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述腸缺血癥的治療方向
1.溶栓治療:靜脈注入尿激酶等溶解血栓,恢復腸道血供。 2.介入治療:經腸系膜血管注入溶栓劑、球囊擴張、支架置入等。 3.手術治療:切除壞死腸管,通過取栓或旁路移植術等恢復腸道血供。......閱讀全文
簡述腸缺血癥的治療方向
1.溶栓治療:靜脈注入尿激酶等溶解血栓,恢復腸道血供。 2.介入治療:經腸系膜血管注入溶栓劑、球囊擴張、支架置入等。 3.手術治療:切除壞死腸管,通過取栓或旁路移植術等恢復腸道血供。
關于腸缺血癥的辨別方向介紹
1、檢查方向 初步可使用CT增強血管造影(CTA)或磁共振血管成像(MRA)診斷。金標準為血管造影檢查,可顯示內臟動脈閉塞的表現,并可鑒別栓塞和血栓形成。 2、診斷辨別 臨床主要表現為腹痛、腹脹但缺乏特異性,確診有賴于針對血管的影像學檢查。血管造影檢查示內臟動脈閉塞,可鑒別栓塞和血栓形成,
概述腸缺血癥的臨床表現
缺乏特異性,且因缺血程度和發病急緩而異。輕者僅有腹痛、便血,重者可因腸管壞死致休克、死亡。腹痛重于壓痛是此病的突出特點。 1.急性腸系膜缺血癥 可有腹痛、腹脹、嘔吐、發熱、便血、腹部壓痛、腸鳴音減弱。 (1)癥狀:急性腸系膜上動脈栓塞表現為突發劇烈腹痛,多位于臍周或上腹部,止痛
治療缺血性腸病的概述
對于由缺血性腸病引起的腸功能紊亂的治療,應以治療原發疾病為主。如積極糾正休克,禁食、靜脈高營養,使腸道充分休息,并給予廣譜抗生素。心功能正常時則盡可能撤去造成腸系膜血管收縮的藥物如洋地黃和血管加壓素。嚴重的腸功能紊亂不僅不利于缺血病變的恢復,而且可以加重缺血,甚至引起水電解質紊亂、蛋白缺失性結腸
關于腸缺血癥的基本信息介紹
腸缺血癥指由于腸道血液灌注不足或血液回流障礙而導致腸道結構破壞和功能障礙的臨床綜合征,包括急性腸系膜缺血癥(Acute Mesenteric Ischemia, AMI),慢性腸系膜缺血癥(Chronic Mesenteric Ischemia, CMI)和結腸缺血癥(Colon Ischemi
簡述腦缺血的治療方法
1、針對高血壓、心臟病、動脈粥樣硬化等原發病的治療。 2、抗凝治療。 3、應用血管擴張劑。 4、降血脂、降低血黏度。 5、血管手術,切除血管內膜和硬化斑或血管擴張支架成形術。 6、對癥治療。
簡述腸蛔蟲癥的預防
培養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尤其是應在兒童、托幼機構、學校中廣泛開展衛生宣傳教育。做到飯前、便后洗手,不吃未洗凈的蔬菜、水果。在學校,托兒所進行普查普治。對糞便進行無害化處理,有利于本病的控制。
治療非閉塞性急性腸缺血的簡介
1.一般治療 積極治療原發病,改善循環低灌注狀態,停用升壓藥,維持水電解質平衡,控制感染。 2.藥物治療 動脈輸注血管擴張劑,如嬰粟堿、妥拉蘇林、異丙腎上腺素等。 3.手術治療 如腹部體征未能消失,診斷不夠明確或提示腸缺血不可逆轉,則以及時手術為宜,切除壞死腸管,視情況行一期吻合或二期
治療急性腸系膜缺血癥的簡介
治療的主要目的是在發生腸梗死前恢復腸道正常的血氧供應,縮小組織壞死的范圍。 1.復蘇和初步處理 腸缺血嚴重的患者,特殊診斷和治療前應進行復蘇和穩定病情治療。包括改善心功能、糾正低血壓、低血容量和心律失常,建立大孔徑輸液通路。有心臟疾病的低血壓患者應監測肺動脈壓。排除其他急腹癥后,不論
簡述腸麻痹的治療原則
針對麻痹性腸梗阻的致病原因進行相應治療。如腹部手術后或腹膜炎等所致的腸麻痹給予胃腸減壓后,可使病情大為好轉;腎絞痛者給予解痙和腎囊周圍封閉,可使腸麻痹減輕;卵巢囊腫蒂扭轉等病因消除后,腸麻痹都能自行痊愈等。 應用各種副交感神經興奮劑,如毒扁豆堿、新斯的明、垂體素等,對預防和治療麻痹性腸梗阻有一
簡述腸蛔蟲堵塞的治療方案
單純性蛔蟲堵塞采用非手術療法效果較好。除禁食、輸液外,可口服生植物油,也可口服枸櫞酸哌嗪等驅蟲;如腹痛劇烈,可用解痙劑,或配以針刺、腹部輕柔按摩,腹脹明顯者行胃腸減壓。癥狀緩解后.經胃管緩慢注入氧氣驅蟲。用量兒童為每周歲80~l00ml,最大量不超過1500ml。如經非手術治療無效.或并發腸扭轉
簡述非閉塞性急性腸缺血的臨床表現
1.癥狀 腹部不適、乏力等前驅期癥狀持續幾天之后,突發腹部劇烈絞痛,伴有嘔吐、腹瀉、血便等消化道排空癥狀。疾病進展可出現全身狀態惡化,甚至休克。 2.體征 腹部表現為彌漫性腹膜炎,有腹膜刺激征。
治療腸蛔蟲癥的相關介紹
(1)解熱鎮痛; (2)杜冷丁; (3)鎮靜劑; (4)驅蟲劑。左旋咪唑片是驅蛔蟲的首選藥物; (5)抗菌素; (6)經(內科)保守治療7天以上無緩解,甚至反而加重者,或反復發作,出現皮膚粘膜發黃及能觸及腫大的膽囊,而又找不出其它原因者,可考慮送醫院行外科手術(膽管
簡述慢性腸系膜缺血癥的臨床表現
患者多有冠狀血管、腦血管、腎血管和周圍血管的病變。特征性的表現是餐后腹痛、不敢進食和體重下降。腹痛于餐后15~30分鐘開始,2~3小時達到高峰,隨后逐漸消失。多位于上腹或臍周,呈痙攣性疼痛或鈍痛,可放射到背部,進餐可加重。可伴有腹瀉或便秘。體檢可有上腹部收縮期雜音,為非特異性,也見于30%無癥狀
治療缺血性腸病的一般方法介紹
一般治療包括胃腸減壓,靜脈補液維持水和電解質平衡,輸血及使用廣譜抗生素急性腸系膜缺血一經診斷應立即將罌粟堿用生理鹽水稀釋至1.0mg/ml,以30~60mg/h用輸液泵經腸系膜上動脈插管輸入對于非閉塞性腸系膜缺血,罌粟堿輸注持續24h,根據血管痙攣緩解情況決定罌粟堿是否停藥,通常24h即可,但也
簡述阿米巴腸病的并發癥
1.腸道并發癥 (1)腸穿孔 急性腸穿孔多發生于嚴重的阿米巴腸病患者,穿孔部位多見于盲腸、闌尾和升結腸。慢性穿孔先形成腸粘連,爾后常形成局部膿腫或穿入附近器官形成內瘺。 (2)腸出血 發生率少于1%,一般可發生于阿米巴痢疾或肉芽腫患者,因潰瘍侵及腸壁血管所致。大量出血雖少見,但一旦發生,病情
簡述腸蛔蟲癥的注意事項
1、在發作時,病人因疼痛使用止痛劑如杜冷丁藥物時,一日應不超過2-3次,以防久用成癮。 2、并發膽道感染應用抗菌素四環素過程中,注意用藥時間不宜過長,尤其小兒患者,因四環素能引起牙釉質發育不全,牙齒發黃,骨生長緩慢等。 3、在應用中藥苦楝皮糖漿進行治療時,應嚴格控制用量以防中毒,其次對于心臟
簡述腸桿菌肺炎的并發癥
腸桿菌肺炎常見的并發癥之一為菌血癥。文獻報道在各種原因的腸桿菌菌血癥中,先由呼吸道感染,再發展為菌血癥者占11%,僅次于腹部臟器和泌尿系感染者。因此當疑及肺部感染系血源播散所致者或伴有菌血癥者,應進行血培養。如腸桿菌陽性,即可確診。
簡述小兒腸旋轉不良的臨床治療
小兒腸旋轉不良目前無法預測何時或在何種情況下會發生,故對膽汁性嘔吐患兒,必須積極診治,絕不允許只作觀察而任其發展至絞窄性腸梗阻。所以一旦發現存在旋轉不良,即應手術糾治。
關于腸蛔蟲癥的治療方案介紹
蛔蟲病治療可為驅蛔蟲治療及并發癥處理,但最根本的是驅蟲治療。 1、驅蟲治療 苯咪唑類藥物是廣譜、高效、低毒的抗蟲藥物,應用最廣的有甲苯咪唑和阿苯達唑。甲苯咪唑,200mg/次,1—2次/d,共1—2d。阿苯達唑,400mg,頓服,蟲卵陰轉率達90%以上。對嚴重感染者往往需多次治療才能治愈。治療
簡述缺血性腸絞痛的并發癥
由于腸道缺血致吸收不良,引起慢性腹瀉、脂肪瀉、腹脹等;病程呈漸進性,即隨著病程的進展患者會出現癥狀性懼食,使體重下降及營養不良。伴有腹脹、便秘的患者可能出現急性腸系膜血栓形成和腸梗阻。
關于慢性腸系膜缺血癥的診斷和治療介紹
1、診斷 一般根據臨床表現、內臟動脈閉塞的血管造影表現,排除其他消化道疾病以及對血管重建后的反應可做出診斷。 2、治療 治療目的是恢復血流。內科治療包括應用擴血管藥物,對部分患者有效。手術治療或經皮經腔腸系膜血管成形術可恢復腸道血液供應。
生理性缺血訓練將成為冠心病運動康復治療新方向
生理性缺血訓練包括多種訓練形式和措施,能夠提高心肌缺血閾值,促進有效冠脈側枝循環形成,是冠心病血運重建后伴殘余心肌缺血、穩定性心絞痛患者極具潛力的康復訓練措施之一。圖片來源于網絡 目前,規律的體力活動和運動訓練對冠心病患者康復治療的重要性已得到廣泛認知。運動訓練作為心血管病干預措施之一,其益處
治療腸神經官能癥的相關介紹
1.精神治療:應向病人進行耐心細致的解釋,說明疾病的性質、起病的原因、以及良好的預后等,以解除病人的一切思想顧慮,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 2.一般不休息即可參加輕便勞動,生活應有規律,并進行適當的文體活動。 3.飲食應根據癥狀而定。腹瀉者飲食宜清談,以少渣、易消化食物為主,禁食油膩及刺激性的食
關于腸球菌敗血癥的治療方案介紹
A、B組溶血性鏈球菌通常對青霉素敏感B組鏈球菌的敏感性略差,因此,治療A組鏈球菌百學真時可單用青霉素或第一代頭孢菌素、紅需素與林可霉素等,而后者治療宜加用氨基糖苷類抗生素。耐青霉素肺炎鏈球菌其治療同溶血性鏈球菌敗血癥。腸球菌常對多種抗生素耐藥,治療時需聯合用藥,首選青霉素或氨芐西林與氨基糖苷類的
簡述腦缺血的癥狀
腦缺血的癥狀短暫性腦缺血發作是怎么回事,短暫性腦缺血發作是由于負責供應腦部血液的動脈血管短時間醫學上稱“一過性” 供血不足,引起相應動脈負責供血的腦組織發生暫時性功能障礙。此病常常表現為突然發作的頭暈、眼花、眩暈、耳鳴、走路不穩,嚴重時意識模糊、雙目失明或復視、單側或雙側肢體無力與感覺異常、莫名
簡述腸神經官能癥的臨床表現
本病的癥狀輕重不一,病程多經年累月反復發作,常有腹痛或腹部不適、腹脹、腸鳴、腹瀉和便秘等主訴,并同時伴有神經官能性癥狀,如失眠、頭痛、健忘、注意力不集中、心悸、胸悶、憂慮、倦怠、盜汗、遺精、神經過敏等。腹痛較常出現于左下腹部或下腹部,痛不劇烈,多為脹痛或不適感,但亦可有短時絞痛;腹痛每于便前發生
非閉塞性急性腸缺血的簡介
非閉塞性急性腸缺血是指各種原因引起的腸系膜主干動靜脈非器質性閉塞以致腸管缺血和壞死的疾病。常有確切的急性腸缺血的表現,卻看不到腸系膜血管有明顯的阻塞,多見于動脈硬化的患者,因心衰、心肌梗死或腦外傷等引起循環血量不足,血管收縮和腸缺血,從而導致腸黏膜乃至腸壁深層發生缺血壞死。本病系致命性疾病,早期
關于缺血性腸病的病因分析
血管病變血管本身的病變是引起腸道缺血的主要病理基礎。(1)動脈粥樣硬化(有15例):血管管腔縮窄,血流不暢引起相應部位血液供應減少。(2)栓塞(有8例):高血壓性心臟病、風濕性心臟病、感染性心內膜炎、心肌梗死、心房纖顫、外傷骨折、長期臥床等情況下,因為腸系膜上動脈主干口徑較大,與腹主動脈呈傾斜夾
簡述前部缺血性視神經病變的治療方案
1、針對全身病治療,改善眼部動脈灌注。 2、全身應用糖皮質激素,以緩解循環障礙所致的水腫、滲出,對動脈炎性尤為重要。如臨床和血陳、CRP檢查考慮為動脈炎性缺血性視神經病,應早期大劑量使用糖皮質激素沖擊療法,以挽救患者視力,并預防另側眼發作。 3、靜脈滴注血管擴張藥,改善微循環。 4、口服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