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院的水聲學科研究起步于海南。上世紀50年代未,我國水聲學海上考察的最早一支國家隊組建于三亞,亦即日后的中科院聲學所南海研究站。50多年來,南海站承擔了幾十項國家級科研項目,培養和造就了一批水聲界的精英,有兩名中國科學院院士,他們的研究生涯就始于南海站。南海站被譽為中國水聲界名副其實的“黃埔軍校”。 這里有條“中科院路” 海南省陵水縣黎安鎮港門村的村頭,“中科院路”的路牌端端正正地立著。這是村里唯一的寬水泥馬路,一直延伸到村尾的老貓嶺腳下,由中科院聲學研究所和黎安鎮政府共同斥資建設。 老貓嶺面朝南海,背靠陸地,幾年前還是一個鮑魚飼養場,如今它已被改造成海洋聲學研究基地——中國科學院聲學研究所南海聲學與海洋綜合觀測實驗站。門口“國家的聲學所,國際的科學家”大字格外引人注目。 “海上試驗對水聲研究很重要。早年國家貧窮,出海少,科學家們主要從事淺海研究。”親身經歷這段歷史的聲學所退休老教授雷良穎回憶。......閱讀全文
“人類歷來是在海洋之外看海洋,看到的只是一個單向運動的世界;而當人類潛入深海,立足海底向上看,才會看到更多的精彩,獲得更多的發現。” 隨著中國經濟和科技水平日新月異的發展,國人“可上九天攬月,可下五洋捉鱉”的豪情亦是節節高漲。近年來,如火如荼的載人航天、探月工程將人們的視線引向廣袤的
一、指南方向與內容 (一)深水油氣勘探開發技術 1. 水下分離器關鍵技術(前沿技術研究類,國撥經費控制額2000萬元,企業牽頭申報) 研發適用于2000米深水環境下的緊湊型水下分離器,形成一套適應深水環境的分離器結構設計方法,制造出水下分離器實驗樣機,進行水池與高壓
“年輕想做事情的時候做不成,老了該謝幕的時候反而要登場。”汪品先開玩笑說,“別人是博士后,我是院士后。” 那是1959年的夏天,一輛從高加索山上下來的卡車底朝天翻倒在黑海岸邊,被壓在底下的莫斯科大學地質隊員里,有個叫汪品先的中國學生。當他蘇醒過來的時候絕沒有想到,前面等待著他的,是要比翻車更糟
科技部5月6日消息,中國自主研制的海底觀測網組網核心部件,已于上月下旬順利完成在美國蒙特利灣海底布放工作,正式與美國海底觀測網絡并網運行。 至此,由浙江大學研制的海底觀測網絡次級接駁盒及海底攝像系統、同濟大學研制的海底原位化學分析系統、中國海洋大學研制的海底物理原位分析系統組成中國節點,正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同科技部等8部門編制的《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中長期規劃(2012―2030年)》(簡稱《規劃》),目前已經國務院批準印發。其中,包括加速器驅動嬗變研究裝置、上海光源線站工程、中國南極天文臺等16項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成為我國“十二五”時期的建設重點。據悉,該《規劃》是我
引言 2010年夏天, 墨西哥灣因石油泄漏導致石油鉆塔爆炸, 嚴重損害周邊海洋環境; IBM和Beacon聯合研究院曾經共同發起一個項目:計劃為哈德遜河創建一個環境監控系統, 把315 m長的河岸線變成一個分布式的水聲網絡, 進而收集生物、物理和化學信息, 然后統一發送到IBM數據管理中心;此
近年來,在國家“863”計劃資助下,我國先后研制了淺海海床基觀測系統、4000米海底觀測站、4000米深海海底邊界層原位觀測系統等實驗樣機,初步構建了海底多參數底基觀測平臺。 近日,記者就國際深遠海資源勘探開發、科學研究前沿和趨勢、我國應如何發展深遠海移動式海底觀測網技術、觀測深遠海海底成礦
青島海洋科學與技術國家實驗室7日發布消息稱,“東方紅2號”科考船日前從青島起航,前往西太平洋馬里亞納海溝執行萬米深海科考任務。 本航次將對2015年冬季中國海洋大學和海洋國家實驗室聯合構建的馬里亞納海溝海洋科學綜合觀測網近一年的資料進行現場收集。這個觀測網包含5套深海科學綜合觀測潛標、9套海底
分析測試百科網訊 2018年12月15日,第22屆全國光譜儀器學術研討會第二天,光譜研發界眾位大咖繼續帶來精彩報告,從基礎原理到重大應用。更有學者挑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說法,提出“不要只圍繞著所謂科學問題去發展工具和技術,發展新的工具常常比要解決的問題本身更重要!”的新觀點,
“你看,大西洋是這樣裂開的……”中科院院士、同濟大學海洋與地球科學學院教授汪品先指著辦公室墻上的一幅海底地形圖,引導記者理解深海的概念。他有一個觀點,就是海洋強國一定要體現在深海大洋上。 這位年逾古稀的科學家是推動中國深海研究的先行者,是首次由中國人設計和主持的大洋鉆探航次的首
近日,海洋地質學家汪品先院士在參加由中國地質大學舉辦的“地球生物學國際研討會”時向《科學時報》記者透露,我國科學家正在積極推進一項關于南海深部的基礎科學研究計劃,“如果獲得成功,這將是目前中國最大的深海研究計劃,我們希望有更多單位共同參與”。 據介紹,南海是我國最大的外海,平
22高壓共軌系統電控柴油高壓共軌系統相當于柴油發動機的“心臟”和“大腦”,其品質的好壞,嚴重影響發動機的使用。柴油機產業是推動一個國家經濟增長、社會運行的重要裝備基礎。中國是全球柴油發動機的主要市場和生產國家,而在國內的電控柴油機高壓共軌系統市場,德國、美國和日本等企業占據了絕大份額。和國外
今年春節過后,科技部對外發布了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首批重點研發專項指南,很多人將其視作自1986年開始實施的“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863”計劃)的終結點。 三十而立。回顧過去的30個年頭,“863”計劃在某種程度上如同中國科研巨輪的“船長”一般,在諸多領域引領著中國科研前進的方向。 如今,“
“基礎研究決定一個國家科技創新的深度和廣度,‘卡脖子’問題根子在基礎研究薄弱。”李克強總理在9月2日主持召開的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工作座談會上指出。 “剛才幾位代表都在發言中都提到‘卡脖子’問題。‘卡脖子’問題根子在基礎研究薄弱,不是就事論事就能夠解決的。”李克強說,“基礎研究站得穩不穩,站得
01、光刻機 《這些“細節”讓中國難望頂級光刻機項背》 制造芯片的光刻機,其精度決定了芯片性能的上限。在“十二五”科技成就展覽上,中國生產的最好的光刻機,加工精度是90納米。這相當于2004年上市的奔騰四CPU的水準。而國外已經做到了十幾納米。 光刻機里有兩個同步運動的工件臺,一個載底片,
16世紀人類進入海洋,21世紀人類深入海洋。 經過長期努力,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以“蛟龍”號載人潛水器、“科學”號科考船投入應用為代表,我國快速挺入“國際深海俱樂部”。一批批海洋科考的“神工巧匠”前赴后繼、齊心勠力,駕馭著各式國產“神器”,將一幕幕深海“神奇”呈現在世人面前…… “
50年,3700多口井,取芯40多萬米,大洋鉆探計劃是迄今為止深海研究領域乃至整個地球科學研究歷史上,規模最大、歷時最久的國際合作項目。 展望未來,大洋鉆探作為“航母”和“旗幟”的作用仍將繼續,但是未來還有沒有新意?科學上的突破口在哪里?中國科學家能夠在其中發揮什么重要作用?《中國科學報》記
猶如對浩瀚星空的癡迷,人類對于海洋深處的探索也從未止步。靜水流深,在廣袤神秘的深海,海水的運動有著怎樣的規律?海溫變化如何影響氣候?如何更加清晰地觀測海洋的動態并進行準確的預報? 近日召開的“透明海洋”科技創新工程新聞發布會,讓“透明海洋”的概念走近公眾。“透明海洋”就是通過建立海洋立體觀測系
近日,青島海洋科學與技術國家實驗室(以下簡稱海洋國家實驗室)的科學家利用深遠海綜合考察船“東方紅2號”,在馬里亞納海溝成功完成萬米深海研究科考任務。通過自主研發的海洋儀器裝備,海洋國家實驗室獲得了諸多珍貴海洋觀測資料,填補了多項海洋科研領域空白。 海洋國家實驗室主任、中科院院士吳立新表示,海
科技日報訊 (通訊員王寧 記者王建高)近日,青島海洋科學與技術國家實驗室(以下簡稱海洋國家實驗室)的科學家利用深遠海綜合考察船“東方紅2號”,在馬里亞納海溝成功完成萬米深海研究科考任務。通過自主研發的海洋儀器裝備,海洋國家實驗室獲得了諸多珍貴海洋觀測資料,填補了多項海洋科研領域空白。 海洋國
三、發展人口健康技術緊密圍繞健康中國建設需求,突出解決重大慢病防控、人口老齡化應對等影響國計民生的重大問題,以提升全民健康水平為目標,系統加強生物數據、臨床信息、樣本資源的整合,統籌推進國家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和疾病協同研究網絡建設,促進醫研企結合開展創新性和集成性研究,加快推動醫學科技發展。重點部署疾
讓高水平的科學研究轉變為現實生產力,服務創新驅動戰略,是浙江大學近年來各項工作的核心。高校作為知識創新源泉和科技成果產出的重要載體,在推動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中承擔著重要的支撐作用。 5月的浙江大學濃蔭掩映,邵逸夫科技館二樓會議室里,一場特別的聚會正在進行。舜宇集團有限公司的創始人王文鑒帶著公司骨
各有關單位: 為貫徹落實《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和《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以及“十二五”國家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的總體精神,組織實施好社會發展科技領域“十二五”國家科技計劃項目,經研究,現采取限額推薦的方式征集項目需求。現將有關情況通
為貫徹落實《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和《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以及“十二五”國家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的總體精神,組織實施好社會發展科技領域“十二五”國家科技計劃項目,經研究,科技部將采取限額推薦的方式征集項目需求。有關情況通知如下: 一
自己認為順理成章的一件小事,卻引起巨大社會反響。“82歲高齡深海下潛3次”,中國科學院院士、同濟大學海洋與地球科學學院汪品先教授最近成了“網紅”。近日召開的兩院院士大會期間,其他院士們不僅為他點贊,還詳細詢問他的下潛感受。上世紀70年代末,海南島西邊的鶯歌海打南海第一口探井時,汪品先在岸邊為石油井做
“建設海洋強國,我一直有這樣一個信念。”2018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青島考察時強調。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我國成立的第一個專門從事海洋科學研究的國立機構,始終以習近平總書記“三個面向”要求為指引,不斷深化科技體制改革,瞄準聚焦建設“海洋強國”的國家戰略需求,解決自主創新核心關鍵問題,引領
我國新一代遠洋綜合科考船“科學”號,29日圓滿完成中國科學院戰略性先導專項“熱帶西太平洋海洋物質能量交換及其影響”2017年南海綜合考察航次任務,抵達深圳補給。這個航次實現了我國重大海洋探測裝備協同作業,并首次實現不同類型水下機器人交會拍攝。 航次首席科學家孫松介紹,本航次中,在“探索”號自治
吳立新 物理海洋學家,中國海洋大學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1966年生,本科畢業于清華大學工程力學系,北京大學力學系碩士、博士,留美11年從事科學研究,2005年回國至今任中國海洋大學“筑峰工程”第一層次教授。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創新群體學術帶頭
海洋是人類生存發展的重要基礎。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同志統籌國際國內兩個大局,提出建設海洋強國的戰略思想。他強調:“要進一步關心海洋、認識海洋、經略海洋,推動我國海洋強國建設不斷取得新成就。”建設海洋強國,必須大力發展海洋科技。海洋科技涵蓋牽涉的領域眾多,需要把氣候、環境、
自然資源部職能配置、內設機構和人員編制規定正式發布。全文如下: 第一條 根據黨的十九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的決定》、《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方案》和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批準的《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制定本規定。 第二條 自然資源部是國務院組成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