義 異常結果; 肉毒堿及果糖含量正常,表明附睪、精囊功能正常;當精液肉毒堿含量高于正常的50%,而果糖含量降低,提示附睪功能正常,精囊功能障礙;當精液肉毒堿含量占正常的50%左右而果糖含量正常,提示附睪功能障礙,精囊功能正常或輸精管阻塞;當精液肉毒堿急劇下降,果糖含量降低,顯示附睪和精
精液肉毒堿的注意事項及檢查過程
注意事項 采集精液前:必須停止性生活2-7天,并且不得有自慰、夢遺等情況,還應禁煙戒酒,忌服對生精功能有影響的藥物等 采集時:采精時間以晨起為佳,采精前用溫水將雙手、陰部,尤其是龜頭洗凈。可采用自慰法或電動按摩射精法引起排精。 采集后:一個小時左右送往檢測的地點 不適宜人群:沒有 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