燒傷后腸系膜上動脈綜合征的簡介
腸系膜上動脈綜合征(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y syndrome)是由腸系膜上動脈壓迫十二指腸橫部而引起的綜合征,其特征為胃、十二指腸球部和降部擴大、內容物滯留。 燒傷后發生腸系膜上動脈綜合征是嚴重燒傷患者高代謝造成極度消瘦的結果。本癥多發生于傷后3周以后,體重下降10%以上的病人。若體重下降不及5%,一般不會發生腸系膜上動脈壓迫綜合征。從1972年以后,嚴重燒傷患者合并腸系膜上動脈綜合征時有報道。美國Brooke陸軍外科研究所燒傷中心報告1678例嚴重燒傷患者中有19例發生腸系膜上動脈綜合征,發病率約1.12%。國內方之楊等報告了3122例燒傷患者中僅有5例發生腸系膜上動脈綜合征(0.16%)。......閱讀全文
燒傷后腸系膜上動脈綜合征的簡介
腸系膜上動脈綜合征(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y syndrome)是由腸系膜上動脈壓迫十二指腸橫部而引起的綜合征,其特征為胃、十二指腸球部和降部擴大、內容物滯留。 燒傷后發生腸系膜上動脈綜合征是嚴重燒傷患者高代謝造成極度消瘦的結果。本癥多發生于傷后3周以后,體重下降10
用藥治療燒傷后腸系膜上動脈綜合征的簡介
燒傷合并腸系膜上動脈綜合征,一般應先采取非手術療法。包括: ①禁食,放置胃管持續引流減壓,同時可用溫鹽水洗胃,以防急性胃擴張。引流的胃液量少于30ml/h時,提示梗阻已解除,可停止胃腸減壓。 ②病情較輕的患者可在進食時或餐后取俯臥位,有利于減輕腸系膜上動脈的壓迫,緩解梗阻癥狀。 ③加強營養
簡述燒傷后腸系膜上動脈綜合征的癥狀體征
腸系膜上動脈綜合征的發病時間大多數在燒傷后3~4星期,也可發生在傷后10天左右。在臨床上表現為飯后無痛性飽脹、呃逆、惡心、上腹或臍周輕度疼痛,隨后發生噴射性嘔吐。嘔吐物為深綠色或棕色,含有膽汁,pH為堿性或中性,每天總量可達2500~5000ml,隱血試驗可呈強陽性。平臥位時癥狀顯著,更換體位或
關于燒傷后腸系膜上動脈綜合征的診斷介紹
燒傷患者體重喪失平均超過10%以上,反復嘔吐,嘔吐物含有膽汁,應高度疑診為腸系膜上動脈綜合征。進一步實施X線鋇餐檢查,可見胃、十二指腸近端擴大,至十二指腸橫段時鋇劑突然停止前行,同時可見十二指腸有較強的逆蠕動。左側臥位或俯臥位時,可見空腸內有少量鋇劑存在,表明少量鋇劑在改變體位時通過梗阻部位。直
簡述燒傷后腸系膜上動脈綜合征的發病機制
1.解剖因素 十二指腸橫段(即第四段)位于腸系膜上動脈與腹主動脈構成的夾角內,它自右向左在腹主動脈前方橫過第三腰椎前方被后腹膜固定,連接十二指腸升段的空腸曲為屈氏韌帶所固定。腹主動脈在第一腰椎平面分出腸系膜上動脈,該動脈在胰腺下通過,分出結腸中動脈后跨越十二指腸。正常成年人的夾角平均為56°(范
關于燒傷后腸系膜上動脈綜合征的病理病因分析
1.解剖因素十二指腸橫段(即第四段)位于腸系膜上動脈與腹主動脈構成的夾角內,它自右向左在腹主動脈前方橫過第三腰椎前方被后腹膜固定,連接十二指腸升段的空腸曲為屈氏韌帶所固定。腹主動脈在第一腰椎平面分出腸系膜上動脈,該動脈在胰腺下通過,分出結腸中動脈后跨越十二指腸。正常成年人的夾角平均為56°(范圍
關于腸系膜上動脈綜合征的簡介
腸系膜上動脈綜合征,又稱威爾基病(Wilkie disease)、十二指腸動脈壓迫綜合征、良性十二指腸淤滯癥,是指十二指腸水平部受腸系膜上動脈(SMA)或其分支壓迫導致的急、慢性腸梗阻。多發于20~30歲,女性約占60%,以瘦長體型多見。
一例嚴重燒傷后并發腸系膜上動脈壓迫綜合征病例分析
?患者男,22歲,消瘦體型,因大面積火焰燒傷入院,入院診斷:燒傷面積88%全身體表總面積(total?body?surface?area,TBSA),淺Ⅱ度燒傷18%TBSA,深Ⅱ度燒傷10%TBSA,Ⅲ度燒傷60%TBSA,伴中度吸人性損傷。?入院后經治療休克期平穩渡過,創面經切痂微粒皮移植術及2
診斷腸系膜上動脈綜合征的簡介
1.體型瘦長的中青年,凡遇有反復嘔吐膽汁和所進食物的患者,尤其是當體位改變可減輕癥狀者,應考慮腸系膜上動脈綜合征的可能。 2.影像學檢查有助于診斷,X線鋇餐檢查是診斷的關鍵。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可提高確診率。
腸系膜上動脈栓塞的簡介
腸系膜上動脈栓塞( 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y embolism, SMAE)是指栓子進入腸系膜上動脈,發生急性完全性血管閉塞。腸系膜上動脈栓塞可使腸系膜上動脈血供突然減少或消失,導致腸壁肌肉功能障礙,腸急性缺血、壞死,是小腸血運障礙性腸梗阻中最常見的一種,約占急性腸系
治療腸系膜上動脈壓迫綜合征的簡介
1.保守治療 本病為慢性部分性梗阻,首選保守治療。餐后俯臥位或側臥位有利于食物通過,必要時服用胃腸道促動力藥。 2.手術治療 保守治療效果不顯著及無效的患者,應給予手術治療,以恢復腸道通暢。手術方式可選用:十二指腸空腸吻合術、Treitz韌帶松解術、十二指腸血管前移位術、胃大部切除術、Bi
關于腸系膜上動脈壓迫綜合征的簡介
腸系膜上動脈壓迫綜合征是由于腸系膜上動脈或其分支壓迫十二指腸水平部或升部,造成十二指腸部分或完全梗阻,從而出現的腹部脹痛、噯氣和進食后嘔吐等一系列臨床癥候群。 解剖學上,在腸系膜上動脈根部周圍有豐富的淋巴和脂肪組織,具有襯墊作用,可以免除十二指腸受壓。患者如果出現迅速消瘦或增高快于體重增長速度
關于腸系膜上動脈栓塞的簡介
腸系膜上動脈栓塞是由于栓子進入腸系膜上動脈造成阻塞所引起的疾病。腸系膜上動脈主干口徑較大,與腹主動脈呈傾斜夾角,栓子易于進入,故臨床上本病較多見,占急性腸系膜血管缺血的40%~50%。栓子一般來自心臟的附壁血栓故多見于風心病,冠心病,感染性心內膜炎及近期心梗患者。此外,栓子來自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及
診斷腸系膜上動脈壓迫綜合征的簡介
根據患者的臨床表現及X線、CT等影像學檢查結果不難做出診斷。如僅見十二指腸擴張,而未見十二指腸筆桿樣壓跡,應考慮十二指腸本身病變所致。另外,胰腺病變、增大的膽囊和擴張的膽總管也可造成對十二指腸的壓迫,但產生的部位和表現與本病不同。
治療急性腸系膜上動脈閉塞的簡介
(1)非手術療法 ①積極治療控制原發病。 ②動脈造影后,動脈持續輸注罌粟堿,并試用尿激酶或克栓酶動脈溶栓治療。 (2)手術治療 ①栓塞位于某一分支,累及局部腸管壞死,行腸切除術和小腸吻合術。 ②栓塞位于腸系膜上動脈主干,全部小腸和右半結腸已壞死,則行全部小腸,右半結腸切除術,術后腸外營
關于急性腸系膜上動脈閉塞的簡介
急性腸系膜上動脈閉塞是腸缺血最常見的原因,可以由于栓子的栓塞或動脈有血栓形成引起、兩者的發生率相近,分別為55%與45%。腸系膜動脈發生急性完全性閉塞而導致腸管急性缺血壞死,多發生于老年人。
手術治療腸系膜上動脈栓塞的簡介
對于原有心臟瓣膜疾病或房顫的病人出現急性腹痛、惡心、嘔吐、白細胞升高和代謝性酸中毒等表現時,應積極施行剖腹探查術。急性腸系膜上動脈栓塞手術術式: ①動脈切開取栓術:急性腸系膜上動脈栓塞早期,可單純行栓子摘除術,如能恢復腸系膜上動脈血流,重新評估受累的腸段生機,切除無生機的腸段并決定是吻合還是外置
治療腸系膜上動脈綜合征的相關介紹
1.內科治療 (1)無明顯癥狀者可不必處理。平時宜少量多餐,餐后俯臥半小時,加強腹肌鍛煉,可減輕癥狀。急性發作時可予以禁食,胃腸減壓,以及給予抗痙攣藥物治療。 (2)保守治療包括:急性期禁食水,胃腸減壓,糾正水、電解質紊亂,給予營養支持,必要時采用全胃腸外營養;酌用阿托品、山茛菪堿;癥狀緩解
關于腸系膜上動脈綜合征的檢查介紹
1.X線鋇餐檢查 可見十二指腸梗阻特有的“雙液面征”。典型表現為:十二指腸水平部與升部交界處有縱行壓迫現象(“筆桿征”);鋇劑通過受阻,改變體位或加壓按摩后可通過;受阻近端十二指腸可有不同程度擴張和逆蠕動波。 2.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 可提高確診率,清楚顯示腸系膜上動脈與腹主動脈間形成的夾角
關于腸系膜上動脈綜合征的預后介紹
該病經正確治療預后良好。術后半數以上患者恢復順利。但仍有一部分患者術后1周內有惡心、嘔吐,往往加重患者的緊張、焦慮情緒,對此類患者應采取綜合治療,最終多也能痊愈。
關于腸系膜上動脈綜合征的病因分析
1.先天性因素 腸系膜上動脈的解剖變異或改變。十二指腸橫段和上升段從右至左橫行跨過第三腰椎、腹主動脈和椎旁肌。腸系膜上動脈約在第一腰椎水平起源于腹主動脈,與腹主動脈形成一銳角,并在進入小腸系膜前跨過十二指腸橫段或上升段。為此,這兩部分的十二指腸位于腸系膜上動脈和腹主動脈所形成的銳角間隙內,正常
關于腸系膜上動脈綜合癥的簡介
腸系膜上動脈綜合癥(superior mesentery artery syndrome)亦稱良性十二指腸淤滯癥,是腸系膜上動脈或其分支壓迫十二指腸水平部或升部引起十二指腸間歇性發作慢性腸梗阻。
治療腸系膜上動脈綜合癥的簡介
1、內科保守治療 一般采用非手術療法,調節飲食,增加營養和體重。平時宜進食易消化食物,避免含纖維素過多食物,注意選擇合適體位,餐后可作膝胸位半小時,加強腹肌鍛煉和體位鍛煉等措施可以避免癥狀出現,防止反復發作。急性發作期應休息、禁食、胃腸減壓或洗胃、給予靜脈營養支持治療、糾正水電解質酸堿平衡紊亂
簡述腸系膜上動脈綜合征的臨床表現
癥狀多在30歲以后出現。病程一般較長,癥狀呈間歇性反復發作,以反復發作的餐后惡心、嘔吐、腹痛、腹脹為主要臨床表現,緩解期或長或短。 1.間歇性反復發作餐后上腹不適、飽脹、疼痛,仰臥位時癥狀明顯,患者常自己發現癥狀發作時改變體位可以減輕癥狀,如側臥、俯臥、胸膝位、前傾坐位將雙膝放在頜下等。 2
腸系膜上動脈的相關介紹
腸系膜上動脈(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y)發自腹腔干的稍下方,經胰頭與十二指腸水平部之間,進入腸系膜根內,斜向右下行至右髂窩,其主要分支有: 空腸動脈與回腸動脈 空腸動脈與回腸動脈行于腸系膜內,有13~18支,反復分支并吻合形成2~5級動脈弓,從最后一級動脈弓發出直
關于腸系膜上動脈壓迫綜合征的檢查介紹
1.體格檢查 患者常表現為十二指腸梗阻的癥狀和體征,餐后可見上腹部有胃型或蠕動波,腸鳴音亢進。 2.X線鋇餐 是主要的診斷依據,表現如下:①十二指腸近側段擴張,蠕動增加,并有頻繁的逆蠕動;②水平段可見與腸系膜上動脈走行一致的筆桿樣壓跡;③十分鐘后鋇劑少量進入遠端腸腔,俯臥位可見淤滯狀態緩解
關于急性腸系膜上動脈栓塞或血栓形成的簡介
引起腸系膜上動脈發生栓塞的栓子多來源于心臟。患者常有心臟病史,如心臟瓣膜病、多種原因所致的心房纖維顫動、心肌梗死和細菌性心內膜炎等。來自心房內的血栓、附著于瓣膜上的贅生物、附壁血栓及動脈硬化后形成的斑塊等如發生脫落,均可隨血循環而阻塞腸系膜上動脈。而血栓形成多見于動脈硬化造成的管腔狹窄部,此處因
腸系膜上動脈栓塞的病因分析
腸系膜上動脈栓塞的栓子主要來源于心臟,如心肌梗死后的壁栓,亞急性細菌性心內膜炎的瓣膜贅生物、風濕性心臟瓣膜病變處的贅生物和左右心耳附壁血栓的脫落等;亦可來源于大動脈粥樣硬化的附壁血栓或粥樣斑塊的脫落和膿腫或膿毒血癥的細菌的栓子等。 腸系膜動脈栓塞的發生亦與腸系膜上動脈的解剖結構有關,腸系膜上動
腸系膜上動脈栓塞的分類介紹
腸系膜上動脈栓塞一般分為急性腸系膜上動脈閉塞和慢性腸系膜血管閉塞。急性腸系膜上動脈閉塞是腸缺血最常見的原因,通常是由于血栓形成和栓塞所致。慢性腸系膜血管閉塞大部分的病例都是有動脈硬化狹窄或內臟血管的阻塞。
簡述腸系膜上動脈壓迫綜合征的臨床表現
腸系膜上動脈壓迫綜合征多見于無力型成年女性,病程較長,多為間歇性反復發作。患者常表現為十二指腸梗阻的癥狀和體征,如腹脹、腹痛,惡心、嘔吐,嘔吐物含有膽汁和隔餐食物。發作時可見上腹部有胃型或蠕動波,腹部壓痛和腸鳴音亢進,進食后癥狀加重,俯臥位或左側臥位時癥狀緩解。梗阻嚴重患者可有食欲減退、極度疲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