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領域首個大科學裝置“地面空間站”試運行
“目前,空間環境地面模擬裝置主體建設已經完成,正在開展聯合調試試運行工作。部分裝置已經在為用戶提供科研服務。預計今年底整體工程完成驗收。”4月16日,哈爾濱工業大學空間環境地面模擬裝置常務副總指揮、常務副總師、空間環境與物質科學研究院院長李立毅向科技日報記者介紹最新進展。這標志著我國航天領域首個大科學裝置“地面空間站”在哈爾濱揭開神秘面紗,我國航天領域又新增一個大國重器。這對于我國航天事業和空間科學探測能力的提升將起到重要支撐作用。 “由哈爾濱工業大學聯合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承建的空間環境地面模擬裝置,就是要在地球上建設一個與真實宇宙空間環境相似的‘地面空間站’,相當于把空間站‘搬’到地球上。”李立毅表示,“未來,許多需要抵達太空才能進行的實驗,在這里就可以完成。屆時,科學家們開展空間實驗將不再‘難于登天’。未來,航天員們還可以在這里體驗和適應月球、火星等星球的表面環境。” 空間環境地面模擬裝置是航天技術和空間科學領域的......閱讀全文
航天技術助節能
??? 當前,航天技術越來越多地向民用化發展。由北京衛星制造廠研發的“神舟北極”高效集成冷凍站產品項目,采用“系統集成專項技術”和“前饋關聯控制技術”兩大核心技術,年均運行效率較傳統冷凍站提高20%—50%,從而降低整個空調系統的能耗。目前,“神舟北極”高效集成冷凍站已在武漢琴臺音樂廳
國家空間科學中心:堅守空間科學的國家使命
“空間科學衛星計劃”是中科院牽頭實施的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中第一批啟動的項目之一。負責該計劃的國家空間科學中心再次站到了我國科技發展的大路口,義不容辭地扛起了發展我國空間科學的大旗,成為在我國牽頭實施空間科學衛星系列的核心科研機構。 空間中心懷柔新園區 從“地球空間雙星探測計劃”,到國家重
延長石油利用航天技術減霾
工業上的含硫、含氮廢氣是引發霧霾的重要因素,陜西延長石油集團利用航天技術轉化的環保焚燒技術治理霧霾取得成效。“正是利用火箭發動機的充分焚燒技術,延長石油在煉油化工環保裝置有效脫除了煙氣中的SO2,最大可能地減少了工業廢氣的排放。”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六院北京11所的科研人員日前表示。 據了解,
吳季:先導專項推動空間科學跨越發展
2010年3月31日,國務院第105次常務會議審議通過了中國科學院“創新2020”規劃,并明確要求通過組織實施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形成重大創新突破和集群優勢。就即將啟動實施的空間科學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等方面的問題,中國科學院空間科學與應用研究中心主任吳季研究員接受了記者的專訪。 《科
慶祝2022年世界空間周科普報告會舉行
中新網北京10月11日電(馬帥莎 段麗娟)據中國宇航學會11日消息,由國家航天局指導,中國科協青少年科技中心、中國宇航學會聯合舉辦的慶祝2022年世界空間周科普報告會10日下午在線上舉行。國家航天局國際合作司處長甘永在致辭中表示,世界空間周是國際航天界的節日,中國政府十分重視世界空間周活動,從200
實驗衛星:空間科學“群星”閃耀
從“悟空號”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到實踐十號返回式科學實驗衛星,從“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到“慧眼號”硬X射線調制望遠鏡,5年來,我國已成功發射多顆科學實驗衛星,取得了一批先進科研成果。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國家主席習近平在2016年和2017年新年賀詞中兩次提到科學衛星,表明他對我國空間科
外國航天員有望登上中國空間站
中國載人航天總工程師周建平日前在接受新華社記者采訪時表示,在未來空間站階段,中國愿意為全世界致力于和平利用外空的國家和地區提供開展空間科學實驗與技術試驗的機會,國外航天員將有望登上中國的空間站。 周建平是在北京召開的載人航天技術國際研討會期間接受記者采訪的。由聯合國外空司和中國載人航
白皮書:論證實施空間科學計劃-孵化空間科學研究成果
新華社北京1月28日電(記者 胡喆、張泉)國務院新聞辦公室28日發布的《2021中國的航天》白皮書說,中國航天圍繞宇宙起源和演化、太陽系與人類的關系等科學主題,論證實施空間科學計劃,開展空間科學探索和空間環境下的科學實驗,深化基礎理論研究,孵化重大空間科學研究成果。白皮書指出,未來五年,中國將圍繞極
從“氣象特警”到“隨身空調”-航天技術來到你身邊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教授及其同事陸朝陽、朱曉波等,聯合浙江大學王浩華教授研究組,成功構建了世界首臺超越早期經典計算機的光量子計算機。中國科學院量子信息和量子科技創新研究院今日在上海舉行新聞發布會,介紹了這一研究進展。“量子計算機在求解某類特定問題上具有巨大的優勢。”中科院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大
從“氣象特警”到“隨身空調”-航天技術來到你身邊
?? 5月24日電,航天技術民用化已經不是新鮮事。寶寶使用的尿不濕、方便面里的蔬菜包等,這些產品最初都是由航天技術轉化而來,而我國現如今在航天技術轉化民用方面,更是已經覆蓋汽車、電子通信、醫療儀器等多個民用領域。近日,記者在中國航天科工二院,見到了一大批由航天技術創新而來的民用產品,這些產品將航天領
多項航天技術成功“落地”-航空機載寬帶有望開通
“過不了多久,飛機上的乘客就能像在家里一樣上網。”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副總經理張建恒代表6日表示,該集團公司正在跟幾大航空公司、電信運營商開展合作,爭取近期開通航空機載寬帶通訊。目前相關技術已經成熟,但還需完成一些驗證。 開通航空寬帶通訊,其實是以衛星應用為基礎。張建恒說,近年我國在衛星應
海南省航天技術創新中心在文昌成立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2/10/488439.shtm 中新網海南文昌10月28日電 (記者 符宇群)由文昌國際航天城管理局成立的海南省航天技術創新中心(下稱“創新中心”)28日在海南文昌揭牌。作為海南省航天領域科技創新的重要載體,
暗物質衛星:照亮中國空間科學
5月29日,上海,一群“白大褂”圍在一起,為一個剛剛誕生的“寶寶”稱重。 這溫馨的一刻發生在中科院上海微小衛星工程中心的衛星總裝測試廠房里。這一天,中國科學衛星系列的首發星——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研制取得重要進展,由四層粒子探測器組成的科學探測有效載荷聯試成功,順利交付衛星總體,預計今年年底在
空間科學舞臺上的中國“星”
1970年,東方紅一號帶著全國人民的期待奔向太空。那是我國成功發射的第一顆人造衛星,也是中國科學院在空間科技領域初顯身手。 2000年前后,中科院的科學家們提出并完成了我國第一個空間科學衛星計劃——地球空間雙星探測計劃。中國航天事業的宏圖上,增加了科學的顏色。 此后,中國航天經歷了空間科學
神舟十五號航天員乘組將重點開展六個方面工作
神舟十五號載人飛行任務新聞發布會今天9時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召開,通報任務有關情況。中國載人航天工程新聞發言人、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主任助理季啟明介紹,神舟十五號飛行任務是中國空間站建造階段的最后一棒,也是空間站應用與發展階段的第一棒,具有承前啟后的重要作用。任務期間神舟十五號乘組將重點開展六個方面
中國空間站擬開展上千項科研項目
世界航天發展迅猛,載人航天已成為國際上大國博弈競爭的重要陣地。目前,已有1000余項科學研究項目列入中國空間站支持實施計劃。完成在軌建造后,還將通過在多樣化天地往返運輸、載荷搭載、小衛星部署和實驗機柜開放共享及數據使用等方面開展應用探索,促進低成本進入太空能力提升和載人航天持續發展。
我國成功發射實踐六號兩顆衛星
北京時間10月6日8時49分,中國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四號乙”運載火箭一箭雙星,成功將“實踐六號”04組兩顆空間環境探測衛星送入太空。 星箭點火升空飛行約11分鐘后,西安衛星測控中心傳來的數據表明:“實踐六號”04組A星與火箭分離;繼續飛行約1分鐘后,B星與火箭分離,兩顆衛星均成
顧逸東代表:航天事業應多向基礎研究領域傾斜
“國內這兩年才開始有科學實驗衛星上天,之前幾乎所有航天發射的目標都是‘用’,而在科學產出方面少有國際公認的成果。”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科學院空間應用工程與技術中心高級顧問顧逸東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采訪時呼吁,我國的航天事業應多向基礎研究領域傾斜。 2017年我國的航天發射“日程表”依舊激動人心:
中國成功發射“實踐六號”03組空間環境探測衛星
10月25日9時15分,中國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四號乙”運載火箭,成功將“實踐六號”03組2顆空間環境探測衛星送入太空。?西安衛星測控中心傳來的數據表明,“長征四號乙”運載火箭飛行約11分鐘后,“實踐六號”03組A星與火箭分離;繼續飛行約1分鐘后,“實踐六號”03組B星與火箭分離。2顆衛星均成
打造空間科學數據倉儲的中國品牌
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懷柔園區6號科研大樓,是國家空間科學數據中心總部的所在地。 中心的專用機房大約400平米左右,存儲運行著我國不少空間科學“大國重器”的數據資源。“悟空”“墨子”“慧眼”“太極一號”等空間科學衛星,子午工程、海南空間天氣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都是這里的“住戶”。 這是
我國空間科學發展亟待新規劃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3/495125.shtm
神十五乘組在軌期間將重點開展這些工作
神舟十五號飛行乘組是由航天員費俊龍、鄧清明和張陸組成,費俊龍擔任指令長。航天員費俊龍參加過神舟六號載人飛行任務,航天員鄧清明、張陸都是首次飛行。目前,神舟十五號飛行乘組已經在軌工作生活兩個多月了。根據任務安排,他們將在軌工作生活6個月。在軌期間,三名航天員規劃完成3至4次出艙任務。據中國載人航天工程
航天技術助力我國首個城市地下管網綜合管理試點項目
記者4日從中國航天科工集團公司獲悉,隨著我國首個城市地下管網綜合管理試點項目日前在山東省德州市落地,航天科工參與新型城鎮化建設迎來了新的里程碑。 近年來,我國地下管網安全事故頻發,包括因施工導致地下管網損壞而造成的停水、停氣、停電和通信中斷,以及由于排水管道不暢引發的道路積水和城市水澇等。這些
我國“十三五”空間科學任務全面啟動
從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獲悉,繼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悟空、實踐十號返回式科學實驗衛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發射升空并取得初步科學成果后,我國十三五”空間科學任務現已全面啟動。 我國將爭取在2020年前后,發射愛因斯坦探針、先進天基太陽天文臺、全球水循環觀測衛星、磁層—電離層/熱層耦合小衛星星
空間科學:導引創新科技前沿
日前,由兩院院士評選出的2014年度中國/世界十大科技進展新聞中,有8項研究內容與空間科技相關,占獲評項目的40%。這一現象引發了科學家對空間科技重要性和發展現狀的反思。 “空間科技是覆蓋自然科學宏觀和微觀兩大前沿的科技領域。與其他科學領域相比,它更容易形成新聞,引發公眾興趣,因為它既處在探
專家解讀菲萊:創造空間科學多個“首次”
近日,在科幻電影《星際穿越》熱映之際,歐洲航天局“羅塞塔”號彗星探測器搭載的登陸器“菲萊”在彗星“丘留莫夫—格拉西緬科”的彗核上成功登陸,完成現實版的“穿越”。 11月12日,“羅塞塔”彗星軌道飛行器從22.5千米的高空釋放下“菲萊”。不幸的是,它落到了陽光不夠充足的陰影中,無法為電池充電。
多位院士建議:中國空間科學當“頂天”“立地”
10月15日,在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以下簡稱空間中心)建所60周年學術論壇上,來自地球科學和空間科學領域的院士專家提出了關于中國空間科學未來發展的思路——“頂天”“立地”。 所謂“頂天”,即將空間科學與空間技術、空間應用相結合,并向深空邁進;所謂“立地”,即與地球科學等學科發展相融
空間科學應用項目征集初步結果揭曉
當地時間10月3日上午,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與聯合國外空司在德國不萊梅第六十九屆國際宇航聯大會期間聯合舉辦發布會,宣布中國空間站空間科學應用項目征集初步結果。 今年5月,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與聯合國外空司聯合對外發布合作機會公告,邀請聯合國各成員國積極參與未來中國空間站的空間科學應用國際合
我國首顆X射線空間天文衛星發射成功
記者從國防科工局獲悉,6月15日11時00分,我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采用長征四號乙運載火箭,成功發射首顆X射線空間天文衛星“慧眼”。該衛星項目被納入中科院空間先導專項計劃,由中科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遙感與數字地球研究所和高能物理研究所分別負責地面應用系統建設及衛星數據接收、處理、分發和科學應用。
《科學新聞》特刊:量子星照耀中國空間科學之路
2016年,廣袤的夜空中又將出現一顆璀璨的新星,那就是屬于中國的“量子科學實驗衛星”。這也是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 在歐美日科研人員還在進行地面量子傳輸試驗時,經過中國科學家堅持不懈的努力,起步并非最早的我們已經將量子科學實驗搬到了太空,這不能不說是一個巨大的跨越。 量子科學對許多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