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億噸!喜馬拉雅冰湖水下冰損失嚴重低估
第二次青藏科考“亞洲水塔動態變化與影響”科考分隊、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環境變化與多圈層過程團隊研究員張國慶等的一項最新研究成果顯示,2000年至2020年,喜馬拉雅地區約27億噸水下冰質量損失被低估。4月3日,相關成果在線發表于《自然-地球科學》。 喜馬拉雅地區分布著數以萬計的冰湖。在全球變暖背景下,冰川正在加速消融與退縮。與冰川相連的冰前湖迅速擴張,約占該區域冰湖總數量的12%。此前研究更多聚焦于冰湖面積和水量的變化,以及由此引發的冰湖潰決洪水災害風險。然而,在估算冰川的冰量變化時,傳統的大地測量法未考慮冰湖擴張引起的水下冰質量損失,導致喜馬拉雅地區甚至全球尺度冰川質量損失被低估。 張國慶等聯合奧地利格拉茨科技大學、英國圣安德魯斯大學和美國卡內基·梅隆大學的研究人員,利用多個年份冰湖遙感數據,對喜馬拉雅地區冰湖進行了制圖和分類,結合典型冰湖的水下地形測量數據,詳細估算了喜馬拉雅冰湖的水量變化,量化了氣候變暖引起的冰......閱讀全文
研究揭示喜馬拉雅冰湖接觸冰川質量損失被低估
數字高程模型(DEM)被廣泛用于估算全球冰川質量損失。傳統的基于DEM的大地測量法只能觀測到冰川表面和水面,無法揭示發生在冰前湖泊水面以下的冰川質量損失。喜馬拉雅地區分布著數以萬計的冰湖。在全球變暖背景下,冰川正在加速消融與退縮,與冰川相連的冰湖迅速擴張。前人研究更多聚焦冰湖面積和水量變化以及由
我國科學家查明喜馬拉雅山區冰湖擴張特征
中國科學院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和湖南科技大學的科研人員基于遙感的最新數據調查了喜馬拉雅山區冰湖的數量、類型、分布。研究發現,該區的冰湖總體呈“數量減少、面積增大”的特征。 冰湖是由冰川挖蝕成的洼坑和水磧物堵塞冰川槽谷積水而成的一類湖泊。現有研究表明,喜馬拉雅山冰川處于退縮狀態,冰川退縮
喜馬拉雅山中部冰湖近40年演化曲線獲揭示
喜馬拉雅山脈中部波曲河流域是冰川和冰湖集中區,是研究全球變暖下的冰川冰湖巨變的典型區域。以往研究揭示了區域尺度的冰川冰湖分布和演化趨勢,但缺少對單個冰湖的演化機制的定量分析。日前,中科院成都山地所蘇鵬程博士研究團隊還原了流域內重要冰湖近40年的演化曲線,為冰湖演化研究提供了的新的研究路線。相關研究近
成都山地所在喜馬拉雅山中部冰湖演化研究中取得進展
喜馬拉雅山脈中部波曲河流域是冰川和冰湖集中區,是研究全球變暖下的冰川冰湖巨變的典型區域。已有研究揭示了區域尺度的冰川冰湖分布和演化趨勢,但缺少對單個冰湖的演化機制的定量分析。近期,中國科學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所博士蘇鵬程團隊還原了流域內重要冰湖近40年的演化曲線,為冰湖演化研究提供了新
成都山地所等在喜馬拉雅冰湖潰決災害研究中取得進展
冰湖潰決洪水是最具破壞性的自然災害之一,掌握冰湖潰決洪水的演變過程及其影響對冰湖潰決風險評估和災害管理具有重要意義。重建歷史冰湖潰決災害的演變過程及影響,是揭示冰湖災害潰決機制、開展冰湖災害風險建模的基礎。由于低可達性與數據的匱乏,重建歷史冰湖潰決災害典型案例研究相對較少,尤其是冰湖潰決的鏈式效
寒旱所喜馬拉雅山北坡冰磧湖庫容研究取得進展
中國科學院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科研人員在喜馬拉雅山北坡冰磧湖庫容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此項研究為龍巴薩巴湖潰決洪峰流量估算及洪水演進模擬提供了數據支持,同時也為該區域其他冰磧湖庫容量計算提供了理論依據,提高了人們對冰磧湖潰決災害的認識水平。 據悉,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以來,青藏高
中科院:喜馬拉雅山區30年來已有294個冰湖消失
記者5月2日從中科院寒旱所了解到,該所和湖南科技大學科研人員合作研究的一項最新成果顯示,喜馬拉雅山區冰湖總體呈“數量減少、面積增大”的特征,在過去30年中,喜馬拉雅山區有294個冰湖消失,但冰湖面積擴張了58.96平方千米。 據介紹,冰湖是由冰川挖蝕成的洼坑和水磧物堵塞冰川槽谷積水而成的一
研究表明喜馬拉雅冰湖水下冰損失被低估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4/497761.shtm 記者從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獲悉,第二次青藏科考“亞洲水塔動態變化與影響”科考分隊、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環境變化與多圈層過程團隊張國慶研究員等的一項最新研究成果顯示,200
27億噸!喜馬拉雅冰湖水下冰損失被低估
全球氣候變暖,喜馬拉雅冰湖水下冰損失如何? 4月3日晚,《自然-地球科學》在線發表了第二次青藏科考“亞洲水塔動態變化與影響”科考分隊、中科院青藏高原所環境變化與多圈層過程團隊研究員張國慶等的一項最新研究成果顯示,2000年至2020年,喜馬拉雅地區約27億噸水下冰質量損失被低估。 該論文的第
27億噸!喜馬拉雅冰湖水下冰損失嚴重低估
第二次青藏科考“亞洲水塔動態變化與影響”科考分隊、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環境變化與多圈層過程團隊研究員張國慶等的一項最新研究成果顯示,2000年至2020年,喜馬拉雅地區約27億噸水下冰質量損失被低估。4月3日,相關成果在線發表于《自然-地球科學》。 喜馬拉雅地區分布著數以萬計的冰湖。在全球
27億噸!喜馬拉雅冰湖水下冰損失被低估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4/497778.shtm?全球氣候變暖,喜馬拉雅冰湖水下冰損失如何?4月3日晚,《自然-地球科學》在線發表了第二次青藏科考“亞洲水塔動態變化與影響”科考分隊、中科院青藏高原所環境變化與多圈層過程團隊研究員張國
青藏高原所:喜馬拉雅冰川消融對汞輸出變化的影響
喜馬拉雅山脈是世界海拔最高、面積最大的山地冰川分布區,是“亞洲水塔”的重要組成部分。喜馬拉雅冰川退縮對亞洲眾多河流水資源和水環境產生重要影響。在氣候變化背景下,明晰喜馬拉雅冰川融水徑流汞的輸移變化,對深入理解高山冰川消融的區域生態環境影響及區域汞循環變化都至關重要。 近年來,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
破解世界最大淡水湖中奇異“冰環”的謎團
幾十年來,世界上最大淡水湖存在的一個謎團一直困擾著科學家。位于俄羅斯寒冷西伯利亞的貝加爾湖每年冬天都結冰。但是在湖上形成的冰面并不完美,經常看到冰上有奇怪的環和孔,這令人無法解釋。 正如LiveScience報道的那樣,研究人員曾經認為應該歸咎于從湖底升起的甲烷氣泡,但是一項新的研究
冰湖潰決洪水威脅全球1500萬人口
新西蘭和英國科學家研究指出,全球或有約1500萬人面臨冰湖潰決洪水的威脅,其中,亞洲(印度、巴基斯坦、中國)高山地區和安第斯山脈(秘魯和玻利維亞)的人口面臨的威脅最大。該研究指出,全球暴露人口中超半數集中在四個國家:印度、巴基斯坦、秘魯及中國。相關研究2月8日發表于《自然—通訊》。隨著氣候變暖使冰川
森林野火頻發或加劇喜馬拉雅山冰川不穩定性
我國科研人員近日發表在《自然·地球科學》(Nature Geoscience)的一項最新成果表明,近期森林火災等野火頻發可能會加劇喜馬拉雅山冰川的不穩定性。衛星資料顯示,喜馬拉雅山地區森林火災主要集中在春季發生,森林火災產生的煙塵氣溶膠包含大量吸收性碳質氣溶膠成分,在大氣環流攜帶下能夠被傳輸至喜馬拉
第三極地區歷史冰湖潰決洪水事件研究中獲進展
青藏高原及其周邊區域通常被稱為地球“第三極”,是受全球氣候變暖影響最顯著的區域之一,也是全球冰湖潰決洪水災害頻發的熱點地區之一。盡管有諸多冰湖潰決洪水事件被報道,但冰湖潰決洪水通常發生于高海拔無人區,一些小規模潰決事件未對下游地區造成嚴重破壞。據推測,仍有已發生的冰湖潰決洪水事件未被發現和記錄。
雅魯藏布江源頭杰瑪央宗冰川37年縮小5%
作為雅魯藏布江的源頭,杰瑪央宗冰川的面積在過去37年逐漸縮小,冰川末端的退縮速度加快。 中科院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冰凍圈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一項最新科研結果顯示,在1974年-2010年期間,杰瑪央宗冰川的面積由21.78平方公里減小至20.67平方公里,減小了5.02%,冰川末端退縮了
兩大環流影響青藏高原與周邊地區冰川變化
兩大環流影響青藏高原與周邊地區冰川變化 7月15日,《自然—氣候變化》雜志刊發的《青藏高原與周邊地區冰川變化及其與大氣環流關系》一文中,揭示了引起青藏高原與周邊地區冰川變化系統性地區差異最可能的原因:兩大環流(減弱的印度季風和加強的西風)導致的喜馬拉雅地區降水減少和
藏東南站開展重點冰湖監測及其危害性研究
隨著全球氣候變暖,青藏高原的冰川退縮加劇,特別是在藏東南和藏南的青藏高原邊緣,冰川退縮更為嚴重。冰川退縮產生了大量融水,使的冰湖數量增加,規模增大,原有冰湖變得更加不穩定,潰決災害發生的頻率增高。冰湖潰決后形成的洪水或泥石流往往是瞬間爆發,具有發生規模大,影響范圍廣,危害程度高的
青藏高原132個湖泊近40年湖冰物候數據發布
近日,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空天院)、可持續發展大數據國際研究中心(SDG中心)內陸水環境遙感團隊在湖冰物候大范圍動態監測與模擬方面取得重要進展。研究團隊利用遙感與數值模擬技術,重建了青藏高原132個湖泊1978—2016年逐年湖冰物候的完整記錄。相關數據產品已同步發布在“國家青藏高原科學數
《自然》報道中國科學家發起的“第三極環境計劃”
11月11日,《自然》(NATURE)第468期報道了由中國科學家發起的“第三極環境(Third Pole Environment, TPE)計劃”,科學家們聚集一堂,準備通過開展這一國際研究計劃來理解和減輕“第三極地區”的環境變化。以下是全文譯文。 環境變化與冰川變
南極冰下湖細菌存活3千年或證火星生命存在
北京時間11月28日消息,國外媒體報道,位于南極洲東部的維達湖深埋在20米厚的冰下長達2800年,溫度保持在零下-13攝氏度,湖水鹽度是海水的7倍,而近日研究學者卻發現,即使在這樣惡劣的環境下卻有生命存在。 科學家在完全密封的冰凍的湖里發現了大量奇特的微生物,這項新發現增加了在環境惡劣或不
科西河流域水災害和區域經濟研究獲進展
近日,喜馬拉雅地區“科西河流域跨境項目”國際研討會在成都召開。來自中國、尼泊爾和印度的20多名專家圍繞流域水災害、水環境和區域社會經濟、生物多樣性等問題進行深入研討,旨在加強流域的協調管理,促進其可持續發展。 科西河發源于喜馬拉雅中部,流經尼泊爾、印度,是南亞地區極為重要的跨境河流之一。該
研究稱青藏高原地區灰塵增多因全球變暖
怪異的關聯:全球氣候變暖或許帶來了更強的風,把更多的灰塵吹到青藏高原上。而這些能夠吸收陽光的灰塵,或許會加速那里冰川的消融。(圖片來源:NASA) 青藏高原湖底沉積物的檢測結果告訴人們,全球氣候變暖改變了地球上風的格局,并可能為青藏高原地區帶去更多的灰塵。這種趨勢可能會加速喜馬
康世昌:希望獲取更多基礎數據準確預估冰川變化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8/505902.shtm 2023年“巔峰使命”珠峰科考正在進行,共有5支科考分隊13個科考小組的170名科考隊員齊聚珠峰地區,圍繞水、生態和人類活動進行綜合科學考察。中國科學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副院
湖冰生消過程對溶解性有機物遷移轉化的影響研究獲進展
湖泊等內陸水體占全球兩極冰蓋以外陸地面積約3.7%,每年承接、輸移的碳通量約5.1 PgC yr-1,占地表年凈固碳通量約70%。溶解性有機物(DOM)是湖泊天然有機質的主要賦存形態和活躍成分,DOM經微生物降解和光降解能釋放大量小分子有機酸與碳氮磷等生源物質,支撐異養型微生物新陳代謝的同時也影響湖
鄱陽湖攔湖大閘工程上報-專家稱湖中魚類將絕種
??????? “對于我們來說也是艱難的選擇,現在放棄,前期準備投入了那么多都可能打水漂,若是通過,我們又會成為環保專家的眾矢之的。”江西省水利廳辦公室一位人士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坦言他們“進退兩難”。 這名辦公室人士所說的就是鄱陽湖水利樞紐工程。7月25日,國家發改委召開關于鄱陽湖水利樞紐工
洪澤湖駱馬湖微山湖低于死水位-抗旱水源嚴重不足
記者4日從江蘇省防汛防旱指揮部辦公室獲悉,受持續干旱,上中游無來水補充,抗旱水源消耗等影響,江蘇淮北地區主要湖庫水位繼續下降。4日8時,洪澤湖,駱馬湖,微山湖水位為11.28米,20.33米,31.19米,分別低于死水位0.02米,0.17米,0.31米,江蘇淮北地區抗旱水源嚴重不足,湖區生態遭
“星海1000”號首獲北極冰下冰形冰貌數據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10/509872.shtm日前,中國第13次北冰洋科學考察隊乘“雪龍2號”極地科考破冰船完成78天的科考任務返回上海。哈爾濱工程大學水下機器人技術國家級重點實驗室研制的“星海1000”極地AUV隨隊出征,在國
科學家稱喜馬拉雅山脈部分冰川近年來未減反增
據美國全國廣播公司4月15日報道,法國格勒諾布爾大學的最新研究發現,與全球變暖引發的全球冰川消融趨勢相反,1999年到2008年期間,喜馬拉雅山脈的部分冰川不但沒有減小,反而有所增長。 全球變暖正導致冰川、冰帽、冰蓋消融,造成海平面上升,威脅低地和島嶼上的居民安全。然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