弧菌與馬尾藻的結合致命細菌正在適應塑料
加勒比海和馬尾藻海域的基因組學研究標志著來自塑料廢物的弧菌的首次集合。最近的研究揭示了馬尾藻物種、海洋塑料廢物和弧菌之間的相互作用如何創造出完美的"病原體",對海洋生物多樣性和公共健康構成威脅。弧菌普遍存在于全球水域,是與海洋有關的人類死亡的主要原因。例如,通常被稱為食肉菌的弧菌可因食用海鮮而引起嚴重的食源性疾病,并可導致開放性傷口的感染和死亡。從2011年起,馬尾藻(一種自由生活的棕色大型藻類)在馬尾藻海和其他開放海域(如大大西洋馬尾藻帶)的存在明顯增加,海灘上出現了定期和異常的海藻堆積事件。此外,最初在馬尾藻海表層水域發現的海洋塑料垃圾,由于其壽命長,比海洋生態系統中的自然基質持續時間長達數十年,已成為全球關注的問題。目前,人們對弧菌與馬尾藻的生態關系知之甚少。此外,對于定植于塑料海洋廢棄物和馬尾藻的弧菌是否有可能感染人類,一直缺乏基因組和元基因組證據。隨著夏季的到來,人們正在努力尋找創新的解決方案來重新......閱讀全文
弧菌與馬尾藻的結合-致命細菌正在適應塑料
加勒比海和馬尾藻海域的基因組學研究標志著來自塑料廢物的弧菌的首次集合。最近的研究揭示了馬尾藻物種、海洋塑料廢物和弧菌之間的相互作用如何創造出完美的"病原體",對海洋生物多樣性和公共健康構成威脅。弧菌普遍存在于全球水域,是與海洋有關的人類死亡的主要原因。例如,通常被稱為食肉菌的弧菌可因食用海鮮而引起嚴
替代塑料,馬尾藻也能用來做餐具
馬尾藻纖維素基結構材料具有較高的硬度,可以通過破壞和重組可逆的納米纖維間氫鍵相互作用網絡來耗散能量,進而實現了強度、模量、韌性和熱穩定性的平衡。同時,該結構材料還具有良好的可加工性能及食品安全性,可加工成不同形狀的餐具。 在給現代生活帶來極大便利的同時,塑料制品也帶來了嚴重的環境問題。大多數塑料
弧菌和彎曲菌——霍亂弧菌
弧菌屬(Vibrio)廣泛分布于自然界,尤以水中為多,有100多種。主要致病菌為霍亂弧菌和副溶血弧菌(致病性嗜鹽菌)。前者引起霍亂;后者引起食物中毒。彎曲菌屬(Camphlobacter)形態似弧菌,因G+C含量與弧菌不同,因此另立新屬為彎曲菌屬。對人致病的主要是空腸彎曲菌和腸道彎曲菌。前者引起急性
高效鑒定致病弧菌
腸出血性大腸桿菌(EHEC)迅速蔓延的歷史教訓已經向人們證明:快速鑒定并及時遏制致病菌十分重要。對于致病性弧菌,也是如此。該致病菌不僅分布于水域中,也存在于魚類和海產品這類在德國越來越受歡迎的食品當中。目前,這類食品的人均年消費量為16KG。此外,全球氣候的持續變暖,也使得這些致病菌向德國的沿
弧菌科細菌簡介
1、弧菌科本科細菌為革蘭氏染色陰性、營發酵代謝、氧化酶陽性的無芽孢桿菌。細胞桿狀、直或彎曲成弧狀;菌體剛硬;通常以極生鞭毛運動,有的種在一定條件下可產生固生鞭毛,有的種生鞭毛的細胞較少;化能有機營養,兼營發酵和呼吸代謝;發酵糖類產酸,但不一定產氣,有些種可發酵葡萄糖產生丁二醇類的中性溶劑;兼性厭氧,
副溶血弧菌的概述
副溶血性弧菌(又稱嗜鹽菌 Vibrio Parahemolyticus)是革蘭氏陰性多形態桿菌或稍彎曲弧菌。本菌嗜鹽畏酸,在無鹽培養基上,不能生長,3%~6%食鹽水繁殖迅速,每8~9分鐘為1周期,低于0.5%或高于8%鹽水中停止生長。在食醋中1~3分鐘即死亡,加熱56℃5~10分鐘滅活,在1%鹽
副溶血弧菌的特點
已知副溶血弧菌有12種O抗原及59種K抗原,據其發酵糖類的情況可分為5個類型。各種弧菌對人和動物均有較強的毒力,其致病物質主要有分子量42000的致熱性溶血素(TDH)和分子量48000的TDH類似溶血毒(TRH),具有溶血活性、腸毒素和致死作用。 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也稱嗜鹽菌食物中毒,是進
副溶血弧菌的治療
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的兩種治療方法 一支持及對癥治療:脫水不止者需輸入生理鹽水及葡萄鹽水,或口服補液鹽,以糾正失水。血壓下降者,除被補充知容量,糾正酸中毒等外,可酌用血管活性藥。 二抗菌藥物: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輕者可不用抗菌藥物,較重者可給復方新諾明或慶大霉素、阿米卡星和諾氟沙星等喹諾酮類
概述弧菌的形態特征
弧菌菌體只有一個彎曲,呈弧狀或逗點狀。如霍亂弧菌。革蘭氏染色陰性,長0.8~3μm、寬0.5~1.5μm,從病人新分離的細菌形態典型,人工培養后常呈桿狀而不易與其他腸道菌區別。取病人米泔水樣糞便直接涂片染色鏡檢,可見其相互排列如“魚群”狀。無芽孢和莢膜,有菌毛和一根單鞭毛,運動非常活潑。懸滴觀察
弧菌和彎曲菌介紹
? 弧菌屬(Vibrio)廣泛分布于自然界,尤以水中為多,有100多種。主要致病菌為霍亂弧菌和副溶血弧菌(致病性嗜鹽菌)。前者引起霍亂;后者引起食物中毒。 彎曲菌屬(Camphlobacter)形態似弧菌,因G+C含量與弧菌不同,因此另立新屬為彎曲菌屬。對人致病的主要是空腸彎曲菌和腸道彎曲菌。前者
霍亂弧菌介紹(二)
? (二)免疫性 患過霍亂的人可獲得牢固的免疫力,再感染者少見。病人在發病數日,血液中即可出現特異性抗體,7℃14天抗體滴度達高峰,隨后逐漸下降至較低水平,但能持續約3個月之外。病后小腸內可出現分泌型lgA。體液抗體與免疫的關系尚不清楚,一般認為局部SlgA可在腸粘膜與病菌之間形成免疫屏障,有阻斷
霍亂弧菌的簡介
弧菌屬(Vibrio)中霍亂弧菌(V.cholerae)、引起一種烈性腸道傳染病,發病急、傳染性強、病死率高,屬于國際檢疫傳染病。 霍亂弧菌包括兩個生物型:古典生物型(Classical biotype)和埃爾托生物型(EL-Tor bio-type)。這兩種型別除個別生物學性狀稍有不同外,形
霍亂弧菌及其檢驗
?1.分類(1)血清分型?霍亂弧菌(V.cholerae)有不耐熱的H抗原和耐熱的O抗原。前者為共同抗原,特異性低,后者具有群特異性和型特異性,是霍亂弧菌分群和分型的基礎。根據O抗原的不同,霍亂弧菌現有155個血清群,其中僅O1群和O139群引起霍亂。O139血清群是新出現的型別,與O1群抗血清無交
霍亂弧菌介紹(一)
? 霍亂弧菌(V.cholera)是人類霍亂的病原體,霍亂是一種古老且流行廣泛的烈性傳染病之一。曾在世界上引起多次大流行,主要表現為劇烈的嘔吐,腹瀉,失水,死亡率甚高。屬于國際檢疫傳染病。 霍亂弧菌包括兩個生物型:古典生物型(Classical biotype)和埃爾托生物型(EL-Tor b
副溶血弧菌的發現過程
1950年,以日本大阪府為中心的泉州地方,發生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最嚴重的集體食物中毒事件。患者出現劇烈腹痛及下痢的癥狀,原因不明。最后統計共有272名患者中毒,其中有20名死亡。發病的患者全部都食用了大阪府的行商所販賣的青魚干,因此當局立刻對這批魚干進行分析。然而,在魚干中并未發現任何已知會導致食
什么是霍亂弧菌病?
霍亂弧菌(Vibrio cholerae)是革蘭氏陰性菌,菌體短小呈逗點狀,有單鞭毛、菌毛,部分有莢膜。共分為139個血清群,其中O1群和O139群可引起霍亂 。 霍亂弧菌是人類霍亂的病原體,霍亂是一種古老且流行廣泛的烈性傳染病之一。曾在世界上引起多次大流行,主要表現為劇烈的嘔吐,腹瀉,失水,
霍亂弧菌的診斷介紹
由于霍亂流行迅速,且在流行期間發病率及死亡率均高,危害極大,因此早期迅速和正確的診斷,對治療和預防本病的蔓延有重大意義。 直接鏡檢 采取病人“米泔水樣”大便或嘔吐物。鏡檢(涂片染色及懸滴法檢查)觀察細菌形態,動力特征。 細菌分離培養 可將材料接種至堿性蛋白胨水37℃培養6~8小時后,取生
關于弧菌的診斷與防治
弧菌性腸炎發病以沿海地區為多,或患者有去沿海地區旅游及進海產品史。病原診斷應取糞便接種于特異性培養基,如TCBS(硫代硫酸鹽檸檬酸鹽膽鹽蔗糖瓊脂培養基)。有弧菌生長再進行生化鑒定。 標本采取患者糞便、肛拭或剩余食物,直接分離培養于SS瓊脂平板或嗜鹽菌選擇平板。如出現可疑菌落,進一步作嗜鹽性試驗
致病性弧菌及檢測
一、致病性弧菌的流行病學1、致病性 在眾多的弧菌之中,致病性差距很大。O1型霍亂弧菌被WHO定為國際檢疫菌,而同時有許多種和生物型根本不具致病性。生物分類學上的霍亂弧菌有許多血清型致病性很弱、甚至不具致病性。 1995年《美國臨床微生物手冊》第六版明確了弧菌屬的致病菌為12種,它們的名稱及致病
致病性弧菌及檢測
一、致病性弧菌的流行病學1、致病性 在眾多的弧菌之中,致病性差距很大。O1型霍亂弧菌被WHO定為國際檢疫菌,而同時有許多種和生物型根本不具致病性。生物分類學上的霍亂弧菌有許多血清型致病性很弱、甚至不具致病性。 1995年《美國臨床微生物手冊》第六版明確了弧菌屬的致病菌為12種,它們的名稱及致病
副溶血弧菌的基本概述
副溶血弧菌是革蘭氏陰性多形態桿菌或稍彎曲弧菌。本菌嗜鹽畏酸,在無鹽培養基上,不能生長,3%~6%食鹽水繁殖迅速,每8~9分鐘為1周期,低于0.5%或高于8%鹽水中停止生長。在食醋中1~3分鐘即死亡,加熱56℃5~10分鐘滅活,在1%鹽酸中5分鐘死亡。已知副溶血弧菌有12種O抗原及59種K抗原,據其發
創傷弧菌的制備及鑒定
創傷弧菌屬革蘭氏陰性弧菌。在液體培養基中菌體大小為0.7*2-3μm,稍彎曲。在固體培養基中呈多樣性。有極端單鞭毛。培養特性:營養要求一般,最適生長溫度為30℃,兼性厭氧。在無NaCl及超過8%NaCl的培養基中不生長,可在0.5%NaCl及3%NaCl的蛋白胨水中生長,在含6%NaCl的蛋白
創傷弧菌的制備及鑒定
創傷弧菌屬革蘭氏陰性弧菌。在液體培養基中菌體大小為0.7*2-3μm,稍彎曲。在固體培養基中呈多樣性。有極端單鞭毛。培養特性:營養要求一般,最適生長溫度為30℃,兼性厭氧。在無NaCl及超過8%NaCl的培養基中不生長,可在0.5%NaCl及3%NaCl的蛋白胨水中生長,在含6%NaCl的蛋白胨水中
霍亂弧菌的發病機制
正常胃酸可殺滅霍亂弧菌,當胃酸分泌缺乏或低下,或入侵的霍亂弧菌數量較多,未被殺滅的弧菌就進入小腸,在堿性腸液內迅速繁殖,并通過粘液對細菌的趨化吸引作用、細菌鞭毛活動及弧菌粘蛋白溶解酶和粘附素等的作用,粘附于小腸粘膜的上皮細胞表面,并在此大量繁殖。 此菌產生強烈的外毒素,即霍亂腸毒素,由A亞單位
弧菌的基本內容介紹
弧菌(Vibrio)是菌體短小,彎曲成弧形,尾部帶一鞭毛的革蘭氏陰性菌。如霍亂弧菌。弧菌屬(Vibrio)廣泛分布于河口、海灣、近岸海域的海水和海洋動物體內。弧菌有91種。主要魚貝類致菌為:溶藻弧菌、鰻弧菌、副溶血弧菌、創傷弧菌等;有些弧菌也能引起人類疾病如:溶藻弧菌、創傷弧菌等。
霍亂弧菌如何分離培養
可將材料接種至堿性蛋白胨水37攝氏度培養6~8小時后,取生長物作形態觀察,并轉種于堿性平板作分離培養,取可疑菌落作玻片凝集,陽性者再作生化反應及生物型別鑒定試驗。特異性制動試驗取檢材或新鮮堿性蛋白胨水培養物一滴,置于載玻片上,再加霍亂弧菌多價診斷血清,加蓋玻片,用暗視野鏡觀察,3分鐘內運動被抑制的即
馬尾藻甾醇緩解動脈粥樣硬化及其潛在作用機制
近期,Marine Drugs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上海營養與健康研究所研究員應浩研究組合作發表的題為Saringosterol from Sargassum fusiforme Modulates Cholesterol Metabolism and Alleviates Atheroscler
藻類對不同氮源的吸收和利用機制方面研究
近日,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南海水產研究所南海漁業生態環境監測與評價創新團隊系統開展了馬尾藻和滸苔這兩種藻類在單獨(mono-culture mode)與共生(co-culture mode)環境下,對不同氮源(NO3–和NH4+)的吸收和利用機制方面研究,相關研究成果以“The overgrowt
霍亂弧菌檢測的檢測意義
異常結果: 陽性結果的臨床分析:顯微鏡檢查可作為快速診斷的參考。革蘭染色鏡檢可見典型革蘭陰性弧菌。懸滴暗視野檢查可見穿梭樣活潑運動。免疫制動試驗陽性,具有重要參考意義。上述結果只能做出初步診斷,最后的確診仍需以培養結果為準。 陽性:見于霍亂。 需要檢測的人群: 頻繁急劇腹瀉、嘔吐等懷疑為
霍亂弧菌的基本癥狀介紹
人類在自然情況下是霍亂弧菌的唯一易感者,主要通過污染的水源或飲食物經口傳染。在一定條件下,霍亂弧菌進入小腸后,依靠鞭毛的運動,穿過粘膜表面的粘液層,可能藉菌毛作用粘附于腸壁上皮細胞上,在腸粘膜表面迅速繁殖,經過短暫的潛伏期后便急驟發病。該菌不侵入腸上皮細胞和腸腺,也不侵入血流,僅在局部繁殖和產生