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中國星”閃亮太空
4月16日,風云三號G星發射成功。這是風云氣象衛星家族的第20顆衛星,也是風云三號系列衛星發射的第6顆星。 作為中國首顆低傾角軌道降水測量衛星,它的成功發射標志著我國成為全球唯一同時業務運行晨昏、上午、下午和傾斜四條近地軌道民用氣象衛星的國家。 特殊使命、特殊軌道、特殊外觀 作為我國自主研制并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的第二代極軌氣象衛星,風云三號系列衛星大部分屬于近極地太陽同步軌道衛星,分布在離地球800多公里的太空中。而風云三號G星的軌道高度在407公里,屬于非太陽同步傾斜軌道,且不經過極地,外觀也與其他風云三號衛星不同。它為何如此特殊? “特殊的外觀、特殊的軌道,取決于它特殊的使命——解決臺風等災害性天氣系統強降水監測問題,為世界提供全球中低緯地區降水三維結構信息,因此我們也稱它‘降水星’。”國家衛星氣象中心副主任、風云三號極軌衛星地面系統總指揮張鵬說。 降水是水循環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氣候變化背景下,氣象災害頻發,對降......閱讀全文
天上將有更多“中國星”
7月11日,由國際電子與電氣工程師協會地球科學與遙感學會主辦的第36屆國際地球科學與遙感大會在北京開幕,這是自1981年該學術盛會發起以來首次在中國召開。本次大會以“促進對于我們地球家園的認識”為主題,為期一周,邀請全球65個國家和地區的1800余位學者,討論交流地球科學與遙感領域最新研究進展。
又一“中國星”閃亮太空
4月16日,風云三號G星發射成功。這是風云氣象衛星家族的第20顆衛星,也是風云三號系列衛星發射的第6顆星。 作為中國首顆低傾角軌道降水測量衛星,它的成功發射標志著我國成為全球唯一同時業務運行晨昏、上午、下午和傾斜四條近地軌道民用氣象衛星的國家。 特殊使命、特殊軌道、特殊外觀 作為我國自主研
“碳星”成功發射,中國首顆碳星如何研制而成?
8月4日,陸地生態系統碳監測衛星(簡稱“碳星”)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發射成功,標志世界首顆森林碳匯主被動聯合觀測遙感衛星正式服役。 該星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遙感衛星總體部抓總研制,將廣泛應用于陸地生態系統碳監測、陸地生態和資源調查監測、國家重大生態工程監測評價、大氣環境監測和氣候變化中氣溶膠作用研
周代星:淺談中國基因市場
中國基因檢測市場的優勢 中國與歐美地區的基因檢測市場有所不同。周博士表示:“首先,中國人口基數非常龐大,有很好的市場基礎。其次,付費機制不同。美國的習慣一般是由保險公司給付,如果保險公司不支付,便很難真正賺到錢。而中國屬于自費(Out-of-Pocket),只要產品和服務夠好,使用者便愿意買單
十年磨一“星”,中國首顆碳星如何研制而成?
8月4日,陸地生態系統碳監測衛星(簡稱“碳星”)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發射成功,標志世界首顆森林碳匯主被動聯合觀測遙感衛星正式服役。 該星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遙感衛星總體部抓總研制,將廣泛應用于陸地生態系統碳監測、陸地生態和資源調查監測、國家重大生態工程監測評價、大氣環境監測和氣候變化中氣溶
空間科學舞臺上的中國“星”
1970年,東方紅一號帶著全國人民的期待奔向太空。那是我國成功發射的第一顆人造衛星,也是中國科學院在空間科技領域初顯身手。 2000年前后,中科院的科學家們提出并完成了我國第一個空間科學衛星計劃——地球空間雙星探測計劃。中國航天事業的宏圖上,增加了科學的顏色。 此后,中國航天經歷了空間科學
中國成功發射L-SAR 01組A星
中新網北京1月26日電 (馬帥莎 張艷)北京時間2022年1月26日7時44分,中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四號丙運載火箭,成功將L-SAR 01組A星發射升空。衛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發射任務獲得圓滿成功。該衛星主要用于對地質環境、山體滑坡、地震災害等進行有效監測。
中國成功發射高分十一號04星
據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消息,今日 15 時 37 分,長征四號乙運載火箭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點火起飛,隨后將高分十一號 04 星送入預定軌道,發射任務取得圓滿成功。本次發射是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的第 457 次發射,也是長四乙火箭與高分十一號衛星第四度攜手。此前,火箭分別于 2018 年、2020 年、202
航天日將至 看這些中國“星”閃耀太空
52年前,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發射成功,拉開了中國人探索宇宙奧秘、和平利用太空、造福人類的序幕。為了紀念這一壯舉,我國將“中國航天日”定在了每年的4月24日。中國航天日從它誕生那一刻起就與衛星結下了不解之緣。7年前,中國科學院第一顆空間科學衛星系列首發星——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悟空”號發
中國成功發射“實踐十一號02星”
7月29日15時42分,中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二號丙”運載火箭,成功將“實踐十一號02星”送入太空。 “實踐十一號02星”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所屬東方紅衛星有限公司負責研制,主要用于開展空間科學與技術試驗。 用于發射的“長征二號丙”運載火箭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所屬中國運載火箭技術
“中國天眼”已發現500多顆新脈沖星
自2017年10月10日首次對外宣布發現脈沖星以來,截至目前,被譽為“中國天眼”的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已發現500余顆新脈沖星。依托“中國天眼”在射電低頻波段領先全球的觀測能力,我國天文學家在脈沖星搜尋能力和效率上,已大幅領先國外脈沖星搜索團隊。 據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中國天眼
中國整星出口何以突破“亞米級”時代
這是一顆個頭并不算大的衛星,名字聽上去也不夠響亮,全名“委內瑞拉遙感衛星二號”(簡稱“委遙二號”),但在這個國慶節后的第一個工作日,它的飛天卻賺足了航天迷的眼球——10月9日,我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二號丁運載火箭,將這顆屬于委內瑞拉的衛星送入預定軌道。 就是這句看似稀松平常、媒體慣常使用
“中國天眼”已發現500多顆新脈沖星
新華社貴陽12月15日電(記者齊健)自2017年10月10日首次對外宣布發現脈沖星以來,截至目前,被譽為“中國天眼”的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已發現500余顆新脈沖星。依托“中國天眼”在射電低頻波段領先全球的觀測能力,我國天文學家在脈沖星搜尋能力和效率上,已大幅領先國外脈沖星搜索團隊。 據中
中國成功發射遙感三十四號04星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3/497518.shtm 中新網北京3月31日電 (曹漢杰 喻鵬 郭龍飛)北京時間2023年3月31日14時27分,中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使用長征四號丙運載火箭,成功將遙感三十四號04星發射升空,衛星順利
中國成功發射天鏈二號03星
北京時間7月13日0時30分,中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使用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成功將天鏈二號03星發射升空,衛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發射任務獲得圓滿成功。該衛星是我國第二代地球同步軌道數據中繼衛星,主要用于為飛船等載人航天器、中低軌道資源衛星提供數據中繼和測控服務,為航天器發射提供測控支持。 此次
中國成功發射遙感三十四號04星
北京時間2023年3月31日14時27分,中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使用長征四號丙運載火箭,成功將遙感三十四號04星發射升空,衛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發射任務獲得圓滿成功。該衛星主要用于國土普查、城市規劃、土地確權、路網設計、農作物估產和防災減災等領域。
44顆脈沖星 中國天眼目光更有神
圖為2016年9月25日,世界最大單口徑射電望遠鏡——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簡稱FAST)在貴州平塘縣克度鎮喀斯特洼坑中落成。 經過兩年調試,FAST已確認新發現44顆脈沖星 中國天眼 目光更有神 15日,首屆中國·天泉湖天文論壇在江蘇盱眙舉行。中國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首
“中國天眼”已發現660余顆新脈沖星
自2017年10月10日首次對外宣布發現脈沖星以來,截至目前,被譽為“中國天眼”的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已發現660余顆新脈沖星。“中國天眼”于2016年9月25日落成啟用,是目前全球最大且最靈敏的單口徑射電望遠鏡,極大拓展了人類觀察宇宙視野的邊界。隨著性能的提升,“中國天眼”的科學潛力還將進一
“中國天眼”沒“停工” FAST發現114顆脈沖星
記者日前從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獲悉,被譽為“中國天眼”的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在疫情期間運行正常,截至目前,已發現并認證脈沖星達到114顆,并陸續啟動了五個重大和優先項目的科學觀測,進入科學產出階段。 脈沖星被稱為“宇宙燈塔”,其快速自轉發射出的電磁脈沖信號周期性地掃過地球,可
《科學新聞》特刊:量子星照耀中國空間科學之路
2016年,廣袤的夜空中又將出現一顆璀璨的新星,那就是屬于中國的“量子科學實驗衛星”。這也是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 在歐美日科研人員還在進行地面量子傳輸試驗時,經過中國科學家堅持不懈的努力,起步并非最早的我們已經將量子科學實驗搬到了太空,這不能不說是一個巨大的跨越。 量子科學對許多人來
中國環境一號C星獲取首幅影像圖
這是鄭州地區SAR圖像。環境一號C星/攝 中國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12月10日向媒體發布消息說,“環境一號”C星有效載荷9日首次開機成像,成功獲取首幅合成孔徑雷達(SAR)影像圖,影像圖圖像清晰、層次分明、信息豐富。至此,“環境一號”C星實現星地鏈路連通,星地系統工作正常。 據介紹
中國環境一號A/B星順利通過出廠審定
中國環境一號A/B星及長征二號丙SMA火箭7月19日順利通過出廠審定,即將執行發射任務。 環境一號A/B星是中國“環境與災害監測預報小衛星星座”的光學衛星,將采取“一箭雙星”的形式,由長征二號丙SMA運載火箭發射兩顆小衛星入軌。 衛星入軌工作后,可獲取高時間分辨率、中等空間分辨率的對地觀測數據,
仰望星空 探索宇宙的中國“牧星人”不斷攻關
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指出,要加快建設航天強國。在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有這樣一群年輕人,他們日夜輪守、仰望星空,專門負責悟空、墨子號、夸父一號等科學衛星的綜合運控管理,被稱為中國科學衛星的“牧星人”。邁入新征程,探索浩瀚宇宙,這群“牧星人”建設航天強國的步伐也更加堅定。 在中科院國家空間科學
太空“牧星人”:聯通天地 守護中國空間站
今年,中國空間站正式進入運營階段,這就需要實時與地面保持聯絡。在西安衛星測控中心,一群航天測控人負責著中國全部航天器的測控,被大家親切地稱為牧星人。今天的《“天宮”是怎么煉成的?》系列報道,一起去看看航天測控人如何遙控“放牧”太空中的衛星。 在中國西安衛星測控中心的飛控大廳,飛控團隊正在對
中國成功發射天目一號氣象星座03~06星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3/496728.shtm
品牌黯淡,三星正在被中國市場逐漸遺忘
你有多久沒用過三星手機了?大概率是:很久。 倘若你不是數碼愛好者,大概率也不會知道,三星最新旗艦機Galaxy S22系列正在悄無聲息地“熱銷”。 相比起蘋果和幾大國內友商鋪天蓋地的科技資訊,三星——這家老牌手機帝國的一舉一動,甚至已經激不起國內網民群體的一顰一笑。 對于大多數人來講,三星
一箭三星發射成功 中國火箭王者歸來
? 原標題:89天后,中國長征火箭再次向星辰大海進發! 29日中午,長征二號丙火箭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成功將三顆衛星送入預定軌道,發射取得圓滿成功! 這是自今年7月2日,長征五號遙二火箭發射失利時隔89天后,中國長征系列火箭“卷土重來”的首次宇航發射,也是中國長征系列運載火箭完成的第2
揭秘中國脈沖星試驗衛星:或成最忙碌衛星
京華時報訊(記者潘珊菊)10日上午7點42分,我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十一號運載火箭,成功發射了脈沖星試驗衛星。該星屬于太陽同步軌道衛星,衛星入軌并完成在軌測試后,將開展在軌技術試驗。 此次發射的脈沖星試驗衛星,主要用于驗證脈沖星探測器性能指標和空間環境適應性,積累脈沖星試驗衛星在軌試驗數
中國科學家通過星地聯合探測南極冰雪凍融
利用衛星遙感數據,科學家已獲得全南極的多源遙感影像圖,測得了冰蓋運動和表層冰雪的融化等數據。但由于缺乏地面驗證,衛星遙感所獲得的冰雪參數的可靠性不高。記者2月15日從我國第27次南極科學考察隊了解到,“極端環境無線傳感器網絡觀測平臺”將給衛星遙感數據“挑刺”,通過星地聯合探測南極冰雪凍融。
中國軟件定義衛星“天智二號”D星成功發射
記者1月15日從中國科學院軟件研究所(中科院軟件所)獲悉,北京時間當天11時14分,由該所牽頭研制的“天智二號”D星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進入預定軌道,衛星創新方面主要體現為在硬件、軟件和工程組織上的三個首次。 “天智二號”D星將首次在軌開展新一代智能衛星架構與天基智能軟件棧驗證試驗,評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