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美國NASA開發了一個新型激光太空通信系統,能將衛星通信的速率提高到類似于地球上高速光纖網絡的水平。 “月球激光通信演示驗證”(LLCD)的太空終端是NASA首個高數據速率激光通信系統,近期NASA艾姆氏研究中心將其集成到了“月球大氣與塵埃環境探測器”(LADEE)航天器上。LLCD將演示驗證從月球軌道到地球的激光通信,其傳輸速率將是目前最好的先進無線電通信系統的6倍。 LLCD任務經理表示,成功的試驗和將LLCD集成到LADEE是重要的里程碑成就,驗證了這項新技術對于太空應用的穩定性和就緒度。這是NASA這類通信系統首次通過全部試驗,具備飛行準備資質。 LCCD任務將采用一種高可靠性的紅外激光器,類似于那些用于將高速數據通過光纖電纜傳到工作區和住宅的激光器。數據是以每秒數億短光脈沖的形式傳輸,將通過LADEE航天器傳輸到位于新墨西哥、加利福尼亞和西班牙三臺地面望遠鏡中的任何一臺。 LLCD面臨......閱讀全文
摘要:太赫茲通信是未來移動通信(Beyond 5G)中極具優勢的技術途徑,也是空間信息網絡高速傳輸的重要技術手段,具有軍民融合、協同發展的應用前景。中國太赫茲高速無線通信關鍵技術已經取得了重要突破,與世界技術水平基本同步。因此,進一步加大力度發展太赫茲高速通信技術,對于中國引領國際高速無線通信技
由武漢大學、北京跟蹤與通信技術研究所和北京國科環宇空間技術有限公司聯合組成的高速無線激光通信系統研究項目組,經過1年多的技術攻關,近日研制出7.5G空間激光通信系統。該系統8月下旬在青海省青海湖成功進行了7.5G速率40km距離的自由空間激光通信試驗。 該項目組2008年曾完
俄羅斯聯邦航天署10月5日宣布,國際空間站首次利用激光通信手段將電子數據傳送到地面。 俄航天署發表聲明稱:“國際空間站的俄羅斯區段在本月2日首次通過激光將寬帶信息傳輸到地面站。傳輸數據量為2.8GB,傳輸速度達到每秒125MB。” 俄羅斯的太空激光通信系統由俄精密儀器制造系統公司和“
世界上*臺激光器誕生于1960年,我國于1961年研制出*臺激光器,40多年來,激光技術與應用發展迅猛,已與多個學科相結合形成多個應用技術領域,比如光電技術,激光醫療與光子生物學,激光加工技術,激光檢測與計量技術,激光全息技術,激光光譜分析技術,非線性光學,超快激光學,激光化學,量子光學,激光雷達,
3月12日,有媒體報道稱,攻破量子加密技術可能并不需要什么神兵利器,因為量子加密技術本身就存在物理缺陷。報道援引了上海交通大學金賢敏研究組的一篇尚未正式發表的工作。 3月14日,清華大學王向斌、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等量子研究者撰文解釋了量子加密技術的破綻到底在哪里。他們指出,雖然現實中量子通
基于光纖和衛星的量子通信已被證明可行,那么,海面之下是否也可以進行量子通信呢?近日,中國科學家成功進行了首個海水量子通信實驗,向未來建立水下及空海一體量子通信網絡邁出重要一步。 從人類戰爭史來看,新技術幾乎總是最先運用在軍事方面。也因此,海水量子通信實驗成功后,立即被軍事愛好者“應用”到了潛
武漢大學研制的拉曼激光和鈉熒光激光雷達的發射單元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研制的車載多普勒測風激光雷達系統 地球大氣為人類生存和發展提供了非常重要的保障,研究該區域中的大氣環境與物理和化學過程,對于航天、國防、人類生活以及地球生物圈的安全至關重要。 識風須追風 中高層大氣研究關注的主要參數
今日推薦文章作者為東南大學毫米波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IEEE Fellow 著名毫米波專家洪偉教授,本文選自《毫米波與太赫茲技術》,發表于《中國科學: 信息科學》2016 年第46卷第8 期——《信息科學與技術若干前沿問題評述專刊》,射頻百花潭配圖。引言隨著對電磁波譜的不斷探索, 人類對電子學和光學
1月23日,我國首顆高通量通信衛星實踐十三號在軌交付,正式投入使用。實踐十三號衛星投入使用后,將納入“中星”衛星系列,命名為“中星十六號”衛星。實踐十三號衛星在軌示意圖。 實踐十三號衛星是我國自主研發的新一代高軌技術試驗衛星,于2017年4月12日在西昌成功發射。在軌測試期間,它圓滿完成了高效
靜止軌道通信衛星代表著一個國家衛星通信的發展水平,它是構成信息高速公路基礎的重要資源,是一個國家綜合實力、技術水平的重要體現。 經常在國內旅行的人都知道,在飛行的飛機上、在遠洋航行的船舶上,手機、筆記本是上不了網絡的,同樣在高速運行的高鐵上,手機信號也是時斷時續,但是隨著中國新一代通信衛星的發
8月16日凌晨1點40分,全球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成功發射。在我們仰望星空,暢想量子密鑰分發、量子隱形傳態等科學實驗帶來的無限未來時,不妨也俯瞰大地,認識一下與“墨子號”隔空“對話”的量子“捕獲者”——我國自主研制的量子科學衛星地面望遠鏡系統。 17日,科技日報記者走進地面望遠鏡研
半導體激光器在激光器領域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半導體激光器是20世紀60年代發展起來的一種激光器,以半導體材料作為工作物質。從20世紀70年代末開始,半導體激光器明顯向著兩個方向發展,一類是以傳遞信息為目的的信息型激光器,另一類是以直接使用輸出激光的光功率為目的的功率型激光器。 半導體激
半導體激光器是20世紀60年代發展起來的一種激光器,以半導體材料作為工作物質。從20世紀70年代末開始,半導體激光器明顯向著兩個方向發展,一類是以傳遞信息為目的的信息型激光器,另一類是以直接使用輸出激光的光功率為目的的功率型激光器。 半導體激光器由光纖耦合半導體激光器模塊、合束器件、激光傳能光
半導體激光器是20世紀60年代發展起來的一種激光器,以半導體材料作為工作物質。從20世紀70年代末開始,半導體激光器明顯向著兩個方向發展,一類是以傳遞信息為目的的信息型激光器,另一類是以直接使用輸出激光的光功率為目的的功率型激光器。 半導體激光器由光纖耦合半導體激光器模塊、合束器件、激光傳能光纜
Azure Biosystems 公司是一家創新型服務于生命科學領域的的公司,成像產品體現了創新、高技術和顛覆性的精神。在原來C系列多功能成像系統的基礎上,我們推出了Azure Sapphire雙模式多光譜激光成像系統。采用每個通道用專屬的檢測器,PMT用于藍光和磷屏掃描成像,3個獨立的APD檢
1)極寬的帶寬。通常認為毫米波頻率范圍為26.5~300GHz,帶寬高達273.5GHz。超過從直流到微波全部帶寬的10倍。即使考慮大氣吸收,在大氣中傳播時只能使用四個主要窗口,但這四個窗口的總帶寬也可達135GHz,為微波以下各波段帶寬之和的5 倍。這在頻率資源緊張的今天無疑極具吸引力。2)波
在5月19日開幕的2018年全國科技活動周暨北京科技周活動主場上,北京郵電大學信息光子學與光通信國家重點實驗室張杰教授帶領的光信息安全研究團隊展示了一項最新成果——內生安全光通信,使不依賴附加密鑰的大容量安全傳輸成為可能。 在傳統光通信中,信息由于透明傳遞而隨時存在被“劫持”的安全隱患,因此收
據美國物理學家組織網3月28日報道,美國科學家首次在實驗室實現了中紅外線激光的頻率調制,在波長為100吉赫茲(GHz)及以上的光譜范圍內,移動式平臺不需要使用光纖也能實現每秒傳輸1000億字節數據。新研究有望給通訊方式帶來變革。 最新技術由斯蒂文斯理工學院超速激光光譜實驗室
新型光纖設計中,采用了新型內芯微結構,比如光子晶體材料,同樣可以限制光線,使其在內芯中以相同的路徑向前傳播,而光通路的橫截面積是標準9微米光纖的兩倍。由于光信號有更多的空間和橫截面可以通過,它單位面積的能量密度就可以降低,這有助于降低非線性畸變,減少這一效應對于傳輸距離和速率的制約。最終的結果就
上個世紀90年代以后建設的區域、全國和國際性的光纖網絡,大部分都可以與上述技術兼容,而在過去六年里,很多主干網絡都已經完成更新,達到這樣的信號傳輸速率。“目前,很多長距離地面通信光纜和絕大多數海底光纜都升級到了100Gb帶寬。”TeleGeography公司的高級研究員Erik Kr
一、什么是光纖放大器 光纖放大器(OpTIcalFiberAmplifier,簡寫OFA)是指運用于光纖通信線路中,實現信號放大的一種新型全光放大器。根據它在光纖線路中的位置和作用,一般分為中繼放大、前置放大和功率放大三種。同傳統的半導體激光放大器(SOA)相比較,OFA不需要經過光電轉換
近期,中科院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潘建偉及同事張軍等人取得重要科研突破,他們在國際上首次實現了1.25GHz InGaAs/InP單光子探測器單片集成讀出電路,該突破可使高速量子通信終端設備中體積占比最大的探測器模塊尺寸減小一個數量級以上,為未來研制小型化量子通信系統奠定了重要基礎。國際光
美國KELTRON打印機LC241/5B清潔方法 Keltron TLC緊湊型打印機是一種可安裝在面板上的24 -64柱,可通過軟件切換的熱敏打印機。它提供關鍵過程的硬拷貝記錄,并且在小尺寸和低成本是重要考慮因素的工業和商業應用中是有用的。 TLC系列的優點 TLC系列打印機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潘建偉及其同事張軍等在國際上首次實現1.25 GHz InGaAs/InP單光子探測器單片集成讀出電路,該技術突破可使高速量子通信終端設備中體積占比最大的探測器模塊尺寸減小一個數量級以上,為未來研制小型化量子通信系統奠定了重要的器件基礎。相關成果發表在《光學快報》上。
2020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對我們的經濟和社會都造成了嚴重的影響。盡管如此,我國科學家仍以實驗室為戰場,爭分奪秒,奮力拼搏,取得了一個又一個新突破、新發現。 2020 中國光學領域十大社會影響力事件(Light10)評選活動的推出就是為了追尋中國光學領域的那些高“光”
圖7、PHODIR 與商用SEAEAGLE 成像對比Fig. 7 Imaging result comparison between the PHODIR and SEAEAGLE(a)目標的圖像;(b)S 波段探測到的一維距離像;(c)X 波段探測到的一維距離像;(d)利用上述融合算法合成
量子通信技術基于量子物理學的基本原理,克服了經典加密技術內在的安全隱患,是迄今為止唯一被嚴格證明是無條件安全的通信方式。為了拓展應用、與現有通信系統兼容以及大量減少成本,需對點對點的通信方式進行組網并充分利用經典通信設施。與此同時,量子克隆技術的出現也使得我們開始重新審視量子通信的安全性問題。量
2011年,中國科學院論證并啟動了空間科學先導專項。2011年底,量子科學實驗衛星項目正式立項。鑄劍五載,如今,全球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已經成功發射。工程總體與六大系統 根據量子科學實驗衛星的特點和實際需求,項目設置了工程總體和六大系統。 工程總體負責制定工程研制計劃,編制工程頂層文件
7月25日,中國科學院空間科學與應用研究中心(簡稱空間中心)通過東半球空間環境地基綜合監測子午鏈(簡稱子午工程)項目建設工程經理部組織的單位驗收。驗收專家組由來自中科院計劃財務局、基本建設局、辦公廳,科技部基礎司,中科院地質地球所,中國科大等單位的專家組成,組長由子午工程副總工程
導星幫助望遠鏡“看”穿由地球大氣層造成的模糊,多光束的革命性用途旨在于一個更大的視野上改善圖像質量 騰訊太空訊 據國外媒體報道,本周二,位于智利高原上的四個強激光束劃破帕瑞納天文臺上空。形成大量的人造星光,這將為未來的天文研究照亮通道,新系統創造了有史以來最強大的激光導星,成為了歐洲南方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