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述間變大細胞淋巴瘤的臨床表現
間變大細胞淋巴瘤病人多為年青人(中位年齡33歲)和男性(占70%)。50%的病人表現為Ⅰ/Ⅱ期,其余的病人有更廣泛的病變。全身癥狀和LDH水平升高約見于一半病人。骨髓和胃腸道很少侵犯,但皮膚侵犯較常見。局限于皮膚的某些病人是一種不同的和更惰性的疾病,被稱為皮膚間變大細胞淋巴瘤。......閱讀全文
簡述間變大細胞淋巴瘤的臨床表現
間變大細胞淋巴瘤病人多為年青人(中位年齡33歲)和男性(占70%)。50%的病人表現為Ⅰ/Ⅱ期,其余的病人有更廣泛的病變。全身癥狀和LDH水平升高約見于一半病人。骨髓和胃腸道很少侵犯,但皮膚侵犯較常見。局限于皮膚的某些病人是一種不同的和更惰性的疾病,被稱為皮膚間變大細胞淋巴瘤。
簡述皮膚間變大細胞淋巴瘤的臨床表現
皮損通常為單發性或局限性皮膚損害,傾向潰瘍(50%),自然消退(25%)。罕見于兒童,男性多于女性。損害通常為堅實、紅色到紫色腫瘤,直徑可達10cm,表面可見潰瘍及衛星灶,無好發部位,皮膚外或淋巴結受累少見。
如何診斷間變大細胞淋巴瘤?
當血液病理學專家認識到典型的形態學特征和T細胞或裸細胞免疫表型伴隨CD30陽性,可以作出間變大細胞淋巴瘤的診斷。證明t(2;5)和/或過度表達ALK蛋白可以證實該診斷。某些彌漫大B細胞淋巴瘤也可以具有間變特征,但是其臨床過程或對治療的反應與其他彌漫大B細胞淋巴瘤相同。
關于間變大細胞淋巴瘤的簡介
間變大細胞淋巴瘤占所有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 lymphoma, NHL)的2% 。間變大細胞淋巴瘤病人多為年青人(中位年齡33歲)和男性(占70%)。當血液病理學專家認識到典型的形態學特征和T細胞或裸細胞免疫表型伴隨CD30陽性,可以作出間變大細胞淋巴瘤的診斷。適合其他侵襲性淋
皮膚間變大細胞淋巴瘤的簡介
根據WHO-EORTC(世界衛生組織-歐洲癌癥研究和治療組織)最新分類,原發皮膚CD30+淋巴增生性疾病包括:淋巴瘤樣丘疹病、皮膚間變大細胞淋巴瘤及“邊界線”病例。皮膚間變大細胞淋巴瘤定義為CD30+大細胞淋巴瘤,原發于皮膚,對治療反應好,預后好。
關于間變大細胞淋巴瘤的疾病簡介
間變大細胞淋巴瘤在以前經常被診斷為未分化癌或惡性組織細胞增多癥。對CD30或Ki-1抗原的發現和識別,使某些表達該抗原而以前未分類的惡性腫瘤病人,確定為一類新的淋巴瘤。隨后,發現t(2;5)和經常過度表達間變性淋巴瘤激酶(ALK)蛋白證實該疾病的存在。該淋巴瘤占所有NHL的2% 。
關于皮膚間變大細胞淋巴瘤的檢查介紹
皮膚組織病理顯示腫瘤細胞呈結節樣或彌漫性浸潤真皮和淺表皮下脂肪組織,腫瘤組織由層狀非典型的CD30+大細胞組成。多數病例由大間變細胞(大的、不規則形核、核仁明顯、胞質豐富;R-S細胞特征的巨細胞)組成,但是大的多形性細胞或免疫母細胞也可見到。
關于間變大細胞淋巴瘤的治療和預后介紹
1、治療? 適合其他侵襲性淋巴瘤的治療方案CHOP,適用于間變大細胞淋巴瘤病人。 2、預后? 盡管有間變表現,該病在侵襲性淋巴瘤中有最好的生存率。5年生存率>75%。而傳統的預后因素諸如IPI預示治療結果。過度表達ALK蛋白是一個重要的預后因素,過度表達該蛋白的病人有一個較好的治療結果。
一例間變大細胞T淋巴瘤ⅡA期診斷分析
患者男,41歲,因左側腋窩腫物行左側腋窩腫物切除術。病理示:左腋下間變性大細胞淋巴瘤,間變性淋巴瘤激酶(?ALK)陽性,Ki-67 50%陽性。乳酸脫氫酶156 U/L,PS評分為1分。全身CT檢查示:左側鎖骨下區、腋窩多發腫大淋巴結,最大者約1.9 cm × 2.8 cm,符合淋巴瘤改變。雙側
以腎功能衰竭為首發癥狀的間變大細胞淋巴瘤病例分析
1.病例資料?患兒,男,漢族,2013年12月出生。2017年1月1日因“全身浮腫1周,尿少1天”就診于我院門診。病程中無發熱、無肉眼血尿、無腹痛,無骨關節疼痛。當地血生化檢查提示:CERA:285umol/L,BUN:13.7 mmol/L;MRU檢查:雙側輸尿管后方腫塊影,雙腎積液,輸尿管積液。
簡述間變性大細胞淋巴瘤的分子機制
對ALCL確切的病理機制尚知之不多。研究發現,約有30-80%患者存在2號染色體間變性淋巴瘤激酶(anaplasticlymphomakinase,ALK)基因易位,產生有致癌性的異常ALK融合蛋白。ALK陽性ALCL中最常見的核型異常是t(2;5)(p23;q35)易位,即ALK基因與5號染色
簡述NK/T細胞淋巴瘤的臨床表現
與其他類型的淋巴瘤類似,進行性無痛性淋巴結腫是最常見的臨床表現。鼻腔是NK/T細胞淋巴結最常見的結外原發部位,可表現為鼻塞、鼻出血、面部腫脹等,同時伴有惡臭和面中線部結構的壞死性改變。其次是皮膚,主要表現為分布于軀干或四肢的多發性斑塊或腫塊,可伴有潰瘍形成。部分患者還可伴有發熱、盜汗、體重下降等
簡述間變性大細胞淋巴瘤的一般組織特征
淋巴結結構部分或全部破壞,有的只侵犯淋巴竇,瘤細胞常首先累及淋巴結副皮質區,然后成巢狀或沿淋巴竇彌散性播散。淋巴結結構部分破壞時,瘤細胞常侵犯副皮質區和濾泡旁,血管浸潤較明顯,常見纖維組織增生,表現為包膜增厚,纖維條索包繞瘤細胞巢。增生的瘤細胞可呈單一性或伴有其他成分如小淋巴細胞、漿細胞、中性粒
簡述星形細胞瘤及間變性星形細胞瘤的臨床表現
星形細胞瘤及間變性星形細胞瘤生長緩慢,病程較長,自出現癥狀至就診平均2年。臨床癥狀包括一般癥狀和局部癥狀,前者主要取決于顱內壓增高,后者則取決于病變部位和腫瘤的病理類型及生物學特性。腫瘤的不斷生長占據顱腔內空間,腦水腫,腫瘤阻塞腦脊液循環通路造成腦脊液的回吸收障礙等均可造成顱內壓增高。各部位腫瘤
簡述睪丸淋巴瘤的臨床表現
大多數患者表現為,睪丸無痛性腫大、下墜,下墜持續幾周至幾個月,偶見持續幾年者,少數患者有疼痛。睪丸質地堅硬,表面光滑或有結節,晚期可伴有全身癥狀,如:貧血、消瘦、厭食、發熱、皮膚、韋氏環及周圍組織受損。 除上述部位外,疾病的終末期,常發生多器官播散,包括淋巴結、骨髓、脾臟、皮膚、中樞神經系統及
簡述MALT淋巴瘤的臨床表現
MALT淋巴瘤可以發生于胃部,眼眶,腸道,肺,甲狀腺,腮腺,皮膚,軟組織,膀胱,腎和中樞神經系統。它有時以新生的腫塊為表現,在常規影像學檢查中被發現,或表現為一些局部癥狀諸如胃部淋巴瘤的上腹部不適。這些淋巴瘤約40%局限于受累的器官,而30%病人侵犯器官和鄰近區域淋巴結。然而遠處轉移亦可以發生,
關于間變性T細胞淋巴瘤的簡介
也叫間變性大細胞淋巴瘤(anaplastic large cell lymphoma, ALCL)。該組腫瘤共同特征為:細胞體積大,核大而不規則,細胞彌散或巢樣沿淋巴竇或濾泡間浸潤,幾乎所有的瘤細胞均強烈表達Ki-1抗原,也稱“Ki-1淋巴瘤”(Ki-1 Lymphoma)。
關于間變性大細胞淋巴瘤的簡介
間變性大細胞淋巴瘤(anaplastic large cell lymphoma , ALCL) 亦稱 ki-1 淋巴瘤,細胞形態待殊,類似 R-S 細胞,有時可與霍奇金淋巴瘤和惡性組織細胞病混淆。細胞呈 CD30 + ,亦即 Ki-1(+), 常有 t (2 ; 5) 染色體異常,臨床常有皮膚
間變性大細胞淋巴瘤的臨床特征
在臨床上ALCL被分為原發性(系統性和皮膚)及繼發性(由其他淋巴瘤轉化而來)兩種,約占全部NHL的2%-7%。由于越來越多研究表明原發性系統性ALCL中ALK陽性和ALK陰性病例其表現有明顯差異,因此將ALK陽性和ALK陰性的原發性系統性ALCL分別介紹。 ALK陽性原發性系統性ALCL A
簡述肱骨髁間骨折的臨床表現
肘關節外傷后有劇烈疼痛,壓痛廣泛,腫脹明顯,可伴有皮下淤血。骨折移位嚴重者可有肱骨下端橫徑變寬,重疊移位重者可有上臂短縮畸形。肘關節呈半伸位,前臂旋前,肘后三角形骨性結構紊亂,可觸及骨折塊,骨擦感明顯。有時可合并神經、血管損傷,檢查時應予以注意。 Riseborough及Radin依骨折的移位
關于間變性大細胞淋巴瘤的基本介紹
間變性大細胞淋巴瘤,即是非霍奇金淋巴瘤的一種獨立類型,由德國病理學家Stein等于1985年應用Ki-1(CD30)抗體識別,常呈間變性特征,被命名為間變性大細胞淋巴瘤。REAL分類將B細胞表型者歸為彌漫性大B細胞性淋巴瘤。目前,ALCL只包括T表型和Null(非T非B)表型。約60%-85%左
關于間變性大細胞淋巴瘤的基本介紹
間變性大細胞淋巴瘤,即是非霍奇金淋巴瘤的一種獨立類型,由德國病理學家Stein等于1985年應用Ki-1(CD30)抗體識別,常呈間變性特征,被命名為間變性大細胞淋巴瘤。REAL分類將B細胞表型者歸為彌漫性大B細胞性淋巴瘤。目前,ALCL只包括T表型和Null(非T非B)表型。約60%-85%左
概述間變性大細胞淋巴瘤的臨床特征
在臨床上ALCL被分為原發性(系統性和皮膚)及繼發性(由其他淋巴瘤轉化而來)兩種,約占全部NHL的2%-7%。由于越來越多研究表明原發性系統性ALCL中ALK陽性和ALK陰性病例其表現有明顯差異,因此將ALK陽性和ALK陰性的原發性系統性ALCL分別介紹。 ALK陽性原發性系統性ALCL A
簡述濾泡性淋巴瘤的臨床表現
濾泡性淋巴瘤最常見的表現是無痛性淋巴結腫大,典型表現為多部位淋巴組織侵犯,有時可觸及滑車上淋巴結腫大。然而,任何器官均可涉及,可以發生結外表現。大多數病人沒有發熱、盜汗、或體重減輕,約50%的病人IPI積分0~1分。少于10%的病人有高的IPI積分(4~5)。
簡述淋巴瘤的全身臨床表現
1、全身癥狀 惡性淋巴瘤在發現淋巴結腫大前或同時可出現發熱、瘙癢、盜汗及消瘦等全身癥狀。 2、免疫、血液系統表現 惡性淋巴瘤診斷時10%~20%可有貧血,部分患者可有白細胞計數、血小板增多,血沉增快,個別患者可有類白血病反應,中性粒細胞明顯增多。乳酸脫氫酶的升高與腫瘤負荷有關。部分患者,尤
簡述CD30陽性皮膚T細胞淋巴瘤的臨床表現
組織病理:呈致密非親表皮性真皮浸潤,非典型細胞核大,有1到數個明顯的核仁,胞漿豐富。此種惡性細胞可進一步分為間變性,多形性和免疫母細胞性,但此種區別可能困難,在治療和預后上價值亦未定。
簡述繼發性皮膚濾泡中心細胞淋巴瘤的臨床表現
1、中心細胞性淋巴瘤(centrocyticlymphoma) 上海華山醫院皮膚科所見7例,占同期皮膚NHL的3.1%。男6例,女1例,起病中位年齡為50.5歲,短期由(3~5個月)突然成批發生單個或多個一致性皮膚結節,呈半球形或卵圓形,大多高出皮面,表面光滑,有些有少量鱗屑,呈淡紅、暗紅、紫
簡述細胞外液間的關系
(1)細胞浸浴在組織液中,兩者之間只隔著細胞膜,水分和一切能夠透過細胞膜的物質,能在兩者之間進行交換。 (2)組織液和血漿間只隔著毛細血管壁,水分和一切能夠透過毛細血管壁的物質,可在兩者間進行交換。 (4)組織液可以滲入毛細淋巴管形成淋巴(毛細淋巴管僅由單層內皮細胞構成,無基膜和外周細胞,細
Leukemia:發現間變性大細胞淋巴瘤的致命弱點
間變性大細胞淋巴瘤(Anaplastic large-cell lymphomas,ALCL)是一種與白血球相關的罕見癌癥。 一項由維也納科學家領導的國際團隊完成的最新研究發現同一種信號通路對于不同類型的ALCL中的癌細胞的生存是必需的。TYK2(酪氨酸激酶2,免疫系統的一種重要組成部分)可以
Leukemia:發現間變性大細胞淋巴瘤的致命弱點
—間變性大細胞淋巴瘤(Anaplastic large-cell lymphomas,ALCL)是一種與白血球相關的罕見癌癥。 圖片來源:Leukemia 一項由維也納科學家領導的國際團隊完成的最新研究發現同一種信號通路對于不同類型的ALCL中的癌細胞的生存是必需的。TYK2(酪氨酸激酶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